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11
二难推理的例子示例:推理示例评论A+分类:推理俗语“既不左也不右”、“这条路,也不那个”,可以用来表达“左右为难”、“骑虎难下”、“前后碰壁”、“天路不通、地无门”等成语,更古老的说法是“进退两难”“魏”是“是”的解决方案,“顾”是困难的解决方案。
下面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聪明的哈萨克女孩阿格夏和一个商人在法官面前打赌,他们俩都撒了谎。
如果有人认为对方说的确实是谎话,那他就要损失1000元。
商人撒了谎,阿加以为是真的。
轮到阿加讲话了。
她说:“我叔叔是个向导,专门为商人指路。
一天,他在戈壁沙漠上率领一个有600头驼峰的商队时,遇到了一群恶毒的强盗。
劫匪抢劫了商队的所有财产,最后杀死了几名无辜的路人。
昨天,我叔叔来告诉我,你就是在路上杀了那些人的土匪头目!告诉我,我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商业地图。
当时,几十万大篷车跋涉在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道路上,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她她她在撒谎。
”就这样,阿加打败了贪婪的商人。
在这个故事中,商人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承认女孩说的是实话,你就要为财产买单,甚至被判刑;如果你不承认,你将损失一千美元。
善于策划的商人不得不选择后者。
困境推理实际上是一种假设选言推理。
所谓假设选言推理,由选言命题和与选言命题个数相对应的假言命题组成。
一般的假设选言推理是基于一个选言命题和两个选言分支的两个假设命题,其结论是一个范畴命题或选言命题。
当我们认为某事物存在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导致某种后果时,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假设的选言推理。
如果存在两种可能性,都会得出一个对象难以接受的结论,也就是说,当两种结果都涉及到某个对象的心理因素或它与其他对象的利益关系时,我们将这种假设选言推理生动地称为困境推理。
当存在三种或四种可能性,并且这三种或四种可能性都会导致一个对象难以接受的结论时,就形成了三种难推理或四种难推理。
苏轼有一首关于秦的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如果钢琴上有声音,为什么不把它放进盒子里?如果声音在你手指上,为什么不听听呢?。
两难推理就是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分前提所构成的假言选言推理,
比如: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
两人曾订有合同,其,双方同意在ortiz毕业时将一半的学费支付给Prodacoras,另一半将在ortiz毕业后第一次胜诉时支付。
但毕业后,Otylus没有从事法律工作,也没有起诉。
厌倦了等待,Prodacoras将Otylus告上了法庭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
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做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
它常常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难推理,据说源于古希腊“半费之讼”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诺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此君一直不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
普氏不耐烦就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氏提出以下二难推理: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胜诉,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余下一半学费;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总之,无论这位学生这场官司输或赢,他也应付清欠我的一半学费。
没想到作为被告的普氏的学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马上提出一个反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按照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协议,我也无需付另一半学费;总之,无论这场官司输或赢,我都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其实,在江苏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二难推理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主要有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两种形式:例如,如果上帝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全能的。
上帝或者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上帝都不是全能的。
又如,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你家已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也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所以,人命是你谋害的。
【练习】判断下列逻辑推理是否合理,并写出理由:①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我调查了,当然有发言权。
②要么生周瑜,要么生诸葛亮。
生了诸葛亮,所以不生周瑜。
③若闯红灯了,就要受到交通惩罚。
老王受到了交通惩罚,所以老王闯红灯了。
④根据下列三个命题,写出其连锁推理过程,并写出其结论。
一、什么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就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肢选言判断作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它是假言选言推理中的一种。
例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大女儿的茶叶就不好卖;如果今天不下雨,那么二女儿的雨伞就不好卖;今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这就是二难推理,结果通常处在两难之中,就如上述例子中,无论今天下雨还是不下雨,结果是大女儿茶叶不好卖或者二女儿雨伞不好卖。
二、二难推理的形式二难推理一共有四种形式,但是在公务员考试中常考的有以下两种形式,考生掌握好这两种形式的二难推理,对于考试来说足以。
