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59.00 KB
- 文档页数:13
课时跟踪练(二十九)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解析: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A、B两项错误。
生长素的运输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项错误。
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D项正确。
2.1914年,匈牙利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尖端下方加云母片,不影响实验结果B.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解析:云母片不透水,阻断生长素的运输,A错;拜尔的实验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C、D错。
答案:B3.下图是与生长素有关的几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实验的自变量依次是有无重力、IAA的浓度和材料托的倾斜程度B.实验1可说明重力使根尖处的生长素向远地侧运输,而茎尖处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C.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适于插条生根的最适IAA浓度D.实验3中几个琼脂块所含生长素量的关系是A3>A2>A1=a1>a2>a3解析:实验1中,在重力影响下的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说明重力可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1.(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解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就不能进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B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解析: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有反应,但不是反射活动,A错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B错误;③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D错误。
答案:C考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3.(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A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B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项,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项,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K+的外流。
答案:B4.(经典高考题)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解析: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 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没有受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2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7·青州质检)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A正确;叶绿体中的ATP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无ATP的产生,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整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且都产生了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C错误;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
答案:A2.(2017·贵阳模拟)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核糖核苷酸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之一B.核糖体是细胞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分布C.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核糖体RNA可以决定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解析:核糖体的成分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A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核糖体分布,B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直接由核糖体上的模板mRNA决定,D错误。
答案:D3.下列关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质网是单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与外层核膜相连B.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参与线粒体、髙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形成C.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可通过囊泡相互转化,两者膜成分完全相同D.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解析:内质网与外层核膜和细胞膜直接相连,A正确;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B正确;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的成分基本相同,C 错误;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D正确。
课时跟踪练(十九)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2019·潍坊一模)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基本骨架由C、H、O、N、P等元素组成B.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可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断裂C.DNA的片段都有遗传效应,可控制生物的性状D.DNA的复制和转录都能在细胞质中进行解析:DNA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组成元素有C、H、O、P等,A错误;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断裂,B错误;DNA的片段包括基因部分和非基因部分,其中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非基因部分不具有遗传效应,C错误。
答案:D2.2017年7月,科学家们揭开了关于染色质中DNA的世纪之谜,首次在人类活细胞的细胞核中实现了3D基因组成像。
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写DNA结构的教科书模型。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B.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解析: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互补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正确;不同的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不同,而且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存在差异,所以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正确;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答案:C3.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B.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C.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D.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解析:图中有三处错误:①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②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③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A、B错误;由A、B 选项可知,图中至少有三处错误,C正确;如果图中画的是RNA双键,则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部分第八章第二节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高D.群落结构太复杂解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A2.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速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
答案:D3.(2011·大庆模拟)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成正相关,图中③所代表的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最大。
答案:C4.右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0→t2表示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B.t3→t4表示种群的数量在减少,其原因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C.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D.从t0→t2,种内斗争的程度变化是先增强后减弱解析:t0→t2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种群的数量以“S”型曲线增长。
t3→t4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表示种群的数量在减少,可能是由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
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K),t1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N/2(即K/2)。
从t0→t2,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多,种内斗争不断加剧。
答案:D5.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2018·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解析: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答案:A2、(2018·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试题)下列现象中,属于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A、氧气进入线粒体B、肝脏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浆C、牛奶进入胃中D、HIV进入脑细胞解析:线粒体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牛奶进入胃中,而胃是人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HIV进入脑细胞内,不属于进入内环境,D错误。
