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脏风寒积聚第十一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30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是指人体五脏内寒湿积聚,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引发相关病症。
本篇文章将介绍五脏风寒积聚的脉证以及治疗方法。
脉证五脏风寒积聚病存在多种标志性脉证,包括以下几种:草木萌动脉草木萌动脉是指脉搏缓慢、稳定,呈现柔和、细弱、如绸缠绕般的节律,形似植物萌动的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早期五脏风寒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实证,伴有寒性病症,如手足冰冷、畏寒等。
象牛般坚韧的脉象牛般坚韧的脉指脉搏坚韧有力,节律明显而较为粗糙,类似牛的脉搏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后期五脏风寒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虚证,伴有脾虚、气虚等症状,如腹胀、乏力等。
快湍汹涌的脉快湍汹涌的脉是指脉搏节律快速,有如百川奔腾之势,呈现出快速而明显的脉动,如同急流涌动的状态。
这种脉证多见于外感风寒之后,由于过度的治疗或身体本身抵抗力削弱而引发的五脏积聚病,一般情况下呈现为虚实夹杂的症状。
治疗方法五脏风寒积聚病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脉证进行相应的调理。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草木萌动脉的治疗方法草木萌动脉主要呈现出实证,因此治疗时应该以温通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温补药物,如桂枝加附子汤等。
•进食热性食物,如姜、沙参等。
•温泉泡水、取暖等保暖措施。
象牛般坚韧的脉的治疗方法象牛般坚韧的脉主要呈现出虚证,因此治疗时应以益气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益气补虚药物,如六君子汤、人参饮等。
•多食富含营养成分的食物,如猪肝、牛肉等。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快湍汹涌的脉的治疗方法快湍汹涌的脉主要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症状,因此治疗时应以平补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使用平补药物,如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平补饮食,多食豆类、肉类等富含营养成分的食物。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力。
五脏风寒积聚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脉证进行相应的调理。
以上介绍的方法仅为参考,具体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建议尽快就医。
【执医必考】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新增《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黄帝内经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2.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4.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四、素问·经脉别论1.“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观点。
2.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五、素问·太阴阳明论1.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D )A.客气邪风侵袭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C)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E)A.六种疾病B.六淫C.六经D.六气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Λ )A.风邪B.寒邪C.湿邪D.雾醵之邪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勝的病邪是(D)A.风邪B.湿邪C.寒邪D.雾錄之邪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慕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B)A.风邪B.寒邪C.湿邪D. 饪之邪E.雾靈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C )A.虚劳B.肝病C.肾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B )A.鼻头色白B.鼻头色青C.鼻头色黄D.鼻头色赤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Λ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其吸促D.呼吸动而振振摇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B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呼吸动而振振揺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B)A.头中病B.骨节间病C.心膈间病D.腹中痛E. 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D )A•语芦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 •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CA.色青脉石B.色靑脉毛C.色白脉毛D.色青脉弦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D )A.表卫不固B•阳气涣散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D )A.