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32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行水压灌肠治疗213例,成功复位206例,失败7例,成功率96.7%。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效果更显著,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高频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小儿肠套叠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48-02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进一步肯定了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
本文收集肠套叠患儿218例,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准确诊断及选择合理的复位方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213例,其中男142例,女71例,年龄30 d~4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67例伴有血便。
1.2仪器使用SIEMNS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对患儿腹腔实质脏器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实质脏器的疾病;再用高频探头7.5 MHz 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3方法肠套叠团块直径通常大于30 mm,而小肠型肠套叠团块直径多小于20 mm,并且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
超声检查时应从非疼痛部位开始,向疼痛部位逐渐加压挤开肠气,并轻动探头,仔细查找肠套叠团块。
肠套叠团块最常见于右中上腹,其次为左上腹,极少部分位于左下腹,这些部位为重点扫查对象。
发现肿块,仔细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肠壁多层结构、肠腔内容物蠕动情况及肠壁血供。
检测肠壁血供时,降低最大血流显示速度,提高彩色血流的敏感性。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3卷第1期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灌肠复位是早期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是利用空气、钡剂或盐水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而解除梗阻。
近年来,我院采用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144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经B 超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144例,其中男91例,女53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9个月;发病时间1~72h ,其中24h 以内134例。
临床症状:哭闹不安118例,呕吐110例,便血85例,体格检查可触及包块100例。
所有患儿B 超检查均示“同心圆”或“靶形征”的肠套叠典型表现,且腹腔渗液不多。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使用东芝SSA~325A B 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 。
对哭闹患儿使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mg/kg),待患儿平静后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多切面沿结肠滑行至回盲部。
二维超声检查均在腹部探及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断面呈“套筒状”块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确诊为肠套叠。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
用润滑油充分润滑一次性灌肠管前端经肛门插入灌肠管,一般插入深度为5~6cm ,向灌肠管的气囊内注水后回拉固定,双下肢并拢,以堵塞肛门防止漏水滑脱。
灌肠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并悬吊于输液架上。
在B 超监视下,打开灌肠管关闭按扭,灌肠袋内接近人体温度的生理盐水注入灌肠管内,注水量约100ml/kg ,根据灌肠袋与治疗床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压力。
灌肠压力控制在120~150cmH 2O 。
当注水压力达到120cmH 2O 以上应注意注水速度,以防压力过高导致肠穿孔。
灌肠过程中辅助腹部手按摩,一方面了解肿块的变化,并可轻柔的在腹部推移肿块以协助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