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法及复位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77.26 KB
- 文档页数:2
28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体会资料与方法一般情况:28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196例(70%),女84例(30%),男∶[KG-*2]女=2.3∶[KG-*2]1,发病年龄1.5个月~9岁,大于1岁者90例。
本组病例出现阵发性哭闹者270例(94.4%),出现血便者200例(71.4%),出现腹部包块者220例(78.5%),出现呕吐者160例(57.1%),就诊时间最早为6个小时,最迟者为108小时,48小时以内就诊者210例。
辅助检查:①腹部透视:腹部透视对肠套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X线表现:a.右侧腹部密实,无充气肠管影或无结肠充气影像。
b.右侧中上腹部或左侧腹部软组织肿块影。
c.不全性低位肠梗阻表现,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低位小肠液气平面。
②B超检查:B超检查可于腹部探及软组织块影,呈同心圆征,斜切面呈假肾征,以此可以确诊。
但肠管内多量积气、潴留较多大便或肠套叠部分进入盆腔及B超医师缺乏经验均可导致漏诊。
本组280例均行B超检查,检出232例(82.9%),漏误48例(17.1%)。
③空气灌肠: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简便、直观、准确、安全的特点。
治疗方法:调节灌肠压力60~112mmHg行治疗性灌肠,见气柱向前推进,套入之头端逐渐被推行后移,并渐逆行回缩至回盲部,移动速度与注气压力和套叠部位的松紧度密切相关。
若不能复位,应放出气体,待患儿休息片刻,然后再次注入气体。
在复位同时,如套头回缩至右上腹,术者可用手在患儿腹部按摩,将肿物向左向后下方推压以帮助复位。
在套入肠段退至回盲部时,复位会出现困难,可反复充气以助复位。
当看到气体突然进入小肠,继之中腹部小肠迅速充盈气体,肿块于回盲部突然消失,同时机器压力指示下降,再充气压力不再升高,说明整复成功。
继续维持肠内压一段时间,防止复位不全。
将结肠气体放出,再次检查腹部不再扪及肿块,拔出气囊管,多有大量气体和暗红色血黏液便排出。
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复位中的体会(附37例分析)肠套叠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3岁以下婴儿,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准确、及时,就会引起肠穿孔、肠坏死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目前有关非手术整复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空气、生理盐水和钡剂灌肠整复法。
现将我院2004年2月-2009年6月利用空气灌肠对37例中32例肠套叠患儿进行整复,效果良好。
对其肠套叠的X线表现,治疗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2月-2009年6月临床诊断为小儿肠套叠病例37例。
男29例,女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5个月,发病时间2-40h,平均13h。
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频繁、黏液血便或果酱和腹部包块。
1.2操作方法要点将患儿常规透视并摄取定位腹部平片,了解腹部肠曲及小肠积气情况,以便与肠套叠复位后对照,同时排除肠穿孔。
如有机械性肠梗征象,提示套叠时间可能超过24h,此种情况注入空气压力不得超过10KPa,且注气速度宜缓慢。
明确诊断后不应勉强整复。
复位前患儿应肌注每次0.01-0.02mg/kg,以松弛肠壁平滑肌,容易复位。
适当加用镇静药,如巴比妥钠5mg/kg。
在电视监视下,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对患儿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和整复治疗;将患儿取左侧卧位,于肛门及肛管处涂抹液体石腊,经肛门插入Foiley氏管,深度约4-5cm,气囊充气阻塞肛门后,用肠套叠整复机缓慢注入空气,诊断明确后,加大气压保持在8-12KPa之间进行复位,在电视监视下可见套头部显示杯口状包块影,随着压力持续加大,套入部渐渐退缩至回盲部直至消失,在保持气压的同时,辅以手法反复按摩腹部,轻轻牵引套入部而产生向外脱套的作用力。
但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能太长,每个患儿灌肠压力大小视病情而定。
当大量空气经回盲瓣进入回肠,呈皂泡状迅速扩张至腹中部和左侧腹肠曲(小肠充气)时,说明复位成功,缓慢排出肠腔内气体。
26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体会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基层医院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方法总结26例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的经验。
结果26例患儿全部成功整复,无并发症。
结论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在基层医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肠套叠;小儿;空气灌肠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居婴幼儿肠梗阻首位。
婴幼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好发于6个月~2岁的患儿,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血便、呕吐、腹部肿块。
空气灌肠因其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深受患儿家长和基层医院欢迎。
在基层医院,只有严格掌握空气灌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才能避免失误。
笔者所在医院对26例小儿肠套叠进行空气灌肠治疗,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肠套叠患儿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8个月~4岁。
1.2空气灌肠指征(1)病程不超过48 h,血便不超过24 h;(2)一般情况好,无脱水、休克、高热;(3)无腹胀、无腹膜炎征象。
1.3禁忌证(1)病程超过48 h,血便超过24 h;(2)一般情况差,有脱水、休克、高热;(3)怀疑有腹膜炎征象着;(4)复发型肠套叠;(5)血白细胞计数>15 000×109/L,心肌酶升高者。