肺气郁闭B.邪犯肺卫C.肺气虚D.金克木E. 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BA.邪热消谷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C.胃阳渐复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C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B.气血逆乱C.邪气闭阻, 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盛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E )A.寒邪B.雾露之邪C.热邪D.风邪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BA.色白B.色黑C. 色黄D.色赤E.色青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单项选择题1.痉病的主脉是(B )A.浮紧脉B.紧而弦脉C.沉迟脉D.沉而细者E.浮数脉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E )A.调胃承气汤B.根汤C.防己黄英汤D.止痉散E.枯萎桂枝汤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E )A.刚痉B.欲作刚痉C.柔痉D.表热致痉E.里热成痉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D )A.血痹B.历节C.痛痹D.湿痹E.风痹5.太阳中竭,津气两伤,治用(C )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汤C.白虎加参汤D.竹叶石膏汤E.白虎加桂枝汤6.麻杏玫甘汤证属(E )A.风湿表虚B.风湿阳虚C.寒湿表虚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B )A.桂枝加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桂枝去芍药汤D.防己黄茂汤E.甘草附子汤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C )A.痉病B.湿病C.竭病D.历节病E.水气病9 •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E )A.风湿在表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10.防己黄茂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Λ)A.恶心B•身重 C.恶风D.汗出重E•脉浮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S其中“一宗"是指(D )A.先天之本肾脏B. 主血脉的心脏C.朝百脉的肺脏D.包括心肺两脏2.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脾两虚D.心肾不交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A.清养肺胃D.调补脾胃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A.百合滑石散D.百合地黄汤E.宗气B )B.心肺阴虚E.肝肾阴虚B )B.润养心肺E.滋养心脾D )B.百合鸡子汤E.滑石代赭汤C.心肝血虚C.滋养心肾C.百合知母汤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B )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C. 见阳攻阴D.见阴攻阳E.汗.吐.下6.百合病的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D )A.浆水B.甘澜水C.米j甘水D.泉水 E •河水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Λ.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D.以泉水煎E.擘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DA.干血B.近血C•远血D.地黄本色E.蓄血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C )A.百合B.当归C.赤小旦D.瓜子E.慧菽仁10.据《金陵》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 C )A.前阴蚀烂B.后阴蚀烂C.眼部化脓D.咽喉蚀烂E.面部变色11.狐惑病的主症是( C )A.状如伤寒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D.目四皆黑E.恶闻食臭12.狐惑病的成因是( B )A.感染疫毒B.湿热虫毒C.阴虚热D.情志牝火E.感受风热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背冷医案:阳和汤合肾着汤背冷三年,一方而瘥(阳和汤合肾着汤)2017-09-26 17:01林XX,女,于2016-9-12初诊后背冷三年,位置在正中,恶风,腰冷,气候变化时加重,偶手颤,大便偏稀,纳可,舌苔薄白微腻,边尖嫩红,脉沉细短,尺弱。
辨证为阳虚寒凝水停,治拟温阳散寒利水,以阳和汤合肾着汤。
熟地黄30g 鹿角胶6g(烊化)炮姜15g 肉桂6g麻黄6g 白芥子15g 炙甘草10g 淡附片10g茯苓30g 炒白术15g14剂水煎服2017-9-11患者背冷、腰疼、手颤、便稀均已消失。
此次因别的病症来求诊。
并追问背冷,药后未再复发。
按:患者冷的部位在于后背正中,此为奇经八脉中的督脉行经之处,“督脉主一身之阳”此处冰冷说明患者阳虚,经络不通,寒凝瘀滞,水湿内停于四肢,故而手偶有瞤动,患者舌体边尖嫩红,脉沉细短,尺部弱,辩证为阳虚寒凝水停,与阳和汤合肾着汤加减。
阳和汤,出于《外科全生集》:“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
”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增津补髓,强壮筋骨;炮姜、肉桂温中有通;麻黄开腠理;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二者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功效,温补营血不足;解散阴凝寒痰温通经脉。
但外科方可治内科病,不可忽视。
