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的古诗引入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967.72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随着新高考的推行,高中化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教学中应用古诗词,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带给他们更多的启示和汲取新的学习动力。
首先,古诗词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对于化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化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而古诗词往往富有意境、婉转温情,教学中结合诗词常常能形象化化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
比如,一门化学知识凝聚了许多的规律和思想,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些诗句以文字的形式,在外观情感上向同学们展示了化学的某些特性与规律性,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抽象概念,掌握和应用课堂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
其次,古诗词中对自然界的描绘往往可以与化学原理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和化学原理。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月明湖水照鱼龙,应是良辰美景虚。
”这句话中,湖边的月光照在水中的影子,反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去发现实验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进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最后,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很重要,而独立思考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古诗词中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诗词,挖掘其教育意义,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化学教学古诗词的运用摘要:古代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诗更是一朵艺术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新高考改革不仅突出文化自信,而且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词:古诗词新高考石灰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化争芳斗艳。
古代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华夏血脉的延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诗更是一朵艺术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新高考改革不仅突出文化自信,而且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近几年,高考题常考查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古诗词中富含的化学现象,性质,实验操作等知识考查,体现了新高考要实现人文素养与学科素养相结合的目的,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1.运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有利于新课的导入。
古典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充分利用与化学相关的诗词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运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有利于新课的导入。
1.如我们在讲解乙醇时,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说一句酒的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古诗音韵和谐、节奏宣明、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在讲金属的焰色反应时,宋代诗人赵孟有一首诗烟花生动描述了火树银花的绚丽景象。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诗中描写的是燃放烟花的壮观场面。
像柳絮随风飘舞,像桃花落英缤纷。
四处燃放的烟火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既像流星划破夜空般灿烂,更像火龙张牙舞爪无所顾忌的咆哮飞腾。
这样壮观的场景,怎么能不让人心醉呢?夜深了,又是一片烟花腾空绽放,这繁华似锦的场景,不必借助春风的吹拂一样可以拥有明媚的春光。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除了强调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外,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应用古诗词来辅助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用古诗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现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往往倾向于动手实验和理论计算,容易忽略化学的魅力和美感。
然而,古诗词作为精美的文学艺术形式,能引发学生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对化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通过引用《长恨歌》中“旦辞父母彩虹巾,暮守孤村绿水荒”来形容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化学性质,不仅让学生能找到化学知识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在美妙的古文中感悟化学的神奇与奥妙。
其次,应用古诗词能增强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古诗词具有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特点,与化学中的原理、规律相似,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通过词语、表述等方式表达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引用唐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描述离子半径越来越大,化学价越来越小的规律,既让学生明确了离子在周期表中的规律,又增添了学科的人文气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应用古诗词来辅助化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能拓展化学教育的领域,丰富学生的思想与文化层面。
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育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文化传承,引用古诗词将是一个优秀的选择。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古诗词融入到化学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古诗词可以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往往以枯燥的知识点和公式为主,缺乏生动的形象和趣味的引导。
而古诗词则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在化学教学中引用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优美诗词的了解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介绍分子的构成和性质时,可以引用杜甫的《登高》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来形象化地描述分子之间的相互引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子的性质。
应用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感受和体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用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原理的探索欲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学生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内涵,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这种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用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知识往往深奥难懂,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其的厌倦和排斥。
