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77.65 KB
- 文档页数:2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9,Vol.12,No.71113 ㊃名医心鉴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单兆伟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吴星星(硕士研究生)㊁吴静]作者简介:吴星星(1991-),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方向)㊂E⁃mail:760339513@通信作者:吴静(1968-),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诊治乳糜泻㊁炎症性肠病等疾病㊂E⁃mail:wujing@单兆伟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对经验撷英吴星星 吴静【摘要】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可发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常曰 十人九胃”,其病机复杂,病情缠绵㊂首届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在继承孟河学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出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药对,临证灵活化裁,每获良效㊂常用药对:槟榔㊁紫菀;肉苁蓉㊁莱菔子;黄芩㊁仙鹤草;浙贝母㊁薏苡仁㊁鸡内金;土茯苓㊁凌霄花;木蝴蝶㊁藏青果;白芥子㊁泽泻㊁山楂㊁荷叶㊂【关键词】 单兆伟; 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药对【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7.037 单兆伟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优秀中医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㊂先后师承著名中医学家㊁孟河医学派传承人张泽生教授,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继承了孟河医学㊁吴门医学学术精髓㊂悬壶50余载,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㊂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药对总结如下㊂1 槟榔㊁紫菀治疗老年性便秘偏实证者,常用槟榔5g 配伍紫菀10g㊂单师临床发现老年性便秘当属顽疾,其有虚实之别,实证者攻下恐伤正气,润下唯药效不及㊂根据肺肠相关理论,顾其年迈不耐攻伐,遂从肺论治,常获良效㊂‘中藏经“云: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司,监仓之官㊂”若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则大便艰涩不畅㊂故治疗便秘偏实者,尤重视宣肺降胃通便之法㊂紫菀,味苦㊁辛㊁甘,微温,归肺经,主润肺化痰止咳㊂‘本草求真“曰: 辛苦而温,色赤,虽入至高之脏,仍兼下降 上中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润而不滞㊂”槟榔其性温,苦㊁辛,归胃㊁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作用㊂‘本草备用“中记载槟榔可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又可治大小便气秘,里急后重者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槟榔碱具有兴奋M-胆碱受体的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排便㊂单师运用紫菀开上通下治法,源于‘宋人医方三种“一书,该书记载一医案 蔡某苦于肠秘,仅以单味紫菀服之,须臾大肠遂通”㊂古人云 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枢”,紫菀,辛润不燥,入肺清降肺气,肺气达则肠腑通;槟榔,入中焦以斡旋气机,助肺宣降,入肠合药理作用以下通糟粕㊂单师长期临床积累发现两药相须为用,一则宣肺,一则降胃,肺胃同调,以条达气机,且通下较为缓和,不似大黄㊁芒硝相伍易致苦寒败胃,临床治疗顽固性便秘㊁老年性便秘偏实者效佳㊂2 肉苁蓉㊁莱菔子治疗便秘偏虚证者,常用肉苁蓉10g 配伍莱菔子15g㊂单师临证经验,便秘偏虚者,当从肾论治㊂便秘与肾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曰: 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㊂”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大便的正常传导,需要肾阳的温煦,肾阴的濡润㊂单师以补肾润肠㊁理气通腑为治疗大法,并强调润㊁降之法当贯穿疾病的始终㊂肉苁蓉味甘能补,温能助阳,温㊁润互补,滑而不泄,能补肾助阳通便㊂‘本草求真“云: 肉苁蓉,诸书既言峻补精血,又言力能兴阳助火,是明其气温,力专滋阴,得此阳随阴附,而阳自兴耳㊂”莱菔子,消食除胀㊁降气化痰的功效㊂单师运用此药对,取 济川煎”之意,认为肉苁蓉温肾阳㊁补精血,入肾以补为长,临证阴阳两虚者均可应用;莱菔子消食化痰,通降胃气,入中焦以降为用㊂肉苁蓉得莱菔子补而不滞,莱菔子得肉苁蓉消而不伤正㊂二药相伍,使肾阳得温㊁肾阴得滋㊁胃气得降,为补肾润肠㊁行气通便之要药㊂单师强调临证如遇便秘或兼脘腹胀满㊁嗳气㊁纳呆中虚之象,或兼畏寒㊁腰膝酸软阳虚之象㊁或兼舌红少苔无津阴虚之象者,配伍用之,可达下气通便而不伤正,补气培元而无壅滞之效㊂临床遇肝气郁结者,加玫瑰花㊁合欢花;湿阻气滞者加厚朴㊁泽泻;热邪盛1114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9,Vol.12,No.7者,加全瓜蒌㊂3 炒黄芩㊁仙鹤草单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常用黄芩5~10g㊁仙鹤草15g㊂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类广泛定植于胃黏膜的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消化性溃疡㊁慢性萎缩性胃炎㊁胃癌前病变㊁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相关㊂单师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当属中医 邪气”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出虚实两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为之本,湿热之邪为之标[2]㊂以健脾益气㊁清利湿热为基本治则㊂黄芩,苦,寒,善入中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㊂‘医学衷中参西录“言: 黄芩,色黄属土,善入脾胃清热㊂”研究证实黄芩对幽门螺旋杆菌高度敏感,且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繁殖的作用[3]㊂单师临证常用炒品,炒用折其苦寒,以固护中焦㊂仙鹤草,又名 脱力草”,苦㊁涩㊁平,主要功效为收涩止血㊁止痢㊁截疟杀虫㊁补虚㊂单师认为仙鹤草性平,无论寒热虚实㊁气虚阴阳虚弱者都可配伍使用,且无其他不良弊端[4]㊂两药同用,健脾补虚以治本,清化湿热以治标,标本同治改善胃内环境以除幽门螺旋杆菌㊂临床亦常用于湿热困阻中下焦之泄泻㊁痢疾(炎症性肠病)㊁呕吐等病,每收良效㊂4 浙贝母㊁薏苡仁㊁鸡内金治疗消化道息肉性疾病,单师在辨证遣方的基础上喜用浙贝母10g㊁炒薏苡仁15~20g㊁鸡内金15g㊂消化道息肉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㊂古文献中息肉一词最早见于‘灵枢㊃水胀篇“ 