1.简单构成式两个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相同的后件。
【例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天长了一身疥疮,又痒又痛,很不好受。
他派人去向天帝祈祷,没有见好,就怪罪于祈祷的人,想把他杀掉。
齐国的大夫晏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齐景公说:“你以为向天帝祈祷真的有用吗?如果天帝真有灵,你的过错就瞒不过他,说好话也没有用。
如果天帝没有灵,向他祈祷又有什么用呢?”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话,就把那人给放了。
为了解救无辜,晏子用了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说服齐景公。
晏子的推理过程是:如果天帝有灵,派人去说好话是没有用的(因你的过错瞒不过他);如果天帝没有灵,派人去说好话也是没有用的;天帝或者有灵,或者没有灵;这个二难推理的结果是,派人去说好话是没有用的,所以那人无罪,就释放了。
2.复杂构成式两个假言前提的前后件都不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了两个不同的后件。
【例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在举起金箍棒第三次打白骨精(此时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头子)时,头脑中也出现了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它的推理过程是:如果我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立即把我赶回花果山;如果我不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被妖精吃掉;我或者打死妖精,或者不打死妖精;此时,孙悟空感到进退两难。
有趣的二难推理二难推理(dilemma)是一种常见的假言选言推理样式。
它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
推理的结论可以是直言判断,也可以是选言判断。
具体形式有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这几种格式。
这种推理往往使对手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二难推理是比较常见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些有意思的二难推理,以飨读者。
我们以复杂构成式为例,它的形式是:((p→r)∧(q→s)∧(p∨q))→(r∨s)。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论点、推理、问题)很多,譬如"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
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仿佛在这里没有什么两难的,此说蛮有哲理的。
它给人们以一种生活的启迪。
往往强弱易难具有相对性,简单和复杂也是如此,具有相对性,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无能或水平有限,于是对手就显得强大了。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就是这个理儿。
其实从形式上分析,应该是二难推理。
易中天最近有一篇《高希希有自由,魏明伦请慎言》的博文里也有一个二难推理:"删除'三结义',人家会说你'不忠于原著';保留'空城计',又会说你'不忠于历史'。
还有,历史上的关羽,是不可能手提青龙偃月刀在马上作战的。
但如果没这刀,大家又会说'不像'。
所以很难。
"嗯,这已经不只是二难推理,而是三难推理了。
说明一个道理,国人多半是透过文学作品去了解历史,历史的真相反而被淹没在文学作品的阴影之中。
历史真相经过艺术家艺术形象的"烹饪",就调制出了民间认可的社会形象。
有些无可奈何。
当然,二难推理可以反映在对敌关系之中。
毛泽东有个很有名的二难推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们令~p:人不犯我;~r:我不犯人;p:人犯我;r:我犯人。
将~p代入p,~r代入r,p代入q,r代入s,就有如下形式:((~p→~r)∧(p→r)∧(~p∨p))→(~r∨r)。
在国考中逻辑推理部分虽然看起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依然有章可循。
将在下文中针对逻辑推理中二难推理这种题型进行解析,以求为考生的备考锦上添花。
一、二难推理的定义及作用二难推理就是假言选言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是以两个具有合取关系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
常称“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也叫两刀论法,“二难”来源于希腊文Dilemma,其含义为“两重假定”。
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
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断定事物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前提引申出对方均难以接受的两个结论,使对方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难推理因此得名。
二难推理在思维与论辩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韩非就曾大量使用二难推理进行严密论证和反驳论敌的。
例如,中世纪无神论者针对一些神学家提出的“上帝万能”的错误思想,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反问: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神学家无论是给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和“上帝万能”的思想相矛盾,因而使自己处于下面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如果上帝能创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就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搬不动),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不能创造),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总之,上帝不是万能的。
我们再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着老虎则被虎咬,如果下来也被虎咬;或者骑虎,或者下来————————————————————————所以总是被虎咬这个就是典型的二难推理。
通常来说,正确的二难推理须遵守的规则: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对错误二难推理驳斥的方法:第一,指出错误二难推理的前提不真实。