1.4诊断患儿均行彩超检查,同心圆征或靶征明显,并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排除肠穿孔;查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
1.5空气灌肠前准备(1)解痉镇静:肌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除肠痉挛,肌注苯巴比妥钠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2)透视室备吸引器、氧气、注射器等抢救设施;(3)放射科医师1名,外科医师1名,护士1名。
1.6灌肠设备采用广州JS-628E型专用空气灌肠机和500 mA遥控X光机。
1.7灌肠方法经肛门插入20号Foley导尿管,深约5 cm,向气囊中注入30 ml 空气,连接空气灌肠机,将压力控制在90~100 mm Hg,进行灌肠整复,见肿块变小消失,小肠充气后停止灌肠,如遇到套头退至回盲瓣处不易消失时,可以用手法轻揉右下腹,使套头消失,小肠充气。
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邱文丽;蒋明丽;戴举响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2(5)36
【摘要】目的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的诊治水平与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明确诊断为肠套叠患儿在X线引导下行空气灌肠复位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患儿中一次性复位成功31例,肌内注射解痉药后经二次空气灌肠成功2例,复位失败2例,其中1例发生穿孔,成功率为94.2%。
结论空气灌肠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主要方法,在X线下行空气灌肠复位过程清晰直观,而加强空气灌肠整复护理是提高复位成功的关键。
【总页数】2页(P128-129)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护理
【作者】邱文丽;蒋明丽;戴举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小儿急性肠套叠82例空气灌肠复位护理体会 [J], 赵秋玲;于俊凤;孙文健
2.9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 [J], 王良坤;谢建明;林奕丰
3.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附62例报告) [J], 余溪华;钟吉富
4.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J], 刘娟
5.8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 [J], 杨保锋;段三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
通过询问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B超检查可以确诊。
主要的治疗有空气灌肠和手术治疗两种。
小儿肠套叠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晚期并发症多且严重等特点,因此做好病情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现将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临床护理;手术治疗;术后护理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48例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个月至2岁10个月。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35例,其余均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肠套叠松解术8例,肠套叠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3例,肠套叠松解术+阑尾切除术2例。
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35例,发病48h内,体温不高,无腹胀及肌紧张,腹部无压痛,脱水征不明显者可行手法复位,空气灌肠等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13例,如病程长,患儿精神萎靡,脱水征明显或手法复位及空气灌肠失败者需立即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
二、护理与体会一般护理基础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禁饮禁食,控制感染,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患儿体制较虚弱、面色苍白、脱水、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大便带鲜血。
因此要做好口腔、皮肤、会阴护理,保证静脉输液速度。
心理护理:护士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充分理解家长心情,作为医护人员,要耐心向他们介绍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采取医疗手段及护理措施,要详细告知,以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一般观察:由于婴幼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治疗提供最及时的信息。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非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
对怀疑有肠套叠的患儿用空气灌肠作X线检查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空气灌肠复位可避免手术、麻醉及术后并发症。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后的护理要点:要留院观察24-48h,密切观察有无再次肠套叠的发生。
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体会
韦建明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4(9)15
【摘要】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多发于2岁以下小儿。
临床症状主要是腹痛、便血、腹部包块。
根据套入的部位,一般可分为①回结型;②小肠型;③结肠型。
其以回结型最常见。
国内一般用钡灌肠及空气灌肠进行诊断和治疗。
空气灌肠安全清洁、复位成功率高,目前大多用此法。
现结合我院1988~1993年诊治的42例小儿肠套叠谈一谈其诊治的体会。
1 材料和方法 42例患儿中男24例,女18例。
年龄2月~31月,平均8月。
病史从4小时到56小时不等。
