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期末论文 哲学王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精神;实践一、批判成为哲学的内在本性何以可能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惊异中包含了批判的基因。
关于哲学的特点,罗素解释说:“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
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
”[1]125现代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
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者足够确定的。
它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
”[2]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
……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
”[3]哲学需要批判,也必须批判,批判是哲学的内在本性。
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呢?黑格尔在《小逻辑》的导言中指出:“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
哲学导论论文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与意义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哲学中,人们探讨着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求真理和智慧。
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在当时开创了哲学的先河。
本论文旨在介绍哲学导论,讨论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哲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1.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
它是研究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科,涉及到宇宙、人类及人类行为的普遍问题,是一门富有普遍意义的学科。
哲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道德、美等方面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形而上学是研究宇宙、存在及实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及认识能力的学科;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的学科;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及审美的学科。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哲学的主要内容1.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首要问题,研究的是宇宙、存在以及实体的本质和规律。
它关注着宇宙的起源、结构及本质,试图揭示宇宙的奥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和神学等分支,涉及到对于宇宙、存在和神的探讨。
2.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及认识能力的学科。
它关注着知识的来源、结构及限度,探讨着人类认识的本质和途径。
认识论包括经验论、理性论、唯心论和唯物论等分支,涉及到对于现象、实在和真理的探讨。
3.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着道德的本质、价值及行为的规范,探讨着人类行为和价值的问题。
伦理学包括道德实证主义、道德规范主义、道德关怀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分支,涉及到对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性的探讨。
4.美学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及审美的学科。
它关注着美的本质、艺术的功能及审美的标准,探讨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感悟。
美学包括审美经验、艺术创作、美的表现和艺术理论等分支,涉及到对于美的价值、艺术的特征和审美的感受。
重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否该重倡,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中庸。
“中,正也。
”(《说文》史字解)正,也就是恰当、妥当、合乎客观实际的意思。
“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
”(《说文》)更事也就是经历事物,与经事同义。
联系起来讲,“中庸”就是正确、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第二章注)。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
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
其实说到底,“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庸之道应该重倡。
在政治上存在两个有失中庸的极端,一个是无政府主义,一个是独夫专制主义,辜鸿铭先生用“群氓崇拜”和“强权崇拜”来说明这两个极端,非常贴切。
针对这两种极端的中庸之道自然就是民主集中制,当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而不是集中基础上的民主。
作为政治的基础的经济结构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是计划经济,针对这两个极端的中庸之道自然就是带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便是这样一种较为中庸的东西。
在道德问题上,也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忠、孝、诚、信等,另一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忠、孝、诚、信等,前一种被称为奴才哲学,后一种被称为强盗哲学或虎狼哲学。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之道自然是相对的道德,这种道德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是一种竞争手段。
哲学导论论文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至今一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思维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对哲学导论的探讨,来深入了解哲学的本质、历史和主要学派,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哲学全貌的理解和认识。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为“爱智慧”。
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是一种超越经验和科学的思辨活动。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哲学定义为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人性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它超越日常经验和科学,探究更加基本和普遍的规律和真理。
二、哲学的研究范畴哲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了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思维活动的原理,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的原则,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和社会理论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哲学的发展历程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时期。