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㊂”单师认为息肉性疾病当为湿瘀郁滞经络而致,湿为重浊之邪,内侵人体,阻碍气机, 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湿瘀阻络,息肉内生,因而提出除湿化瘀散结的治疗方法㊂浙贝母,苦㊁寒,主清热化痰,散结消痈㊂‘本草崇原“言: 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㊂”薏苡仁,甘㊁淡,凉,善入脾㊁胃经㊂具有健脾渗湿㊁除痹㊁清热排脓的功效㊂尤善治疗胃疣状增生㊁小颗粒增生等病且具有抗癌防变,消瘤平疣的作用[5]㊂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作用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 鸡内金,鸡之脾胃也 善化瘀积㊂”单师强调鸡内金善消脏腑瘀积,尤善消脾胃之积㊂薏苡仁,以健脾祛湿为主;浙贝母,以软坚散结为长;鸡内金与薏苡仁㊁浙贝母相使为用,加强健脾消积之功㊂单师临床常用于治疗增生性息肉㊁息肉术后及家族性息肉疾病㊂临证灵活化裁,如见舌黯或舌下脉络迂曲者,常配丹参或莪术,行气活血加强祛瘀之效;如见息肉轻㊁中度异型增生者,常配半枝莲㊁灵芝,扶正抗邪谨防癌变;如兼甲状腺结节㊁肺结节等多发结节者,常佐夏枯草加强散结之功,因其苦寒,用量6g为宜,谨防苦寒败胃㊂5 土茯苓㊁凌霄花单师临证每遇口腔溃疡患者,必配伍土茯苓10g㊁凌霄花10g㊂中医学并无口腔溃疡相关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 口疮㊁口糜”范畴㊂对于 口疮” 口糜”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㊃气厥论篇“曰: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㊂”‘素问㊃气交变大论篇“曰:岁金不及 燥烁以行 民病口疮㊂”口为脾之窍,脾经 连舌本,散舌下”,单师认为口腔溃疡病机为脾胃虚弱,风湿热乘虚而入,上犯于口所致㊂土茯苓,甘㊁淡㊁平,入胃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疮毒的功效[6]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炎㊁镇痛㊁抑菌㊁保护胃黏膜等作用[7]㊂凌霄花,辛㊁微寒㊂归肝㊁心包经㊂主破瘀通经㊁凉血祛风㊂凌霄花中芹菜素具有抗溃疡㊁松弛平滑肌的作用[8]㊂两药功效与药理相结合,清化湿热以达抗炎㊁镇痛之功,凉血祛瘀以达促进溃疡愈合之效㊂二药相伍,互相协调,清热之力不似芩㊁连苦寒伤胃,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疗效甚佳㊂6 木蝴蝶㊁藏青果治疗由情志郁结㊁胆汁反流等引起咽喉堵塞不适者,单师常配伍藏青果2~5g㊁木蝴蝶2~5g㊂临床常见咽之不下㊁吐之不出,如物梗阻等症状,实则吞咽并无障碍,胃镜㊁喉镜等相关检查亦无器质性病变㊂根据临床症状,当属中医学 梅核气” 喉痹”范畴,多由七情郁结,痰气交阻引起㊂亦见于西医学 反流性食管炎” 癔球症” 急慢性咽炎”等疾病㊂木蝴蝶,苦㊁甘㊁凉,功在清肺利咽㊁疏肝和胃㊂‘中药大辞典“记载: 清肺热,利咽喉,常用来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㊁咽喉肿痛㊁扁桃体炎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蝴蝶据具有抗炎㊁抗癌㊁止咳等作用[9]㊂藏青果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涩肠之功㊂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炎㊁急慢性结直肠炎等疾病㊂单师强调,木蝴蝶,质地轻薄如膜,以膜保膜,该药甘凉,可达疏肝润肺,护膜和胃之效㊂两药相须为用,共达调气机㊁润肝肺㊁利咽喉之功,因药属寒凉,用量2~5g为益,不可多服久服,见效即收㊂胆汁反流引起的咽喉不适,常加乌贼骨㊁浙贝母以制酸和胃㊁保护黏膜㊂单师常谓:乌贝二药,为中药中的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证实久服质子泵抑制剂增加胃息肉㊁胃癌㊁胃类癌和结肠癌的风险[10],长期服用乌贝二药则无相关之疑㊂临证每遇此病,皆灵活应用,一则制酸护膜;另一则清利咽喉,可谓标本同治㊂7 白芥子㊁泽泻㊁山楂㊁荷叶单师治疗肥胖,常用白芥子5~10g㊁泽泻10g㊁山楂15g㊁荷叶30g四药㊂‘素问㊃通评虚实论篇“对其病因病机有详细的记载 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㊂中医认为肥胖与脾密切相关,先哲云 脾为生痰之源”,脾为先天之本,主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㊂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9,Vol.12,No.71115 若脾运化失司,食谷不化,反为痰湿,阻于中焦,积于体表四肢,形成肥胖㊂白芥子,辛,温,归肺㊁胃经,具豁痰利气,温中开胃,通络止痛的作用㊂泽泻擅利水渗湿,泻热㊂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结㊂荷叶,味苦㊁涩,性平,气轻升阳,清暑利湿㊂单师常谓:荷叶入太阴㊁阳明两经,其气清灵,色青,象风木少阳之甲胆,升诸身之气,借此升提中焦清阳,清阳已升,浊阴自降,湿邪既去㊂单师运用白芥子除四肢㊁体表之痰湿,取‘金匮要略“言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痰湿当属阴邪,易伤阳气,白芥子性温,入脾经助其振奋脾阳以化痰湿;山楂助脾运化截痰湿生化之源;泽泻利尿导痰湿外出,给痰湿之邪以出路㊂山楂㊁白芥子相使为用加强化痰祛湿的作用;白芥子以降为主,荷叶以升为用,一升一降,斡旋中焦气机;泽泻㊁白芥子,一温一寒,白芥子温化痰湿而不伤阴,泽泻利湿邪而不伤阳㊂四药合用,一升一降,一温一寒,健脾化痰,导邪外出,对肥胖及肥胖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㊁高血脂等,都可配伍使用㊂8摇结语药对是历代中医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在辨证施治中具有优化药物组合,发挥药物功效协同,互补增效等作用㊂单兆伟教授临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衷中参西,灵活遣方,巧用对药,常有事半功倍之效㊂以上仅为单师常用药对一隅,以飨同道㊂参考文献[1] 陆为民.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配伍用药拾萃[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0):448⁃449[2] 汤佳崯,单兆伟.单兆伟教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治疗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学报,2018,33(1):57⁃59.[3] 吴静,胡董,王克霞.黄芩和黄芩甘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8,31(5):707⁃710.[4] 徐艺.单兆伟运用 仙鹤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5,41(11):15⁃17.[5] 徐陆周.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四川中医,2001,19(7):3⁃4.[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82⁃587.[7] 王建平,张海燕,傅旭春.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42⁃44.[8]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1⁃332.[9] 殷文光,李曼玲,康琛.