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至上主义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162.64 KB
- 文档页数:2
西泽立卫,1966年生于东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
1987年,妹岛和世离开了工作了6年的伊东丰雄事务所,自立门户。
偶尔回去拜访伊东丰雄的过程中,妹岛和世慢慢认识了新来伊东丰雄事务所的西泽立卫。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西泽选择了追随妹岛,并于1995年西泽与妹岛和世共同成立SANAA,1996年完成了两人的第一个作品。
在这之后,他们先后拿下了许多国际大奖,他们的荣誉起点是1998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到了2004年两人则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并在2010年两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除了SANAA 之外,西泽立卫和妹岛和世都有各自独立的工作室,带领着各自进行的项目。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能独扛大旗,在合作项目中又能相互配合。
在讨论中,他们一个思维感性飘逸,一个维持理性分析,使得他们的作品建筑在创新之余又不显得过于取巧。
正是这样平等而辩证的合作模式,他们成为了不可代替的黄金组合。
其中,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默契配合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
细致、直观、轻盈、简洁是西泽立卫的建筑设计风格。
他的建筑通常显得异常纯粹、朴实而轻薄。
他的作品多以简约的形态空间的流动感以及与环境巧妙融合为特色,无不体现了西泽立卫在建筑上的实验精神,以及他对另类都会生活模式的兴趣。
——没有束缚的飘逸建筑打造者文/王萱西泽立卫庭院的空间,这也是西泽立卫最喜爱的设计特色。
沿着走廊而建的四个日式庭院清幽静谧,让宾客engawa空间和楼梯设计向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传统住宅建筑致敬俯瞰项目概览大屋顶自然地延续了公园内的有机景观整座美术馆空无一物,既无传世名画,也无新锐精品,每年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
原本灰白的、冰冷的、封闭的水泥空间,在自然的温润下,变得和顺且柔软。
项目概览。
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至今,一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虽然经过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浅层解读或者误读,终于走向其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这在新一代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身上表现得更加尤为明显。
在前面师承关系上,可以看出建筑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只有作为三位一体完整地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确定地说建筑界对后现代社会中“不确定性”真正地领悟了和理解了。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
其实,还有概念的不确定性,观念的不确定性等等。
这些都可以归属到上面的三种之内,从目前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来讲,和当代人们对建筑认识深度来看,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应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把建筑上的“不确定性”的发展成果阐述清楚。
(一)形式的不确定性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伊东是从风的研究开始对建筑的流动性和轻盈感所作理解的。
初期,他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形式的“不确定性”上。
到了后来,他偏向了对“半透明性”理解,这个转变应该是对形式“不确定性”的理解的飞跃,甚至可以这样说,是从写实性的“不确定性”向写意性的“不确定性”的巨大的飞跃,这一点至关重要,乃至后来影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的视觉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建筑的空间、通灵剔透,具有“禅”一样的纯净空间(图6)。
虽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领悟到了这点,并且把老师的认识推到极致。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图7)。
评审官表示,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十分简洁并强调整体。
在他们的作品中,建筑本身的存在与现实中的人、物体、感性的活动和景观一起形成了令人感官颇佳的良好形态。
据悉,这两名日本建筑师共同就职于一家名为“Sanaa”的建筑公司,他们参与设计并建造了位于日本长野的“O”型博物馆和金泽的21世界当地艺术博物馆。
此外,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的玻璃艺术博物馆和位于荷兰的“DeKunstlinie”剧院和文化中心也是两人的代表作。
评审团说,妹导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看似简单,但是整体建筑看起来是自成一个无缝的整体,实体呈现了隐蔽,让人、物体、活动与地景共同构成一个感性的背景。
很少人像他们一样探讨持续空间、光线、透明度的惊人现象,以及彼此间建立一种微妙综合体的重要性。
2、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洛德-帕伦博(Lord Palumbo)表示:“他们的建筑风格,纤细而有力,确定而柔韧,巧妙但不过分;他们创作的建筑物,成功地与周边环境,及环境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饱满的感觉及体验上的丰富性;他们非凡的建筑语言,来自他们的协作过程,这个过程独一无二而又激动人心。
基于他们已完成的著名建筑和对新项目的期望,以及上述特色,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成为2010年度的普利兹建筑奖获得者。
”4、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5、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1999)评审团称赞他们的建筑物的特色是“最少的材质面板”(minimal material palette)、“很少的细节”(spare details)、“流动的空间结构” (fluid spatial organization)。