古代哲学以希腊哲学为代表,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中世纪哲学以基督宗教哲学为代表,包括奥古斯丁的神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等;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标志,包括笛卡尔的怀疑论、休谟的经验论、康德的批判哲学等;现代哲学则包括了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思潮和学派。
这些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发展轨迹,对人类思维和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哲学的主要学派哲学的主要学派包括了实在论、唯心论、辩证法、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多个流派和思潮。
实在论强调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和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包括自然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唯心论强调主观意识和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包括意识唯心主义、绝对理念唯心主义等;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等;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科学的重要性,包括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实证主义等;存在主义强调存在的个体性和选择性,包括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
哲学通论期末论文哲学通论期末论文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知道并了解了哲学和哲学思想。
第一堂课上课,我发现我们的哲学课老师是个年青的女老师,初步我也觉得很惊奇,由于我认为,哲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科,不只需要长期去学习,还需要年月去沉积,所以初步我想的应该是一位老先生或者是一位年长的老师来给我们授课才对。
不过在听老师后边的讲课中,我发现了这个年青的女老师也是具有很深的哲学实质的。
虽然现在的理工科大学不太重视人文实质的教学,并且我们对哲学文学啥的都不会感爱好,我们就只知道做数理化和专业知识的进步。
但是关于我而言,我自己是比照喜欢哲学的,自己看的不是很多,哲学思想也不深邃。
在上课之前,对哲学只是略有了解,当我发现很多数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的后边都会带有哲学家这个词。
所以我后边就对哲学发作了猎奇,就去baidu和其他路径搜了一下。
正本发现哲学才是全部智慧展开出来的学科,也能够说是学科之本吧。
我也了解到哲学这一词是源自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词构成。
按照字义说明,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
哲学的实质嘛,是后边老师逐渐说明,自己才了解了一些。
所以我觉得,哲学这一门学科才是实在让人思考的一门学科,像啥数学,物理,化学啊感触都是有了哲学的思考逐渐才呈现的学科。
哲学便是让我们去思考,去看清世界实质的学科,也是一门探求的学科,并且不断展开,终究人类的想象是无量的,世界也是无量的,知识就更是无量的。
假设你要去知道世界发现世界并且不断探求世界,就要好好地学习哲学了。
这是我对哲学初略的知道,并抱有极大的爱好去学习哲学。
接下来就具体的谈谈啥是哲学。
首先要学习哲学就得知道啥是哲学。
哲学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研讨广泛而底子的疑问,这些疑问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言语、思想等有关。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其批判的办法、一般是系统化的办法,并且以理性证明为基础。
在平时用语中,“哲学”一词能够引申为自己或团体最底子的信奉、概念和情绪。
哲学产生于思考,应用于实践。
对于哲学导论的探讨,一直是人们思考的话题。
论文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哲学导论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一哲学,古老而隽永。
一直以来,我对于哲学处于学之甚浅,知之甚微的状态。
要来谈谈对于哲学的认识那真是置牛犊于沙海,不知东西南北了。
但这又并非谈到哲学,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就没有资格或者纯属于无稽之谈,因为或许哲学就是产生于无奈与思考的。
而除了这样的现实层面外,哲学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自身认识和对于未知探索的一种终极假设和寄托——这些往往被神秘化的东西恰恰是哲学最本质的部分。
很久以前就开始接触到哲学这一话题,在当时看来,哲学是相当神秘而且深奥的学术性东西,而对哲学的原始理解无非就是有意无意和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种张口就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罗素等名人及其说过的一些名言,然后把自己对于哲学的模糊琐屑的理解据此以串联起来,单纯地以为哲学只存在于伟大的思想者的头脑里。
可见当时的见解是多么的幼稚和苍白。
而如今对哲学的理解相对于旧时自然是有了更加深入认识和长足的进步,也终于明白了哲学无处不在的道理。
的确,花鸟虫鱼,一石一木,世间万物皆可从哲学的角度解释。
诚然,仅仅以我二十年的生命经历来揣摩世间万物的哲学显得多么不自量力,故我的理解和观点难免有着巨大的漏洞和局限性。
所以我也只能是浅谈哲学而已,或曰,浅谈我理解中的哲学而已。
何谓哲学?据百度百科给出的标准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如此繁琐的文字说明要完全解释亦非易事。
然而哲学最原始的解释,是从希腊字中来的,意思为“爱好智慧”。
而且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有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
哲学导论期末总结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哲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对哲学领域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我从中了解到哲学的起源、内容和特征,并通过学习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在这篇期末总结中,我将就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个人体会进行梳理和总结。
众所周知,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层次。
它涉及各种哲学问题,如存在与本质、知识与真理、人与自由等。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杜克萨斯(Thales)、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
后来,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人继续发展了哲学思想,并使其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以提问和思辩为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苏格拉底的思维方法——辩论(dialectic)。
辩论通过提问、回答和反驳的方式,引导思维发展并寻找真实的答案。