有腹痛,哭闹不安症状者39例,有血便者31例,腹部摸到包块者28例,呕吐者11例。
均经立位腹部透视,【总页数】2页(P687-688)
【作者】韦建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43
【相关文献】
1.小儿肠套叠304例空气灌肠诊治体会 [J], 刘淑亮;傅洪宾
2.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203例体会 [J], 魏贤英;许冬梅
3.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128例临床体会 [J], 殷文良;李书;何良斌
4.26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体会 [J], 姜华;姜艳
5.375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及手术的诊治体会 [J], 肖智祥; 许辉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技巧及的注意事项肠套叠是指儿童肠道中的一段肠管陷入另一段肠管内,造成肠腔局部梗阻的疾病。
一旦发生肠套叠,就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技巧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注意事项:1.基本器材准备:肠套叠空气灌肠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器材,包括幼儿尿布、棉球、凡士林、消毒纱布、一次性注射器(10ml和20ml)、气囊注射器、生理盐水、肠道减压管及其接头、空气灌肠器(止血钳或镊子)等。
2.术前评估:在进行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前,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了解、身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确定肠套叠的严重程度和确定复位的可行性。
3.稳定患儿情绪:儿童在处理肠套叠时可能会感到害怕和紧张,这会导致肠道的紧张和肌肉收缩,进一步加重肠套叠,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法,例如说话安慰、轻拍、玩具等来稳定患儿的情绪。
4.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部位清洁,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5.随时观察患儿病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腹部胀气情况、肺音、心率、血压等,若有严重并发症的病情,需要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
技巧及步骤:1.术前准备:将患儿放在仰卧位,用脱脂棉球涂抹凡士林,涂抹至肛门部位。
2.暂时性肠减压:在患儿右侧脐下方进行剖腹压迫,辅助将气体排出,以减轻腹胀和疼痛。
3.肠道皮肤穿刺:在患儿左侧脐眼左下2cm处,插入2ml的生理盐水,并逐渐进入小肠腔,以缓解局部梗阻。
4.气囊充盈:选择合适体积的气囊注射器,如套入肠道的长度为10cm,则注射器充盈气囊长度为8cm。
将气囊插入肛门直肠1/3处,向气囊内充气2-3次,将气囊定位在小肠套叠点上,以达到复位的目的。
5.空气灌肠:将连接在空气灌肠器上的空气灌肠管插入气囊注射器接头处,打开止血钳或镊子的点击部分,持续给予5-10ml的生理盐水,直到压力显示器显示宜停止。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管中一段肠管向另一段肠管内套入的一种疾病。
多见于6个月至2
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影像表现:
1.平片表现:
(1)肠气过少或消失;
(2)肠腔内溶菌酶水平增高;
(3)叠套部位可见到左上区的叠影锯齿状影。
2.超声检查表现:
(1)肠壁厚度增加;
(2)叠套部位可见到叠影锯齿状影;
(3)叠套部位出现局部扩张或积液等异常表现。
3.CT检查表现:
(1)叠套处可见明显的狭窄;
(2)扭曲迂曲的小肠造成局部的肠梗阻;
(3)受压的肠壁增厚。
4.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准确地显示小肠叠套的位置、长度、叠合情况、壁厚和肠壁血流情况,是常用于小儿肠套叠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手
段。
治疗方法:
1.空气灌肠整复:
空气灌肠整复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一根精细管插入肛门内,
经化验室封装的空气泵充气,使肠道内多个肠曲叠迭处的肠片复原正常位置并扩张胃肠道,由此拯救小儿生命。
2.手术治疗:
对于患有重度小肠套叠的患儿,一旦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多种多样,如半开技术、维里斯上行吻合手术、肠系膜缩窄手术等。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空气灌肠整复和手术治疗均是对小儿肠套叠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复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整复50例成功45例失败:5例结论:空气灌肠对诊治小儿肠套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小儿肠套;复位;空气灌肠【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09-01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1*目前空气灌肠乃是主要方法。
现将我院开展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50例,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4例女年龄5月-6岁儿童,发病时间均在3-48小时内救治。
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呕吐、血便、腹痛、阵发性哭吵及腹部扪及包括。
其中 20 例呕吐,血便(果酱样便)12例,阵发性哭吵10例,腹部包块2例。
1.2治疗方法1.2.1非手术疗法(空气灌肠)①凡是病程在48小时内原发性肠套叠,b超证实和腹平片无膈下游得气体,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腹胀者均可灌肠疗法治疗。
②一般采用空气和钡剂灌肠(我院采用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空气灌肠气体压力为8-12kg(60-90mmhg),注入空气时可轻柔按摩腹部包块或者改变体位,以利于套叠复位,复位时可见套叠顶端逐渐向结肠端退缩。
直至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则表示已复位。
此时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及稀黄便。