而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精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意境的烘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通过引用古诗词来说明化学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解框架,使抽象的化学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浅谈借古诗韵巧记化学知识点李成栋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客串一点儿古诗句或者借古诗之韵巧计化学知识,使古诗文与化学知识互相渗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帮组学生记忆化学知识点。
一箭双雕,其乐融融。
在此方面,笔者多年尝试,觉得效果不错。
特举几例,愿与同行共勉。
一、借用古诗句示例1: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一节教学中,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讲述“CaCO3 →CaO→Ca(OH)2→CaCO3”的变化。
示例2:讲“分子在不断的地运动”一节时,可引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诗句。
示例3:介绍冰晶体可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4:讲醇及酯香味时可联系李白的《将进酒》及“百年沉酿十里香”等名句。
示例5:碘的升华实验可引用“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
二、借鉴古诗韵示例1:四言诗.糖类糖类一家,葡果是娃,蔗糖是妈。
要想生娃,需水参加。
淀纤麦芽,酸酶催化,亦能生娃。
娃是葡糖,再无其他。
示例2:焰色反应口歌钠黄铜绿锂紫红,元素焰色不相同;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紫色定钾铷。
洋红锶,砖红钙;黄绿焰色便是钡。
示例3:离子方程式书写口诀化学方程要配平,离子符号示可溶。
难溶难离挥发物,保留式子莫变动。
两边相同去掉它,离子方程便写成。
若问要领是什么,熟记物质溶解性。
示例4:物质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无影踪;硫酸盐难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示例5:常见弱酸由强到弱顺序碘草亚硫磷氢氟,亚硝甲酸苯甲酸。
醋碳氢硫次氯酸,氢氰硅酸石炭酸。
示例6:元素周期表口诀周期表,七行十八列。
行为周期列为族。
周期有七,三短三长一不全。
十六个族十八列,七主七副8和零。
长短为主,长为副。
1到8,电子排布重复现。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重要考试。
在新高考体系下,高中化学教学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挑战。
与此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逐渐融入到了高中教育的课堂中。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应用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古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隐喻,常常对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描绘。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萧条两月馀,芳菲已尽,独有暮崖招魂风”一诗,可以引发学生对季节更替、植物生长和凋零的思考和联想。
将这些古诗词与具体的化学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进行实例解释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和生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
应用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思考。
古诗词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丰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涉及到了自然、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将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质变化、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物质合成等化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解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进行思索和联想,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应用古诗词可以促进高中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古诗词既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又有科学性和启发性,可以架起不同学科间的桥梁,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引用舒婷的《游崇山」とnkless一诗,与地质学中的岩石构造、矿物形成等知识相结合,也可以引用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与环境科学中的水质净化、生态平衡等内容相结合。
通过这些联接和融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应用古诗词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认识和思考,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拓展作用,具有以下意义。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化学知识本身往往比较抽象,高中生学习化学时往往需要象征性的语言和图像来辅助理解,而古诗词恰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教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通过白居易《琵琶行》中“余音袅袅”来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回旋对映体的认识,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有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
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化学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
古诗词描写自然景物时往往使用了很多科学术语,这些术语与化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相对应。
在教授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通过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草木深知春,报之以君情” 来引出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通过应用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中的科学内容和化学学科的学习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古诗词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供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丰富化学知识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用古诗词,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内涵的理解。
电
必修1关于电解质的概念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既然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为什么只有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而固体不导电?金属固体为什么又能导电呢?选修3从晶格能、电子气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原因。
在离子晶体中,由于受到晶格能的束缚作用,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只有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晶格能被破坏后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