7、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1999)8、日本东京的“克里斯丁-迪奥大厦”(Christian Dior Building, 2003 )9、日本东京的“克里斯丁-迪奥大厦”(Christian D ior Building, 2003 )“普利兹克奖”设立于1979年。
(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
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
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
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
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
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
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
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
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西泽:对,主要是理论。
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
首先他无视“历史”。
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
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
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
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
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
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
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
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
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
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
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泽立卫(),一个瘦小的女人和一个同样瘦小而腼腆的男人,一起创造了极具东方色彩的,轻盈、细腻、纯净乃至纯真的建筑。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各自独立,同时又共同组建一个叫“SANAA”设计事务所,他们的关系在外界看来犹如他们的作品一样迷离、暧昧。
妹岛曾在1999年广岛的一次演讲会上评价西泽立卫为“像一个看不到形的有意思的人”。
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了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材料。
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
这些SANAA的基本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为数不多的世界顶尖女建筑师,妹岛和世是典型的工作狂。
素颜,一副普通的黑框眼镜,简单设计的圆领黑色印花连身裙,平底鞋。
她每天工作到凌晨,次日上午十点左右起床,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她唯一的兴趣,连她自己都承认建筑以外的兴趣只有购物,川久保玲是她最钟爱的时装品牌。
妹岛和世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在日本女子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1995年与西泽立卫合作成立事务所SANAA。
妹岛从伊东那里学习到一种轻盈、飘逸的建筑语言,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并逐步凝练成一种极少主义的风格。
她的作品形式单纯,简单的体量,均质的空间,单薄的材质,强调内部空间的物质反映,以凝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地面,墙,屋顶都是白色的,有玻璃的地方也是有颜色的——半透明的,好像在雾里看景,别人称其为“妹岛的白色暧昧”。
在烟气和雨雾的状态下,空气才能作为一种物质被人感知的到,人的视线受到了障碍,被一种物质阻隔,这种东西在妹岛看来就所谓的“空间”,一种来自中国国画的意境,空间在雨雾和山峦之间含蓄的辗转,一层层的渐次展开。
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该文载于《建筑师》杂志2009年4期)王发堂等(武汉理工大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建筑世界中,世界活跃了一批富有才气和创新能力的激进青年建筑师。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80-90年代浮出水面,之后迅速窜红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企图对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进行分析。
先是介绍他们的师承或他们前辈的相关建筑思想,其次介绍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形式的不确定性、功能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一、师承关系妹岛和世曾经说:“一般来说,我自己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
” 她承上主要是指承袭了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发展了库哈斯的观察和思考现实的方式。
因此在解析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之前,就必须对这两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的思想有所展开。
(一)伊东丰雄在日本战后,存在着三个主要建筑流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由大高正人、菊竹清训和黑川纪章等等当时的“少壮派”所展开的“新陈代谢派”的运动。
“新陈代谢派”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用丹下健三的1959年的一番话来做说明。
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
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
(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
)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
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
