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16.79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78 期2019 Vol.6 No.7815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豆格加(青海省贵南县藏医院,青海 海南 813199)【摘要】目的 对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48例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实验对象,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一组为实验组,采取藏医腹泻疗法,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藏医腹泻疗法;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78.15.01培根赛保的发生因素为幽门功能失常、慢性胆道疾病等,目前临床方法以口服药物、输液为主[1]。
藏医腹泻疗法具有用药简单、效果好、成熟等特点,逐渐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此研究中旨在分析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数据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48例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实验对象,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纳入标准:①患者对此研究知情;②均符合《四部医典》[2]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使用药物有禁忌症的患者;②入组前使用过其他藏医药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28岁~54岁之间,中位数年龄(41.0±4.2)岁,病程范围在5个月~11个月之间,中位数病程(8.0±1.3)年;实验组患者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28岁~5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41.5±4.5)岁,病程范围在5个月~12个月之间,中位数病程(8.5±1.5)年。
土偏方治疗食管反流的方法
小编提示:以下内容为网络传闻或自行研发,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
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胸口疼痛,烧心,酸反流等,严重者还会伴随反酸、恶心、呕吐、食管狭窄等症状。
土偏方治疗食管反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玫瑰糯米水:将适量糯米淘洗干净,然后加入适量的玫瑰花瓣和清水,煮热后煮15分钟左右,滤去渣,得到玫瑰糯米水。
每天饭后饮用,对缓解烧心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2. 珍珠粉水:将适量的珍珠粉加入到温水中搅拌均匀,饮用。
珍珠粉可以润肺降气,增强免疫力,对治疗食管反流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 白萝卜汁:将适量的白萝卜去皮后切成小块,加入水中煮制,得到白萝卜汁。
每天餐前饮用,有一定的止酸作用。
4. 苦瓜汁:将适量的苦瓜切成小段,加入适量的水中煮热,煮15分钟左右,滤去渣,得到苦瓜汁。
每天餐前饮用,可以缓解烧心等不适症状。
以上土偏方治疗食管反流的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
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治疗食管反流的重要措施,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喧闹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喧闹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惫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沙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 烧心、反酸、喧闹1.观看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病症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歇息时宜举高床头30°。
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
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1.观看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刻、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3.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1.观看嗳气的时刻、次数及伴随病症。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医治护理(一)药物医治1.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中药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质子泵抑制剂(PPI)+促进胃动力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左金丸加味治疗。观察两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例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完成治疗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控制,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联合中药左金丸加味可以明显提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对指导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咳嗽,左金丸,质子泵抑制剂 呼吸系统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中咳嗽病程持续八周以上,无明显的其他肺系疾病者称为慢性咳嗽。慢性吸嗽属于中医“久咳”“久嗽”的范畴,因其病程较长,故病机也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胃、肾、肝、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0%-40%[1]。有研究显示,由于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数据显示,反流性食管炎(RE) 的发病率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2]。且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于亚洲地区,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约 7%-15%,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其发病率约在 5%-6% [3]。这可能和环境、遗传因素有关。除生活、饮食习惯外,情绪/心理因素是本病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RE治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4] 。胡水清等[5] 通过对 361例 RE 患者和 359 名健康者进行量表和问卷分析,得出焦虑和抑郁与RE的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大有下降[6]。