二难推理的前提不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提不是真实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种是前提中的选言判断选言肢没有穷尽。
这需要具体知识来完成。
第六节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一、什么是假言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是前提中有若干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其中以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两支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假言选言叫做二难推理。
例如,古希腊惟物主义者伊壁鸠鲁曾运用下面的推理驳斥宗教神学关于“存在着一个仁慈而万能的上帝”的观点:【例5-6-1】如果上帝是仁慈的,他就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就能够消灭世间的邪恶;(世间有邪恶存在说明,)上帝或者不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或者他不能够消灭世间的邪恶;所以,上帝或者不是仁慈的,或者不是万能的。
“二难推理”的名称来源于希腊文“dilemma”,原意为“进退两难”,因在辩论中运用它常常使对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得名。
如上例的结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存在,但否定了“既仁慈又万能的上帝”存在。
由于宗教神学既不敢承认“上帝不是仁慈的”,又不敢承认“上帝不是万能的”(这两点都与他们宣传的上帝形象不相符),他们就在强大的逻辑力量面前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二、二难推理的主要形式1.简单肯定式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q(要么p要么q)所以,r【例5-6-2】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真品,那么你犯了法;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假货,那么你也犯了法;你卖的这件文物或者是真品或者是假货;所以,你总是犯了法。
简单肯定式的特点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支分别肯定两个不同的前件为真,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已知前件为真,就能推出后件为真”的规则,既然两个前件必有一真,结论就能肯定那个共同的后件为真。
2.简单否定式如果p,那么q如果p,那么r非q或者非r(要么非q,要么非r)所以,非p【例5-6-3】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该努力工作;(甲工作没干好说明)他或者能力不强,或者工作不努力;所以,甲不是一位优秀干部。
二难推理一、二难推理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前提联合作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
它也称为假言选言推理。
它常常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比如,下面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二难推理:传说古代伊斯兰教将领阿马,放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只留下《可兰经》(又叫《古兰经》)一书。
部属对此做法感到不满。
阿马知道后,不仅把提意见的人严厉训斥了一顿,而且还极力为自己的焚书行为进行辩护。
他说:“如果所焚的书内容跟《可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多余的;如果所焚之书内容跟《可兰经》不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异端。
所焚之书内容或者跟《可兰经》相符合,或者不符合,总而言之,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要不得的。
既然如此,烧掉又有什么可惜呢?”父亲对他那喜欢到处游说的儿子说,“你不要到处游说。
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
既然游说只会招致大家恨你,你又何苦为之呢?”在这里,父亲劝儿子就使用了一个二难推理,形式是: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或者你说真话,或者你说假话;总之,有人恨你。
二、二难推理的形式1.简单构成式。
推理结构可表述为:p→q,r→qp∨r————q例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载:贾宝玉从林黛玉的丫环雪雁处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宗……”,怎么呢?贾宝玉又想:“但我此刻走去,见她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她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她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如果我们将贾宝玉的后一段想法稍加简化,那么,就可构成如下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也足以致疾,或者我去林妹妹处,或者我不去林妹妹处,总之,皆足以致疾。
上例实际上是二难推理简单构成式的一种最优形式,其第二个假言前提的前件与第一个假言前提的前件是相矛盾的,其选言前提是一个逻辑真理,即“p或者非p”,可以不考虑。
逻辑判断之二难推理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二肢选言命题作前提构成的推理,是假言选言推理的主要形式,其结论可以是直言判断,也可以是选言判断,其主要特点就是使人进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难推理主要有四种推理形式: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
其中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是行测考试中最常见的两种推理形式,考生只有牢牢掌握这四种推理形式,才能在实际生活和考试中灵活、正确的运用。
一、二难推理的含义二难推理属于假言选言推理的一种。
所谓假言选言推理就是以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作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其中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二肢选言命题作前提构成的假言选言推理称为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之所以称为二难推理,在于指出客观情况只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无论选择哪种可能,其结论总是令人难以接受,即所谓“左右为难”或“进退维谷”。
