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热力学常见概念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有限元知识点汇总有限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何为有限元法?其基本思想是什么?》有限元法是一种基于变分法而发展起来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化整为零,化零为整2、为什么说有限元法是近似的方法,体现在哪里?》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几何离散和分片插值;》用离散单元的组合来逼近原始结构,体现了几何上的近似;用近似函数逼近未知量在单元内的真实解,体现了数学上的近似;利用与问题的等效的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基本方程,又体现了明确的物理背景。
3、单元、节点的概念?》单元:把参数单元划分成网格,这些网格就称为单元。
》节点:网格间相互连接的点称为节点。
4、有限元法分析过程可归纳为几个步骤?》3大步骤;——结构离散化;——单元分析;——整体分析。
5、有限元方法分几种?本课程讲授的是哪一种?》有限元方法分3种;——位移法、力法、混合法。
》本课程讲授的:位移法6、弹性力学的基本变量是什么?何为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及虚功方程?弹性矩阵的特点?》弹性力学的基本变量是——{外力、应力、应变、位移}》几何方程——{描述弹性体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关系的方程} 》物理方程——{描述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虚功方程——{描述内力和外力的关系的方程}》弹性矩阵特点——{ }7、何为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平面应力问题——{满足(1)几何条件——所研究的是一根很薄的等厚度薄板,即一个方向上的几何尺寸远远小于其余两个面上的几何尺寸;(2)载荷条件——作用于薄板上的载荷平行于板平面且沿厚度方向均匀分布,而在两板面上无外力作用}》平面应变问题——{满足(1)几何条件——所研究的是长柱体,即长度方向的尺寸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尺寸,且横截面沿长度方向不变;(2)载荷条件——作用于长柱体结构上的载荷平行于横截面且沿纵向方向均匀分布,两端面不受力}第二章7、形函数的特点?》1形函数Ni再节点i处等于1,在其他节点上的值等于0,对于Nj、Nm也有同样的性质。
有限元知识点归纳1.、有限元解的特点、原因?答:有限元解一般偏小,即位移解下限性原因:单元原是连续体的一部分,具有无限多个自由度。
在假定了单元的位移函数后,自由度限制为只有以节点位移表示的有限自由度,即位移函数对单元的变形进行了约束和限制,使单元的刚度较实际连续体加强了,因此,连续体的整体刚度随之增加,离散后的刚度较实际的刚度K为大,因此求得的位移近似解总体上将小于精确解。
2、形函数收敛准则(写出某种单元的形函数,并讨论收敛性)P49(1)在节点i处N i=1,其它节点N i=0;(2)在单元之间,必须使由其定义的未知量连续;(3)应包含完全一次多项式;(4)应满足∑Ni=1以上条件是使单元满足收敛条件所必须得。
可以推证,由满足以上条件的形函数所建单元是完备协调的单元,所以一定是收敛的。
4、等参元的概念、特点、用时注意什么?(王勖成P131)答:等参元—为了将局部坐标中几何形状规则的单元转换成总体(笛卡尔)坐标中的几何形状扭曲的单元,以满足对一般形状求解域进行离散化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坐标变换。
即:为建立上述的变换,最方便的方法是将上式表示成插值函数的形式,即:其中m是用以进行坐标变换的单元节点数,xi,yi,zi是这些结点在总体(笛卡尔)坐标内的坐标值,Ni’称为形状函数,实际上它也是局部坐标表示的插值函数。
称前者为母单元,后者为子单元。
还可以看到坐标变换关系式和函数插值表示式: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如果坐标变换和函数插值采用相同的结点,并且采用相同的插值函数,即m=n,Ni’=Ni,则称这种变换为等参变换。
5、单元离散?P42答:离散化既是将连续体用假想的线或面分割成有限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有限个点相连。
每个部分称为一个单元,连接点称为结点。
对于平面问题,最简单、最常用的离散方式是将其分解成有限个三角形单元,单元之间在三角形顶点上相连。
这种单元称为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常用的单元离散有三节点三角形单元、六节点三角形单元、四节点四边形单元、八节点四边形单元以及等参元。
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2010;思考题:1、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有那些?其中“离散”的含义是什么?是如何将无限自由度问题转化为有限自由度问题的?答:基本思想:几何离散和分片插值。
基本步骤:结构离散、单元分析和整体分析。
离散的含义:用假想的线或面将连续物体分割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集合,且单元之间仅在节点处连接,单元之间的作用仅由节点传递。
当单元趋近无限小,节点无限多,则这种离散结构将趋近于实际的连续结构。
2、有限元法与经典的差分法、里兹法有何区别?区别:差分法:均匀离散求解域,差分代替微分,要求规则边界,几何形状复杂精度较低;里兹法:根据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构造等价的泛函表达式,求得近似解;有限元:基于变分法,采用分片近似进而逼近总体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3、一根单位长度重量为q的悬挂直杆,上端固定,下端受垂直向下的外力P,试1)建立其受拉伸的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2)构造其泛函形式;3)基于有限元基本思想和泛函求极值构造其有限元的计算格式(即最小势能原理)。
4、以简单实例为对象,分别按虚功原理和变分原理导出有限元法的基本格式(单元刚度矩阵)。
5、什么是节点力和节点载荷?两者有何区别?答:节点力:单元与单元之间通过节点相互作用节点载荷:作用于节点上的外载6、单元刚度矩阵和整体刚度矩阵各有何特点?其中每个矩阵元素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按自由度和节点解释)?答:单元刚度矩阵:对称性、奇异性、主对角线恒为正整体刚度矩阵:对称性、奇异性、主对角线恒为正、稀疏性、带状性。
Kij,表示j节点产生单位位移、其他节点位移为零时作用i节点的力,节点力等于节点位移与单元刚度元素乘积之和。
7、单元的形函数具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性质?答:形函数的特点:Ni为x,y的坐标函数,与位移函数有相同的阶次。
形函数Ni在i节点的值为1,而在其他节点上的值为0;单元内任一点的形函数之和恒等于1;形函数的值在0~1间变化。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质系统的宏观行为,涉及热量、功、温度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自然界和工程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的基本概念1. 系统和环境:在热力学中,将所研究的物质部分称为系统,而系统之外的一切称为环境。
