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57.92 KB
- 文档页数:4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世界名画赏析1、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2、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桌球这可是人家1807年画的,看看两百年前欧洲人的生活吧。
3、达维特--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此幅作品是达维特第一次刻画现世的英雄,此前,作者只塑造和歌颂古代和已故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
本画的妙处在于,远景的简约和近景的细腻,色彩的冷暖对比极为强烈,人物和战马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
对于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拿破仑本人也十分满意。
4、普基廖夫--不相称的婚姻该画描绘了一青春少女与一老者结合的爱情悲剧。
老者被画家描绘得苍老憔悴,而少女则面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
画家以同情少女的笔调,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5、安格尔--大宫女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抨击。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尖锐,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辩解说:“凯拉特里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
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6、约翰.埃.密莱--盲女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去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大自然的美丽。
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
1.简要分析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参考答案】《秋郊饮马图》绢本重着色,画秋郊平原溪涧,林木萧疏,一红衣奚官骑马持竿驱策群马,群岛形态生动多样。
笔法凝练浑厚,设色典雅,土坡晕染无皴,树干提笔勾勒,树叶用双勾,作品工整严谨,不同于宋画精密不苟的画风,极富"古意"2.赏析委拉斯贵之的《纺织女工》。
【参考答案】《纺织女工》是一曲劳动人民的赞歌,画家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典故作为背景。
画的中景和前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们。
前景是辛苦的纺织女,中景描绘的一群贵妇,如此对比的手法加重了这幅画的社会意义。
画面技艺高超,色彩丰富,光色结合恰到好处画面前后多处光源,从左右射入房间,形成层层光波的变化,使画面虚实恰到好处,给人以真实感。
《纺织女工》是17世纪不可多得的杰作。
3.简要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参考答案】《大卫》是米开朗基罗雕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具雕像奠定了他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
作品以一个体魄健壮、结实,情绪昂扬而又洋溢着力量感的青年形象,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大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对人的英雄品格的赞颂,是对人的坚定意志和伟大精神的写照。
4.赏析李唐的《清溪渔隐图》。
【参考答案】《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阔笔水墨长皴,表现了雨后溪畔绿树覆荫,溪水潺潺,山石明净,渔翁垂钓于江苇浅滩间的幽静境界,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诗一般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李唐晚年对山水画技法的创造。
5.试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参考答案】《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名世名画之一。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取法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对中外美术史的经典作品进行作品赏析
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哎呀,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你看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背后的故事。
她难道不是美术史上最具魅力的存在之一吗?
2. 梵高的《星夜》哇,那旋转的星空简直要把人吸进去!就好像我们也置身于那奇幻的夜晚,感受着梵高内心的激情与狂热。
这画作难道不让你惊叹吗?
3. 大卫雕塑,多么雄伟啊!他站在那里,就如同一个真正的英雄,充满了力量和勇气。
你说他是不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阳刚之美呢?
4. 《最后的晚餐》里,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生动!就好像他们真的在进行那场紧张的对话,这场景真的太震撼了,不是吗?
5.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哇塞,那长长的画卷展现出的繁华景象,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古代城市!仿佛能听到集市上的喧闹声,你难道不想去逛逛吗?
6.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柔和的色彩就像一首优美的诗。
它们像是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格外宁静,是不是很神奇?
7. 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那完美的姿态,不就像是运动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吗?让人对力量和美有了新的认识。
8.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那飘逸的线条,就如同仙女的裙摆。
画中的故事是那么凄美,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呢?
9.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精准的比例就像一个完美的数学公式。
这难道不是人类对自身探索的一个伟大成果吗?
10.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扭曲的画面像是在呐喊!它强烈地表达着痛苦与愤怒,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残酷,不是吗?
我觉得中外美术史的这些经典作品真的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美与力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震撼和思考。
中外美术史作品赏析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哎呀,你说那得隐藏着多少故事啊!就像一个充满谜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每次看到她,我都忍不住想,她到底在笑啥呢?达·芬奇咋就这么厉害,能画出这样让人捉摸不透的微笑呢!2. 梵高的《星夜》,哇塞,那旋转的星空简直太震撼了!这难道不是他内心激情的喷发吗?看着那绚烂的色彩,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作画时的狂热与执着,就如同我们对梦想的追求那般不顾一切。
3. 中国的《千里江山图》,那可真是山河壮丽的完美展现啊!你想想,那么长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那么精美,这得花费多少心血啊!王希孟真的是个天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
4. 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那动态感十足的姿势,不就像运动场上正要拼搏的健儿吗?它生动地体现了力量与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5.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啊,那简直就是北宋生活的全景图!从繁华的街道到忙碌的人们,每一个场景都那么鲜活。
我们不就像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旁观者吗,在欣赏着那时的热闹与喧嚣。
6.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柔和的色彩和光影,就如同梦幻的世界一般。
看着那些美丽的睡莲,我都怀疑莫奈是不是生活在一个童话里,才能画出这样如诗如画的作品。
7.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那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画笔展现得淋漓尽致!洛神的飘逸身姿,不正是爱情的美好象征吗?这画作真的能让人沉醉其中啊。
8.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扭曲的画面,不正是战争的残酷写照吗?看到它,谁能不心痛,谁能不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呢?毕加索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9. 敦煌壁画,那可是艺术的宝库啊!那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题材,不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吗?每一幅壁画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10.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哇,那完美的身材和坚毅的眼神,真的太震撼了!他不就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吗?站在他面前,我都觉得自己也变得有力量了呢!。
中外美术史经典作品赏析
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不是让你特别着迷呀?就好像她在跟你悄悄说着什么秘密呢!想想看,达·芬奇是怎么做到让她的微笑如此有魔力的呀?