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中医认为是胃失通降,气逆不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而对于其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以治肺为本,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都从侧面间接的涉及到脾胃同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常见病因之一,常因胃酸及其他胃内容物(弱酸、弱碱如胆汁等)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导致以咳嗽、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等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症状。这种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亦可表现为有痰的咳嗽。咳嗽白天夜间均有发生,不少患者表现为睡眠时突发剧烈呛咳,严重影响睡眠,部分伴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完全没有反流症状,咳嗽是其惟一的临床表现;感冒后也更容易出现食道反流性咳嗽;食道返流更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食道胃酸逆流的针灸调理方法1.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吗?穴道 *** 告别火烧心2.如何治疗胃酸反流?3.4种方法舒缓胃食道逆流,避免火烧心!4.自然疗法:胃灼热或胃酸倒流 8种自然方法来解决5.胃食道反流是怎么回事胃食道逆流怎么办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吗?穴道***告别火烧心作者\今周刊姚淑仪压力大、饮食不正常,愈来愈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困扰,透过中药调理,同时调整饮食习惯,才能有效改善。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与十二指肠内的食物与胃酸,向上逆流至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受损。
胃食道逆流通常是饮食习惯不良所致,现代人吃饭速度快,三餐不定时,且容易暴饮暴食,使得食物堆积速度过快而造成消化不良,食道与胃交接处的贲门松弛,进而引发胃食道逆流。
透过症状找出证型,精准调理不复发嗜吃甜品、爱喝冷饮,或是偏爱***性食物的人,也很容易胃酸逆流;长期服用镇定药、止痛药、类固醇、黄体素、前列腺素、降血压、抗帕金森症等药物的患者,也容易引发胃酸,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可能;近年来常被讨论的幽门螺旋杆菌所形成的胃溃疡,也是造成胃酸逆流的原因。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内科暨诊断科主任林宏任表示,西医运用胃镜等内视镜检查,如果发现胃酸过多,便使用制酸剂、抑酸剂或抗组织胺H2受体等药物;有胃酸逆流现象时,就使用肠胃道蠕动促进剂,以加强胃排空、促进肠胃道蠕动功能、增加下食道括约肌张力。
中医在处理胃食道逆流问题时,则是以「症状表现」为判断依据。
透过症状、找出证型,再以药物调理。
推荐阅读:晚上睡觉咳不停?五招远离胃食道逆流药物搭配饮食好习惯彻底摆脱老毛病举例来说,情绪波动所引发的胃酸,属于肝气犯胃,可以使用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四逆散,以及能平复肝郁、化去内在火气的左金丸。
天冷或饮食过寒而胃食道逆流的人,则是属于寒证(寒邪客胃),可以使用具有散寒止痛功用的安中散这类的温性药物;虚证,则可使用能补气的六君子汤;又虚又寒的虚寒证患者,则可使用能温中补虚的黄耆建中汤。
科普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得了胃食管反流病以后,很容易诱发食管炎,并且还可能会损伤到食管外的组织,甚至还可能诱发食管糜烂、食管癌等。
所以得了胃食管反流病以后一定要及早的到医院看病就医,积极接受治疗。
那么中西医结合是如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呢?一、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西药治疗西医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通常都是以西药治疗为主。
治疗的西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该药物见效比较快,并且药效的发挥比较持久,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西药,可以长时间的使用。
对于胃食管反流比较严重,并且存在严重食管炎的病人比较适宜使用该类西药加以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兰索拉唑、奥美拉唑。
促胃动力药,病人服用该类药物后,可以使得食道括约肌压力增加,促进食管的蠕动,增加血管的收缩幅度,有利于胃内容物的排空,可以达到降低胃内容物反流的效果,常用药物为多潘立酮。
在使用该类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一般需要配合使用抑菌药。
黏膜保护剂,最常用的药物为铝碳酸镁,该药物可以快速的中和胃酸,在胃黏膜位置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有害物质损害到黏膜,有助于受损胃黏膜的修复。
但是该药物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不能够将食管炎彻底的治愈。
2、西医手术治疗胃镜下腔折叠手术治疗就是在胃镜的前端部位设置一个缝合器,在齿状线周边缝合胃壁组织,以此形成褶皱,从而提高贲门周围的紧张度,利用褶皱阻挡反流。
胃镜下腔折叠术属于微创手术治疗方式,虽然手术产生的创伤口比较小,但是手术中也很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
胃食管反流病还可以通过射频的方式加以治疗,其也属于微创治疗,其主要是借助热能,增加时光括约肌的口度,以此迷惑神经末梢,促使迷走神经失活,从而达到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厚度与压力的效果,避免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进而防止胃食管反流。
现阶段在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时,采用的主要方式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一些胃食管病人在使用药物治疗后,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尤其是得了食管裂孔疝的病人,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通常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腔疼痛、咳嗽、咽喉炎、呕吐、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医学中,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导致的胃气上逆,以及肝郁气滞导致的胸腹气滞。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气虚、疏肝健脾、理气和中。
二、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方法是选用具有健脾理气作用的中药。
常见的中药包括黄芪、炙甘草、白术、茯苓等,这些中药对于改善胃肠功能、促进食欲、调节脾胃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还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肝气郁滞造成的症状,同时对于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疏肝理气等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治疗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的刺激。
还可以采用穴位注射、艾灸等方法来增强治疗效果。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说,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非常重要。
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常常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并且对于缓解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缓解肝气郁滞带来的胸腹不适症状。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胃痛是指胃部发生疼痛的症状,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藏医盐敷被广泛用于胃痛的护理。
藏医盐敷是一种将藏医药物和盐混合,敷于患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藏医盐敷的原理、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进行探讨。
藏医盐敷的原理是通过盐的作用,刺激和温暖患处,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除,从而缓解疼痛。
在传统中医学中,盐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散痛、治疗风痰、祛湿利尿的功效。
藏医的药物成分也能起到促进消化、减轻胃肠道炎症的作用。
通过藏医盐敷治疗胃痛可以起到舒缓症状、改善胃部血液供应、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
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方法主要分为内敷和外敷两种。
