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 格式:ppt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66
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大体分为两类: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在《灭亡》中,巴金以一种充满浪漫激情甚至有点浮夸的笔调来写他的青年革命者,不加节制地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心理体验灌注到这些人物身上。
作品感人至深,那种绝望而又抗争的献身精神,某些甜软而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互相穿插,形成一种狂躁的气氛。
中篇《春天里的秋天》,语言是诗化的,用词的表情性很强,浸透了情感的汁液,其语气轻重、句式长短,乃至章节段行的安排都充分依循情感表抒的起伏,抑扬有致,张弛交错,犹如节奏优美的乐曲。
《家》的杰出成就:1.小说揭露了旧家庭的腐朽,激起人们反封建的决心,促使旧制度的灭亡;所揭示的抗争之路则使人们得到勇气和希望,鼓舞人们去探求光明的未来。
2.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动而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刻画比较突出。
a.高老太爷,是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b.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表现出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也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c.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委曲求全的懦弱顺从的性格。
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
3.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4.作者常常通过笔下的人物或直接由自己作滂沱倾泻的抒情,笔调充满诗意,热情澎湃。
5.语言行云流水,虽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渗透读者的内心。
巴金一、概述巴金本命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巴金在法国写下了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灭亡》。
文章塑造了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的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
正是由于《灭亡》的震颤的反响使巴金顺利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巴金的创作成就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占了主要地位,其中又是以两大题材的系列创作最为显著。
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系列,包括:《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火》的第一部、第二部。
其二是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和罪恶的题材系列,主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有《憩园》、《寒冬》。
《新生》是《灭亡》的续篇,着重刻画了杜大心的好友李冷成长的道路,曲折的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爱情三部曲》分别由《雾》、《雨》、《电》三个中篇组成。
着重描写了一群不满现实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与斗争生活。
作家有意模仿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方法,力图在人物的恋爱过程中把握他们的真实性格,暗示出他们对人生,革命以及信仰的态度。
《雾》写了两个性格相反的知识分子,一个是革命者陈真,他全身心的投入革命;另一个是周如水,他对生活缺乏追求的勇气。
在《雨》中他们的朋友吴仁民成为了小说的主人公,他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对现实充满激情,但又为找不到正确的斗争方式而满心焦躁。
作家通过吴仁民的种种变态心理的刻画,相当深刻的揭露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愤怒的批判,也给空谈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辛辣的嘲讽。
《雨》是《爱情三部曲》中结构最完整,人物心理也剖析的较为深刻的一部。
《电》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福建从事无政府主义的活动。
在这部作品里面,吴仁民已经获得了正确的信仰,雨另一个理想女性李佩珠在一起。
《激流三部曲》凝聚了作家少年时代在封建家庭中获得种种生活印象与人生经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二章一、生平概况二、巴金小说创作巴金小说创作概况:(1)前期创作(19291937):《灭亡》1928、《家》1931、《新生》1932、《死去的太阳》1932、《海的梦》1932、《春天里的秋天》1932、《砂丁》193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2-1933、《萌芽》1933、《雪》1933、《利娜》1934等;(2)后期创作(19371949):《春》1938、《秋》1940、《抗战三部曲》(《火》第二、三部)《憩园》1944、《寒夜》1946、《第四病室》1945;另有《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巴金的前期小说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更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躁动的那种叛逆和追求的激情,小说的主导面是反专制和反封建的。
巴金的早期小说充分地展呈着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作家的本色,他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巴金的前期创作大致分为两类(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及其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命运,如《家》。
《灭亡》1929《灭亡》描写了旧制度的牺牲者从抗争到灭亡的命运轨迹。
《灭亡》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孙传芳军阀统治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杜大心为反抗黑暗势力,自我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
杜大心是一个病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他痛恨黑暗现实、反抗黑暗社会制度,但他的反抗方式盲目极端,自我奋斗、孤军奋战,采取暗杀军阀(戒严司令)的手段,结果自己被捕牺牲。
受伤的戒严司令不仅没死,反而因此意外地获得了一大笔钱财。
《灭亡》充满了激情,笔墨酣畅饱满,对杜大心的苦闷、爱的渴望、革命的憧憬、死的恐惧以及牺牲的决心,都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充满作家的主观情绪,无保留地倾泻情感,巴金的创作风格已十分鲜明。
第十二章巴金第十二章巴金一、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妻子萧珊。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巴金——青春激情的赞歌本章重点:•分析觉慧、觉新形象•《家》(《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点青年巴金和晚年巴金一、生平及创作:现代;1928.9-1937.7;1937.7—1949.9当代:1949—1966;1966-1976;1978—1986 二、创作思想的形成巴金手迹三、两类创作题材及代表作:不同历史时期的巴金1、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
《灭亡》《爱情三部曲》2、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
《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四、《家》的杰出成就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3年)(一)创作动机——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控诉与批判。
(二)《家》的思想内容(三)封建大家庭高家崩溃的动力①内力:自身的腐朽与变异——两类不孝子。
②外力:五四新思潮的剧烈冲击。
①+②→③封建旧制度必将灭亡,新生活必将胜利。
(四)人物形象:巴金众兄弟与母亲合影像第一代——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二代——克字辈:“堕落的一代”,是高家不肖子的典型,以克安、克定等人为代表。
第三代——觉字辈:#觉新、#觉慧、觉民第四代——觉新之子海臣(海儿)#觉慧形象:——“大胆而幼稚的叛徒”电影《家》中的觉慧与鸣凤总: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其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2、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
第十二章课前预习与课后思考题目一、填空(预习)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旧式大家庭。
2、巴金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主义思想,想借此投身社会革命事业。
理想的失落让他投身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带有宣泄痛苦的情感特征。
3、巴金的创作十分丰富,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
他的中长篇小说按照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革命和青年精神困境);另一类是(写家庭伦理困扰人性弱点青春赞歌)。
4、巴金是一个敏感、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巴金一度是非常流行的青年偶像型作家。
5、在处女作《灭亡》中,巴金把主人公(杜大心)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塑造,歌颂了这个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知识分子在绝望中反抗杜大新的斗争精神。
6、巴金描写青年人的革命与恋爱,以及人生中的反抗、追求和苦闷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中篇小说。
7、在《电》中,巴金塑造了一个纯洁、美丽、坚强的“近乎健全”的理想女性,她的名字是(李佩珠)。
8、在写作青年革命热情与人生困境的小说之外,巴金还用另一副笔墨,创作了描写封建家庭腐败与衰落的(家庭)小说。
1931年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9、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其中(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现代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10、《家》这部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以事件为主线索,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在思想上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显得深刻。
这种结构艺术借鉴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写法。
11、《家》中巴金写到的人物众多,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觉慧)、(觉新)和(觉民)这三个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