木蝴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1965⁃1969.[10] 张薇,王海音,苗新芳.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国药论坛杂志,2014,35(2):141⁃144.(收稿日期:2018⁃08⁃30)(本文编辑:韩虹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33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特色学科专项(2019⁃JYB⁃TSXK⁃00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董阳(硕士研究生)㊁马金辰(硕士研究生)㊁王鑫(硕士研究生)㊁孟翔鹤(硕士研究生)㊁王济㊁赵蔚波(硕士研究生)㊁郑燕飞]作者简介:董阳(1992-),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体质学与中医生殖医学㊂E⁃mail:dongyang@ 通信作者:郑燕飞(1984-),博士,副研究员㊂研究方向:中医体质学与中医生殖医学㊂Email:yanfei_z@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治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经验总结董阳 马金辰 王鑫 孟翔鹤 王济 赵蔚波 郑燕飞【摘要】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属于男科的多发病㊁疑难病,王琦教授以 主病主方”思想论治本病疗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㊂本文以王琦教授 主病主方” 体病相关” 病 体 证一统观”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病理因素㊁症候群组,探讨其主导病机㊂审机制方,介绍本病主方 前列止痛汤”,并结合病案总结王琦教授在治疗本病时的临床用药规律㊂【关键词】 主病主方思想;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前列止痛汤【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7.038。
单兆伟运用透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撷菁作者:王锦徐艺包能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年第04期摘要:单兆伟教授经多年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郁热为标,确立“透法”为总则,临证分别以宣透、渗透、润透、通透、清透分而治之,用药轻灵,出奇制胜,疗效显著。
本文总结单兆伟运用透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以资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名医经验;单兆伟;透法;胃食管反流病中图分类号:R259.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4-0121-03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单兆伟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辨证精准,药少效专,颇有心得,避免了西医治疗缺乏特异性、药价较高等缺陷,在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颇具潜力。
笔者有幸随诊,获益匪浅,现将单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以脾虚为本、郁热为标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吐酸”范畴,临床多见反酸、烧心、嗳气、咽部不适、咳嗽、胸痛等自觉症状,多发于中年。
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
单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认为本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引发,病机以脾虚为本,郁热为标,最终导致痰、热、瘀等病理因素堆积,津液输布失常而发为本病。
2; 善用透法,延孟河之风透法意在轻扬宣泄,透邪外出,用药清灵,无损正气。
单教授临证以健脾益胃、调畅气机立法,组方遣药主张轻灵、平和的孟河医派特色。
透法词精意妙,为一总纲,具体有宣透、渗透、润透、通透、清透之变,各有奇功。
3; 辨证施治,独具匠心3.1; 宣透之法,复柔空之性宣透意为宣解透达,适用于气机郁滞、痰阻食道之肝胃不和证。
证见反酸、嗳气、呃逆、两胁胀痛,情志不遂时明显,舌偏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行气、制酸护膜,方用自拟方柴芍护膜汤加减:柴胡、黄芩、川芎、法半夏、太子参、炒白芍、麸炒枳壳、煅乌贼骨、白及、甘草等。
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导读: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以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学术上首先提出了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诊疗体系,完善和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脾胃理论。
今就单兆伟的主要学术思想做一简述。
融汇古今思路辨证辨病相参五诊合参重视舌诊传统医学望、闻、问、切概括了诊察疾病的4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兆伟认为临床尚需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方法,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转变及治疗后的变化等情况。
此外,单兆伟在诊察脾胃疾患时,十分重视舌象的诊察情况,往往舍脉从舌,或舍证从舌。
《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说:苔乃胃气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舌为脾之外候,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阳明胃腑,多气多血,常挟邪气上潮于舌,故古人又有舌为胃镜之语,所以察舌验苔,是诊察脾胃疾病的重要手段。
单兆伟还通过舌诊结合内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溃疡病的治疗及预后、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退、胃动力功能的改善、胆汁反流的情况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治愈率。
他还十分重视舌下络脉的改变,这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有帮助。
经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可从舌下络脉的色泽、脉络的延伸度、充盈度、脉络的增粗情况、扭曲度及脉络的分支等方面来观察。
如舌下脉络色淡紫而滞、延伸度较差、充盈不佳、细小等可诊断为虚证;结合舌象、内镜下黏膜象及病理学表现、临床症状可分别诊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兼夹等。