答案:B3. (2018·河北省枣强中学高三试题)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使内环境相对稳定,A错误;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CO-3/H2CO3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内环境稳态不仅指内环境的成分相对稳定,还包括其理化性质的稳定,C错误;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答案:D4、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间关系如图所示,指出图中哪个箭头是错误的()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Na+解析:从图可知,①是从血浆渗出形成组织液,白细胞通过变形,可以从毛细血管的血浆中出来;②是组织液回渗形成血浆;③是从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④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中的Na+不能进入组织液。
课时追踪练(二十二)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致使遗传物质变化的原由有好多,图中字母代表不一样基因,此中变异种类①和②挨次是()A.突变和倒立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D.易位和倒位分析:由题图可知,变异种类①中a、b基因被j基因替代,变异种类①为易位,变异种类②中c、d、e基因发生颠倒,变异种类为倒位。
答案:D2.(2019唐·山联考)对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构造变异的表达,错误的是()A.经过杂交实验,能够确立该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仍是隐性突变B.X射线不单能够惹起基因突变,也会惹起染色体变异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定致使基因种类的变化D.染色体构造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察看到,而基因突变不可以分析: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会致使基因种类的变化,C项错误。
答案:C3.(2019日·照模拟)以下有关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表达,正确的是()A.不一样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同样数目的染色体B.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必定会致使基因种类的增添C.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的构造变异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分析: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致使基因数目变化,不可以致使基因种类增添,B错;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构造变异,错;若生物为多倍体,则其产生的配子可能含一个以上染色体组,错。
答案:A4.(2019·武邑模拟)染色体非整倍性是致使人类不孕不育、流产、胚胎停育及胎儿缺点的主要原由。
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氏综合征,又称2l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有3条21号染色体。
以下描绘合理的是()A.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成因必定是因为母亲的异样减数分裂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C.染色体非整倍性的患者能产生染色体组正常的后辈D.B超检查能够实时地发现胎儿的染色体构成能否正常分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第21号常染色体异样,父亲母亲两方的异样减数分裂均可致使该病的发生,A错;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l条21号染色体,B错;三体患者产生1正常配子的概率为2,C正确;B超检查属于个体层次的产前诊疗,其实不可以检测染色体构成,D错。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长弯曲的是幼苗尖端B.生长素浓度:a>bC.细胞长度:a>bD.b侧细胞比a侧细胞体积大解析: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部,因此图中给以单侧光照射后,在尖端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运输至背光侧,所以生长素浓度:a<b;生长素向尖端以下运输,使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所以细胞长度:a<b,进而使幼苗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是极性运输B.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的伸长C.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D.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解析: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不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错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B错误;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C错误;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正确。
答案:D3.下列关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解析: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的是子房的子房壁生长,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插条处理只能为形态学下端,上端处理不生根,B错误;对生长素来说,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单子叶植物)更敏感,C正确;胚芽鞘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合成生长素,光影响的主要是横向运输,D错误。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讲免疫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防御特性的比较,错误的是()A、两种淋巴细胞表面都有能识别抗原的专一性受体B、两种淋巴细胞的抗原专一性受体都能直接与任一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C、B细胞活化后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D、病毒感染时,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解析:两种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这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有关,A正确。
一种抗原只能由一种相应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识别,B错误。
B细胞活化后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其失去致病力,C正确。
病毒感染机体细胞后,机体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D正确。
答案:B2、塞卡病毒病是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疾病。
如图表示塞卡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Ⅰ~Ⅳ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疾病传播途径为媒介物传播B、该病毒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C、Ⅲ为记忆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D、Ⅳ的化学本质是多糖解析:塞卡病毒病是通过伊蚊传播(病媒传播)的一种疾病,A错误;Ⅱ为浆细胞,该病毒不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Ⅲ为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塞卡病毒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正确;Ⅳ为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答案:C3、(2017·天津卷)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答案:C4、(2017·贵州模拟)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能直接识别抗原,进而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抗体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C、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为自身免疫病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解析: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的功能,A错误;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免疫机能过强造成的自身免疫病,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
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讲细胞呼吸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8·东城区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特有的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中有热能的释放C、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和二氧化碳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可以产生少量的ATP解析:催化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A错误;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有少量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B正确;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产物,属于中间产物,不是终产物,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 错误。
答案:B2、将酵母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形成小膜泡,将各结构或物质进行纯化处理。
含有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能产生CO2的是()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小膜泡C、丙酮酸+细胞质基质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解析: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错误;虽然小膜泡是由线粒体内膜形成,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但是不能直接利用丙酮酸产生CO2,B正确;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C错误;酵母菌可以利用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D错误。
