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1.26 MB
- 文档页数:3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颅内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异常扩张的一种疾病,当动脉瘤破裂出血时,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插管技术来修复动脉瘤的方法,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
本文将介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
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1.平稳期:指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病情较为稳定,没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或严重的脑水肿等并发症。
这个时期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2.再出血前:再出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发严重的脑挫伤、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如果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有再次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
3.一般不宜介入治疗的情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一些情况不宜进行介入治疗,如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意识障碍等,应先进行辅助治疗控制病情后再考虑介入治疗。
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预后分析1.存活率: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死亡率。
根据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经过介入治疗后的短期死亡率为5-10%,长期死亡率为20-30%。
介入治疗后的1年存活率为70-90%。
2.再出血率:再出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率为2-5%。
3.残疾率: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回复。
根据研究,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残疾率为20-40%。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适用于平稳期和再出血前的患者,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在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等。
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并进行系统的预后评估和随访。
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分析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技术又称介入血管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械经血管直接进入人体血管系统,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种微创方法。
它主要包括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血管支架植入等手术操作,是一种微创、低风险的介入疗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式。
而血管内治疗技术因其微创性和疗效确切而备受认可。
在血管内治疗手术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脑血管系统,利用栓塞术或血管支架植入术等方式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
通过栓塞术,在动脉瘤内部注入栓塞剂,使其形成栓塞,从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
而血管支架植入术则是通过在动脉瘤内植入金属支架,加强血管壁,防止动脉瘤破裂。
三、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血管内治疗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较短。
血管内治疗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针对性地直接对动脉瘤进行处理,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较高。
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备受青睐。
四、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效果评价经过多项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治疗技术能够有效地阻断动脉瘤与血管系统的联系,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对于一些较小的颅内动脉瘤而言,血管内治疗技术可以实现对其的完全闭塞,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血管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地加强动脉瘤血管壁,减少了动脉瘤再次破裂或生长的可能性。
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是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课题申报范文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但危险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增加。
目前,虽然开颅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以及较大的创伤,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腹股沟或手腕等处穿刺,经导管引导下至脑动脉瘤处,通过多种介入技术对动脉瘤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显等优点,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临床医生对于不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治疗效果不尽相同。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进行研究,明确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的最佳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介入治疗技术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评估与分型等方面。
2.2 研究方法(1)搜集相关文献,了解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总结和分析已有文献中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策略,明确其优缺点。
(3)通过病例分析等方法,评估和探讨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
(4)开展实验室研究,相关临床试验。
(5)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三、研究预期成果3.1 明确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明确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的最佳介入治疗策略,包括治疗技术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等。
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治疗依据,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3.2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改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重新投入社会生活。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出现异常扩张形成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
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内的脑动脉瘤进行修复或补偿,以防止破裂出血的方法。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适应症根据瘤体大小、部位、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评估。
以下是相关的参考内容:1. 瘤体位置和大小: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位于脑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等较大位置的脑动脉瘤,直径一般大于5mm,最大直径小于25mm的脑动脉瘤。
2. 瘤体形态: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瘤体形态规则或稍微不规则的脑动脉瘤,不适用于形态极度不规则、有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
3. 患者的临床症状: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患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轻中度脑动脉瘤。
4. 瘤体状态:对于已经破裂出血、血肿未完全吸收的脑动脉瘤,应尽早进行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禁忌症也需要考虑,以下是参考内容:1. 病情严重:患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功能等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2. 瘤体位置特殊:位于枕骨突、眶上动脉、视交叉、脊髓动脉等特殊位置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3. 年龄限制: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
4. 瘤体形态不适合:形态极度不规则、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此外,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参考内容如下:术前准备:1. 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2. 抗凝药物:停止使用抗凝药物一周左右,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血。
3. 镇静: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镇静处理,以减轻手术期间的不适。
术后护理:1. 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2. 神经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感觉异常、下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
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
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
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
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
⾃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
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
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
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术进⾏顺利,术中造影可见患者巨⼤的脑动脉瘤被完全填塞,脑动脉⾎液通畅,⼿术⾮常成功。
为患者解除了脑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的危险,解除患者痛苦,提⾼了患者的⽣活质量。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来说,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了“囊性膨胀”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多因患者的动脉壁出现了局部薄弱所造成的出血,此外像是血流冲击所造成的出血也是造成患者出现出血的常见临床原因。
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类型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会采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积极配合治疗是一方面,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的护理则更为重要。
那么,你知道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如何护理吗?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辅助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首先就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出现,这是确诊动脉瘤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1]。
其次就是“头部CT”以及“MRI”这一辅助检查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伴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
这类辅助检查的出阳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非常直接的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直接判定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的具体位置。
但是一般来说,所采用的头部CT及MRI,在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血一周左右是不易诊断的。
此外“MRI”的辅助检查区别于“CT”检查,核磁共振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造影有着清晰的成形。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处理原则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
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就是预防患者出现出血和多次出血的可能,以控制患者的脑血管不会出现痉挛的情况[2]。
比如会要求患者要适当的进行静养休息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此外可以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此外像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有效抑制蛋白溶解酸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预防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现结痂后二次出血,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肾功能障碍等疾病一定要慎用,因为极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血栓的形成。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通过血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方法。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病情的严重程度。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一般适用于动脉瘤的直径较大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脑动脉瘤,一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定期复查观察,不一定需要进行介入手术。
其次是病变的位置和形态。
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对手术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脑动脉瘤位于脑干或者其他重要脑部区域,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会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考虑手术的可行性。
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的身体状况要足够健康,能够承受手术的风险。
此外,手术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年龄、症状等因素,因为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手术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的位置和形态、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选择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咨询,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部扩张,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比较高,若不及时的治疗,可以导致脑出血、瘫痪以及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微创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其中介入栓塞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对其疗效与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确定其临床效果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推广和完善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疗效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指导。
2.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分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治疗方案:对80例颅内动脉瘤适用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案进行介绍及说明。
(3)治疗效果:对80例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疗效对比以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
(4)总结经验: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从手术过程、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性研究设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设计,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3.2 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选取80例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可能的严重合并症,按照治疗意愿、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符合性分组,确保各组人群相互间的各种基本特征的平衡性。
(2)数据采集对选择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严格的随访,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同时调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有效性。
(201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3]。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 ,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 ,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aneurysm trial ,ISAT)结果⑸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背景和证据: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
动脉瘤就像小囊一样,是局部的,这意味着它局限于动脉内的一小块区域。
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
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气球似的肿大。
以下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详细介绍及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弊端。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
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
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
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
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复视。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介入治疗示意图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是什么?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治疗,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治疗。
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
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
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
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 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
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2.5%~3.0%[3]。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结果[5]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背景和证据: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插入很细的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然后将动脉瘤进行填堵,使动脉瘤的破口无血流冲击而达到预防破裂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一、微创,不需要开颅出血比较少,仅仅几毫升,甚至十几毫升就可以。
二、手术时间比较短,有的简单的动脉瘤,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第一费用比较贵,一般动脉瘤的费用都在5到10万以上,而开颅只需要5万以下就可以,是开颅的手术的两倍。
第二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是总数也不能够直视观察动脉瘤,因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一些。
后循环动脉瘤也就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首选介入治疗,而对于那些未破动脉瘤,无分支血管从瘤体发出的,也首选介入治疗。
岩骨段、海绵窦段、眼动脉断,那这个动脉瘤也首选是介入治疗;另外对于老年人通长至70岁以上老年人也首选介入,创伤小风险比较低一些;而其他的动脉瘤特别是合并血肿的动脉瘤,应该首选开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