如舌下脉络色深紫而滞、延伸过度(有时达舌尖)、充盈急胀、增粗,扭曲度大等可诊断为实证,或为热证或为血瘀,特别是对血瘀证的诊断帮助较大。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时乐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之一。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跟随孟河医派张泽生学习多年,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并将透法进一步拓展为宣透、渗透、通透、润透四法,在治疗脾胃病中用之,亦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宣透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
症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吞咽不畅,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
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病症。
气机郁滞、痰气交阻胸隔,气郁非宣不解,伏痰非透不达,故治当宣达透邪,临证常选用紫苏叶、薄荷、豆豉、豆卷、荷叶、杏仁等轻清宣泄透发之品,导邪外出,无伤正气。
典型医案:徐某,男,88岁。
饮食不节,又因夏日室内空调温度调节偏低受凉,致胸满腹胀,杳不思食,心烦,微咳,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证属外感暑湿,内伤饮食,痰湿恋滞胸膈,治当宣达透邪。
处方:南沙参10g,杏仁10g,紫苏叶5g,薄荷5g,豆豉12g,豆卷12g,炒建曲12g。
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药后微得汗出,胸腹舒和,知饥纳食,症状乃悉平。
按暑湿之邪,易伤脾胃,耄耋之年,阴常不足。
清暑则碍脾,燥湿则助热,甚难着手,故药当轻清透邪,不使伤正。
方中南沙参养阴扶正,《药性论》曰其“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安五脏、补中”,为主药;紫苏叶、薄荷轻宣疏达,透邪外出;豆豉、豆卷合用,除烦化湿;建曲消导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祛暑化湿、透邪达表之功。
渗透渗透,适用于湿困脾胃证。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症见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泄泻,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症。
治当淡渗透邪,临证常选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白术等。
单兆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证经验聂卢赛娜;郑亮【摘要】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单兆伟教授提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湿热内蕴,日久化瘀,本虚标实"的病机观点,诊疗中重视舌诊,结合内镜辅助辨证,同时提出"通降、柔空、濡润、抑酸"的治疗理念.附验案3则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7(049)01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单兆伟;反流性食管炎;辨证;中医病机;中医诊断;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作者】聂卢赛娜;郑亮【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甚则溃疡、纤维化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1]。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烧心、吞咽困难、反胃等。
反流性食管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并无相应的病名,据其主要症状可归入“吐酸”“反胃”“噎膈”“梅核气”“食管瘅”等范畴[2]。
单兆伟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临证50余年,长期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笔者有幸随单老临诊1年,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RE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单老认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临诊常见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不愈,引起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气机失调,导致胃气因虚上逆而发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郁滞,损伤脾胃,蕴湿成痰或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性炎上及食管;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湿热熏灼食管或虚火上炎,常为手术及久病伤阴,阴虚内热,熏灼食管;本病初期以气滞为主,日久则因气滞而致血行不畅或者脾胃之气愈衰,气虚无以行血,出现瘀血证候。
单兆伟教授诊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探析韩宜哲;单兆伟;严湖【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ofessor SHAN Zhaowei's experience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bile reflux gastritis(BRG). [Method]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HAN Zhaowei on recognition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ription se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BRG is summarized and studied. Besides his academic ideas and clinical medication experience are shown with typical cases. [Result] In his view, emotional disorder is the most common etiology, and liver-stomach disharmony i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He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spersing the stagnated liver Qi, regulating the stomach to lower the adverse flow of Qi when we treat it, and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anwhile, herbs of protecting gastric mucosa are compatibly used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ase in this article has obtained good treatment results. [Conclusion] Pro. SHAN Zhaowei thinks that emotional regulation to patency for patients is very important. The dispersing the stagnated liver Qi, regulating the stomach and protecting gastric mucosa treatment proposed by SHAN Zhaowei is smart, simple and effective, which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healing and MengHe Medicine.