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绪论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他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而王国维则说文学“超然于厉害之外”,“强调文学自己之价值”。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裘廷梁1987年旗帜鲜明地在《苏报》上倡言《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他详细细论述了白话有“省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等八项益处。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三个阶段:1、1917年~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1、1928年~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年~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背景:文学发生期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2、两个概念(1)新文化运动(2)文学革命:①理论倡导②创作实绩理论倡导: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文学创作:小说诗歌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后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理论上: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就是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的,例如:1、1916年,胡适在美国就注意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同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主张,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也是号召学习欧美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运动,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
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老派市民:《二马》老马《牛天赐》牛老四《离婚》张大哥《四世同堂》祁老人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3、底层市民《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老张的哲学》赵四《赵子曰》赵景纯《二马》李子荣《离婚》丁二爷《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京味”与幽默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官样”文化特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一、强者沉沦的悲剧: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二、悲剧原因: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⒈前期题材:(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③《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第二节《激流三部曲》“激流”的含义: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
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⑴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⑵觉慧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有责任感,忍辱负重◆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⑷其他人物形象:鸣凤:纯洁刚烈梅芬:温顺驯良瑞珏:善良厚道冯乐山:荒淫残忍四老爷:狡猾贪婪五老爷:腐化堕落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二)《家》的艺术结构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憩园》: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第四节《寒夜》《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题材:小人小事基调:悲哀、忧郁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第一节沈从文创作道路一、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①沈从文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②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但他已不是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
③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作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写乡下人,多表现他们纯朴的乡村灵魂,但是这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缺乏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抗争,他们或是完全依附他人,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在沈从文笔下,却是赞赏多于批评,鲁迅从现实和未来吸取小说的理想和激情,沈“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的“不可知的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持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属于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⑦特色:牧歌式的诗意和弥散其间的凄然美感。
⑧创作所受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文体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受废名(冯文炳)的影响比较大,而汪曾祺等一些后辈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湘西世界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生命的庄严,人性的朴厚,人情的纯美,是沈从文笔下永恒的主题。
(1)未被现代文明浸染扭曲的人生形式,是爱与美结合的神性。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阿黑小史》、《神巫之爱》(2)文明浸染引发的人生悲剧表现出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萧萧》、《柏子》、《丈夫》、《石子船》2、都市人生“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你们石头打他的妇人,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1)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2)知识分子:《八骏图》、《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第二节《边城》一、湘西世界①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
②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边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相借重桃园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边城》人物形象:翠翠:天真纯洁老艄公:善良、正直、纯朴团总:仁爱、宽厚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宁静自足的生活,纯朴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
四、文体作家:1、创作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沈从文也因此被称为“文体作家”。
往往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沈从文称之为“情绪体操”、“情绪散步”。
2、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曹禺(1910 — 1996)一、“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挣扎与残酷《日出》:倦怠与飞《原野》:爱与复仇二、曹禺创作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雷雨》到《原野》特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事件非生活中常有。
(戏剧化的戏剧)②第二阶段:代表作《北京人》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③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有所下降。
◆《雷雨》“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
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它太宏阔,太复杂。
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
”“我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第二,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间世的冷酷。
“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最有理由活着的死了,最不愿意活的偏偏活着。
”——“郁热”状态下人的困苦挣扎和最终失败。
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与鲁侍萍的关系:伪善、自私与繁漪的关系:专制、无情与鲁大海的关系:残忍、狡诈繁漪①最具“雷雨”性格:一个受五四思想感染的新女性;现实中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 的身份。
原始的野性、自然生命力的渴求、变态地疯狂地反叛、报复。
作者凸现其“人”的非理性的情欲,以及“人”的魔性。
②“闷”: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一种生命热力的被郁结,一种持续的紧张。
③“狂躁”:一种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疯狂”地毁灭、瞬间的闪亮。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④“她的生命烧到电火样地白热,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人生的悲凉与残酷。
⑤繁漪是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反叛。
“所谓热情者也,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她要报复一切,因为一切做成了她的地位,她的痛苦,她的罪恶。
”(刘西渭)构思独特,结构复杂。
“锁闭式结构”,接近古典悲剧艺术。
(——“太象戏了”)成功运用“回溯的方法”,剧情从戏剧发展过程将近结尾最后一天开始,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以秘密的发现,人物关系与命运发生突转,爆发暴风雨般旋转激荡的感情,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②大量运用偶然巧合、悬念、发现、突转。
③《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人——繁漪、侍萍,这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
偶尔撞进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两目击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谈起十年前的往事。
造成欣赏的审美距离:将戏剧中的郁热、愤懑、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般的效果:在悲悯的眼光俯视中,剧中人的一切矛盾冲突也消解。
欣赏者在紧张激情后获得一种净化、升华与超越。
——“引导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广阔的沉思的海。
”2.鲜明的人物性格;3.精致的戏剧结构;(“三一律”----同时、同地、同人)4.浓郁的悲剧氛围;5.残酷的生命意识:“自然法则”——“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的伟大,一种罗曼蒂克,狂风暴雨的情感的倾泻,材料原本出自通常的人生,因而也就更能撼动一般的同情。
” (刘西渭)◆《日出》“我很讨厌它(《雷雨》)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