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量记录单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
怎样记录出入量范文出入量记录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指对患者每天排尿、排便、饮食以及其他体液的输入和输出进行详细、准确地记录。
通过记录出入量,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摄入和排出情况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出入量记录的目的和原则出入量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出入量记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准确性:记录人员应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尽量做到不漏记录,不多记录,不错记。
2.全面性:要记录所有的出入量,包括尿量、大便量、呕吐量、排汗量、引流液、血液净化液等。
3.细致性:记录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包括时间、数量、性质等细节。
4.时效性:记录应及时进行,不得延误记录时间。
5.易读性:记录应整洁、清晰,易于查阅和理解。
二、出入量记录的方法和步骤出入量记录的方法主要有手动记录和电子记录两种,下面以手动记录为例,介绍出入量记录的步骤:1.整理记录表格:准备一张专门用于出入量记录的表格,按照日期、时间、尿量、大便量等项目进行设置。
2.准备工具:记录表格、无菌尺、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测量尿杯、标本瓶、纸巾等。
3.准备记录:在每个记录项目的标题下,标注好患者的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号等。
4.记录尿量:在每次患者排尿后,护士应先佩戴手套,然后使用无菌尺将尿液放入测量尿杯中,注意避免尿液的污染,使用标本瓶将尿液收集好,然后将尿量记录在相应的项目下。
5.记录大便量:每次患者排便时,护士应先佩戴手套,使用纸巾将排出的大便量收集好,然后记录在相应的项目下。
6.记录其他出入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还需记录其他出入量,如呕吐量、引流液量等。
7.汇总和分析:每天结束时,将所有出入量汇总,计算出总量,并进行分析。
如尿量增加或减少过多、大便量异常等都应及时发现并报告给主治医师。
三、出入量记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出入量记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记录的准确性:要保证记录的准确性,避免漏写、多写或错写。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一、出入量记录的内容:1.输入量:包括各种液体的饮食、静脉输液、输血等。
2.输出量:包括尿量、排出物、呕吐物、引导排尿的尿袋等。
3.出血量:包括术后出血、创伤出血、鼻出血等。
4.排便情况:记录病人的大便次数、性状、质地等。
5.其他漏出物:如呕吐物、引流物等。
二、出入量记录的方法:1.使用专用记录表格:可以使用纸质或电子表格,准备好记录项目的名称、单位和记录时间点。
2.记录频率:根据病人的状况和需要,通常每4小时或8小时记录一次。
对于重症和需要严密监测的病人,可以每小时记录一次或更高频率。
3.准确记录:护士在记录的时候需要准确、详细地记录,特别是关键数据,如输液量应该准确点滴滴数,尿量应该准确记录到毫升。
4.迅速反映变化:出入量记录是一个监测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累计和统计:根据每次记录的数值,把输入和输出的数值进行相加累计,或者进行统计处理,以及时评估体液平衡的情况。
6.交班记录:出入量的记录也是交班的重要内容之一,交班时应该把当天的出入量情况进行汇报,包括变化、异常情况以及相关处理情况。
三、注意事项:1.注意卫生:在记录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戴好手套等,以避免交叉感染。
2.保持隐私:在记录出入量的时候,护士需要注重保护病人的隐私,如拉好窗帘,避免他人的窥视。
3.出入量数据的准确性:出入量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评估病人病情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护士在记录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了解仪器操作:一些医疗设备如尿袋等,需要护士掌握正常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结来说,科学、准确地记录病人的出入量是护士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通过准确的出入量记录,医护人员才能及时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出入量的统计及记录方法以出入量的统计及记录方法为标题,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一、什么是出入量统计及记录方法出入量统计及记录方法是指对人体的液体出入量进行统计和记录的方法。
液体的出入量是指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摄入和排出的液体的总量。
出入量统计及记录是医护人员在照料患者时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对患者出入量的统计和记录,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出入量统计的方法1. 尿量计算法:通过收集和测量患者的尿液量来统计出入量。
通常使用尿量容器进行收集,并使用毫升为单位进行计量。
每次收集尿液后,将尿量记录在病历表格上,并进行累加计算。
2. 体重法:通过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来统计出入量。
每天固定时间称量患者体重,并将体重变化量转化为液体量。
例如,每100克的体重变化对应着多少毫升的液体摄入或排出。
3. 输液计量法:通过统计和记录患者的输液量来计算出入量。
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准确记录每次输液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输液速度。
根据输液液体的种类和输液时间,计算出输液的总量,并将其记录在病历表格上。
4. 饮食计量法:通过统计和记录患者的饮食量来计算出入量。
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每餐的食量和饮水量。
根据患者的回答,计算出每天的饮食总量,并将其记录在病历表格上。
三、出入量记录的要点1. 准确记录:出入量的记录要准确无误,避免因记录错误导致的液体平衡计算错误。
医护人员在记录时应仔细核对数据,确保没有遗漏或重复记录。