系统和环境可以通过能量交换进行相互作用。
2. 平衡态:当系统的所有宏观性质不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时,系统处于平衡态。
平衡态可以分为热平衡、力学平衡和相平衡。
3. 定态和循环过程:定态是指系统性质不发生变化,而循环过程则是指系统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回到初始状态。
4. 状态参数:状态参数是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体积等。
它们与系统在平衡态时的性质有直接的关联。
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转化是平衡的。
它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数学表达式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表示系统对外界做的功。
根据正负号的不同,可以判断能量的流动方向。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它规定了自然界中存在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即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能反过来。
这个趋势被称为热力学箭头。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引出熵的概念。
熵是一个度量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自然界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
3.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出,在温度绝对零度(0K)时,系统的熵为零。
它为研究低温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提供了基础。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确定了熵计算的参考点,并为系统热平衡时的温度提供了一个下限。
三、热力学的应用1. 自然界中的应用:热力学在自然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它能解释太阳能如何转化为地球上的生物能,并推导出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
Film Coefficient(对流换热系数)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换热能力,比如说,物体表面与附近空气温差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对流与附近空气交换的热量。
单位为W/(m^2·℃)。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值与换热过程中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表面的形状、部位、表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以及流体的流速等都有密切关系。
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的流速愈大,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也愈大。
如人处在风速较大的环境中,由于皮肤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较大,其散热(或吸热)量也较大。
对流换热系数可用经验公式计算,通常用巴兹公式计算
1、详细内容
对流传热系数也称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的基本计算公式由牛顿于1701年提出,又称牛顿冷却定律。
牛顿指出,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对流传热的热流与它们的温度差成正比,即:
q = h*(tw-t∞)
Q = h*A*(tw-t∞)=q*A
式中:
q为单位面积的固体表面与流体之间在单位时间内交换的热量,称作热流密度,单位W/m^2;
tw、t∞分别为固体表面和流体的温度,单位K;
A为壁面面积,单位m^2;
Q为面积A上的传热热量,单位W;
h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单位W/(m^2.K)。
2、理论发展
对流换热系数h的物理意义是:当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为1K时,1m*1m壁面面积在每秒所能传递的热量。
h的大小反映对流换热的强弱。
如上所述,h与影响换热过程的诸因素有关,并且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所以牛顿公式只能看作是传热系数的一个定义式。
它既没有揭示影响对流换热的诸因素与h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给工程计算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简化,只不过把问题的复杂性转移到传热系数的确定上去了。
因此,在工程传热计算中,主要的任务是计算h。
计算传热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求解法、数学分析解法和数值分析解法。
影响对流传热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 对流运动成因和流动状态;
2. 流体的物理性质(随种类、温度和压力而变化);
3. 传热表面的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
4. 流体有无相变(如气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
3、实例应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传热强度会发生成倍直至成千倍的变化,所以对流换热是一个受许多因素影响且其强度变化幅度又很大的复杂过程。
4、对流换热系数的大致量级:
空气自然对流 5 ~ 25
气体强制对流 20 ~ 100
水的自然对流 200 ~1000
水的强制对流 1000 ~ 15000
油类的强制对流 50 ~ 1500
水蒸气的冷凝 5000 ~ 15000
有机蒸汽的冷凝 500 ~ 2000
水的沸腾 2500 ~ 25000
Emissivity(综合辐射系数)
自然界中的各个物体都在不停地想空间散发出辐射热,同时又在不停地吸收其他物体散发出的辐射热,这种在物体表面之间由辐射与吸收综合作用下完成的热量传递就是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是各种工业炉、锅炉等高温热力设备中重要的换热方式。
常见的问题有两类: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取决于辐射角系数F和黑度ε值;固体表面间夹有气体的辐射换热,除F和ε值外,还与气体夹层厚度及其黑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