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巴金2
- 格式:pptx
- 大小:182.6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二章一、生平概况二、巴金小说创作巴金小说创作概况:(1)前期创作(19291937):《灭亡》1928、《家》1931、《新生》1932、《死去的太阳》1932、《海的梦》1932、《春天里的秋天》1932、《砂丁》193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2-1933、《萌芽》1933、《雪》1933、《利娜》1934等;(2)后期创作(19371949):《春》1938、《秋》1940、《抗战三部曲》(《火》第二、三部)《憩园》1944、《寒夜》1946、《第四病室》1945;另有《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巴金的前期小说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更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躁动的那种叛逆和追求的激情,小说的主导面是反专制和反封建的。
巴金的早期小说充分地展呈着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作家的本色,他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巴金的前期创作大致分为两类(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及其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命运,如《家》。
《灭亡》1929《灭亡》描写了旧制度的牺牲者从抗争到灭亡的命运轨迹。
《灭亡》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孙传芳军阀统治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杜大心为反抗黑暗势力,自我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
杜大心是一个病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他痛恨黑暗现实、反抗黑暗社会制度,但他的反抗方式盲目极端,自我奋斗、孤军奋战,采取暗杀军阀(戒严司令)的手段,结果自己被捕牺牲。
受伤的戒严司令不仅没死,反而因此意外地获得了一大笔钱财。
《灭亡》充满了激情,笔墨酣畅饱满,对杜大心的苦闷、爱的渴望、革命的憧憬、死的恐惧以及牺牲的决心,都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充满作家的主观情绪,无保留地倾泻情感,巴金的创作风格已十分鲜明。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1904—2005)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
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
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
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
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
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
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
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
(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
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
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
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
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
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
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
第十二章巴金第十二章巴金一、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妻子萧珊。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巴金——青春激情的赞歌本章重点:•分析觉慧、觉新形象•《家》(《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点青年巴金和晚年巴金一、生平及创作:现代;1928.9-1937.7;1937.7—1949.9当代:1949—1966;1966-1976;1978—1986 二、创作思想的形成巴金手迹三、两类创作题材及代表作:不同历史时期的巴金1、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
《灭亡》《爱情三部曲》2、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
《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四、《家》的杰出成就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3年)(一)创作动机——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控诉与批判。
(二)《家》的思想内容(三)封建大家庭高家崩溃的动力①内力:自身的腐朽与变异——两类不孝子。
②外力:五四新思潮的剧烈冲击。
①+②→③封建旧制度必将灭亡,新生活必将胜利。
(四)人物形象:巴金众兄弟与母亲合影像第一代——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二代——克字辈:“堕落的一代”,是高家不肖子的典型,以克安、克定等人为代表。
第三代——觉字辈:#觉新、#觉慧、觉民第四代——觉新之子海臣(海儿)#觉慧形象:——“大胆而幼稚的叛徒”电影《家》中的觉慧与鸣凤总: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其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2、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