2. 及时记录:出入量的记录应及时进行,不要拖延或忽视。
特别是在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液体平衡的情况下,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记录,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
3. 详细记录:出入量的记录应详细完整,包括每次出入量的时间、种类、数量和媒介等信息。
这样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判断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4. 标准化记录:出入量的记录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以便于医护人员查阅和分析。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液体出入量记录单的设计与液体管理介绍了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出入记录单的设计及使用方法。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液体管理体会:CPB预充要合理;CPB入量、出量管理要严格准确;CPB分阶段评估出入量情况;正确估计转停时体内液体平衡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决定术后治疗方案。
标签:嬰幼儿;体外循环;出入量;液体管理液体出入量管理是体外循环(CPB)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时,因大量液体预充使血液稀释;体外循环结束时,要使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逐渐达到生理水平,因此要求在手术中准确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婴幼儿更需严密观察。
婴幼儿因自身的容量较小、预充量少,出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
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和临床参考价值,我们根据婴幼儿特点设立各项目,设计了一种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出入量记录单,现介绍如下:1记录单使用说明记录单分人量和出量两大类。
1.1入量1.1.1估计预充量预充量的多少取决于体外循环手术时要求达到的血液的稀释度,临床上常用血细胞比容(Hct)表示血液稀释度。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Hct维持在0.25~0.30,以轻度到中度血液稀释为宜,预充量尽可能少。
以此为原则计算出估计预充量,并作为机器预充。
再根据患儿术前Hb、Hot值,分别计算出品体、胶体和血液的用量。
1.1.2预充总量预充总量包括机器预充和机器中追加的晶体、胶体和血液。
转流中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台上失血及引流情况,转流中排尿及Hb与Hct情况适应追加预充液。
1.1.3静脉入量包括整个手术过程中从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输入的所有晶体、胶体和血液。
转机前,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补充人量;转流开始后,各静脉通道均夹闭,停止补液;停机后根据液体及血液丢失情况,开始补充容量。
1.2出量1.2.1机器余血量(A)体外循环停止后机器内剩余的液体量,因体内血液与预充液混合稀释后,剩余的机器血内一部分为液体(A1),一部分为血液(A2)。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出入量记录规范一、临床意义准确地记录24h出入量是反应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可直接反应病人的病情变化, 及时了解病情、协助医师进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二、适用范围针对那些不能进食需要通过补液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以及有过多体液丧失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者。
三、记出入量的内容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量。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即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量、出血、呕吐量、胃肠减压、穿刺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等。
非显性失水(隐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隐形失水量850ml:皮肤蒸发—350ml,体温每升高1度,皮肤蒸发增加3-5ml/kg; 呼吸失水—500ml,气管切开后呼吸道蒸发量是正常的2-3倍)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
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还要结合病理情况考虑:剧烈腹泻、大量呕吐、肠瘘、高热、出汗、气切等。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四、水的摄入与排出正常成人24h出入水量约2000~2500ml摄入量:饮水量约1000~1500ml、固体食物水约700ml、代谢氧化内生水约300ml,共计2000~2500ml排出量:肾排出约1000~1500ml、大肠排出约150ml、呼吸蒸发约350ml、皮肤蒸发约500ml,共计2000~2500ml正常成人24h尿量1000~2000ml。
每日尿量>2500ml称为多尿。
每日尿量少于400ml或17ml/h 称为少尿。
尿量每日少于100ml则为无尿。
汇总丨出入量记录解决方案及赠书说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被护理人员忽视。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刊日前在“中国护理管理”微信平台有奖征集解决方案。
经整理,今日将这些方案或建议汇总如下,感谢护理同道的积极参与!解决方案一方案提供者:陈盼盼,主管护师,本科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出入量由谁记?大多数人认为,患者在医院住院,所有的护理包括记出入量理所应当由护士来完成,现实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其宗旨是通过医护人员教育、培训,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中的中心作用,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在医院治疗很重要,可后期的居家自我管理更为重要。
