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淋巴清扫范围
- 格式:docx
- 大小:11.38 KB
- 文档页数:1
肺癌第9版TNM分期解读(完整版)一、TNM分期的历史沿革及数据来源1997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成立了分期及预后因素委员会,整体负责肺癌的分期工作。
从委员会成立至今,分期工作共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该分期委员会首先收集了从1990—2000年,来自20个国家共计100869例患者的数据,并递交给癌症研究及生物分析委员会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修改TNM分期的初步意见并被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采纳,形成第7版肺癌TNM分期。
同时,为了对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进行统一,IASLC在2009年还制定了淋巴结图谱,对不同解剖位置的淋巴结进行详细定义,以方便后续数据的标准化采集。
在第2阶段,IASLC收集了1999—2010年间,来自16个国家共94708例患者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成为第8版肺癌TNM分期修改的依据,第8版分期主要强调了肿瘤长径及转移范围对预后的影响。
第8版TNM分期于2017年开始应用至今。
第8版TNM分期公布后,IASLC开始了第3阶段准备并着手数据收集,为第9版更新做准备,此次最重要的变化是分期委员会开始收集并评估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影响,并考虑将分子标志物纳入分期的可能性。
本次数据库共纳入来自25个国家、75家中心共计124581例患者,其中,18.9%的患者通过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录入。
纳入本次分析的数据中,亚裔患者占比首次超过欧洲患者,比例达到56%,远高于欧洲患者的25%,此外,中东及非洲患者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占数据来源的0.1%。
剔除病理不明确、生存数据不完善、分期不确定的患者后,最后,共计87043例患者纳入分析及验证(神经内分泌肿瘤及非小细胞肺患者分别纳入8045例和73197例);就治疗方式而言,47%的患者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为最常见的治疗手段。
右肺上叶淋巴结清扫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右肺上叶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方法,用于治疗右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清除右肺上叶淋巴结以防止癌细胞扩散。
在进行这种手术时,医生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手术适应症右肺上叶淋巴结清扫术是针对右肺上叶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患者需要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手术适应症后才能进行手术。
二、手术准备1.临床评估: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其他疾病的情况和手术的风险等方面。
2.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胸部CT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三、手术步骤1.麻醉:在手术进行前,患者需要接受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手术切口:医生会在患者的胸部进行切口,然后将纤维镜插入胸腔,进行可视化检查。
3.淋巴结清扫:医生会利用纤维镜定位到右肺上叶淋巴结,并进行清扫,确保将所有淋巴结清除干净。
4.术中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5.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确保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四、手术注意事项1.手术风险:右肺上叶淋巴结清扫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患者需要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术后护理:患者在手术后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胸部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右肺上叶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适应症患者来说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进行手术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接受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和效果。
在手术前、中和后,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合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率。
附件肿瘤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一、乳腺癌指标一、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CA-BC-01)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治疗前全面评价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说明:1.首次治疗指针对肿瘤开展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不包括为明确诊断或病情而采取的穿刺、活检、检查等诊疗措施。
下同。
2.分期方法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下同。
指标二、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CA-BC-02)定义: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评估病情的规范性。
说明: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是指符合基本策略1或基本策略2。
基本策略1:(①或②或③)+④+⑤;基本策略2:(①或②或③)+⑥;①乳腺超声;②乳腺X线(钼靶);③乳腺核磁;④胸部CT;⑤腹部超声(或CT或核磁);⑥PET-CT。
指标三、乳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CA-BC-03)定义:首次非手术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非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首次非手术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非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明确病理诊断是肿瘤综合治疗方案选择的基础。
说明:本指标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
对于上海市肺科医院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第一版)的解读上海市肺科医院作为国内最大的肺癌相关疾病诊治单体医院,在肺结节的诊治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最近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发表的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诊疗共识(第一版),在临床实践及患者科普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它主要根据肺结节的病理分期与分型来决定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加精准的指导价值,更有利于帮助患者选择个性化的诊疗方式。