内敷是指将藏医药物和盐制成颗粒或丸剂,服用后起到内调的作用。
外敷是指将藏医药物和盐混合,搓成糊状,敷于脐部的肚脐穴上。
肚脐穴位于脐中点旁1.5寸处,敷于肚脐穴上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内调的效果。
还可以将藏医盐敷敷于胃区,通过温热作用起到舒缓疼痛的作用。
在进行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藏医药物和盐的比例。
不同的药物和盐有不同的功效和副作用,选用时需谨慎。
需要掌握敷盐的时间和温度。
一般来说,敷盐的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也不宜过高,以免对患者的胃粘膜造成损害。
还需要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在敷盐治疗期间,患者宜选择易消化、温热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酒。
藏医盐敷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通过盐的刺激和藏医药物的作用,可以缓解疼痛、促进炎症吸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盐的比例,掌握敷盐的时间和温度,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藏医火灸疗法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研究2、西藏藏医药大学 850000[摘要]目的:探讨藏医火灸疗法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2021年7月-2023年7月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消化不良患者68例,以随机方式分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藏医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藏医火灸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较高,各项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消化不良患者采用藏医火灸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藏医火灸疗法;消化不良;临床效果;症状积分一、消化不良的含义及方临床研究法1.1含义:生活在高原农牧区的群众自古有爱吃牛、羊肉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喜欢食用生肉和风干牛加之高寒居住环境,故相应消化不良的病人颇多。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在现代医学理论下,消化不良多被认为是一种临床症候群,主要症状为嗳气、腹胀、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对该病有详细记载,认为消化不良的主要诱因为“三胃火”功能衰退,不能对食物进行很好地消化分解,导致出现消化不良。
该疾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2]。
本文选取68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藏医火灸疗法治疗效果,详细如下:1.2 研究方法:本次共选取消化不良患者68例,时间为2021年7月-2023年7月期间,以随机方式分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22-76岁,平均(49.4±8.2)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都是17例,年龄23-77岁,平均(48.4±7.8)岁。
排除了患有严重脏器疾病的患者、胃镜检查存在溃疡以及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P>0.05)。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
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 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年,三亚)。
(1)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 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 食管(BE)。
RE的分级参照1994 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 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B 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C级:超过2 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 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以上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仁青常觉的功能主治1. 介绍仁青常觉是一种传统藏药,拥有丰富的草本成分。
它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藏医中,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仁青常觉的功能和主治,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了解。
2. 功能仁青常觉具有以下功能:•抗炎作用:仁青常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抗氧化作用:仁青常觉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免疫调节作用:仁青常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抗菌作用:仁青常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抗菌作用。
•镇痛作用:仁青常觉能够减轻疼痛症状,对头痛、关节痛等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主治仁青常觉主要针对以下疾病和症状进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仁青常觉可以缓解胃痛、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仁青常觉对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风湿病:仁青常觉可以缓解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仁青常觉可以改善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仁青常觉对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除以上疾病和症状外,仁青常觉还可以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皮肤问题、增强抗氧化能力等。
4. 用法用量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仁青常觉的用法用量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可遵循以下建议:•口服:一次服用1-2片(500-1000毫克),每日2-3次。
•外用:适量仁青常觉研末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
用药期间,应注意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作息时间。
5. 注意事项在使用仁青常觉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禁用:孕妇慎用仁青常觉,因为其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药物相互作用: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遵医嘱,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藏医对胃炎治疗方法综述摘要: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藏医对于治疗该疾病尤其独特疗效,随着藏医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藏药对胃炎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进行整理和综述,并尝试探讨藏医治疗胃炎的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藏医;胃炎;综述胃炎在藏医又称(普如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胃黏膜对损伤的一种反应过程,包括上皮损伤、再生、黏膜炎症反应。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秘诀本户》把胃病分为胃寒与胃热两大类,胃寒又分为9种,即胃气胀、胃食积症、胃铁垢症、胃火衰败、剑突下疼痛症、胃石痞症、胃积水症、胃虫疾症,胃痈症。