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
③复位后口服0.5-1.0g的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
④凡复位标志不清,肿块未消,小肠内空气不显著者,可休息片刻再做第二次气灌肠或辅以钡剂灌肠,有时可事先给予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镇静剂解除肠痉挛使患儿安静。
⑤已有脱水者应先输液改善一般情况,再行灌肠。
1.2.1手术疗法①复位不成功②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③小肠肠套叠2 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成功45例失败5例3 讨论3.1复位成功的标志:3.1.1 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3.1.2 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
数字胃肠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在数字胃肠下空气灌流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5 年6 月至2016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3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5)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15)接受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复位成功率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15 例患儿均一次性成功复位,一次性复位成功率为100.00 %,对照组患儿中12例患儿一次性成功复位,一次性复位成功率为80.00 %,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100.00 %,对照组为73.33 %,P<0.05。
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数字胃肠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一次复位成功率,对于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改善护患关系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系统性护理【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ir irrigation in digital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ethods collected in June 2015 to June 2016 intussusception with 30 cases of our hospital,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15)for routine care,observation group(n = 15)accept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reset the success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of parents. Results 15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ccessfully reset,one-timereset the success rate of 100.00%,12 cases in children with control group,one-time successful reset,a one-time reset the success rate was 80.00%,P < 0.05;The parents' care satisfaction was 100.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3.33 % and P <0.05. Conclusion system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gital gastrointestinal air enema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under a reset success,for 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s recognition degree of nursing work,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have a positive role,is worthy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 intussusception;Air enema;Systemic nursing肠套叠是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在2 岁以内的儿童中较为常见,且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患儿出现肠穿孔、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动态DR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疗体会作者:陆兴练梁鸿黄建桃吕焕扬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动态DR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利用动态DR监视下分析98例肠套叠的整复病例。
并讨论提高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的方法和技巧。
结果:动态DR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85例,手术治疗13例,整复成功率约86%,整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充分利用动态DR优势功能,降低肠套叠漏诊误诊率。
充分利用空气灌肠各种有利方法和技巧,提高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关键词:动态DR;肠套叠;空气灌肠;成功率小儿肠套叠是儿科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
肠套叠是由于一部分肠管同附着于该部位的肠系膜一起套入临近肠管的肠腔内所致。
婴幼儿4个月至2岁多见。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1-2]。
