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空气灌肠整复对婴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价值目的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对婴儿急性肠套叠的诊疗价值。
方法选取二连市妇幼保健院2008~2013年100例急性肠套叠婴幼儿,用空气灌肠整復位方法进行整复治疗。
结果治疗康复86例,无效14例。
结论对急性肠套叠的婴幼儿,首选治疗方法应为空气灌肠整复方法,即用自动控制压力机,调整空气压力结合腹部按摩。
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灌肠整复法;肠套叠;诊治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多以肠梗阻症状表现,腹痛、呕吐。
体征腹胀,腹部包块。
病理表现为肠管或肠系膜套入肠腔引起组织供血供氧代谢障碍[1]。
治疗应尽早诊断,尽早使用保守治疗方法。
本院使用空气灌肠整复方法,结合腹部按摩,效果理想[2,3]。
为此,本文收集本院2008~2013年间100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婴幼儿患者中,年龄8个月~3岁,男58例,女42例,保守治疗时间控制在48小时以内。
确诊以腹痛,呕吐症状和腹胀,腹部包块体征,实验室腹部彩超见套筒征和X线见杯口征。
1.2 方法:使用自动压力的肠套叠复位机,对确诊患儿首先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发现杯口状包块影后,持续加大空气压力,一般空气压力控制在8~14kpa 之间,待”套筒状”影逐渐缩小,并且渐渐消失后,临床治疗成功,如果加压空气持续时间较长,杯口状包块影缩小缓慢,可予腹部按摩,环形揉压,并给予解痉药物。
治疗成功的标志是:透视下肿块消失,气体象闪光一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腹部肿块消失,患儿安静,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为明确治疗效果,用活性炭1g给婴幼儿口服,待活性炭于12h内排出后,充分证明治疗成功。
2. 结果本院5年100例急性婴幼儿肠套叠病例,此法治愈86例,无效14例,治愈率86%,说明用空气灌肠整复位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行。
3. 讨论急性婴幼儿肠套叠是腹部多发急症之一,在病理表现上多见不完全性小肠梗阻[4]。
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呢?首先,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最常见的首选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采用空气灌肠疗法。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使肠套叠部位得以扩张,从而使肠套叠得以解除。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对小儿肠套叠的疗效也十分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均可通过空气灌肠疗法成功治愈,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空气灌肠疗法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或者患儿存在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肠套叠的部位进行复位,解除肠套叠。
手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但对于一些复杂的、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小儿肠套叠患儿来说,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护患儿的生命安全。
除了空气灌肠疗法和手术治疗外,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及时就诊十分重要,一旦发现小儿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最后,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避免小儿肠套叠再次发作。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首选方法是空气灌肠疗法,可以有效解除肠套叠,避免手术的创伤和风险。
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就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有效的康复护理同样十分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并治疗小儿肠套叠,保护小儿的健康。
空气加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患儿效果分析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它是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部分肠管内形成肠梗阻。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肠坏死、肠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根据套叠的部分可分为空空型肠套叠、空回型肠套叠、回回型肠套叠、回盲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结结型肠套叠几种类型,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回结型肠套叠。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空气加压灌肠治疗肠套叠187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7例患儿拟诊肠套叠,其中男112例,女75例;年龄3个月至6岁;发病时间最短2.5h,最长72h。
