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意义及要求,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

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问题探究: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们,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有、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工匠,有不怕苦不怕累的航天工作者,有不计个人生死奔赴国家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们他们使我们有衣可穿,饥可食,我们所谓的现世安稳,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让我们致敬那些在自己岗位上为人们默默奉献的英雄!

(1)为什么要讴歌劳动者呢?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人民群众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④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人民群众不等于劳动群众)

注意区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脑力劳动者的范围大小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脑力劳动者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问:那么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赵本山说过的一段话:没有普天下的劳

动者,吃啥?没有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思考探究:

(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材料二:鲁迅说:“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材料三:信天游:黄土地带韵的名片。陕北是民歌之乡,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风韵的是信天游,它是陕北人民在山峁、沟壑、赶脚、耕地、放牧、捡柴时即兴而编,它是随天漫游,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集中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蒲松龄在编写《聊斋志异》的时候,将听到的故事作修改写道书里面去,这说明了什么?②陶渊明作为一位大诗人,但是也需食人间烟火气?这说明了什么?③信天游:黄土地带韵的名片,是随天漫游,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信天游的创造过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