%[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诊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经验.[方法]分别从单教授对BRG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原则的确立以及选方用药特点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典型病例体现单教授学术观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结果]单教授认为情志失调为BRG的最常见病因,肝胃不和为基本病机,提出治疗BRG当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核心大法,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运用理气和胃药物的同时,配伍保护胃黏膜的中药,以提高临床疗效.所举案例,亦获良效.[结论]单教授诊疗BRG,重在调畅患者情志,其疏肝和胃护膜治疗大法用药轻灵,简约醇正,突显其用药特色,彰显孟河遗风.【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3页(P389-391)【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脘痛;情志失调;肝胃不和;疏肝和胃护膜法;单兆伟;名老中医经验;医案【作者】韩宜哲;单兆伟;严湖【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1,2]。
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透法初探齐姣姣;周春祥【摘要】[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巧用六大”透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le reflux gastritis,BRE)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方法]分别从单教授对BRE病因病机的认识、单教授对”透法”在BRE的用药规律的具体总结,并通过典型病例体现单教授学术观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结果]单教授认为BRE发病与加重多与情志相关,病位在肝、胆、脾、胃,但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中总要以时时顾护脾胃为第一要务,并提倡患者调节情志.[结论]单兆伟教授诊疗BRE,治法轻灵,简约醇正,行之有效,值得广大医者借鉴推广.【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7)002【总页数】3页(P163-165)【关键词】BRE;透法;临床用药;孟河医派;单兆伟经验【作者】齐姣姣;周春祥【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明基教学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单教授师早年师从孟河医派名医张泽生教授近20年,尽得薪传。
从医50年来,悉心研究脾胃病,与孟河医派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临床治疗注重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尤善于治疗脾胃病之疑难杂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单教授临证注重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
单教授常谆谆教诲我们,用药应力求和缓,宜轻清灵动,简单精要,少用重浊厚味刚劲燥烈之属,更应辨病和辩证相结合[1]。
单教授引用《医醇賸义·序》中的一句话作为临床用药的座右铭: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单教授认为用药过为庞杂则群药无首,不能切中病机,药味过重则药过病所而伐害胃气,正所谓“一派阴寒腥浊性味,将置脾胃生长之气于何地?”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斡旋气机升降,务求调气以平复,使邪祛而正安。
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一、研究目的与意义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胆瘅”等病症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单兆伟教授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挖掘和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治疗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对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优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收集并整理单兆伟教授近3年来诊治的部分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415例病案的临床资料录入“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中,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相对完整规范的病案数据库。
运用频数及关联运算分析方法,对病案中蕴藏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用药等,分析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处方用药特色,总结其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
三、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①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中男女发病比例接近1:1,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本病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55.42%),其次为30-39岁(16.63%),第三为40-49岁(13.98%);③胆汁反流合并胃黏膜萎缩病变的占40%,伴糜烂、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10.77%,6.92%;④舌苔脉象:多为舌红苔薄黄(或白),脉细弦;⑤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胃痛、痞满、暖气、便溏、泛酸、睡眠欠佳、口苦、纳差;⑥共使用药物152种,频次大于20次的有39种;⑦药物累积百分比在50%以上高频药物为:白术、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半夏、蛇舌草、麦冬、浙贝母、百合、葛根;⑧高频药物分类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止血药、解表药。