胃热又分7种,即扩散热症、紊乱热症、胃毒症、胃疫病症、胃内化脓症、溢胆症,溢肝血症。
藏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保障广大藏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藏区居民预防疾病,治疗病痛的重要手段。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藏医学对胃炎的治疗,尤其是对萎缩性胃炎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因藏医治疗胃炎有着躲在不同的方法,为了解现状,为临床藏医师治疗本病提供常规治疗方法,为此将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1 藏药内服治疗桑吉措[1]运用仁青常觉丸这一藏药,用温开水浸泡1夜,清晨空腹服用。
每日1丸, 10丸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92. 86% ;匡玉亘、丹增坚措、虎玉成[2]等运用加味帕珠散,每次服 1.5g,每日两次,共治疗患者69例,临床总有效率97.1%。
斗周才让、才让卓玛、夏吾李先[3]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辩证,对不同证型运用不同藏药治疗,普睬(中医肝胃气滞型),方药:帕朱丸1g,早上空腹口服;十味黑冰片1g,中午饭后口服;六味寒水石散和三味甘露散按1:1比例混合1g,晚上饭后口服。
培根塞泊(中医脾胃湿热型),处方:能安均宁散1g,早上饭后半小时口服:六味能消散1g,中午饭后半小时口服;六味广木香散1g,下午4点口服;安置精华散和佐太按1:0.1比例混合1g,晚上饭后半小时口服。
沉香化气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主要有典型的烧心、反酸、反流症状,也可为非典型症状如胸骨后疼痛、哮喘、咳嗽、夜间呼吸困难和咽喉炎等。
目前认为。
胃内物反流、食管蠕动异常、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胃排空延迟、食管黏膜高敏感性、食管持久收缩、食管黏膜屏障异常、精神心理异常等是主要发病原因。
沉香化气胶囊原载清代方书《增补万病回春》,为肝胃气滞、痞满胀痛、食积内停所设。
方中以行气止痛、降逆和胃的沉香为主药,辅以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调和肝胃,佐以木香、陈皮、藿香、砂仁行气宽中、和胃化湿消胀,莪术、神曲、麦芽消积化滞、理脾开胃、化瘀通络,使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化积醒脾之功。
现代研究证明,上述药物有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
除一般治疗外,改善生活及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如减少卧位时夜间反流,可将床头抬高15~20 cm;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食物及药物,如巧克力、咖啡、抗胆碱能药、钙离子拈抗剂等。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有抑酸、促胃动力、γ 氨基丁酸(GABA)激动剂等。
藏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6-21T15:32:30.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4期作者:降拥青措扎西彭措
[导读] 运用藏医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该种疗法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 626000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近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给予藏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结论:运用藏医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该种疗法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1资料与方法关键词: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种疾病属于一种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邻近的组织,从而引起组织损害的疾病[1],也有食管外诸多机械因素的功能紊乱。
临床上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及咽部不适为主要症状。
当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
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
1.1方法:
采用进行口服治疗,仁青芒觉每日1次,每次1丸;智托日嘎每日1次;每次3丸;塞珠栋勒每日1次;每次5丸;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西协柱巴进行治疗,于餐后口服,一次4丸,一日2次。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
1.2评价标准结果及结果:
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评定标准共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机体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食管炎症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机体症状好转,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食管炎症好转)。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科中的常见疾病,食管蠕动能力下降、清除能力减弱等都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
同时,胃食管反流病有着病程长、难以根治以及极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这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甚至是心理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仁青芒觉;塞珠栋勒;智托日嘎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其能够有效增加食管括约肌蠕动的能力,进而抑制胃酸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
西协柱巴是高能受体激动剂,该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加速胃的排空,进而缓解腹压,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此外,西协柱巴还能够高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肌间神经丛5-HT4受体,进而促进消化道运动。
本次研究中,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知,仁青芒觉;塞珠栋勒;智托日嘎与西协柱巴必利的联合运用,能够有效发挥两药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项结果表明,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的安全性较好。
由此可知,运用仁青芒觉;塞珠栋勒;智托日嘎合西协柱巴必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该种疗法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预防: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睡前4小时内不宜进食,以使夜间胃内容物和胃压减到最低程度,必要时将床头抬高10厘米。
这对夜间平卧时的反流甚为重要,利用重力来清除食管内的有害物。
3.避免在生活中长久增加腹压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包括穿紧身衣及束紧腰带,有助于防止反流。
4.戒烟、戒酒,少食巧克力和咖啡等。
参考文献:
[1]邓伟.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65-66.
[2]陈姣龙,曹宪伟,杨秀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28(6):00204-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