另方中大队温阳药中,但以地黄“育阴逐痹”《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另患者腰疼、便溏、脉沉尺弱,选用肾着汤肾着汤,也叫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该方主要功效暖土胜湿,寒去湿化,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病。
方中茯苓渗水利湿,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白术健脾燥湿,以除痰饮,甘草调和诸药。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金匮背诵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2〕2.(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2〕4.(己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实脾:即调补脾脏。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
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绪论一.单选题1.《金匮》所载方剂,前22篇中,有方有药的共有:201首2.《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脏腑经络辨证3.杂病的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为主,经络辨证为辅4.《金匮》治未病理论是: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变,瘥后防复发*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填空题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3.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二.单选题1.至而至说明季节与节令相符2.“五邪中人”中的五邪是指:风,寒,湿,雾,宿食3.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风邪4.《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其吸远5.不属于《金匮》中“五邪”范畴的是:热6.《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肾水反侮脾土7.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其中湿邪易伤的部位是:伤于下8.《金匮》整体观念主要是指:脏腑整体、天人整体三.判断题1.表里同病者,可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治法。
2.“厥阳”为无阴独阳。
3.“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4.“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6.“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
7.“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五脏亦不可不通。
四.简答题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1)虚实必须异治。
(2)表里当分缓急。
(3)新久宜有先后。
(4)攻邪当随其所得。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七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甘草干姜苓术汤【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这个条辨,就是讲的平时工作劳累很多,会流很多汗,衣服会湿掉,流汗的时候,又没有去换衣服,继续穿那个汗湿的衣服,过一会衣服又被风吹干了,一劳作又出汗,衣服又被汗打湿,出汗又干,就这样日积月累,得了肾着病。
肾着病的人,腰以下冷痛,腹重就象带了五千钱一样,这就是甘姜苓术汤来治疗。
甘姜苓术汤在《伤寒论》里讲到带脉病的时候也有这个方子。
最重的肾着病是没有办法行走的,都是坐着轮椅,从轮椅上站起来,那个肚子可以直接贴到地上,说身带五千钱,五万钱都不止。
肾着的原因是脾湿过盛,脾主少腹,所以,小腹的问题,我们第一个要考虑到脾脏。
脾的湿排不出去以后,就会太盛,慢慢地肚子会越来越重。
这种湿是寒湿。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寒?要知道湿?因为寒的话,我们就会开热的药,有湿的话就要开祛湿的药。
所以,肾着就是脾湿太盛,日积月累累积起来的。
甘草干姜苓术汤方(一名肾着汤)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甘草干姜苓术汤又叫肾着汤,所以,带脉有病的时候。
如下半身冷冷的,好象是坐在冷水里面的那种感觉,这就是甘草干姜苓术汤证。
甘草干姜苓术汤一共就四味药,里面有甘草、白术各用30克,而干姜和茯苓用了60克,把干姜和茯苓加重。
遇到下焦肿的时候,茯苓的量要超过白术。
中焦肿的时候,如桂枝汤,如小孩子胃口不好,但是又不是小建中汤证,只是肠胃中焦太湿了。
怎么知道小孩中焦很湿,口水很多。
桂枝汤我们加白术和茯苓的时候,这个时候,白术和茯苓就要用等量。
小建中汤出来的时候,因为少腹比较寒,如小孩子的肚子痛,再一看小孩子的印堂是青色的,这就是小建中汤证,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加白术和茯苓,把白芍加重就可以了。
训诂学主讲:冯青博士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1. “训”、“诂”两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
《尔雅》共十九篇,首列“释诂”、“释言”、“释训”三篇以统常用词,后“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六篇以统事物专名。
可见在《尔雅》这部书里,“训”、“诂”是单称的,且是作名词用的。
2.将“诂训”两字放在一起的是西汉毛亨,毛亨注《诗》,书名《诗故训传》,(亦写作“诂训”、“古训”),一般认为,“诂训传’三个词都作动词。
3.许冲《上<说文》表》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
”此中之“训诂”为动宾关系。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综上所述“训”、“诂”有分、合;名、动之别。
但后来所谓的“训诂”都可看成动宾关系,即解释古代语言,所以陆宗达先生谓之‘古代文献语言学’。