X线表现:腹部立位片见肠管积气扩张,腹部气液平面影,腹部局部软组织块影等,空气灌肠检查发现肠管内类圆形包块套头影,随充气增多,套头移动退缩变小、消失[3]。
超声表现:套叠部各层肠壁呈“同心圆”状,三层肠壁呈套筒征表现[4]。
目前临床多采用空气灌肠治疗,复位成功率约75%~90%。
如果整复不成功者,则行手术治疗。
我院对98例小儿肠套叠整复病例做分析,探讨各种提高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的方法和技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98例肠套叠空气灌肠患儿年龄在4个月~6岁,其中2岁以内的79例,发病至治疗时间1~3天96例,24小时内90例,24~48小时8例。
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36例,阵发性哭闹80例,果酱样大便52例,腹部包块79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深圳安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AJ-81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采用深圳安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T570型动态DR机进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
灌肠前先行立卧位腹部透视,在无禁忌症情况下,肛门插入Folty氏管,深度4-7CM,充气气囊20ML,将肛门堵住,必要时需要在肛门周围手加压及夹紧双下肢防止肛门漏气。
空气灌肠造影诊断治疗儿童肠套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但有时,一些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可能会悄然而至,如儿童肠套叠。
这是一种可能让很多家长感到陌生,但又极为紧急的疾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肠套叠的成因、诊断方法以及如何为孩子提供最佳的关心与护理。
1、什么是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医学上被称为“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儿童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之一,尤其在6月至36月的婴幼儿中更为普遍。
肠套叠发生时,一个肠段会像望远镜一样滑入另一个相邻的肠段中。
想象一下,当你试图将一个较小的套筒放入一个较大的套筒中,较小的套筒就代表了被“套入”的肠段,而较大的套筒代表了“套入”它的肠段。
肠套叠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它可能与肠道的某个部位,如淋巴结肥大或息肉等,异常增长有关。
这些增长可能会引导肠道向内折叠。
儿童出现肠套叠的症状可能包括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腹部膨胀、便秘或带血的粘液便。
由于这种疾病会迅速进展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患有肠套叠,家长和看护者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2、儿童肠套叠的症状2.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
2.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2.3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2.4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
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3、空气灌肠造影,安全且有效的诊断方法3.1空气灌肠造影的原理空气灌肠造影是一种使用空气作为对比剂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查肠道的内部结构。
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86例诊治体会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减轻开腹手术的损伤。
方法:对86例小儿肠套叠患者行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
结果:空气灌肠整复成功80例,整复成功率为93.0%,其中空气压力为12.0~16.0 kPa的维持者成功率为100%。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高压空气灌肠套叠复位疗效较好,同时并发症少。
标签:肠套叠;空气灌肠;高压空气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4个月~2岁,因其会引起肠道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嵌顿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本院2003~2009年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6例,现将诊治中的一些体会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3~2009年本院86例小儿肠套叠病历,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1岁;病程2~48 h,平均10 h。
症状以阵发性哭闹(100.0%)、排果酱样便(93.0%)、呕吐(89.5%)、腹部包块(75.6%)为主要症状。
1.2 治疗方法结合病史、体征及腹部B超明确诊断。
若无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术,对照组中有5例采用气钡灌肠复位。
治疗组以空气压力为12.0~16.0 kPa来维持,对照组以8.0~10.7 kPa维持。
同时,各组均可辅以手法复位。
1.3疗效标准好转:腹部包块消失,小儿停止哭闹;未愈:腹部仍可触及包块,小儿哭闹不止,病情恶化。
2结果治疗组用时2~15 min,平均10 min,全组45例患者全部复位成功,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用时10~40 min,平均20 min,其中6例因用时较长而中转手术复位,术中见嵌顿肠管水肿明显,为回-结型。
两组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泻(94.2%)、发热(83.7%)、呕吐(59.3%)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小儿肠套叠多由于肠道的病理或生理改变所致,如盲肠活动度过大、肠道息肉、小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