这种思维模式向我展示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鼓励我常常质疑、思考和追寻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很多哲学流派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例如,苏格拉底提倡的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人的行为和内心上,通过辩论找到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则关注于理念的存在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理念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概念。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他重视实证的研究方法,并认为科学是获取真理的一种途径。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伦理学的伦理学派和伦理学家,他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观点和伦理原则,如康德的道义主义、尼采的超越善恶与精神意志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哲学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学会了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本质、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哲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框架,也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帮助我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方式,并为我提供了一种扩展思维、克服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通向哲学思维的大门。
哲学类议论文(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哲学类议论文(四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哲学导论课程期末论文写作指南在哲学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接近尾声时,期末论文的写作成为了检验我们对哲学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可能是他们首次涉足哲学论文的写作领域,难免会感到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
别担心,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详细的写作指南,帮助大家顺利完成期末论文。
一、确定论文主题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感兴趣且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这可以从课程中涉及的哲学流派、哲学家的思想、哲学问题等方面入手。
例如,你可以选择探讨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道德哲学、存在主义的自由观等。
在选择主题时,要确保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让你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析和阐述。
同时,要注意主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已经被过度研究和讨论的常见主题,而是尝试挖掘一些相对较新的视角或未被充分关注的方面。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你的创新思维,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
二、收集和整理资料一旦确定了主题,接下来就需要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
这包括阅读哲学原著、研究论文、学术著作、期刊文章等。
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途径获取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观点、论据和引用出处。
同时,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三、制定论文提纲在开始正式写作之前,制定一个清晰的论文提纲是非常必要的。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确定论文的结构和逻辑框架。
一般来说,哲学论文的提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言:简要介绍论文的主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2、正文: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分为几个章节或段落。
每个章节或段落都要有明确的论点,并通过引用资料和分析论证来支持论点。
3、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在制定提纲时,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论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论文的开头论文的开头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出论文的主题。
哲学导论期末论文
小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思想
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当中,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哲学王”。
哲学王的提出,是柏拉图希望实现城邦的美德,就需要一个善的体制,一个正义的统治者。
理想国中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
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接阗。
因为哲学王的必备素质是具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柏拉图相信只有这样完美无可指摘的人,才能把国家放心托付给他。
同时人们还要接受教育,进行艺术、几何、哲学的熏陶,从孩子一出生就培养他们,等等一系列的构想,建造出心目中完美正义的城邦。
但从那时起到今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这件事情始终都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到底是需要哲学家来做“王”,还是政治家或是其他什么人来做“王”?谁更适合做“王”我们并不知道,但哲学家们明显是不合适的,不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今天。
至于是为什么,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是我们不能像柏拉图一样过于强调正义,而忽视其他,好像正义的城邦就等于完美的城邦,我们需要的是完美的城邦,再扩大一点说,是完美的国家。
当然,“完美”是不存在的,那退一步来说,就是“相对完美的国家”。
第二是哲学家不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分类,不能笼统的去说哲学家到底适不适合统治国家。
我把哲学家由现实到理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有功利色彩的哲学家,其性格和行为比较像我们普通人;第二种是相对纯粹的哲学家,与我们常人相去甚远;第三种是上帝一样的哲学家,是最理想的统治者。
第三种情况我们不用考虑,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像上帝一样完美的人。
下面我们来论证前两种哲学家也是不适合做“王”的。
在此之前我们先假设哲学家做“王”民众可以接受。
否则的话,哲学“王”可能直接就被民众推翻了。
我们说第一种哲学家有功利色彩,更接近常人,就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古往今来的许多统治者一样,虽然其哲学思想可能使国家进步,但统治者暴露出的问题反而可能使矛盾升级。
比如统治者大力宣扬官员应该廉洁奉公,自己却大肆敛财,任人唯亲。
这类哲学家自然是不适合做“王”的。
而且柏拉图希望哲学家治理国家,就是想让统治者更“纯粹”,第一种哲学家显然不够纯粹。
第二种哲学家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比较纯粹的人,他们爱智慧,致力于追求真理,有正直的品格。
