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结
- 格式:docx
- 大小:13.71 KB
- 文档页数:1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其中包括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对
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X射线、CT扫描、MRI和PE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
淋巴结转移通常会
在这些检查中显示异常增大或异常代谢活跃。
2.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转移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
包括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3. 分期系统,淋巴结转移对于肺癌的分期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
据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和范围,结合肿瘤的大小和扩散情况,使用
TNM分期系统来确定肺癌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4. 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包括呼吸
困难、咳嗽、胸痛、体重减轻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来进行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发现一些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检测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蛋白质表达检测等。
总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分期系统、临床症状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手段,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并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主要是采用国际TNM的分期标准,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N代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的情况,具体分期如下:
1、Ⅰ期肺癌:如果肺部肿瘤≤5cm,并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就属于Ⅰ期肺癌。
2、Ⅱ期肺癌:如果肺部肿瘤大小在5-7cm,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者仅有N1淋巴结转移,就属于Ⅱ期的肺癌。
3、Ⅲ期肺癌:如果肿瘤伴有N1、N2或者N3淋巴结转移,就属于Ⅲ期的肺癌。
4、Ⅳ期肺癌:无论肺部病灶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远处器官的转移,则属于Ⅳ期的肺癌,也就是晚期的肺癌。
肺癌晚期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并不能一直保持稳定,并且不确定因此还是很高的。
无论经过手术还是放化疗,治疗后总是有转移的可能出现,有些患者会出现转移淋巴令患者十分担心,肺癌晚期出现转移淋巴怎么治疗,有救吗?淋巴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血浆有间质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经由淋巴管流入静脉,如果肺癌出现转移淋巴,则淋巴内部细胞增生,要患者根据具的病情积极进行治疗,一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
1、手术治疗:出现淋巴转移再次手术患者需要符合手术指标,如果患者进行CT检查后发现肿瘤和血管边界清晰,且病情没有发生远处转移,那么通常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如开胸手术、辅助胸腔镜手术等,做完手术后,再配合淋巴清扫,增强手术切除效果。
2、化学治疗:肺癌中不同分型对化疗敏感程度不一,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比较敏感,如果出现淋巴结转移,那么通常需要进行化疗,帮助消除体内的癌细胞以及控制癌细胞的继续扩散,能比较快速的起到相应效果。
患者要在专业中医专家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肺癌淋巴转移通过严格地辨证施治后后以扶正培元,补虚为主,抓住癌症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采取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对策,辨证施治,重点用药,调节患者身体阴阳气血失衡状态改善脏腑、气血功能,畅通气血循环;逐步恢复患者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抑制病情的发展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比较平和没有副作用,病人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患者可以靠服用中药帮助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整体效果是不错的,中药不仅能够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手段综合使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中医治疗要在中医专家的帮助下用药,袁希福是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自幼接触家族医书,从事中医抗癌事业40余年,成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指导老师,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中医抗癌团队,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帮助患者辩证用药,解决在肿瘤康复过程中的难题,帮助不少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生命。
以对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农民。
因发现左腋下肿物10余天入院。
患者于10余天前无意中发现左腋下肿物,约鸡蛋黄大小,活动时局部有不适感。
无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
入院查体:左腋下可扪及数枚大小不等之肿块,大者约3cm×3cm,表面光滑,质硬,边界不清,并相互融合,与局部皮肤无浸润粘连,无压痛。
余未见明显异常。
B超检查示:左腋下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肿块,大者约34cm×19cm、38cm×1 3cm。
部分肿块融合成团。
CDFI:肿块内见点状血流信号。
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右肺中叶占位性病变。
CT检查示:右肺中叶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影,最大截面约17cm×17cm,CT值约30Hu,边缘呈轻度分叶状,周围见细毛刺,并见一索条影与前壁胸膜相连。
双侧段及段以上支气管通畅,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左腋下见多个类圆形结节影,最大者直径约23cm。
CT诊断:右肺中叶占位,考虑周围型肺癌,并左腋下淋巴结转移。
肿瘤标志物检查:CA15-36290U/L(正常值0~25);CEA146μg/L(正常值0~34);CYFRA 21μg/L(正常值0~333);CA1259140U/L(正常值0~35)。
入院后行左腋下肿物切除术,标本送冰冻切片,病理报告为转移癌,遂行左腋下淋巴结清扫,结束手术。
石蜡病理报告为左腋下淋巴结转移性大细胞未分化癌(18/29)。
术后行介入化疗2次,病人恢复满意,复查X线片示右肺占位明显缩小。
讨论根据组织学分类,肺癌可分为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腺癌、肺泡细胞癌四种主要病理类型。
其中,未分化癌又可分为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或称燕麦细胞癌)。
淋巴转移是鳞癌和未分化癌常见的转移途径。
癌细胞经淋巴管道向支气管旁、隆突下、肺门、气管旁,甚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分化癌可在原发肿瘤甚小时即发生肺门淋巴结转移。
肺门、气管旁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发生在肺癌的同侧,也可交叉转移到对侧。
第1组淋巴结群:(最高位纵膈气管前淋巴结)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上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气管前后或后纵膈前纵隔淋巴结)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
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奇静脉后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主动脉窗淋巴结)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升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中下食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下肺韧带旁淋巴结)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肺门淋巴结)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肺叶间淋巴结)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肺叶支气管淋巴结)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