(2)关联分析结果:①舌象关联,置信度为1的有:有裂纹—舌红、舌嫩红—苔薄、中间剥脱—舌红、中间剥脱、苔黄腻—舌红,舌红—苔薄黄出现的概率最高;②脉象关联,从概率上细弦脉多见,置信度为1有:弱—细、沉—弦、濡—细、数而不均—细、数—细;③药物关联置信度90%以上、概率在50%以上降序排列,2味药物关联有:薏苡仁-仙鹤草、薏苡仁-白术、仙鹤草-白术、太子参-白术;3味药物关联有:太子参、薏苡仁-白术,太子参、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仙鹤草-白术,薏苡仁、白术-仙鹤草;4味药物关联:太子参、薏苡仁、仙鹤草-白术,太子参、薏苡仁-仙鹤草、白术。
中药仙鹤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荟萃【胃食管反流病】单兆伟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仙鹤草。
单教授认为, GERD病变之本在于脾胃虚弱, 气、热、痰、瘀为其标, 健脾和胃、泻火降逆为基本治法。
根据标实不同, 佐以疏肝理气、清化湿热、化痰解郁、活血化瘀等治法, 病变过程中各邪气常相互兼夹, 故各治法常须结合应用。
食管归属脾胃, 其性柔空, 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 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 单教授治疗GERD常以健脾益胃通降方为基础方加减应用, 药用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法半夏6 g、麦冬15 g、黄芩10 g、仙鹤草15 g、浙贝母10 g。
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益气健脾;法半夏、麦冬降逆益胃;黄芩、仙鹤草清热解毒;浙贝母制酸护膜。
诸药合用, 共奏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效。
气虚明显者, 党参10 g易太子参以益气;胃阴虚明显者, 北沙参10 g易太子参以增强滋养胃阴之效;气机郁阻, 伴腹胀、嗳气或堵塞感者, 加佛手5 g、枳壳6 g行气消胀;湿热较重, 舌苔黄腻, 口中异味明显, 口干口苦者, 以苍术易白术, 加厚朴6 g、藿香10 g、佩兰10 g芳香化湿;食欲欠佳者, 加炒麦芽15 g、炒谷芽15 g开胃消食;舌黯红、瘀斑瘀点或舌下络脉青紫、迂曲之血瘀之象明显者, 加丹参10 g、莪术10 g活血化瘀;恶心欲吐者, 加黄连3 g、紫苏叶10 g降逆止呕;泛酸、烧心明显者, 加煅海螵蛸15 g以加强浙贝母制酸护膜之效;口干明显者, 加玉竹10 g、石斛10 g养阴生津;情志不畅者, 加玫瑰花5 g、合欢皮10 g疏肝解郁;夜寐不佳者, 加百合10 g、首乌藤15 g、炙远志5 g养心安眠;心烦失眠、辗转难寐者, 加煅龙齿15g、磁石15 g镇静安神;大便干结, 平素畏寒者, 加肉苁蓉15 g、莱菔子10 g润肠通便, 若无畏寒之象, 则用莱菔子10 g、决明子15 g降逆通便;便溏或大便次数增多者, 加葛根10 g升阳止泻, 或加马齿苋15 g清肠止泻;咽部不适、异物感明显者, 加木蝴蝶2 g护膜利咽;食管梗阻、下咽不利者, 加急性子15 g、威灵仙15 g通利食管;疼痛明显者, 加炒白芍15 g缓急止痛;胁痛明显者, 加川楝子6 g、延胡索10 g疏肝行气止痛;胃镜下见食管黏膜异型增生者, 加炒薏苡仁15 g、白花蛇舌草15 g扶正防癌;肾虚明显者, 加菟丝子15 g、杜仲10 g温补肾阳;食管黏膜糜烂较甚者, 常以白及粉2~3 g、三七粉2~3 g与无糖藕粉调糊服用以保护破损的食管黏膜;兼有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者, 单教授常配伍独创清幽养胃胶囊(药物组成:党参、西洋参、炒白术、炒枳壳、丹参、炒白芍、黄芩、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炙甘草) 以杀菌。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谈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四法单兆伟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主要有柔空、通降、濡润、抑酸护膜4法。
1、柔空: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之“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
可见,食管有“柔空”的生理特性。
气滞、痰湿、瘀血阻滞食管,影响食管“柔空”之性,治疗当以宣通之品。
常用宣通药物有橘络、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等。
兼气滞者用枳壳、木香、佛手等;兼痰湿者用茯苓、法半夏、砂仁、薏苡仁等;兼瘀血者用丹参、莪术等。
2、通降:本病基本病机为胃失通降,常用通降法有和胃降逆法和通腑法2种。
有嗳气、反酸等症状以和胃降逆法,常用药:法半夏、枳壳、厚朴、佛手等。
单教授认为枳壳能双向调节贲门开合。
保持大便通畅,通过调理肠道气机,达到腑通胃降得目的故常用通腑法。
常用药物莱菔子、决明子、枳实、槟榔等。
3.濡润:本病病程较长,食管炎症或溃疡持续不愈,郁热日久,伤及阴分,食管与胃失濡养,气机升降失调。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胃宜降则和者,……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甘寒柔润之品滋养胃阴,胃阴来复,则食管得以濡养,胃气得以和降。
常用药物:南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
兼有咳嗽:加杏仁、苏子、炙百部。
4.抑酸护膜:常用抑酸药有乌贼骨、大贝母、煅瓦楞子等。
乌贝散(乌贼骨、大贝母):乌贼骨微温,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制酸功用较强,兼能止血;大贝母性微寒,具有中和胃酸,抗溃疡作用。
二药相合,寒温之性相互牵制,去性存用。
另有乌芨散、乌芍散等,为抑酸护膜常用方。
护膜药:木蝴蝶、白及、凤凰衣等。
病案举隅:气郁阴伤案:患者王某,男,61岁,2015年7月10日初诊。
嗳气反酸10余年。
就诊时:反酸、嗳气频频,时有胃脘烧灼感,胃脘闷胀、口苦,咽部不适,舌红苔少,脉细弦。
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HP++。
证属胃阴不足,气滞食道,胃失和降。
治当养阴和胃,行气降逆,制酸护膜。
〖单兆伟〗治疗胃病2验方
【单兆伟】治疗胃病2验方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单兆伟的经验方:养胃方【配方】:党参10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炒枳壳10克,丹参15克,
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炒山楂12克,神曲12克,炙甘草5克。
【主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
【辨证】:属
气滞血瘀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光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胃脘疼痛且痛有定处)用本方有效。
舌苔黄腻者不宜服本方。
理气止痛方【配方】:
柴胡5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甘草5克,檀香3克,佛手1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若无其事,原
来是最狠报复。
【功能】:本方适用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把脉时,有如按琴弦之感称为弦脉)、胃脘或胀或痛且痛无定处、性情急躁或忧
郁者。
口苦口干、舌质红、大便干结、胁肋疼痛、小便少而黄、舌苔黄腻者不宜服。
【主治】:急性胃脘痛或胃痛经常发作。