2. 《最后的晚餐》里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生动,这简直太神奇了吧!这不就像是一场发生在眼前的紧张戏剧吗?
3. 梵高的《星夜》哇,那绚烂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难道不是像在带你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吗?就如同在梦中遨游一样!
4. 《大卫》那健美的身姿,多让人惊叹啊!好像他随时要从石头里走出来跟你打个招呼呢!
5. 古埃及的壁画,那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不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吗?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6. 《呐喊》那惊恐的氛围,是不是让你也感同身受呀?仿佛能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呼喊呢!
7. 中国的《千里江山图》,那连绵的山脉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不就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写照吗?真的太震撼了!
8. 古希腊的雕塑,那完美的比例和优雅的姿态,是不是像神一般的存在呀?让人忍不住顶礼膜拜。
9. 《向日葵》那灿烂的黄色,多像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呀!梵高对生命的热爱都在里面了呢。
10.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如梦如幻的光影,不就像是在水上跳起了一场优美的舞蹈吗?真的太美啦!
我觉得这些经典作品真的是人类艺术的瑰宝,每一件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力量。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 1893 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挪威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人站在桥上,双手抱头,似乎在尖叫或呐喊。
他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夸张和扭曲,背景是一片橙色和红色的天空,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这幅画是蒙克表达内心焦虑和恐惧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背景的颜色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幅画也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强调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的描绘。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幅非常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它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期末考查作业
朦胧之美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
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
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
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
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
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
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
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
整幅图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初生的太阳,橙红橙红的,把一边的天都染成了橙红色,感觉天
空逐渐变亮,一切即将苏醒。
在我看来,类比我国海边的日出,这应该也是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
这就是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然生活中对光的瞬间的印象。
其实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的模样,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个画作中的轮廓线不会那么明显,这样反而更加真实。
印象主义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其实自然万物在某一时刻本身就会融合成一体,尤其在辽阔的大海。
在日出的那一刻,作者在脑海中停留的印象虽然短暂,但也许那才是最真实的表现。
作品成功地抓住了视觉的第一印象,新鲜,感人。
对这样一幅美好、清丽又朦胧的作品,我很难不为作者对自然的诚挚的爱所感动,也很难不为作者再现这水光天色的高超技艺而赞叹。
欣赏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朦胧之美,意境之美,着实是一件优秀的油画作品!
格尔尼卡之赏析
当不了解《格尔尼卡》背后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前,我看到这张图片根本就不知道毕加索在画什么,就只有乱七八糟和杂乱无章的感觉,根本看不懂也想不明白它到底为什么称得上是幅名画。
为了走近这幅油画,我去了解了它的背景。
日出和水中的倒影是我在这幅油画中最喜欢的一景。
鲜艳的红色赋予生机,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水中长长的影子表现了水了动感,看着很真实,很协调!
没有清晰的描
绘但是神似,
朦胧看去更有
味道!
作者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格尔尼卡》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是画家个人情思与时代、与社会、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产儿。
《格尔尼卡》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知道了这些,我对这一油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作品为什么看去这么扭曲,不易懂?个人认为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画风,所以有些不同平面的事物都被他在同一平面里呈现出来,我们看上去会不习惯,其二是为了充分表现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图画看去错综复杂但是共同表现出共同的情感那就是痛苦与恐惧。
《格尔尼卡》以人大张嘴巴嚎叫状奏出了悲怆之感,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
它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学习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的时候,历史老师有让我们看过这幅毕加索的作品。
他告诉我们关于这幅作品的发生的事情,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一个德国军官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指着这幅画的复制品说:“这是你的杰作了?”毕加索漠然地回答他:“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他告诉我们这描绘的就是格尔尼卡这个小镇中的人们所遭遇的惨状,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整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右边的男人,因为他那边看上去比较清晰没有过多的图形。
男子双手高举,嘴巴大张让人感觉特别的痛苦,由于下半身没有画出,都是黑色的,而且脖子拼命的伸长好像在求救在呼喊。
其次是左边躺着的男人。
他两手臂大大的打开,右手还拿着一把断掉的剑,可以看出他拼命地挣扎但最后失败了,倒在了地上接受德国纳粹的宰割,悲痛又无可奈何。
此外画面中女人的痛苦、阵亡士兵的惨状、牛马的嘶叫,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能体会到毕加索内心的愤怒与同情。
他用变形的手法突出了悲惨的遭遇,在夸张的外形之下,感情的抒发则变得更为真实强烈,而简单的黑白灰三色则更是增添了恐怖的惨相。
毕加索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刻,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
当后人看到这幅作品时,它将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不仅让全世界人民勿忘历史,同时也不断提醒着人们谨记战争的可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持者和守护者,为了无辜的百姓再也不要受到战争的危害,树立起和平的旗子显得至关重要。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
画面的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
母亲怀抱战争
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
身后立着一个
恐怖的牛头,脸上流露出残忍
的狞笑。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被折断的剑。
画面的右侧,是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抬头向上呼叫,离他不远处,是一个俯身逃窜的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