1.2 临床表现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是肠套叠典型的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腹痛183例,呕吐170例,果酱样大便137例,腹部包块102例。
1.3 治疗方法患儿采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数字胃肠机的监控下进行治疗。
患儿平卧在数字胃肠机上,用气囊导尿管蘸取少量石蜡油插入肛门,气囊内注入15~20ml空气阻塞肛门,必要时可向外牵拉以免漏气。
先设置诊断压力4~6kPa缓慢注气,确诊有无肠套叠,观察套头及套鞘情况。
确诊后整复仪工作状态设定为脉冲式,并设定保险压力为12kPa,在6~12kPa范围内逐渐提高压力,并适当辅以手法复位提高复位成功率。
空气加压灌肠复位失败,患儿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在2~3h 后再次复位。
当观察到结肠内软组织块影向回盲区移动,逐渐缩小最后消失,气柱前端杯口影消失,大量气体从结肠进入小肠表示肠套叠复位成功。
2 结果187例患儿复位成功179例,其中19例二次复位成功;5例复位失败后手术治疗;3例因病程较长超过48h,一般情况较差,仅作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行手术治疗。
本组134例在24h 内整复,一次性整复成功为131例,成功率97.8%;全组187例复位成功率95.7%(179/187),与文献报道肠套叠空气加压灌肠成功率92.5%~100.0%相似。
全麻下脉冲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难复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全麻下脉冲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难复性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用全麻下脉冲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法对7例均经过第一次空气常规方法灌肠复位失败的病例进行灌肠复位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6例复位成功,1例复位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全组病例无并发肠穿孔病例。
结论使用“全麻下脉冲式空气灌肠复位”可明显降低肠套叠开腹手术的比率。
【关键词】全麻脉冲式空气灌肠肠套叠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计7例,男5例,女2例,年龄最大为2岁8个月,最小7个月。
全部病例均经过第一次空气灌肠复位失败。
发病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72小时,本组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无腹腹刺激征。
治疗方法: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至全麻下空气灌肠复位这段时间称为复位间歇期,大约2小时,此期间以改善患者全身状况为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再次复位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钠3mg/kg和皮下注射阿托品0.01mg/kg。
患儿在麻醉医师监护下,平卧在数字胃肠机检查床。
首先给予氯胺酮2—5 mg/kg,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起效,可维持5~10 rain,单次注人诱导后,用0.1%氯胺酮溶液静脉滴注,每小时2—5 mg/kg,达到麻醉效果。
氯胺酮应用和复位操作全过程均有麻醉医师在现场,全过程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下进行,并备相关的急救设备,防止肠穿孔后出现心衰及呼吸衰竭,便于抢救。
在实施氯氨酮全麻后,用F16 Foley’s管封堵肛门,另一端连接今健JS-628E全自动灌肠仪。
设定压力保险为110mmHg,开始以60mmHg压力注入气,显示套头位置后,改用脉冲式注气,压力增加至90mmHg(最大压力不超过110mmHg)向内注气,整复过程中可以反复注气-排气-注气。
必要时辅以手法按摩,直至透视下见肿块阴影消失!气体迅速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肠隔不停地移动,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提示复位成功,等患者清醒后,常规口服活性碳粉1g,以证实脱套。
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血便等。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以尽快解除患儿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空气灌肠疗法。
空气灌肠疗法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在进行空气灌肠疗法时,首先需要将患儿置于X光透视下,然后通过肛门插入导管,将空气缓慢注入肠道,使肠套叠部位得到扩张,最终达到消除肠套叠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手术切口,对患儿的伤害较小,恢复较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空气灌肠疗法的成功率较高,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其疗效更为显著。
研究表明,对于早期发现的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空气灌肠疗法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对于符合适应症的小儿肠套叠患儿,我们应当优先选择空气灌肠疗法进行治疗。
