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古诗两首2《绝句》
- 格式:ppt
- 大小:754.00 KB
- 文档页数:18
《绝句》原文及翻译《绝句》原文及翻译《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原文及翻译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第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
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
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
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
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第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赏析这首《绝句》第一首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绝句》全文与注释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深远。
绝句通常四句一首,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先来说说五言绝句。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山间宁静而美丽的景色。
“人闲桂花落”,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
“闲”字写出了人的心境之闲,内心的宁静。
“夜静春山空”,夜色静谧,春山空旷,一个“空”字,烘托出了春山的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升起,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它们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
这两句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春山夜晚的宁静。
再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了客子的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清,明月和人相亲相近。
此诗描绘了江边秋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接下来是七言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无数征人未能归家的悲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还有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岸边的沙地,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诗人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的作者⼀个是“诗仙”李⽩、⼀个是“诗圣”杜甫。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教案 【教学⽬标】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对⼤⾃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法】 ⾃主探究识字、⼩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 1、在假期⾥,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师去领略⼀下庐⼭瀑布的美,好吗? ⼆、初读古诗 1、⾃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 把字⾳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分⾏读诗句,注意正⾳。
3、学习⽣字“庐、瀑、炉、疑”,重点正⾳“瀑”。
(学⽣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节。
给⽣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读,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有疑问?⼩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照⾹炉⽣紫烟: 理解“⾹炉”。
可以让学⽣说说见过⾹炉没有,在这⾥指什么?“紫烟”在这⾥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的?抓住“⽣”字进⾏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川的前⾯?抓住“遥”字让学⽣明⽩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朗读指导。
杜甫的《绝句》诗意如下: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整首诗描绘的是以作者家为事件发生的中心地,时间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树上成双结对的黄鹂鸟在卿卿我我地鸣叫,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
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有船来接作者与一群高洁之士要同去做官了。
事件脉络表达的非常清晰明确。
时间、事件、地点、情节、故事表述完满。
并且互相印证、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感知、感怀、感恩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
更体现了文化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做人境界。
表面看上去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则寄托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
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
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
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
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
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诗词之妙莫过如此。
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体裁:诗题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原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杜甫因为战乱平定,心情很好,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赏析三:艺术特色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
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
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杜甫《绝句》译文及注释杜甫《绝句》译文及注释其中既有作动态的在翠柳间鸣叫的黄鹂和结队掠过蓝天的白鹭,又有作静状的远方的岷山的雪峰和近处的万里江船,有动有静,有远有近,通过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富有生气,也使诗意更深远。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古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
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绝句》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绝句》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绝句》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分别是《望庐⼭瀑布》和《绝句》,是唐代⼤诗⼈李⽩和杜甫的诗。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原⽂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赏析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的⾹炉峰升起紫⾊的云雾。
⼀条⽩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条⼤河挂在⼭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李⽩运⽤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法,再现了庐⼭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番景象,另有⼀种情怀。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鹭在晴朗的天空中⾃由飞翔。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鹭、⾼⼭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幅完美的图画。
“黄、翠、⽩、青”描绘出明丽的⾊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万⾥船”⼜让⼈联想起⼴阔的空间。
这⾸⼩诗对仗⼯整,朴实⾃然,⼀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然景观。
同时,诗⼈愉悦的⼼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我们可以和学⽣们⼀起,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陶陶然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数天后,师⽣共同举办⼀个“李杜”诗歌朗诵会,那将是⼗分美好的享受。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同步练习 (⼀)、看拼⾳写词语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 ) ( ) ( ) ( ) ( ) liǔ shù ( ) (⼆)、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鹭___________。
《绝句》原文注释及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
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
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
东吴:长*下游南岸地区。
[赏析]绝句是诗体名。
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
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
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
“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虽长,航程虽远,但*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
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