但由于其专业性太强,不便于普通患者阅读和理解,本篇文章抱着科普的目的对这份诊疗共识进行解读,力求通俗易懂,希望能为肺结节患者解除困惑和担忧。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因为过早或者过晚的手术干预对患者的生活和预后都是不利的。
过早的手术介入,会导致过早的手术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的长期疼痛或其他并发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手术与随访择期手术相比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总体生存,但却可能使患者过早的承受手术的风险、术后疼痛及可能的肺功能下降;而过晚的手术治疗,会导致病情进展,随着肺腺癌病理分期的进展,预后会急剧下降。
本诊疗共识则对恰当的手术干预时机进行了总结,根据诊疗共识,对于疑似原位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及多原发肺癌的处置原则分别叙述如下。
一、原位癌(AIS)AIS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直径大于5 mm且小于30 mm的纯磨璃结节(PGGN)。
治疗原则(可手术也可随访):对首次发现的疑似AIS的磨玻璃结节应进行定期随访。
推荐在结节首次发现后的3个月进行首次的薄层CT平扫检查。
随访过程中,若结节明显缩小,则考虑良性病变可能,若患者年龄小于40岁,无吸烟史及二手烟暴露史,无肺癌家族史,无肺部其他需长期随访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则无需常规随访胸部CT;其他患者推荐进行每年1次的薄层CT随访。
若结节持续稳定存在,可视病灶形态及大小等因素继续随访。
对于直径小于8 mm, CT值较低,边界模糊的纯磨玻璃结节可每半年或1年随访一次;对于直径大于等于8 mm,边界清楚的纯磨玻璃结节,或含有实性成分的部分实性结节,可适当缩短随访时间间隔至6个月。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2中国原发性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前言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是我国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
获益于病因预防意识的提高、筛查工作的推广和综合诊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但全国不同地区肺癌诊治水平仍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制约我国肺癌患者生存进一步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于2012年成立,其目的为推进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规范肿瘤诊疗行为。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624号),将恶性肿瘤纳入单病种质控范围。
2021年2月《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国卫办医函〔2021〕76号)对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指标提出改进要求,2021年9月《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513号)进一步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诊疗质量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肺癌诊疗的质控工作,促进全国范围内肺癌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均质化,提高基层诊治水平,最终提高我国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等国家级肺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专家推荐、临床经验及我国国情,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原发性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一、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评估率(一)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率1.指标代码:LC-01-01。
2.指标名称: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3.定义: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接受首次抗肿瘤治疗的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淋巴结清扫的原则与方式周文;张鹏【摘要】目前从外科本身的角度看,仍然有许多需待改进的问题,术中如何处理肺引流区域淋巴结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NSCLC的患者中约占20%-40%,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切除肺的原发肿瘤的同时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是否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这一问题一直是肿瘤外科界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在所有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中应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标准的外科治疗实体肿瘤应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这种理念认为原发肿瘤增长和播散是通过区域淋巴结最终到重要器官;【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09(012)007【总页数】6页(P805-810)【作者】周文;张鹏【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目前从外科本身的角度看,仍然有许多需待改进的问题,术中如何处理肺引流区域淋巴结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NSCLC的患者中约占20%-40%,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切除肺的原发肿瘤的同时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是否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这一问题一直是肿瘤外科界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在所有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中应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1],标准的外科治疗实体肿瘤应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这种理念认为原发肿瘤增长和播散是通过区域淋巴结最终到重要器官[2,3];亦有学者认为为减少围手术期的合并症和死亡率应选择纵隔淋巴结摘除术。
有研究[4]回顾性分析认为淋巴结清扫不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淋巴结的切除应涉及分期、预后及区域控制的因素。
