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村开发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9
23设计理念探索一、生态设计在传统村落景观规划中的意义生态设计作为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出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改造。
1996年,生态学家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提出了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设计形式。
适应与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动植物生长的环境质量,以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一)维护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的完整性现代生态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态度,需要顺应自然生态的特点,合理地利用现有生态技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同时,为解决现存严峻的生态问题,各种资源利用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要求树立生态环保观念,维护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资源,从生态完整性出发解决生态环境缺失的问题,恢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地方文化与周围环境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有机生命体。
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融合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意识形态关系密切。
对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意味着村落文化与生态、自然的融合,良好的村落环境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核心内容,整治传统村落需要从文化生态景观体系着手。
二、小洲村的村落景观特点(一)水网系统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其整体水网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村落内水系以网格状纵横交错。
天然的水系形态和周边农林灌溉设施依旧保留,部分生产水道还未被填埋或再建设。
小洲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水系在村落外部形成农业的生产灌溉水渠,在传统村落内部作为生活用水及排污需要。
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水系,东北流向,三条支流在南北两个方向通过村落流入细涌,汇入珠江后航道。
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
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
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
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
前言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
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
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
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正文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
西北与土华相接。
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
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
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
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对于村民来说,城中村是他们世代留存下来赖以生存的最后资产;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城中村是他们进入广州门槛最低的跳板;对于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地价的洼地,是一块“诱人的奶酪”,但复杂的利益纠纷也使它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对于政府来说,城中村可能是城市的“毒瘤”,“脏乱差”的代言,但同时也是廉租房市场的摇篮,廉价人力资源“蓄水池”。
本文从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及实例分析,透视当前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状态,再结合政府政策思路解读及改造效果的反思,思考广州城中村发展的未来。
2、广州城中村改造类型及案例分析受诸多现状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中村有不同的改造方式。
按改造手段分析,目前广州城中村改造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2.1推倒重建式的改造这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跟进——村民合作的模式。
这种相对彻底的改造被外界认为是“重建”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全拆+新建,还必须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处理。
从区位价值分析,许多城中村的存在是违反地理经济学规律的,面对那些建设强度不高且无太多历史建筑的城中村,推倒重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受到庞大的改造资金、复杂的利益分配及对历史人文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模式在广州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猎德村改造是率先实现这种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广州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猎德紧邻广州新的城市CBD珠江新城的核心位置,以开通猎德大桥为契机,并且得益于自身区位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妥善的安置补偿策略,猎德村的改造得以高效地推进。
关于资金,市、区两级政府不花一分钱,实际上是“以地换钱”,全部由村集体融资完成。
根据估算,整个猎德村改造需要30多亿,改造资金来自靠近珠江新城商用地块的拍卖款项,为拍得更多资金,容积率相应提高。
在开发顺序上,先进行拆迁复建,村民安置房建好后,再进行商用地块开发。
小洲村策划书3篇篇一小洲村策划书一、项目背景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广州城区内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 16 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小洲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旅游设施不完善、文化传承不足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小洲村,我们制定了本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小洲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水乡文化。
