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九年级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范文模板 (3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3
过滤和结晶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预备知识1.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称量、配制、加热、观察等;2.掌握干净、准确地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3.了解固体、液体和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熟悉平衡和稳定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过滤和结晶的原理与方法、常见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技巧、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
1. 过滤的原理与方法过滤是分离杂质和固体的纯度较高的混合物的有效方法。
在分离固体混合物和液体混合物时,需要用到过滤纸、漏斗、滤液瓶、真空泵等实验器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干净的过滤纸和漏斗;2.将过滤纸放进漏斗中,并放进滤液瓶中;3.手持漏斗,倾倒待过滤的混合物进漏斗中;4.等待液体沿着过滤纸渗透,并收集到滤液瓶中;5.如果滤液不流畅,可用玻璃棒轻轻搅动,加速滤液的渗透;6.过滤完成后,将滤纸和固体废料放入垃圾桶中。
2. 结晶的原理与方法结晶是将固体溶解于液体中后,通过恒温、缓慢蒸发或加入诱导结晶剂等方法,使其形成晶体的过程。
在结晶实验中,常用到玻璃棒、比重瓶、蒸发皿、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出所需量的某种化合物 or 溶液加热至沸腾后,在其中缓慢地加入纯净的溶剂,溶解化合物(或加入少量诱导结晶剂);2.在搅拌的条件下让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待到达饱和溶解度约20%过程中,停止加热,并将溶液倒入宽口的蒸发皿中;3.将蒸发皿放置在通风、避光、无震动的地方,待其缓慢蒸发,直到形成结晶;4.对结晶进行分离,用比重瓶测定其密度,用温度计测定蒸发皿和比重瓶内的温度差和室温的差异。
3. 实验操作技巧过滤和结晶是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操作、注意细节,避免出现实验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浪费或实验失败。
具体操作技巧如下:1.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实验器材的干净、无污染,尽量避免油污、灰尘的干扰;2.对器材和试剂要正确标注,避免混淆或使用错误;3.在加热过程中要均匀加热,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或加热温度过高;4.在过滤和结晶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避免结晶过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5.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要注意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以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偏差。
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主要内容:过滤和结晶
目标:
1.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步骤。
3.能够根据具体实验情境选择合适的过滤和结晶方法。
所需材料:
1. 过滤纸
2. 实验杯
3. 导管
4. 砂子
5. 盐
6. 温水
7. 酒精灯或热板
实验步骤:
过滤
1. 将实验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过滤纸上。
过滤纸应覆盖过滤漏斗。
2. 在过滤过程中,注意保持过滤漏斗稳定,以免混合物溅出。
3. 将过滤液接收在另一个实验杯中,过滤液中所含的固体即为过滤后的产物。
结晶
1. 将过滤液转移到一个蒸发皿中。
2. 将蒸发皿放置在酒精灯上或热板上加热。
3. 随着溶液的蒸发,溶质逐渐结晶。
4. 等待溶液完全蒸发后,将蒸发皿放置在室温下冷却,以便得到完全结晶的产物。
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清洁,以免混入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2. 在过滤和结晶过程中,要小心避免溅出和烫伤。
3. 操作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延伸实验:
1. 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过滤纸,对比效果。
2. 使用盐水和糖水进行过滤和结晶实验,观察产物的差异。
3. 尝试过滤和结晶其他混合物,比如矿石浸出液等。
评估:
1. 学生正确操作过滤和结晶实验的能力。
2. 学生对过滤和结晶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否根据实验情境选择合适的过滤和结晶方法。
《过滤和结晶》教案过滤和结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介绍一份针对初中化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定义和原理;2.学会合理操作实验室设备,并掌握实验室安全常识;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4.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过滤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生了解过滤现象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滤纸过滤的方法和操作要点,如滤纸对滤液的过滤作用,滤液通过滤纸形成的渗透作用,以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2.结晶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习结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中参与结晶的物质。
通过实验方法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技能,并进行结晶物质的制备和品质判断。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为例,通过文章描述会引导学生想到过滤和结晶,引进教学话题。
2.理论基础学习过滤和结晶定义的同时,采用图片和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实验环节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进行过滤和结晶等实验,并进行资料记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4.总结反思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总结,收集问题,探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考核时间在上课和实验过程中不定时进行考核。
2.考评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等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评。
3.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是否了解过滤和结晶基本原理,是否掌握实验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安全规定,是否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
五、教学小结过滤和结晶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滤和结晶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1. 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过滤和结晶实验的操作技能。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纯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能。
2. 判断物质是否纯净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的物质和溶剂、玻璃漏斗、过滤纸、七寸玻璃蒸发皿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 启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分离混合物的情况,比如过滤咖啡渣、结晶制糖等。
那么,你知道过滤和结晶是怎样进行的吗?2. 提问:过滤是一种物质的分离方法,那么你知道过滤的原理是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又是一种物质的分离方法,你知道结晶的原理是什么?1. 过滤的原理:过滤是利用过滤纸和玻璃漏斗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的方法。
当混合物通过过滤纸时,液体成分可以通过过滤纸的孔隙而流下来,而固体颗粒则被过滤纸阻隔住。
2. 结晶的原理:结晶是利用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固态溶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当溶解溶质的溶液慢慢蒸发时,溶质会逐渐凝结成晶体,从而实现分离。
Step 3:过滤实验的操作1. 展示实验器材:玻璃漏斗、过滤纸、容器等。
2. 示范操作步骤:a. 将过滤纸对折,并在漏斗上按照漏斗口的大小剪出一个圆形的过滤纸片。
b. 将过滤纸片放入漏斗中,将漏斗放在容器口上。
c. 缓慢倾倒混合物到漏斗中,让液体部分通过过滤纸滤出,固体颗粒滞留在过滤纸上。
d. 将滤出的液体收集起来。
Step 4:结晶实验的操作1. 展示实验器材:七寸玻璃蒸发皿。
2. 示范操作步骤:a. 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使混合物成为溶液。
b. 将溶液倒入玻璃蒸发皿中,并静置在通风处慢慢蒸发。
c. 当溶液蒸发至一定程度时,溶质逐渐凝结成晶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形状和颗粒大小。
d. 将晶体取出,可用过滤和洗涤等方法进一步处理。
Step 5:总结和讨论2. 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过滤和结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掌握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等。
2.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水、酒精等。
3.教学课件、视频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过滤的基本原理,那么你们知道过滤在化学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吗?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三、课堂讲解1.讲解过滤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演示。
2.讲解结晶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演示。