除了空气灌肠疗法外,对于一些复杂、严重的小儿肠套叠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迅速解除肠套叠,但手术本身对患儿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因此应当谨慎选择手术治疗,尽量避免手术的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我们应当优先选择空气灌肠疗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患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然,在进行治疗时,我们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儿能够尽快康复。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治疗,每一个患儿都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回到快乐的童年生活中。
空气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应用讨论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复位在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宁德市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7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7例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83例,成功率达95.0%,4例灌肠复位失败改为手术治疗。
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有效安全的方法,早期诊断、套叠时间越短、穿孔率越低、复位成功率越高,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在我们临床中有望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6个月~2岁,最常见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三大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该病晚期并发症多,严重可导致死亡,故早期及时诊治尤为重要,目前空气灌肠复位为本病早期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得到肯定。
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7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符合小儿肠套叠诊断标准的一般情况良好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5月-6岁,平均3.6岁,病程均在48小時内,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阵发性哭闹不安、血便等,查体腹部可触及肿块,且所有患儿经腹部超声确诊,表现为“同心圆”征象。
1.2方法:采用X线诊断机、空气灌肠采用灌肠机(今健JS-628E型)。
空气灌肠前先摄胸腹立位,了解小肠积气情况及有无肠穿孔、肠梗阻等征象,取左侧卧位,将foley管涂石蜡油插入肛门,向气囊内注气20ml,连续开启空气灌肠机,首先用诊断气压缓慢注气以明确套叠及套头情况,一般空气压力先用8kPa,经肛管灌入结肠内,经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继续注气加压,当套头回缩明显缓慢或停止,停止注气,保持压力5-10分钟后排气,间歇5分钟左右再注气,在排气时行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气体在肠管内维持低压,5-10分钟后拔管。
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临床应用有关肠套叠的文章颇多,但多为特殊类型肠套叠或灌肠整复中并发症的报道。
笔者就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禁忌症、灌肠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灌肠前、后用药问题进行讨论。
1临床资料搜集自19952011年5月109例因急性肠套叠进行灌肠整复的患儿资料。
其中男86例,女23例;年龄3个月9岁,平均5.3岁。
使用GE产GMM 1000透视机,灌肠前常规腹透,观察有无气腹,然后插入Foley氏管后,请家长将患儿两臀向内挤压,以减少脱管。
缓慢注入气体,压力5060mmHg。
最高不超过90mmHg。
套叠整复后,套头消失,见少量气体进入小肠。
维持肠管内气压40mmHg,夹住Foley氏管,肌注654-2(0.2mg/kg),15分钟后排气、拔管。
2结果本组中除1例因病情延误致病情笃重行手术治疗外,85例安全整复,成功率达98.83%。
无一例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3.1分析临床情况:3.1.1发病时间急性肠套叠发病2448小时者为灌肠的一般适应症,4872小时为审慎适应症,72小时以上应列为灌肠的禁忌症。
笔者认为患儿是否适合灌肠治疗,不应单纯由发病时间决定,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对发病超过72小时者,先行诊断性灌肠(低压,明确诊断及套头位置为目的)。
如情况允许,则给予整复性灌肠。
3.1.2 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患儿若皮肤弹性好,口唇湿润,灌肠充气间歇期呈相对安静状态;再次灌肠,则开始哭闹,且哭声响亮,挣扎有力,说明一般情况较好。
若患儿此时仍呈昏睡状,或哭声低弱无力、无泪、口唇干燥等,说明病情笃重,灌肠时应倍加警惕。
其次应注意观察大便性状,若颜色暗黑,甚至有腥臭气味,说明绞窄显著,肠壁可能出现坏死,一般只能给予诊断性灌肠。
3.2 灌肠前常规腹透①观察有无气腹,若存在气腹为灌肠禁忌症;②注意肠管充气的范围、部位、以便灌肠时区别原有或后灌入的气体;观察肠管胀气的程度,胀气严重时,说明病情较重,可能已出现肠麻痹,此为灌肠相对禁忌症。