单兆伟教授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研究本论文是回顾性研究,收集和整理单兆伟教授一年来门诊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病例资料,然后在导师单兆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将其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研究、整理、总结、归纳,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理、法、方、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来阐述。
在论文的前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义、临床表现以及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指出了中西医各自诊疗的优势与不足。
并指出单兆伟教授在其5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总结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点,不仅对于疑难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也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系统继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主要从古代对本病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摘录。
第二部分为“现代中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也从对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单方加减治疗,名家治疗经验,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进行了归纳。
第三部分为“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机制、诊断、防治及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要领、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特色、临证备要、常用药物等方面进行探讨。
病因病机中,情志失调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是该病的基本病机。
辨证要领方面,分别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证候演变方面进行论述。
治则治法方面,提出疏肝健脾,和胃通降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应贯穿病程始终。
辨证论治方面提出肝郁气滞证、肝胆郁热证、胃阴不足证、中虚脏寒证、瘀血停胃证等5种常见证型。
初步总结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用药经验。
单老首重调畅病人情志、用药轻灵孟河遗风、结合胃镜中西合参都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值得我们学习。
单兆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验案举隅
张婷;单兆伟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4(34)6
【摘要】单兆伟教授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不同证型,以常用的经典方剂为基础临证加减,痰气交阻者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肝胃不和者选用左金丸加减,阴虚气郁者以沙参麦冬汤和启膈散加减,方法简单,药味少,药量轻,疗效甚佳。
【总页数】2页(P1029-1030)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半夏厚朴汤;左金丸;沙参麦冬汤;启膈散;单兆伟
【作者】张婷;单兆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1
【相关文献】
1.单兆伟教授应用启膈散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验案举隅 [J], 李小飞;时乐
2.单兆伟治疗"灯笼病"验案举隅 [J], 刘晓;唐昭荣;时乐;单兆伟
3.单兆伟教授临证用药特色及验案举隅 [J], 刘亚军;沈洪;徐艺;顾培青
4.单兆伟教授论"胃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及验案举隅 [J], 沈瑜倩
5.单兆伟胃病治验举隅 [J], 李锐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3212219
[作者简介]杜琳(1973—),女,江苏镇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心血管病、脾胃病的研究。
・名医经验・
单兆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杜 琳1,郭 琳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21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名医经验;单兆伟
[中图分类号]R 259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358X (2004)0420238202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嘈杂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
根据其症状可归于中医学反胃、吐酸、胆瘅等范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兆伟,师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行医四十余载,长期致力于脾胃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单教授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胃虚弱、阴火浊邪上逆所致,临床上主张采用健脾和胃、泻火降逆为治疗大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单教授对GERD 的证治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灵枢・四时气篇》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口苦,故曰呕胆。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恣纵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炸,复进寒凉生冷,湿热内生,日久胃之受纳腐热功能失常。
胃失和降,纳谷不下,胃内容物上泛食管即可发病。
亦可因嗜酒辛辣,耗损胃阴,失其濡养而致病。
情志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克脾犯胃,胃气上逆,泛于食管,致气机阻滞,亦可发生本病。
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又能导致气伤生痰,痰瘀交阻。
单教授认为本病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脾胃及肝休戚相关。
本病初起,多在气分,属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湿热蕴结,或胃阴被耗,食管涩滞;迁延日久,则深入
血分,可及络脉,致痰瘀交阻。