答案:B3、(2017·龙岩联考)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很多人开始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D、由于氧气缺乏,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了第二、三阶段的进行解析:人进入高原后,由于氧气含量下降,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增加,内环境pH略有下降,A正确;O2浓度降低,无氧呼吸增强,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B正确;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由于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减弱,因此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C正确;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氧气减少直接影响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部分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是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B.图中b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C.图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大脑皮层受损呼吸无法进行解析:题图中a是呼吸中枢,即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A正确;图中b与感受器相连,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B错误;图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呼吸中枢在脑干,大脑皮层受损呼吸照常进行,D错误。
答案:A2.当脊椎动物一侧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下图表示相关反射弧,a、b、c、d表示不同神经元,其中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①②为相关结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的神经元,b、c为效应器B.神经元d的基本结构和abc不同,所以功能也不同C.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D.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解析:神经元a上有神经节,说明这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神经元b、c)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本题中是伸肌和屈肌)构成的,A错误;d也为神经细胞,所以基本结构和其他神经元的相同,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故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C错误;据图判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图中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D 正确。
答案:D3.(2017·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能量,而氧气与能量释放有关,A错误;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D正确。
答案:A4.(2017·潍坊一模)机体稳态的调节离不开物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作为生物大分子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密切相关C.性激素在载体协助下进入靶细胞D.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在机体内的运输都是定向的解析:神经递质是一类小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A错误;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都是通过体液运输,流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答案:B5.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B.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丙C.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离子D.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解析:刺激b处时,由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知,兴奋无法传至甲乙电流计所连的前一个神经元,因此前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即处于静息电位。
乙电流计的指针仍指向中央,而甲电流计两极分别连接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侧,则其指针偏离中央,由此判断A错误。
答案:A6.(2018·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解析: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A 正确;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B 错误;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正确;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D正确。
答案:B7.(2017·淄博模拟)根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B.神经递质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C.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D.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解析: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分泌,并储存于突触小泡,但不一定都是有机小分子,如NO为气体性神经递质,不是有机物。
答案:B8.某人受伤,小便失禁。
此人受伤的部位可能是()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B.大脑皮层C.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或传出神经D.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解析:人体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使得正常人不会随意排尿;根据题意,某人受伤,小便失禁,说明其排尿反射正常,但不受人的意识支配,即脊髓的排尿中枢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支配,故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大脑皮层,B正确,ACD错误。
答案:B9.下列关于神经元生命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B.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膜外的Na+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膜内导致静息电位的形成D.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且递质作用后被灭活,故后膜不会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A错误;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C错误;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错误。
答案:B10.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B.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感受器C.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D.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解析: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和肌肉或者腺体构成突触,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错误;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效应器的一部分,B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C正确;突触前膜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错误。
答案:C11.(2017·衡水调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解析:题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答案:A12.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图1图2A.图1中A侧为膜的内侧,B侧为膜的外侧B.图1中显示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C.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内电位为参照测定的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解析:静止状态下,K+外流,由此判定题图1中A侧为膜的外侧,A 错误;题图1中K+外流为被动运输,B错误;题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 mV进行测定的,C错误;题图2中②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即Na+通道开放,D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对传入神经纤维的某点进行有效刺激,该点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兴奋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上的感受器再兴奋,从而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3)研究者发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
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并刺激肌梭,若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______和神经递质释放量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4)牵张反射发生后,一个正常的人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
解析:(1)神经纤维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大量进入膜内,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3)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后,刺激肌梭,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和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α-传出神经元和γ-传出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4)人体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答案:(1)Na+相同(2)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正反馈(3)产生动作电位减少(4)大脑皮层14.(12分)(2017·江西联考)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神经细胞,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