可是他们也不适合做“王”。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纯粹的哲学家不够包容,这在哲学家当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西方的哲学家尤其明显,这与柏拉图的想象并不一样。
哲学的发展往往是“去旧立新”的,“去旧”就是批判和否定旧的哲学思想,“立新”就是树立自己的新的思想,同时代的哲学家也会因派别不同和想法不同争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例子在哲学史上多的数不胜数,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叔本华和黑格尔的故事了。
这在柏拉图时代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那时的思想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元化。
那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我们要让哲学家做“王”,可是哲学有这么多流派,哲学家又有许多,到底让谁做“王”,是让一个人做“王”还是一群人做“王”。
如果让一个人做“王”的话,该让谁做?谁才是是最接近真理的,谁才是最爱智慧的?难道要把所有哲学家的观点列出来让民众投票吗?这明显不行,因为柏拉图本来想要的就是精英政治,这么做岂不是又回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政治,况且还有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而让一群人做“王”就更不行了,本来观点都不一样,那得讨论到什么时候才能决定一件事情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原因:没人找到了终极的智慧或真理。
柏拉图希望哲学家做“王”是因为他们爱智慧,能带领国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要明白的是爱智慧不代表找到了智慧,哲学家们都在寻找智慧的路上,但实际上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到现在为止也没人真正到了“罗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哲学思想只能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进步了,而这种深刻和进步也是全体哲学家们的努力,如果单拿出某个哲学
家,他的思想可能还是倒退的。
虽然现在有几种主流的哲学思想,但我们似乎也很难将其他的哲学思想一下子打趴下,因为虽然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哲学不等同于科学。
科学是客观经验主义的,是靠实验数据说话的,如果实验有可重复性,并且有更加贴合实验数据的学说,就会推翻以前的学说。
但哲学研究的很多问题是具有主观性的,而这种主观性可不是单单靠大家辩论一下就能解决的,所以哲学的众多学说往往也难以分出个高低来,这在诸如“人的幸福感”这样的主观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因此我们从第二点当中单提出一个原因出来,称为第三原因:哲学家的个人局限性。
哲学家的个人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所处时代、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个人经历等。
这几个因素都不难理解,哲学家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就算除去这些因素,哲学家仍然有局限性,我管这种局限性叫做“先入为主”。
我们想了解世界,想得到智慧,想追求真理,就要尽量客观些,可是就算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托的科学领域,也是有很多主观因素的,一个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之后,便开始试图将所有相关的观测数据拟合到他的理论中去,对于出现的偏差就可以称其为“实验误差”。
对于他的理论,在有很大的误差之前,他肯定会想办法自圆其说。
举个例子,其实早在相对论出现之前,有些人就发现了,有些观测数据不能很好的匹配牛顿力学的理论,但当时人们总在为牛顿力学找借口,当时的人们在客观的看问题吗?他们明显是被牛顿的经典力学“先入为主”了。
在科学界尚是如此,在哲学和思想界就更是这样。
一个哲学家提出理论之后,就开始想各种办法“自圆其说”,一个大哲学家自己不能完善自己的理论,就有后人去做“修修补补的工作”。
这种“先入为主”确实对哲学家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有限制。
从第二个原因又可以单提出一个原因,可以成为第四个原因:哲学家的思想过于超前,会让国家承担风险。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经用过洞穴比喻,来类比哲学家更加爱智慧,接近真理的本质,可他们的思想到底把国家引向何方也未可知,哲学家们不能把国家当成试验品,来检验他们超前的思想是否正确,因为这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对人民的灾难。
况且哲学家们的思想要想真正应用起来,还需要许多能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实干家,如果不具备这些实干家或者不具备实干的条件,许多的哲学理论都会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前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就走了许多弯路,犯了许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多都是超前的哲学思想与现实情况的矛盾造成的。
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把治理国家的权力都给哲学家的话,虽然我们的步伐可能会快些,但也可能会“摔跟头”。
我刚才得到的哲学家不适合做“王”的几点原因,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些个问题,而是说就算哲学家做了“王”,也不会产生像柏拉图想象的理想的国家。
哲学王及理想国思想即使在柏拉图时代也是一种听来可笑的学说,柏拉图本人虽有信心但也认识到实现的困难。
但是,这种探索代表了西方思想中理想主义的文化原型,它影响了西方社会两千多年。
哲学王爱智慧,探求一个真正的世界,于是“永恒”、“绝对”、“完美”一类的实在成了哲学家努力向往与追求的目标。
哲学王的权力不是来自“王”,而是来自“哲学”。
哲学王是知识、智慧的化身, 与其说是哲学王统治理想国不如说是知识治理国家。
我觉得我们对哲学王的认识不能简单化,不能认为《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柏拉图自己。
当然,从理论上讲“哲学王”表达了一种可贵的精神理念,从实践上说,不得不承认, 它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斯特劳斯指出:“哲学总是企图超越意见而趋向知识,大众是不可能被哲学家说服的……这是哲学与政权一致之所以极不可能的真正原因;哲学与城邦的倾向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个人的精神境界只是关于个人的道德
和学问的提高,而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则有赖于一套合理的政治制度。
这两者虽然有一定关系, 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理想国》时代的柏拉图,信奉“哲学王”的统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秉性和气质类似于神一样的人,由于其品性高贵,不谋私利,因此由其充任政治体制的统治者是最合适不过的。
但《法律篇》时代的柏拉图却发生了重大的思想转变。
他认识到“哲学王”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人,只要他是人,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人性的弱点。
为此,柏拉图在关于社会治理方式的问题上,果断放弃了前期“哲学王之治”的思想,而走向“法律之治”。
柏拉图的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史中关于社会治理方略的基本思路。
虽然“哲学王”之治的思想,在后世的欧洲,不乏各种理想主义甚至是空想主义的新版本,但必须承认,后期柏拉图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对西方政法思想产生了压倒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