肠套叠治疗方法肠套叠,又称肠套叠症,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身上。
肠套叠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肠道内的肠管相互套叠,导致肠道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肠道组织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肠套叠的治疗,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非手术治疗。
1. 气灌注法。
气灌注法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发现、患者病情不严重的情况。
通过肛门插入导管,向肠道内注入气体,使肠道内的套叠部位得以扩张,从而使肠套叠得以解除。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患者的恢复也较快。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止痛药、抗炎药等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和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手术治疗。
1.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适用于肠套叠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通过腹腔镜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内的情况,并进行精细的操作,将套叠的肠道进行解除。
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伤害较小。
2. 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肠套叠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通过切开患者的腹部,医生可以直接对肠道进行操作,将套叠的肠道进行解除。
这种手术方法对医生的要求较高,但可以有效地解除肠套叠,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对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气灌注法和药物治疗;而对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考虑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病情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因此,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和水溶液灌肠。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首先,空气灌肠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之一。
在进行空气灌肠时,医生
会在儿童的肛门插入一根导管,然后通过导管向肠道内注入空气,以帮助肠套叠的位置复位。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
在进行空气灌肠时,需要注意控制注入的空气量,避免过多的空气进入肠道,以免引起肠道扩张和损伤。
其次,水溶液灌肠也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之一。
水溶液灌肠是通过在
肛门插入导管,向肠道内注入温暖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以帮助肠套叠的位置复位。
与空气灌肠相比,水溶液灌肠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肠道内的气体积聚,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在进行水溶液灌肠时,需要注意控制注入液体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注入,以免引起肠道过度膨胀和压迫。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是首选。
空气灌肠和水溶液灌
肠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操作简单、创伤小,适用于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
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治疗的速度和量,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一常见的急腹症。
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的应用作者:王宝安潘龙军刘荣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17期[摘要]目的:对婴幼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的治疗,解除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非手术的康复率,减少手术、穿孔及休克的发生。
方法:空气灌肠。
结果:快速非手术复位治疗急性肠套叠。
结论:急性肠套叠非手术复位成功率高,穿孔及休克的发生率低。
[关键词]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非手术复位[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198—02空气灌肠是诊断和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快速非手术复位治疗急性肠套叠成功率高,可达93%左右,复发率为7.5%左右。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1998~2008年360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患者资料,其中1岁以下占50%,2岁以下占80%,4~10个月婴幼儿为高发年龄,男女比为2~3:1。
