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古诗词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中考课后古典古诗词赏析- .中考课外古典古诗词赏析:蝴蝶花;柳永,倚危楼,望春愁,长空暗。
在草色烟雾的余晖中,谁会靠在吧台上无言。
有人提议在瘦疯的身材上喝醉,把酒当歌,但把音乐变强是无味的。
随着衣服变宽,你永远不会后悔,你会为伊憔悴。
【意】他在高楼上站了很久,微风一点点拂过他的脸庞,在无尽的春日里留下他的忧伤,从遥远的苍茫天空中朦胧升起。
绿草如茵,烟霭缭绕,隐藏在夕阳的余晖中,谁又能独自理解他的深意?我打算让这种慵懒放纵的心情沉醉,但如果我想对着酒尽情歌唱,只求得到欢乐,我觉得毫无意义。
衣服丝带渐渐觉得宽松宽大,但他从未感到自责,宁愿为她消瘦憔悴。
【注释】(1)该词原是唐焦芳的一首歌,是以简文帝的翻序情句命名的。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等。
双音,六十字,失韵。
(2)危险建筑物:高楼。
(3)黑暗:1/21迷茫。
中考课后古典古诗词赏析(4)建议:意愿。
瘦疯了:粗犷野性,不合时宜。
(5)对酒唱歌时:出曹操《短歌行》。
当:怀着同样的意图。
(6)强:勉强。
乐腔:强颜欢笑。
(7)皮带宽度逐渐变宽:指一个人逐渐减肥。
语言《古诗》:他们分开的时间越长,他们变得越宽,他们就越瘦弱。
【简要分析】这是关心人的一句话。
抬头望向远方,悲哀油然而生。
倚危楼之风,薄而险,寓意抒情主人公立足高,任重道远。
如果靠进去,可以看到主人公长久而深沉的乡愁。
- .春愁,就是对未来的憧憬。
不要说春愁藏在心里,而是从遥远的天空中诞生。
一方面尽量避免平庸,尽量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增加画面的视觉和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春愁是由天上的风景引发的。
-1-然后,绿草如茵的烟雾缭绕的句子,展现了主人公望向地平线时所看到的一切。
没有文字,懂得说话的人,既是对自力更生的致敬,也是对变得空虚的希望,更是对伊拉克人民不见踪影,人心难怨的哀叹。
无言,若有千万念。
为了缓解悲伤,主人公决心喝疯狂的歌:意在沉醉于那个瘦弱疯狂的身影。
然而,喜欢自己的脸是无聊的。
四下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下古诗三首是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三首古诗,分
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
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逐
首进行讲解。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通过
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广阔的人文景观,展现
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
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形象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壮丽和悲壮的意境。
其次是《静夜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人在夜晚独
自思索时,通过对月光、庭院、天空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
亲人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深沉和真挚的情感。
最后是《春晓》,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蓬勃。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描写,展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意境。
以上是对四下古诗三首的简要讲解,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的古诗。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6―10首6、浣溪沙苏轼(其一)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赏析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教版⼋年级上册语⽂课后附录古诗词 古诗⼀直作为语⽂学习中重要的⼀块内容,在⼋年级语⽂教材的编写中通常也会把表达不同思想的古诗写进教材中,通过让学⽣背诵的形式来进⾏学习。
下⾯⼩编给⼤家分享⼀些⼋年级上册语⽂课后附录古诗词⼈教版,⼤家快来跟⼩编⼀起看看吧。
⼈教版⼋年级上语⽂课后附录古诗词 1、【长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晞.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常恐秋节⾄,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徒伤悲. 2、【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唯落晖.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湖⽔平,涵虚混太清.⽓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崔颢唐)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6、【送友⼈】(李⽩唐)青⼭横北郭,⽩⽔绕东城.此地⼀为别,孤蓬万⾥征.浮云游⼦意,落⽇故⼈情.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唐)⾃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梅尧⾂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家在何许,云外⼀声鸡. 9、【浣溪沙】(苏轼北宋)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潇潇暮⾬⼦规啼.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10、【⼗⼀⽉四⽇风⾬⼤作】(陆游南宋)僵卧孤村不⾃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铁马冰河⼊梦来. ⼋年级语⽂课外借物喻⼈的诗句 1、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疏篱趣未穷。
七年级上课后附录古诗词《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原文: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译文: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原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译文: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原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原文: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译文: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原文: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译文: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原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饱含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能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原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译文:村外一圈绿树环抱,远处碧绿的小山横斜。
原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译文:开窗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持边饮边谈桑麻庄稼。
原文: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那天,再来这儿赏菊花饮菊花酒。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原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原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原文: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你一直到那夜郎以西!《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观刈yì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hè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月夜刘芳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zhǐ花照驿yì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下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sāo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辩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诗词词五首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一、《山中杂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五、《逢入京使》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既有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六、《滁州西涧》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隐逸的忧伤情怀七、《江南逢李龟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九、《约客》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十、《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一、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一、《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主题】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与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
(由盼望到失望最终绝望。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我认为“独”字,是独自之意,写尽了思妇无限的孤独\寂寞之情。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移情于景,表面写水,暗写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脉脉”形容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运用拟人,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子对思念之情。
“悠悠”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也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孤独失望之情。
3、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二、《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课后服务课程古诗词赏析课程整体介绍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内容
1. 古诗词基础知识:介绍古诗词的体裁、格律、意象等基本概念,为学生赏析古诗词奠定基础。
2. 名家名篇赏析:选取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诵与吟唱:通过朗诵和吟唱古诗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
4.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和赏析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诵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诵和吟唱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评价
1.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对彼此的诗词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祭:jì(家祭、祭祀、吊祭)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杭:háng(杭州、苏杭、杭绢)亥:hà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恃:shì(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哀:āi(哀痛、哀家、悲哀)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二、我会认组词擞:sǒu(精神抖擞)三、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地)重:chóng(重新)zhòng(重量)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几:jǐ(几个)jī(茶几)四、理解诗意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古诗词讲解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公》李白
①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对祖国山河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报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表达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③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继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利达幻想境界回到苦闷的现实生活中。
只得无奈的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终南别业》王维
①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②诗作主题
本诗写诗人隐退终南山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③写作特点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喜好佛教;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尾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到“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隐含哲理【老师若提问“哲理指啥”时的答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①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被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著有《陈子昂集》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写作特点
此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①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的诗人,有《王子安集》传世。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艺术主张对五言律诗形成的建设有较大贡献
本诗选自《王子安集》。
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之,到、往
②诗作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③写作特点
⑴意境高远,格调豪放。
这首诗是王勃任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一洗此前同类诗章悲绪满怀、缠绵悱恻的酸楚情调,开创了一种高远开阔的意境,抒情基调洒脱爽朗,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⑵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本诗三联都有对仗:“三秦”对“五津”,形成广阔的空间感;“离别意”对“宦游人”,交代诗人与友人共有的惆怅心情;“海内存知己”对“天涯若比邻”,使诗作境界焕然一新,足见诗人高瞻远瞩、襟怀不凡的气度。
赠从弟(其二)刘桢
①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其作品气势激荡,意境峭拔,不加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赠从弟》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②诗作主题
作者与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同时,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③写作特点
开头两句以“亭亭”写松之形,用“瑟瑟”拟风之声,蕴含一种逸趣;三、四句语气上连连加强,突出狂风与松树的对抗;五、六句写出寒霜中正气凛然的劲松形象;最后两句设问结束,揭示出松柏所具有的耐寒不凋、坚贞的本性。
全诗简练有力,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