而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并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原子,而是遍布在整块晶体“电子气”中。
在外加电场下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而产生导电的现象。
在选修3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上问题,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谈化学教学的古诗引入设计
徐元媛
(杭州第十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20)
摘要:课堂引入的精彩与否与教学的质量好坏有很大关联。
在课堂引入中采取古诗设计,以古诗词中的文字描述与化学的现象、方法、原理和概念的关联性以及文学与科学间的矛盾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有效认知冲突,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教学;古诗;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2–0010–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提供精彩的引入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催化剂,它可以加速课堂气氛的活跃,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可以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课堂引入的方法很多,而利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作为引入,可以有效设置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把古诗结合到化学教学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内容的记忆、理解。
现举例如下:
1 以古诗引入化学概念
1.1 烃的性质和《赠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在学习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三(常见的烃)的性质时,可从该诗引入,让学生充分想象出燃烧时的现象,继而拓展烃类物质的有关性质,了解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固态烃,熔点很低,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放出热量,使蜡烛融化。
另外在复习有机内容也可推而广之引入如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指什么,选项可设置A、蛋白质、高级烃;B、纤维素、脂肪;C、蛋白质、硬化油;D、蛋白质、油脂,让学生通过诗词的含义充分理解化学概念。
1.2 乙醇的性质和《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在学习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醇、酚)内容时,不妨可借古人诗词中的雅兴引出醇的性质。
诗中“兰陵美酒郁金香”,把酒香与花香媲美亦说明了酒的挥发性和酒的香味主要是含有酯的原因。
古诗中描写酒的不少,文人墨客爱酒的也不少,有些不乏在酒后诗性大发,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而这与酒的香气扑鼻以及对神经的调节作用有很大关系。
在学习醇的性质时,可牢牢抓住这几点进行延伸。
2 以古诗引入化学方法
2.1 炼铁工业和《寄赠别驾卢谌》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百炼成钢”的成语也是出自这首诗,在学习苏教版《化学1》专题三(铁、铜的获取和应用),可以引入这个炼钢过程,并引出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历史。
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
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 ℃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
课改前沿
·探索实践·
·探索实践·
课改前沿
化铁还原成铁。
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 ℃的铁熔化得到液态的铁。
因而待炼铁冷却后再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过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10次,30次,50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我们现代工业炼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2.2 湿法炼铜和《抱朴子》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这是人类有关金属置换反应的最早的明确记载。
关于“曾青”的理解,很多资料写的是硫酸铜,但实际上是碱式碳酸铜。
如按《抱朴子内篇》中所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用新制备的碱式碳酸铜,在湿润状态下将其涂在光亮的铁片上,放置数分钟后,即可见铁片上有薄薄一层紫红色的铜生成。
而在另一书《淮南万毕术》中另有记载为“白青得铁,即化为铜。
”“白青”实为胆矾,那到底是“曾青”得铁,还是“白青”得铁?在学习苏教版《化学1》专题三(铁、铜的获取和应用)时,可以用两诗的比较做个实验引入,再进行湿法炼铜的教学。
3 以古诗引入化学原理
3.1 燃烧热和《石炭》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
这首诗包含对煤燃烧的精湛描写。
道出的现象包含着复杂的反应原理:
C+H2O→CO+H2
C+2H2O→CO2+2H2
CO+H2O→H2+CO2
在学习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中燃烧热内容时,不妨以该诗引入,结合诗中的描述推导反应方程式并可延伸出煤的燃烧和气化的热效的比较。
如加水后产生水煤气,所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是说明煤燃烧放出的热量高,可用于矿物的冶炼。
3.2 石灰石的工业用途和《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石灰石不仅在古代,在现今依然是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建筑、农业等部门用途十分广泛。
如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和专题三中炼铁、制玻璃、镁的制取等都提到石灰石的使用。
在介绍这些物质的工业制法上我们都可以以该诗引入,先从对石灰石煅烧的反应过程来引出它在工业上的用途。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
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的生石灰CaO,后者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的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再遇空气中的CO2又生成白色的CaCO3。
石灰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尽管“粉身碎骨”,总保持自身的“清白”不染。
4 以古诗引入化学现象
4.1 焰色反应和 《烟火诗》
“纷纷灿烂如星陨,火霍火霍喧豗似火攻”
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在学习苏教版专题一(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焰色反应的内容时,可先通过诗词中对元素焰色的文字想象,后配以图片展开,之后内容的介绍可谓顺理成章。
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释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4.2 石油的燃烧和《延州诗》
“化尽素衣冬未尽,石烟多似洛阳尘。
”
此诗主要是渲染石油燃烧产生大量浓烟的场景。
诗中“石烟似尘”形象地描绘出石油燃烧时的剧烈反应情景,在学习苏教版《化学2》专题三(化石燃料和有机物)中石油的分馏内容时,可以该诗引出石油的性质并继而展开石油的成分的研究,如石油中存在哪些成分,在燃烧时是什么物质起作用,如何处理这些物质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引入对学生一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诗引入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引入的方法,应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引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文楚.借助古诗词点缀化学课堂教学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
[2]鲍继才,让古典诗词为化学教学服务[J].化学教育.2008,(1).
[3]陶李明,张红萍,周芸.古诗词中的化学[J].湘南学院学报. 2010,31(5).
[4]刘丽英.借助古诗词挖掘化学美学价值[J].吉林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