总之,本病以脾胃虚弱(气虚或阴伤)为本,肝郁、痰瘀、湿热为其标,且共寓
“胃气上逆”、“不通则痛”之机制。
2 辨治特色
211 健脾和胃、泻火降逆为基本治法
单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脾胃虚损、阴火浊邪上逆,故治疗上主张采用健脾和胃、泻火降逆为大法。
常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炒山药、炒薏苡仁等健脾益气,治其本;黄芩、仙鹤草等泻火清胃;木蝴蝶、荷叶解郁升清;莱菔子、决明子等通幽降逆,共治其标。
诸药合用,同司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升清降浊之职。
若兼湿热者,加苍术、厚朴、藿兰、佩兰等芳香化湿;气滞作梗者,加佛手、枳壳理气行气;血瘀者,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恶心欲吐者,加黄连、紫苏叶降逆止呕;泛吐酸水者,则加煅乌贼骨、白及、浙贝母等制酸止痛;心烦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龙齿、柏子仁等养心安神;食道梗阻者,加急性子、威灵仙通利食道。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针对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的损害,单教授善用“保护黏膜”法,常用药物有木蝴蝶、玫瑰花、白及等。
另外可以嘱患者在汤药煎好后,加入适量藕粉,再煎10m in 后服用,亦可加强保护食管黏膜之功。
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故单教授认为在GERD 治疗中始终要贯穿维持胃的通降功能的思想,这一思路与西医治疗用促胃肠动力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临床常用决明子、莱菔子,若患者兼有大便秘结,效果更佳,或合并服用成药和胃胶囊(单教授研制的促胃肠动力药,由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组成)。
212 辨体质诱因,分证施治
单教授认为,尽管本病的病机为脾胃虚损、阴火浊邪上逆,但是由于患者体质不一,诱因有别,病理侧重不同,故在临床具体治疗时需要分证施治。
素体阳旺,性格急躁而易于发怒之人,极易形成肝郁化火,横逆脾胃,而损伤食管,出现胸骨后灼痛,吞咽梗阻,口苦咽干,嗳气泛酸,胁乳作胀,心烦易怒,且每因郁怒则发或加重,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
单教授认为本证主要为肝胃不和,胃失通降,食管不利,治疗以疏肝和胃、保护胃黏膜为主,兼以清通降逆。
药用醋柴胡、炒枳壳、黄连、吴茱萸、丹参、白檀香、砂仁、白芍、甘草。
若郁火较甚,可加栀子、黄芩;若大便干结,加决明子、莱菔子。
体态丰腴,多愁善感之人,表现咽中似有梅核梗阻,胸部满闷,吞咽不利,胸骨后疼痛,得嗳气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腻者,单教授认为辨证为痰气交阻,气滞血瘀,食管不利,治以调气化痰,祛瘀降逆,用半夏厚朴汤合启膈散加减。
药用法半夏、紫苏梗、茯苓、丹参、浙贝母、郁金、桔梗、枳壳、厚朴、荷叶、急性子、木蝴蝶等。
若抑郁寐差,则加合欢皮、玫瑰花;若梗阻较明显则加石见穿、威灵仙;若血瘀较甚,则加蜣螂虫、炙刺猬皮。
素体不足,久患胃疾,合并有贲门失弛缓症者,症见胸骨下隐痛,脘腹胀满,泛吐酸水,嗳气纳呆,口干嘈杂,大便时干时溏,每因饮食不节则加重,精神疲乏,舌淡红,苔薄黄等。
单教授辨为脾虚胃热,寒热错杂,气机失调,治拟健脾清胃,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药用党参、干姜、法半夏、黄芩、仙鹤草、薏苡仁、茯苓、紫苏叶、黄连、炙甘草等。
若夹湿热,则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脘胀明显,则加枳壳、白术;嘈杂明显,则加淡豆豉、栀子。
形瘦虚火较盛之人,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隐痛痞胀,有灼热感,泛吐酸水,嘈杂口干,纳谷不香,大便偏干,舌质偏红,苔微黄或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单教授常从胃阴不足,失于濡润,食管不利论治,方用益胃汤加减。
药用沙参、麦冬、百合、法半夏、白芍、橘皮、甘草、蒲公英、木蝴蝶、麦芽。
若阴伤较重,病史较久,则用一贯煎加味;若大便干结难解,则加瓜蒌仁、火麻仁;夜寐不安加酸枣仁、夜交藤;疼痛较著,则加金铃子散、失笑散;呃逆呕吐,则合橘皮竹茹汤。
若胃阴不足之人且兼有气机郁滞,单教授尤其注重理气之品的选择,推崇理气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气之品,如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厚朴花等,用量多在3~5g之间。
3 病案举例
男,39岁,南京某机关干部,1996年8月4日门诊。
剑突下隐隐灼痛发作半年,每进食辛、酸、酒类刺激性饮食即发作或加重,口干,食欲减退,嗳气,精神不振,大便偏干,舌质偏淡,舌苔薄黄,脉细弦。
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江苏省中医院,内镜号15562)。
证属脾虚肝郁、胃失和降。
治拟健脾和胃、疏肝通降。
药用: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0g,蒲公英15g,木蝴蝶3g,陈皮6g,枳壳10g,白芍20g,甘草3g,决明子15g,石见穿15g等。
服药20余剂,剑突下疼痛消失。
・信息摘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被确认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讯]近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通知,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多位专家评议推荐,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在连续多年被遴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基础上,于2004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确认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颁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另据《200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所统计资料为2002年度期刊发表的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度被统计的来源文献量为181篇,其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两项主要评价指标较上一年度均有所上升。
其中期刊影响因子为01110,在入选的全国11所中医药院校学报中排名第6位(较上年度上升2位),在入选的全国45种医学类高校学报中排名第24位(上升10位);总被引频次为178,在11所中医药院校学报中排名第2位(较上年度上升1位),在45种医学类高校学报中列第17位(上升2位)。
另外,《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地区分布数目(15个)和作者机构数目(65个)也处于领先水平,说明学报覆盖的地区与机构较为广泛。
综合评价表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已成为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大影响力、受到广泛重视、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
(王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