1.2方法①签定患儿家长知情书。
②立位胸腹透视。
必要时摄片,站立位或左侧卧位,与床面平行的侧方投照,缺少这种照片,腹腔中的游离气体常常不能被发现。
③肛门插入带气囊双腔管,气囊注入30~40ml的空气后,向肛门内注入空气,诊断压力6.6~8.0kPa,复位压12~13kPa,最大压小于18kPa(最好用脉冲压灌注)。
1.3适应证发病时间小于48h;便血小于24h;无大量鲜血样血便;无脱水,腹软,腹胀;无腹膜刺激征,无酸中毒,无呼吸困难的患儿。
1.4禁忌证患儿发病时间大于48h;有精神萎靡,脱水明显,肠胀气显著,腹部压痛,肿块僵硬压痛者;套入部在乙状结肠以下;气灌时套叠部到横结肠不动者;在盲肠升结肠内出现“弹簧症”:回回结肠型发病时间大于24h者;立位片显示完全性肠梗阻者;肠坏死者;气腹;腹膜炎;肠梗阻3 d以上;发烧38℃以上;白细胞大于1.4万;过敏性紫癜肠道型者;继发性肠套叠(回虫型)等。
1.5手术指征肠套叠空气灌肠未复位者。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小儿肠套叠是指婴幼儿在肠道内部发生的一种嵌套现象。
肠道的一部分嵌入到另一部分中,导致肠道的阻塞和腹痛。
如果不及时治疗,小儿肠套叠可能会引起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后果。
空气灌肠是一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和原因,以及空气灌肠的手法和注意事项。
一、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和原因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
其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腹泻等。
肠套叠的原因不太清楚,但是一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肠套叠的发生,如近期的肠道感染、肠内结构异常、肠道壁肿物、畸形等。
二、空气灌肠的手法空气灌肠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
在进行空气灌肠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麻醉和镇痛:由于婴幼儿无法合作,所以需要施行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镇痛剂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提高手术成功率。
2、选择灌肠剂:常用的灌肠剂有气体、水和对比剂。
其中,气体灌肠是最常用的方法。
因为在X光下,气体的密度比较低,所以容易被观察到。
同时,气体还可以增加肠道内的压力,帮助推出嵌套在肠道内的部分。
3、准备设备:空气灌肠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设备,如灌肠器、探子、气压计等。
在操作前需确认设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接下来是空气灌肠的具体手法:1、让儿童侧睡:为了便于检查和操作,需要将儿童侧躺在检查床上。
2、引入探子:在进行灌肠前,需要将探子引入肠道内,以便于将气体灌入。
这一过程需要特别注意,需要采取温和的方法,避免伤害儿童的肠道。
3、灌入气体:在将探子插入肠道后,需要用灌肠器逐渐地将空气灌入肠道,直到达到一定程度的膨胀,这样可以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有助于解开嵌套。
4、X光检查:在灌入气体后,需要进行X光检查,以确定肠套叠的情况。
如果肠道内未发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揉捏肚子等方法帮助排出气体。
一般来说,空气灌肠可以在症状缓解后进行,以便于治疗已经发生的肠套叠。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空气灌肠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在进行灌肠前应对手术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病情和手术方案。
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25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整复治疗价值。
方法:利用空气灌肠观察小儿肠套叠X线表现,同时利用不同空气压力进行整复。
结果:25例小儿肠套叠复位20例,复位成功率80%。
结论:空气灌肠是整复小儿肠套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X线空气灌肠肠套叠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不仅起到诊断作用,同时具有整复治疗作用,近几年利用空气灌肠对25例小儿肠套叠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同时进行套叠整复,复位成功率80%左右,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是一种效果显著的X线诊断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岁23例,2岁以上2例。
患儿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哭闹、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体温38℃以内21例,体温38℃以上4例。
发病时间:发病5小时~3天,24小时以内15例,24~48小时6例,超过48小时4例。
白细胞(8~12)×109/L以及中性粒细胞0.5~0.7 21例,白细胞超过12×109/L,中性粒细胞超过0.7 4例。
治疗方法:①器具:双腔气囊管(Foley管)、注射器、空气灌肠机。