四、课堂实验五、课堂小结2.强调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过滤和结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应用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过滤和结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提纯物质、制备晶体等。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过滤和结晶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和结晶的综合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思考过滤和结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查阅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2.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是否积极参与,遇到问题能否独立解决?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但在课堂实验中仍有个别学生操作不够熟练。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过滤2.结晶二.重、难、疑点及结晶办法1.重点:(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
(2)用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2.难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3.疑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理解,加之阅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理解过滤的原理。
(3)通过对结晶实验的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分离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导入]: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但为了得到较纯净的食盐,必须经过“海水—粗盐—精盐(食盐)”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每一步都涉及到有关混合物分离的知识。
[板书]:一.过滤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
[教师活动]:边讲解演示,滤纸的折叠,把滤纸放入漏斗,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以水为例示范过滤过程(操作采用分解动作)。
[学生活动]:边听教师讲解,边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
讨论: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总结板书]:3.注意问题:“一贴二低三靠”,即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教师活动]:重新安装装置,进行粗盐溶液的过滤实验。
[板书]:二.结晶[教师活动]:指出晶体、结晶的概念。
[板书]: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溶解度知识讨论: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几种方法?[目的]:通过讨论分析,可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
[教师活动]:启发指导学生讨论。
[总结板书]:3.结晶有两种方法:(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缓升型物质的提纯。
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过滤是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常用的一种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2.了解固体溶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过滤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和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重点和难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是重点。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是难点。
教学方洁以讲解法为主结合演示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复习〕粗盐提纯实验主要操作有哪三步?试说出各步操作的作用和根据。
〔引入〕根据混合物里各成分的性质不同,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分离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混合物的分离。
今天学习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方法。
〔板书〕过滤和结晶一、过滤〔讲解〕粗盐提纯实验的第二步操作是将第一步制得的混有难溶泥砂的食盐溶液通过过滤,泥砂留在滤纸上而得到结净的食盐溶液。
〔板书〕1.原理固体和液体混合物中液体可通过滤纸,固体留在滤纸上而进行分离。
2.适用范围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分离难溶和可溶固体混合物3.过滤的主要操作及要领制过滤器、过滤。
要领“一贴、二低、三接触”。
〔讨论〕要领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过滤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关内容〔问〕怎样把固体溶质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板书〕二、结晶1.结晶和结晶方法(1)结晶〔演示实验〕分别取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饱和溶液(事先浸在热水里的)于两支试管中,再放入盛冷水的烧杯内冷却,观察各析出晶体的情况。
〔讲解〕把固体溶质的水溶液蒸发掉溶剂或降低温度,溶液达到饱和以后继续蒸发或降温,过剩的溶质就能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剩下的溶液叫母液。
〔提问〕1、母液是析出的溶质在该温度的饱和溶液吗?2、为什么冷却同一温度的硝酸钾和食盐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晶体多少不同呢?〔讨论〕展溶解度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硝酸钾和食盐的溶解度曲线形状,说明对同一温度两种不同饱和溶液降温得到不同质量晶体的道理,并总结出结晶方法。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过滤和结晶》这一课。
在化学实验中,过滤和结晶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课堂,共同探索这两种方法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掌握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合作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难点:过滤和结晶操作中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药品、教材、PPT等。
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过滤和结晶现象,如海水晒盐、河水过滤等,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什么是过滤?什么是结晶?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过滤(1)介绍过滤的原理:利用固体和液体颗粒大小的不同,通过筛选、沉淀等方式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2)讲解过滤的操作方法:过滤器的选择、滤纸的使用、过滤速度的控制等。
2.结晶(1)介绍结晶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蒸发、冷却等方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2)讲解结晶的操作方法:溶液的配制、蒸发、冷却、过滤等。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过滤和结晶。
(六)作业布置2.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过滤和结晶来分离混合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第一篇: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2)操作注意事项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另加一课时)(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
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的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别混合物的原理。
才干:培育先生观察才干、实验操作才干、思想才干。
思想教育:培育先生严肃仔细、严谨务实的学习方法和迷信态度。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别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进程附1:课堂练习一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运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混浊,将混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沛反响)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渐渐蒸发,溶液先到达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普通就用__的方法失掉固体。
5.少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失掉晶体普通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状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 2.碳酸钙 3.3 2 1 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附4:随堂检测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失掉晶体普通有两种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普通采用____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普通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状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局部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那么[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4.能用结晶方法分别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B.食盐和硝酸钾C.氯化钠和氯化钾D.铜粉和铁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九年级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
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