2. 改善小洲村的旅游环境,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促进小洲村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
三、项目内容1. 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小洲村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小洲村的历史文化遗产。
开展岭南水乡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村民和游客对岭南水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鼓励村民传承和发展岭南水乡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2. 旅游环境改善:加强小洲村的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村容村貌。
完善小洲村的旅游设施,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
加强小洲村的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3. 旅游产品开发:开发小洲村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岭南水乡风情游、传统手工艺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
加强小洲村的旅游宣传推广,提高小洲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实现互利共赢。
4. 经济发展促进: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加强小洲村的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小洲村。
发展小洲村的特色农业,如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提高农业附加值。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20-20 年):完成小洲村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工作。
开展岭南水乡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
完善小洲村的旅游设施,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
加强小洲村的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中国民居研究论文从小洲村的民居看小洲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姓名:吴庚芹学号:091600002指导老师:漆平摘要小洲村是一个幸存的岭南水乡,其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几百年来的民俗文化是我们难得的精神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需要学习的。
通过对小洲村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民居的形态跟人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彼此联系,由此引发了保护民居的思考。
强调发展的自然性和可持续性,借此向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让小洲村的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延续下去。
关键词:小洲村民居生活状态水乡民俗文化目录1前言 (2)2祠堂建筑让小洲村居民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3住宅临水而建为居民创造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2)4小洲村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新旧并存 (3)5小洲村的商业建筑给这个村落带来的别样的生机 (4)6旅游业给小洲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5)7结论 (5)前言位于广州万亩果园中心地带的海珠区小洲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一座民俗博物馆。
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通过实地观察小洲村的建筑形式,了解小洲村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保护民俗文化的要求。
祠堂建筑让小洲村居民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小洲村了有许多的祠堂建筑,而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祠堂作为小洲村居民的公共建筑为居民提供了聚集交流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居民农闲时的业余生活。
小洲村的建筑住宅十分的密集,建筑与建筑之间山前的间距十分的小,住宅由十分狭小的巷道连接,整体上形成了梳子型的规划布局,可见居民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巷道外常常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具,如水桶摇椅等,人们的有些日常活动就直接在巷子进行。
水乡桃源都市绿洲小洲村生态休闲区开发策划方案新的科技集团二〇〇七年七月策划方案纲要一、项目名称市小洲村文化生态休闲区二、项目总体定位都市休闲游憩区三、项目总体布局一水三区品字型结构第一区是小洲村水乡村落:岭南水乡村落观光休闲区第二区是瀛洲生态果园:果园观光娱乐区第三区是瀛洲休闲庄园:现代岭南果林水乡度假区四、项目总体形象定位水乡桃源都市绿洲——小洲村生态休闲五、客源市场定位以市区为核心,以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并积极吸引到进行商务、政务和都市旅游的客人六、小洲村村落策划发展目标:珠三角地区最具文化休闲气息的岭南水乡村落形象定位:岭南桃源休闲水乡功能定位:水乡风貌游览、水乡文化休闲项目设计:一条风光带、二个场所、三大节庆活动、四大休憩区、五个景点组成一条风光带:“瀛洲渡口—东池公祠”的两岸景观带;二个场所:三帝庙、玉虚宫;三大节庆:端节龙舟节、北帝庙会、岭南艺术会;四大休憩区:瀛洲古渡综合性休憩区、村北入口—华台山区域综合性休憩区、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艺术休憩区、西溪简公祠民俗文化休憩区;五个景点:简氏大宗祠、司马府第、岭南水乡百年民俗展览馆、龙舟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七、瀛洲生态果园(第二期)策划发展目标: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果园休闲乐园主题定位:欢乐果园、浪漫果园、乡野乐园形象定位:都市绿洲欢乐果园项目设计:果林观赏区、童话果园区、乡土乐园区、瀛洲湖区四大功能区八、瀛洲休闲庄园策划主题定位:果园、乡土休闲庄园形象口号:感受乡土绿色家园客源定位:周末度假市民、商务政务客人项目设计:果园乡土度假村、休闲娱乐区策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98年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3、《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4、《市果树保护区城市湿地建设实施方案》2007年5、《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5年6、《市海珠区小洲村河涌景观规划设计方案》2006年第一部分项目概况小洲村位于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万亩果林”保护区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艺术村-小洲村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绪论(一)背景和目的:小洲村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在不久前,又被评为“广东省及旅游特色村”。