为住院患者记录出入量是护士的本职工作,可如果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能让患者掌握此项工作,而护士只起督促、指导作用,能使此项工作准确地完成,对患者日后的疾病管理无疑是有益的。
因此,我觉得,在患者能够掌握记出入量的基础上,可以由患者来完成,护士在其中主要起指导、督促的角色。
2出入量怎么记?24h入量包括输液/输血/饮水和食物含水量,24h出量包括显性失水量和不显性失水量,其中显性失水量包括显性失水:大小便、出血、呕吐物、痰液、穿刺液、引流液、伤口渗出液,非显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每日约300-500ml(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除外)。
入量:(1)放置固定的电子秤于固定位置,家属对每次摄入的固态食物进行称量,记录食物重量,根据食物含水量表进行换算。
(2)制定统一的食物含水量对照表,贴在电子秤旁边便于查找对照,并分发给每一位需记出入量的患者,增强其认知度。
(3)制作食物模型,加深对食物含水量的参照。
(4)饮水时使用带刻度的杯子。
出量:(1)准备一个小桶,排每日7时至次日7时的小便于桶内,次日7时,测量总量。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进行准确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以便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记录工作。
首先,准备好记录表格。
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出入量记录表格,也可以自行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
表格的左侧为入量项目,右侧为出量项目,每个项目下面都有相应的空格用于填写具体的数值。
确保表格清晰明了,便于填写和查阅。
其次,明确各项出入量项目的内容。
入量项目包括饮食摄入量、静脉输液量、口服药物摄入量等;出量项目包括尿量、呕吐量、引流液量等。
在填写记录表格时,要将各项出入量项目具体细化,确保不遗漏任何一项。
接着,确定记录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出入量记录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重症患者或需要严密监测的患者,可以缩短时间间隔,将记录时间分为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进行记录。
在记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记录时要准确,尽量使用标准的计量单位,如毫升、克等,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描述词语;其次,记录时要及时,尽量在出入量发生后立即记录,避免遗忘或混淆;最后,记录时要连续,不要出现漏填或跳项的情况,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最后,对记录的出入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出入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以及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
同时,对记录的出入量数据进行总结,可以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总之,正确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对于医护工作至关重要。
采用上述的出入量记录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记录工作,并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认真贯彻这一记录方法,提高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康复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之邯郸勺丸创作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任务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不雅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更,并按照患者的病情变更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产生.(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类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效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计划,同时不雅察病人病情的成长状况和病情改良情况.)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应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含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类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不雅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如:化脓性传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合性质的引流液反应病情的不合状态.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三、记录出、入水量的办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单位用ml暗示.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晚班总结并记录.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夜班总结并记录.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依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依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4、每天出入水量24小时总结数量记录于三测单上,记录办法为:今天7:00的总结记录在三测单昨天的日期相应栏内.由夜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