(二)训诂学齐佩溶《训诂学概论》p.11: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明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系统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
二、训诂的对象、范围和内容我国传统的训诂主要是为了解释儒家经典,所以历史上训诂成了经学的附庸。
从汉人的注到唐人的疏及清人的新注新疏,莫不如此。
王力“新训诂学”,载《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7年,pp.173-188:一切的语言史都可认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而语义的历史又是语言史的一部分。
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肾着汤:腰重-龙博探宝选自龙帅江老师微博【肾着汤:腰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肾着汤主要用于太阴虚寒兼有饮之证,临床常见小便急、频、痛等,或者腰部怕冷,胃脘怕冷等症状;大便情况可见先干后溏或者偏溏等,因为太阴虚寒,可以引起排便次数减少或者增多(临床医生一定注意问:有没有粘马桶)。
今天下午去看了老同学,听小孩子要回家过年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累的腰疼起不来床,昨天本来要去针灸就可以好,但是一谈到针灸要打通督脉出汗排寒气,会有点疼,她老公声音紧张……乡巴佬自己也心感气场沉重,知道怕针灸(以后有时间再忽悠怕针灸的原理和临床处理方法)……昨天就开了肾着汤,方子开出去,心也跟人家了(用方用量服法都是按伤寒论的,怕别人没有效果还出问题,如果是我在南昌开诊所,只是开三分之一的量就不担心害怕)。
比如:前天好友陈总在上海出差腰疼起不来床,我知道他的四诊,本来要开葛根汤也不敢开,因为麻黄量大,只是让学生阿甘开了桂枝汤加葛根,说吃到他可以坐车回家就可以了,我刚才打电话已经到家腰疼好一半,明天过来再开葛根汤或者别的方,人在外面,临床医生要做安全第一……话回当下:好在刚刚到,她看到在外面忙着收被子,腰一点问题都没有,交代再吃两幅药应该会痊愈。
肾着汤这四味药都是带点儿温性去湿气的,经方治疗湿气喜欢用温法合渗湿利水,不用霸道附子川乌草乌等,所以本方主要治疗肾阳虚导致的湿气腰痛,这样的人常常会有腰部发凉的感觉,临床问病人。
所以有些人就说了,我这个腰呀,好奇怪,好像那个风扇一样老是嗖嗖往外冒凉风。
这其实就是肾阳不足抵抗寒冷,这种腰痛发作起来的时候用热水袋敷一下,就缓解一些,除了凉以外,其次还会感觉到重如腰带五百钱,肾阳不足,无力抵御外界的风寒湿邪。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六六)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魂魄不安【原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邪哭”,就是一个人在那里悲哭,无原因的哭。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在中医的观念里面,是因为魂魄不安。
魂,讲的是肝。
魄,讲的是肺。
肝主血,肺主气,心藏神,神主管魂和魄,这是中医的病理学。
心脏能够取得金和木相克的平衡点,这是正常人。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如果魂和魄都不安定,病在心脏,心神一定不足,是心脏气血两不足的现象。
这个血,讲的是肝,气讲的就是肺。
肝是藏血的,肺是主气的。
“血气少者属于心”,当血少气少的时候,会影响到心脏。
因为心脏在管到魂和魄。
所以,就会造成魂魄不安。
我们的魂魄能很安定,基本上就是因为心血供应给肝、供应给肺都是很充足的。
“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就是神不守的时候就会产生害怕,看到什么人都怕,譬如精神病患就是中医讲的心气很虚。
“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就是眼睛闭起来想睡觉,就是说这个人很容易疲劳,他已经心脏受伤,气血已经不够了,本来就已经很累了,做梦还要走很远,你说他累不累,所以,他就更累。
“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中医讲神不能统魄,魄本身主静,魄失静的时候,就会梦到往远方去跑,魂与魄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
因为心血不足,造成魂魄妄行。
魂本身藏在血里面,血就是阴,讲阴气衰就是讲血衰,血不足病人就会产生癫的状况。
如果是气不足,就是阳不足的话,病人会发狂,这是魂与魄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在治疗癫痫、狂症的时候,我们针灸里面的十三鬼穴都可以用。
用处方的时候,永远掌握这个原则就可以把癫痫治好。
我们在针十三鬼穴的时候同时需要开补虚的药,开化痰、祛痰的药,因为病人必有许多痰涎壅塞在肺与心包之中,所以癫痫病人发病时,一定是痰鸣很重,我们必须想办法先把病家的痰化掉,在开化痰药的同时,也要把他的气血补足,这些药需要同时配合在一起使用才行将病治好。
金匮要略笔记绪言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
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方剂205,用药155味.。
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论发病)2、¥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已病防传)词解: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6、厥阳:阳气上逆7、—8、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9、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问答1、治未病(广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和狭义)p2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脉症总纲)2、\3、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4、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用瓜蒌·桂枝汤)5、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欲作刚痉证治)葛根汤方:桂枝汤+ 麻黄,葛根6、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