小洲村是珠江几千年来冲击形成的,有“文化名城古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的美誉。
一进小洲村,随处可见古诗里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宁静的村庄,麻石铺砌的街巷,小桥流水,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相交辉映。
村内绿叶婆娑,百年以上的古榕树比比皆是,河涌蜿蜒交错,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还有造型各异的小桥。
整个小洲村就像被大树包围的一片绿洲,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目前,村里聚集的艺术家已有四十多位,这里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
慕名而来,除艺术家们选择在此地创作之外,来自各地的“未来艺术家”、“未来设计师”也纷纷驻足此地,他们,带着梦想而来……小洲村一个高考艺术生的栖居之地。
现在我读大三,前几年我也是“未来艺术家”、“未来设计师”的其中一员,住在小洲村历时3个月多的美术培训,然后参加美术联考。
各大画室、书社、美术工作室,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都很容易见到,几乎是一步一个,两步三个啊。
而这些文人的聚集地,不仅成为当地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外,更是成为很多外来游客的“风景区”,因为,小洲村的画室等地,是可以参观的。
不过,记住,可别打扰了艺术家们创造的灵感啊。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人们所重视的程度以及旅客的忠诚度,这就是我这次的调查目的。
广东省古村落——小洲村调查方法:问卷形式,实地考察调查对象:小洲村游客,以及本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二)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1、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美是小洲村古村落最突出的特色。
小洲村建村根据古代的堪舆术选址及总体布局,其村落与周围山水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共生,环境优美。
古时小洲村四面环水,房屋都是依水而建。
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船,为方便靠岸,与河流平行的为街道,与河流垂直的就是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停泊的码头。
⼩洲村1.⼩洲村1.历史&地标⼩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今保存着众多古祠庙,村落格局、街巷肌理较完整且具有传统⼈居聚落特⾊,已被⼴州市定为⾸批“历史⽂化保护区”。
村内⽔道纵横,有各种⽯桥50多座。
⽯柱桥、⽯板桥、⽯栏桥、⽯拱桥成了这⾥的特⾊之⼀。
村内还有⼤量的明、清、民国期间的建筑,如司马府第、三帝庙、泗海公祠、清代商业街、登瀛古码头等。
祠堂⼀⾓⽤蚝壳砌成的墙村⾥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的见证物。
蚝壳屋⾄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洲村所处的地⽅以前是⼀⽚汪洋。
原来这⾥的蚝壳屋是有⼀百多间的。
经长年累⽉的风⾬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
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过着冬暖夏凉、⽇出⽽作⽇落⽽息的农耕或渔民⽣活。
⾹⽕不绝成于“⼈民公社”时期的礼堂:2.⼩洲村玩法(1)动:烧烤&农家乐烧烤场地:有⼀个⼤⾃然烧烤场,是⽐较热门的烧烤地⽅,价钱可以直接打电话去问⼀下,价格是烧烤⼈数⽽定购物攻略:盛产⽊⽠跟杨桃的,可以亲⼿摘(2)静:⼩洲村画室政府近年来着意打造的“画家村”。
村庄四⾯环⽔,河⽹纵横,古称“瀛洲”,⼩桥流⽔⼈家的独特风貌吸引了近100位艺术家在这⾥居住或设⽴⼯作室。
远离城市中⼼喧嚣的画家们,来到⼩洲村静享雅趣、潜⼼作画并以艺会友,共享艺术清⾳。
还有⼈在跨越近半个世纪后在此再聚师⽣之缘,共同⽣活,⼀起创作。
3.未来发展规划2009年8⽉12⽇,《⼩洲村历史⽂化保护规划》在⼴州市规委会会议上获全票通过,这个被誉为“岭南⽔乡,瀛洲古寨”的村落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根据规划,“街—河—街”、“街—河—屋”、“屋—河—屋”三种⼩洲村的临⽔空间特⾊街道将被重点保护,⽽简⽒⼤宗祠、天后宫和⽟虚宫三处建筑也将作重点的测绘及保护复原设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岭南水乡——小洲村小洲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东为数不多的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之一,可谓广东古村的“精版”。
蜿蜒的河涌,参天的古榕,上百年的岭南建筑,淳朴的民风,通过画家笔下,摄影爱好者的镜头,让小洲村成为“广州最美的水乡”,因此,小洲村又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一、小洲艺术区上个世纪90年代,小洲村已经被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村”,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看重此地,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
在小洲村里面到处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如:音乐的、书法的、绘画的,琳琅满目。
而“小洲人民礼堂”就坐落在小洲村中,“文革”时期由小洲村人自行设计、建造而成,至今已有47年历史。
去年小洲经济联社对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维修翻新,很醒目的黄色,很大的红五星,看上去很漂亮。
既保持了原有特色,又整洁明亮了许多,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乐园。
当我第一眼看见人民礼堂时,它给我的印相是:新颖、别致、又蕴含些许的庄重。
进入里面,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展览的宣传栏,感觉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从侧面走进去,看到的是艺术家门一件件充满他们个人特色的作品。
室内有些作品,感觉都有点超现实,有些作品还是很不错,有点意思。
当代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品摆放在大堂内,不少是视觉冲击感强烈的作品。
有些则比较奇怪。
抽象风格,波普文化,照相写实主义等派别风格的画作让人看得非常模糊,不太看得懂其深层含义。
但是无论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反映都是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心理暗示和反应的表现,一切一切都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表达和探索。
可能只有当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事情的时候,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
艺术家们不会停止他们探索的脚步,他们会一直的向前走,因为他们知道艺术的探索永远没有尽头,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直向前走。
我们虽然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