妹岛和世妹岛和世(罗马拼音:Kazuyo Sejima、日文假名:せじまかずよ;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目前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创作历程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
1988年随着作品千叶县胜浦的周末住宅“栈桥 I”的建成,妹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接着在1990年又建成了“栈桥 II”;1991年建成了她的最著名作品“熊本市再春馆制药女子寮”;1996年与西治立尉(RUYE NISIZAWA)合作了新作国际情报科学艺术工作室。
1997年又再次与西治立尉合作了熊野古道美术馆。
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种设计竞赛,1988年鹿岛赏住宅杯竞赛入选( SD REVIEW);1989年获东京都建筑士会住宅建筑特别奖、吉冈奖(新建筑特集、新人奖), BL国际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1990年在日法文化会馆的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1992年 GID竞赛二等奖、商环境设计竞赛二等奖、 JIA新人奖(日本建筑士会);1994年第一次日本文化艺术助成金奖、94商环境设计奖、94建筑奖。
美国 B.BONGAB所著《日本新建筑》一书中列举的日本建筑师中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之一就是妹岛和世(另一名是长谷川逸子)。
拍自DOMUS的封面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9月14日同济演讲/v_show/id_XMjA2NzI3MTIw.html中性的包容--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作者: 方振宁东与西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还强调文化的地域性,把一些文化现象分为“东与西”似乎有些落伍。
但是对于日本的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英国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来说,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形成了,而设计风格的形成显然和东与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关。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的评论,可是从来没有把她们两放在一篇文章中写,更没有进行过比较性研究,这篇短文就算是一次“快餐”。
在世界建筑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女性建筑师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左右着国际建筑的方向,或者说引领潮流,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一东一西,其风格显示为一静一动。
妹岛从她早期的作品开始,就一直显示着静谧,朦胧,超薄,暧昧的特征;而扎哈,哈迪德则是激烈,高速,像狂飙,像海浪一样袭来。
那种激情和速度显示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身材彪悍,性格鲜明的扎哈,如果她的设计不是那样?那倒让人意外。
妹岛瘦弱,安静,不具供人欣赏的体型。
这几年的穿着开始时尚,而在此之前她的穿着总和她的建筑设计不搭调。
如果你在扎哈面前提出她是伊拉克建筑师,她会立刻给你纠正说她是住在伦敦的英国人。
而妹岛相当的寡言,即使在被迫接受采访时,也是她的搭档西泽立卫比她善言。
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外界对她们设计作品的评价。
或许会与她们二位的设计风格产生某些联想。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静与动单看设计,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哈,哈迪德的女性气质。
这种超凡的气质,在她学生时代的习作上就能看到,而外界第一次向她投去吃惊的眼光,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她在参加香港的一次概念投标设计上得奖开始的。
扎哈早期一些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影响的纸上作品,得益于他的老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教诲,在20多年之后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时,仍然清新无比,那些跃然纸上的激情,如今丝毫未减。
妹岛和世--白色的暧昧妹岛和世:白色的暧昧大师介绍:当现代社会,把妇女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厨房中解放出来之后,妇女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女性有了可以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在这个领域我们有机会看到女性的感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她们丰富了人类的感性而高兴。
在日本文学艺术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经典作品出自女性之手,例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在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普通的日本女性深入事物那深遂的观察,从而对这些心灵文学抱以崇敬的心情。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构造的原因,女性没有设计建筑的可能,开放的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我们看到日本杰出的女性建筑家,以日本建筑文化和美学的推手的身份,超越国境活跃在世界各地,妹岛和世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她的成就大大改变了女建筑家在日本建筑界的地位,妹岛和世所拥有的暧昧美学成为我们研究当代建筑所关注的课题。
妹岛和世对工作的态度:妹岛和世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妹岛和世作品她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她每年差不多只做一个工程,用她的话说刚可以维持事务所的开支。
正是这种求稳、求精的设计态度,使她在日本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到现在。
妹岛和世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相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有着特有的与前人决不相同的空间认识。
她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老师伊东丰雄的影响,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她认为建筑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因物而异、因时而异。
