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57.9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期末考查作业

朦胧之美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整幅图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初生的太阳,橙红橙红的,把一边的天都染成了橙红色,感觉天

空逐渐变亮,一切即将苏醒。在我看来,类比我国海边的日出,这应该也是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这就是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然生活中对光的瞬间的印象。 其实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的模样,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个画作中的轮廓线不会那么明显,这样反而更加真实。印象主义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其实自然万物在某一时刻本身就会融合成一体,尤其在辽阔的大海。在日出的那一刻,作者在脑海中停留的印象虽然短暂,但也许那才是最真实的表现。作品成功地抓住了视觉的第一印象,新鲜,感人。对这样一幅美好、清丽又朦胧的作品,我很难不为作者对自然的诚挚的爱所感动,也很难不为作者再现这水光天色的高超技艺而赞叹。欣赏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朦胧之美,意境之美,着实是一件优秀的油画作品!

格尔尼卡之赏析

当不了解《格尔尼卡》背后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前,我看到这张图片根本就不知道毕加索在画什么,就只有乱七八糟和杂乱无章的感觉,根本看不懂也想不明白它到底为什么称得上是幅名画。为了走近这幅油画,我去了解了它的背景。

日出和水中的倒影是我在这幅油画中最喜欢的一景。鲜艳的红色赋予生机,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水中长长的影子表现了水了动感,看着很真实,很协调!

没有清晰的描

绘但是神似,

朦胧看去更有

味道!

作者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格尔尼卡》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是画家个人情思与时代、与社会、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产儿。《格尔尼卡》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知道了这些,我对这一油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作品为什么看去这么扭曲,不易懂?个人认为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画风,所以有些不同平面的事物都被他在同一平面里呈现出来,我们看上去会不习惯,其二是为了充分表现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图画看去错综复杂但是共同表现出共同的情感那就是痛苦与恐惧。《格尔尼卡》以人大张嘴巴嚎叫状奏出了悲怆之感,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它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学习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的时候,历史老师有让我们看过这幅毕加索的作品。他告诉我们关于这幅作品的发生的事情,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一个德国军官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指着这幅画的复制品说:“这是你的杰作了?”毕加索漠然地回答他:“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他告诉我们这描绘的就是格尔尼卡这个小镇中的人们所遭遇的惨状,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整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右边的男人,因为他那边看上去比较清晰没有过多的图形。男子双手高举,嘴巴大张让人感觉特别的痛苦,由于下半身没有画出,都是黑色的,而且脖子拼命的伸长好像在求救在呼喊。其次是左边躺着的男人。他两手臂大大的打开,右手还拿着一把断掉的剑,可以看出他拼命地挣扎但最后失败了,倒在了地上接受德国纳粹的宰割,悲痛又无可奈何。

此外画面中女人的痛苦、阵亡士兵的惨状、牛马的嘶叫,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能体会到毕加索内心的愤怒与同情。他用变形的手法突出了悲惨的遭遇,在夸张的外形之下,感情的抒发则变得更为真实强烈,而简单的黑白灰三色则更是增添了恐怖的惨相。

毕加索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刻,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当后人看到这幅作品时,它将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不仅让全世界人民勿忘历史,同时也不断提醒着人们谨记战争的可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持者和守护者,为了无辜的百姓再也不要受到战争的危害,树立起和平的旗子显得至关重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

画面的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

母亲怀抱战争

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

身后立着一个

恐怖的牛头,脸上流露出残忍

的狞笑。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被折断的剑。 画面的右侧,是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抬头向上呼叫,离他不远处,是一个俯身逃窜的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