②操作步骤:患者先行胸腹透视,了解心肺形态及腹部肠管的充气情况,并观察有无穿孔引起的气腹,整复前清洁灌肠,复位前30分钟肌注镇静剂苯巴比妥钠2~3mg/kg,解痉剂硫酸阿托品0.01mg/kg。
将双腔气囊管(Foley管)插入直肠内,将气囊充气(一般注入40ml)堵住肛门,并与空气灌肠机连接,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注气压力40~60mmHg,气体到达套叠肠管头部时首先要明确诊断,同时观察套叠头部位置、形态及套头的回缩情况,随后加大压力,对套叠较紧的发病时间短的压力可加到90mmHg,结肠腔迅速扩张,块影沿结肠逆向移动,亮区向前推进,直至空气突然进入回肠,个别早期患者还可酌情加压,但不能>120mmHg,若加压到120mmHg仍不能复位的需手术治疗[1]。
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的应用
目的:对婴幼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的治疗,解除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非手术的康复率,减少手术、穿孔及休克的发生。
方法:空气灌肠。
结果:快速非手术复位治疗急性肠套叠。
结论:急性肠套叠非手术复位成功率高,穿孔及休克的发生率低。
标签: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非手术复位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198—02
空气灌肠是诊断和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快速非手术复位治疗急性肠套叠成功率高,可达93%左右,复发率为7.5%左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1998~2008年360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患者资料,其中1岁以下占50%,2岁以下占80%,4~10个月婴幼儿为高发年龄,男女比为2~3:1。
1.2方法
①签定患儿家长知情书。
②立位胸腹透视。
必要时摄片,站立位或左侧卧位,与床面平行的侧方投照,缺少这种照片,腹腔中的游离气体常常不能被发现。
③肛门插入带气囊双腔管,气囊注入30~40ml的空气后,向肛门内注入空气,诊断压力6.6~8.0kPa,复位压12~13kPa,最大压小于18kPa(最好用脉冲压灌注)。
1.3适应证
发病时间小于48h;便血小于24h;无大量鲜血样血便;无脱水,腹软,腹胀;无腹膜刺激征,无酸中毒,无呼吸困难的患儿。
1.4禁忌证
患儿发病时间大于48h;有精神萎靡,脱水明显,肠胀气显著,腹部压痛,肿块僵硬压痛者;套入部在乙状结肠以下;气灌时套叠部到横结肠不动者;在盲肠升结肠内出现“弹簧症”:回回结肠型发病时间大于24h者;立位片显示完全性肠梗阻者;肠坏死者;气腹;腹膜炎;肠梗阻3 d以上;发烧38℃以上;白细胞大于1.4万;过敏性紫癜肠道型者;继发性肠套叠(回虫型)等。
1.5手术指征
肠套叠空气灌肠未复位者。
复发3次以上,疑气质性病变。
大于48 h,全身状况不良,高热脱水,精神萎靡不振,休克。
2结果
360例患儿非手术复位334例,复发27例,手术26例。
非手术复位急性肠套叠成功率高,可达93%左右,复发率为75%左右。
3讨论
套叠部复位表现,可见沸腾状或礼花状扩张及皂泡状阴影,少数包块消失时无气(局部水肿,粪便阻塞,不入回盲瓣或未全套复,无气时可追踪1 d)。
空气灌肠终止指征:①注气后见肿物巨大,套入部呈分叶状,提示复套存在,复位可能性小。
②注气过程中见鞘部明显扩张,而套入部退缩不明显或见套入部退而复进,表示套入部颈部过紧,复位困难。
③注气后肿块渐渐后退,过回盲弁后,肿物消失,小肠广泛充气,表示复位成功,如肿物已消失,但小肠迟迟不见进气,提示复位不全,应密切观察2~3 h后,原肠套叠症状再出现,可再次充气复位,必要时可在麻醉下进行,气灌肠复位失败后,第2次气灌肠复位率也可达50%~60%以上。
可见首次复位失败,不一定终止气灌肠疗法,只有病情不稳定,全身及腹部情况均不佳者,既可终止继续复位。
④复位过程中肿物消失,但荧光屏上突然有闪光改变,透光度突然增加,透视下肠壁内外显示清楚,既见膈下游离气体表示肠穿孔,停止注气。
气腹的处理:1/1000发生穿孔,注气过程中发生气腹后,紧急在肛门排气。
如果气体泄露量不多,未影响患儿的呼吸循环,可迅速做术前准备,应即手术。
如气体大量外溢,应以粗针头行腹腔穿刺排气,同时吸氧,输液,待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
套叠近端小肠积气,结肠脱套后留下的小肠套叠头变小,甚至难以看见,套叠有无复位较难确诊,这时应转动患儿体位,多轴位观察套叠头是否存在。
反复灌注了解近端肠管气体有无增多,必要时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气灌观察,同时注意有无临床症状。
肠坏死的诊断:①血便出现早,频繁,量多。
②套叠头大,约3.5cm。
③头活动差,不动。
④套鞘松弛,结肠明显扩张,实体较易进入套入部与套鞘之间,套入部大显示呈长柱状或卷曲状。
提高复位率:灌注前15~20 min,热敷15 min左右,肌注山莨菪碱解痉,严重者手术室麻醉阿托品,苯比妥钠,水合氯醛。
反复加压,持续10~20 s主动放气。
放压后顺着包块退缩方向挤压按摩。
10min以上仍未复位者,患儿休息,
补液改善血循,减轻水肿,再灌。
对肯定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做如下观察:拔出气囊肛管后。
小儿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皿便和黄色粪水。
患兒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
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包块。
口服0.5~1.0 g的活性炭,6~8 h排出的粪便内含有炭剂,证实肠道通畅。
如症状未消失,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复位不全或复发。
掌握了上述结果并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空气灌肠的复位率,保证了患儿的健康。
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尽可能地控制了肠穿孔的出现以避免患儿死亡的发生,给患儿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