这恐怕就是她所追求的以空间构成的趣味为中心的创造空间设计原则吧。
精致----妹岛和世:妹岛和世的建筑,简约,冷静,精致,暧昧,空间感觉有点象她的老师伊东丰雄。
她是继伊东之后对日本新一代建筑师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位设计师。
她的极简风格,她的磨砂玻璃和女性化的意境使日本传统的现代传释又多了一个版本。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至上主义情结收稿日期:2009209204作者简介:路艳红(19822),女,助教,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山西榆次 030600路艳红摘 要:通过分析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经典作品,阐释了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与马列维奇至上主义作品的联系,解读了何谓“无物象的创造”,表达出二者设计过程中的至上主义情结。
通过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并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无物象,至上主义,设计理念,空间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1 至上主义绘画至上主义绘画的创始人公认为俄罗斯的卡西米尔・塞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K asim ir Severionovich Malevich ,1878年~1935年)的第一件至上主义绘画是《黑色正方形》。
这是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的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
这一极其简单的几何抽象画,引起极大轰动,人们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
马列维奇却认为:“它提供了最纯粹的感情表现,同时又取消了习惯上接收的对象。
对象本身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而意识的观念也是无价值的,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感情”。
1918年,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白底上的白色方块》问世,这一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终极作品。
他彻底抛弃了色彩的要素,白色成为光的化身,那个白底上的白方块,微弱到难以辨认的程度。
所有的时间、空间、物质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一种难以用肉眼看见,难以用心灵体察,难以用感觉品味的境地,是至上主义精神的最高表达,是对无物象创造的声明。
自1919年~1926年,马列维奇完成了他的三部重要理论著作,分别是《论艺术的新体系》《上帝没有被推倒》和《非具象世界》。
在这三部著作中,马列维奇阐明了至上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正如他在《非具象世界》中这样写道:“对于至上主义者来说,客观世界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具有意义的”“感觉是决定因素……于是艺术发展到非常客观物象的表现———至上主义”“至上主义重新恢复了纯艺术。
纯艺术在时间的进程中,曾被一堆‘物质的东西’弄得面目皆非,晦涩难懂[1]”。
毫无疑问,当时的马列维奇坚信自己不仅超越了绘画的传统,而且超越了传统绘画赖以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
在《论艺术的新体系》中马列维奇骄傲地宣称:“我已冲破蓝色局限的乌黑而进入白色……我已征服和摧毁了太空的界限,我做了一个口袋,把色彩都装进袋里,还在袋口扎了结,往前飞!在我们的面前是白色和畅通无阻的太空,是没有终极的世界[2]”。
2 妹岛与西泽的至上主义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都是伊东丰雄的弟子,1995年他们合伙成立了共同的事务所SANAA 。
对于解读SANAA 的作品,我们通常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他们的建筑令人有些忐忑不安,但并不是因为复杂,恰恰相反,其建筑剥去了深层次的修饰夸张,是如此的简单直接又令人难以理解。
当你试图走进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世界时,令你惊奇的是无需任何努力,你已经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以至于探究的过程似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建筑的幻想就这样出乎意料地消失,什么也不曾留下。
或许我们可以听听奥斯本斯基在谈论《老子》时所说的话:“道是一个无角的巨大方形,伟大的形象是没有造型的[3]”。
所有的至上主义造型基本上都是源自于方形:长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与水平相交。
马列维奇以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纯粹的几何形体和单纯的黑白,将传统的绘画创作还原到了绘画本身;妹岛与西泽也努力将建筑设计的传统演绎回溯至其最初的无形。
二者在此似乎产生了共鸣。
我无法证明妹岛与西泽的设计思想就是受到了马列维奇的影响,但是妹岛与西泽对正方形、圆形这些几何形体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
从“李子林住宅”“金泽21世纪美术馆”“周末度假屋”“公园咖啡厅”“阿尔・梅勒剧院”“卢米埃公园咖啡厅”“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亭”“巴伦西亚近代美术馆”到“矿业同盟区管理与设计学校”“直岛町客运站”都离不开方形、圆形的身影,这些单纯的方、圆,让人感觉到建筑从未有过的直白。
至上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向我们传达了纯粹的和完整的精神体验,画面中没有任何迷惑和欺骗人的东西。
在妹岛和西泽设计的建筑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纯粹。
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轻松、无意识地将简约和精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精准正产生于建筑的真实性。
建筑空间为人所用,不同的人会赋予建筑不同的功能,如果“将房屋的形式简化,只留下其作为房屋的一些基本功能,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塑造居住空间,个体内部的多样性就会呈现出来”[4]。
那么建筑也就剔除了哗众取宠的矫揉造作,真正做到忠实于自己。
3 无物象的创造在SANAA 设计的建筑中,到处都渗透着这种“纯粹”的理念。