产生这些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所获得的结果多来自于对手术病例回顾性的总结。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方式可归纳为5种:①“采样”手段(Sampling: S):仅仅根据视觉和触觉切除可疑淋巴结清除;②“系统采样”(Systematic sampling: SS):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特定组的淋巴结常规活检;③“完全纵隔淋巴结清除术”(Complet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CMLND):将纵隔淋巴连同周围脂肪组织一并切除;④“根治性淋巴结切除”(Rad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同侧纵隔和对侧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及组织;⑤“前哨淋巴结技术导航切除”(Sentinelly mphn odelna vigation, SLN):采用色素或放射性同位素术前或术中肿瘤内注入,术中导引切除淋巴结。
肺癌的分期定义及治疗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头号公敌,严重危害人们健康。
肺癌分I期、II期、III期和IV 期,也就是早期、中期和晚期。
这些分期不是靠一个胸片或者胸部CT就能确定的,一定要把肺癌的大小、侵犯的范围,有没有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肺外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颅脑转移、骨转移和腹腔脏器转移),包括肾上腺、肝脏转移搞清楚。
如果是早期肺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外科手术肯定能够使病人受益,而且能够获得长期生存。
如果是中期肺癌,手术加上术后化疗、加上靶向治疗、通过联合治疗,一样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相当一部分肺癌病人获得了长期生存。
如果是晚期肺癌,认为就不适合做手术,因为手术后,不但没有给病人带来益处,同时还给病人的身体、精神,包括经济上带来一些创伤和损失。
近年来,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专家讨论制定我们中国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指南(目前非小细胞肺癌占据了肺癌整体比例的85%,甚至到90%,全球都把非小细胞肺癌的防治作为肺癌领域的研究重点)。
科学的临床分期,再决定治疗计划目前肺癌分为I期,I期肺癌又分IA期IB期,II期肺癌又分IIA期和IIB期,III期肺癌分IIIA和IIIB期,和IV期肺癌。
能够在手术治疗中受益的是IA期到IIIA期肺癌的病人,IIIB期肺癌以后的病人单纯靠手术治疗很少获得长期生存。
这些病人需要靠放疗、化疗或者放化疗结合,加上靶向治疗,可以让病人在延长中位生存期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好的生存质量。
肺癌不是几天得出来的,也不是几个月就能得肺癌的,肺癌是一个慢性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希望给医生们一些时间,把肺癌的临床分期搞清楚后,再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治疗。
对于肺癌的治疗,分期后就要考虑如何去治疗。
肺癌的治疗包括五个大的方面,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以及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肺癌病人是能够受益的。
但是具体到每个病人能不能受益,关键在于选择手术的适应症是不是合适。
《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析随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1版《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的发布,中国专家组也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4届NCCN亚洲学术会议上对《指南》(中国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两者连同我国卫生部近日推出的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简称《规范》)成为目前国内肺癌诊治的指导指南。
本文就英文版《指南》的更新内容及其与《指南》(中国版)和《规范》的异同作一简要介绍。
《指南》(英文版)更新内容肺癌预防新版《指南》指出,约85%~90%的肺癌是由直接或间接吸烟引起,长期吸烟易导致第二原发癌、治疗并发症、药物相互作用、其他吸烟相关疾病、生活质量下降及生存期缩短。
因此,新版《指南》加强了戒烟的推荐力度,将“建议戒烟”修订为“戒烟劝告、辅导以及药物治疗”。
预测和预后分子标志物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NA核苷酸还原酶1(RRM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 ERCC1)及KRAS后,EML4-ALK作为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受到关注,新版《指南》也将其纳入。
在美国人群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发生率为2%~7%,而在中国约为16%。
携带EML4-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而这两种突变的高发人群均为腺癌、不吸烟或轻度吸烟者,且这两种基因突变相互排斥。
因此,在上述高发人群中进行EML4-ALK突变的检测尤为重要。
但新版《指南》并未推荐标准的EML4-ALK突变检测方法。
目前,crizotinib是针对EML4-ALK的靶向治疗新药,其是ALK和生长因子受体蛋白(MET)的TKI,crizotinib对EML4-ALK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可达90%。
该药目前尚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EML4-ALK也有望成为继EGFR后另一种有明确疗效预测作用的分子标志物。
早期NSCLC治疗对于早期NSCLC(Ⅰ、Ⅱ期),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仍是标准的治疗模式,新版《指南》并未过多改动,主要更新点有以下两方面。
肺癌治疗过程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淋巴清扫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在肺癌的转移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转移途径,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先近后远,即先转移到肺段及叶支气管淋巴结,再向肺门及隆突下淋巴结,以后是纵隔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最后是锁骨上及须部淋巴结,当然也可能出现跳跃性转移。
在肺癌TNM分期中,N就代表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体代表的意义如下: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或同侧肺门淋巴家,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
N2,转移至同侧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策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所以肺癌切除手术一般也包含了淋巴清扫术,清扫淋巴结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止肺癌淋巴结转移,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手术更彻底,二是将淋巴结送病理检查,以证实是否有转移。
对于估计预后、确定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方式很有意义。
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要尽量与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一致,在手术前,要根据胸部CT判断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一般大于1cm的淋巴结为转移,但这不一定准确,而PET-CT能发现直接大于
4mm的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