这种“纯粹”让在其中的人和物以及一切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在他们的作品中,空间延伸表现出的深度洞察力与文化行为的承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的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区域,其表现出的中庸的特征使得它们的用途很明了,同时又可以有很多的用途。
他们的建筑由于没有与其用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也就具有一种抽象的物质特征。
这种设计倾向在妹岛和世早期的成名作“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中就可以找到。
巨大的矩形盒状空间内,马桶、盥洗盆、全身镜和厨房设施被零散随意的放置,看起来像自然界中的小岛。
在SANAA 设计的“森山住宅”(2002年~2005年)中我们找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如果把“森山住宅”的平面图加以提炼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它和布林奇・帕勒莫的绘画《无题,8个红色方块的组合》是惊人的相似。
而帕勒莫的作品明显是受到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
2006年,紧随其后的设计作品“矿业同盟区管理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收稿日期:2009209214作者简介:黄志刚(19872),男,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本科生,湖南长沙 410075陈 瑶(19872),女,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本科生,湖南长沙 410075黄志刚 陈 瑶摘 要: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创新问题,以及对如何继承、建造出有中国特色建筑方法的理解和对将来中国建筑的看法与展望,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新,拼合,传承中图分类号:TU 2021文献标识码:A1 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龟先跑,兔后追,龟跑了20m ,兔开追,当兔跑到20m 时,龟又跑了3m ,兔接着追,当兔追了3m 时,龟又跑了半米,兔接着追……如此看来,兔永远追不上龟。
而其中的兔子,似乎有些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乌龟似乎是西方建筑文化,这样比喻现在中国建筑的现状,并不是空穴来风,似乎也有些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现在变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
西方建筑对我国的影响是很显然的。
现代式的楼房、别墅、商业大楼等都是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产物,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又通过一些载体,譬如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住”就是我们建筑师要关注的话题。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文化相契合的。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与一百年前相比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公寓楼这种工业化的建筑产物就十分符合中国的现状。
所以说西方建筑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或者约束,许多设计都很西化,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与设计学校”更是充分体现了至上主义绘画所表达的精神氛围。
该建筑总面积5000m 2,是一个高达35m 的巨大立方体。
整座建筑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四壁上均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开窗,然而这些开窗都统一在3个尺寸之内,看似随意的分布在四壁上,从而创造了一个室内外环境交互运动的状态(见图1)。
SANAA 曾就此方案进行了表述:“我们想设计一个简单的盒子,用来表示对现有建筑的尊敬同时使之得到延续”。
是的,如此伟大而富有诗意的建筑,确实表达出了这种“尊敬”,可是这“尊敬”要远远超越对“现有建筑”的尊敬。
此外,如果我们从高空中俯视SANAA 设计的另外一个作品“直岛町客运站”(2003年~2007年),似乎会以为自己看到了马列维奇的《白底上的白色方块》,因为这几乎就是将马列维奇的白色正方形巨大化之后,在直岛将它平放(见图2)。
4 结语至上主义绘画否定了绘画的主题物象与内容,简化成为表现的手段,所蕴藏的能量却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爆发出来。
这样“无”便成了至上主义的最高原则。
而这种“无”不是虚无主义的表示,而是回到了最谦虚的原点,从传统的枷锁中释放出来。
这样的“无”便是我们建筑中的“空”。
正如SANAA 的作品,在卸下了传统建筑华丽的美学重荷之后,似乎只剩下了空间的纯粹,让人联想到日本江户时代的高僧仙 义梵的作品《扶桑最初的禅窟》,带着日本文化的玄妙与精致,表现了一种向宇宙本原的回归意向。
参考文献:[1] 唐 盈.向方形致敬———评密斯的至上主义美学[J ].四川建筑,2003(3):20222.[2] 雷 蒙,陈出云.俄国构成主义对当代设计的影响[J ].现代企业教育,2007(2):30.[3] 陆邵明,王伯伟.情节:空间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J ].建筑学报,2005(11):71.[4] 方振宁.绘画和建筑在何处相逢[J ].世界建筑,2008(3):75278.[5] 董 良,李 超.浅析妹岛和世的设计作品与设计方法[J ].山西建筑,2009,35(12):8210.K azuyo Sejima and Nishiza w a Ryue ’s doctrine complexL U Yan 2hong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architect K azuyo Sejima and Nishizawa Ryue ’s the classical work ,has explained the design con 2cept ,the connection of expression means and Malevich ’s suprematism works ,explained what means “creating without entities ”,expressed the doctrine complex in the design.Through research will enable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K azuyo Sejima and Nishizawa Ryue ’s buildings ,and has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s architectural design.K ey w ords :without entities ,doctrine complex ,design concep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