二、二难推理的形式(一)简单构成式这种形式是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命题的前件,结论中肯定后件。
具体形式如下:如果A,则B;如果C,则B;或者A,或者C;总之,B。
(二)简单破坏式这种形式是在前提中否定假言命题的后件,结论否定前件。
具体形式如下:如果A,则B;如果A,则C;或者非B,或者非C;总之,非A。
在这个形式中,假言推理前提的后件不同,但有相同的前件,因而不论否定哪个后件,结果总是否定了这个前件。
(三)复杂构成式复杂构成式是相对于简单构成式而言的,它是指前提中两个假言命题的前件不同,后件也不同,选言命题肯定不同的前件,结论则以选言命题的形式肯定不同的后件的推理。
具体形式如下:如果A,那么B;如果C,那么D;A或C;所以,B或D。
在这个形式中,各个假言前提有不同的前件和不同的后件,因此肯定这个或那个前件,结论便肯定这个或那个后件。
(四)复杂破坏式复杂破坏式是相对于简单破坏式而言的,是指前提中两个假言命题的前件不同,后件也不同,选言命题否定不同的后件,结论则以选言命题的形式否定不同的前件。
什么是二难推理《形式逻辑》说:二难推理是一种特别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
论述:二难推理当我们考虑事物有两种可能性以及每一种可能性会导致其中一后果时,我们常常采取二难推理的形式。
二难推理在辩论中常常用到,辩论的一方常常提出一个断定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性都引伸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二难推理之所以叫做“二难”,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例如,“如果甲反抗,乙要攻击甲;如果甲不反抗,乙也要攻击甲;甲或者反抗,或者不反抗;乙总是要攻击甲”。
这个二难推理具有以下形式:如果A,那么C;如果B,那么C;A或B,所以,C。
再如,“如果甲承认错误,那么他要接受批评;如果甲不承认错误,那么他要接受惩罚;甲或者承认错误,或者不承认错误;所以,甲或者接受批评,或者接受惩罚”。
这个二难推理具有以下形式:如果A,那么C;如果B,那么D;A或B,所以,C或D。
以上两种二难推理形式,叫做“二难推理构成式”。
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联合而成的推理,因此,它服从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规则。
二难推理构成式的选言前提的各个选言支,分别地承认了每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前提的前件,结论就分别地承认了各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
二难推理除了有构成式以外,还有破坏式。
在二难推理破坏式中,选言前提的各个选言支分别地否认各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分别地否认各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
二难推理破坏式有以下两种正确形式:“如果A,那么B;如果A,那么C;非B或非C;所以,非A”与“如果A,那么C;如果B,那么D;非C或非D;所以,非A或非B”。
由于二难推理是辩论中非常有用的工具,诡辩者就常常利用二难推理来进行诡辩。
对于一个不正确的二难推理,我们可以从形式不正确或前提不真实两个方面来加以驳斥。
如果一个二难推理的形式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规则指出它的错误;如果一个二难推理的前提是虚假的,我们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二难推理2正确运用二难推理请看一个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
当时盛行的处死方法有二:一是砍头,二是绞死。
这两种死法囚徒可以自己选择。
选择的方法是:死前囚徒随意说出一句活,而且这句话可以让人马上检验出真假。
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就绞死;如果囚徒说的是假话,那就砍头。
结果,有的囚徒因说真话(包括说不出话)而上了绞架;有的囚徒因说假话而身首分离。
其中有一个囚徒非常聪明,当轮到他选择处死的方法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对我砍头。
”这下,国王难于处置了。
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于是,只好把他放了。
为什么国王决定把这个囚徒放了呢?因为国王听了这个囚徒所说的“要对我砍头”的话以后,陷入了二难推理之中。
什么是二难推理什么是二难推理呢?二难推理就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肢选言判断作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它是假言选言推理中的一种。
例如:如果我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如果我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我或者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或者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
它的方法是: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难推理也可以用来表达当事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上面这个例子就表达了“我”想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的矛盾心理。
二难推理的形式二难推理有四种形式:1.简单构成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相同的后件。
请看一则历史小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天长了一身疥疮,又痒又痛,很不好受。
他派人去向天帝祈祷,没有见好,就怪罪于祈祷的人,想把他杀掉。
齐国的大夫晏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齐景公说:“你以为向天帝祈祷真的有用吗?如果天帝真有灵,你的过错就瞒不过他,说好话也没有用。
二难推理一、什么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是一种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肢判断的选言判断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
二难推理的典型案例是我国古代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当别人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若何?”的时候,他就面临着一个二难推理:如果他回答说矛能够戳穿盾,那他就得承认盾并不是象他说的那样好;如果他回答说矛不能戳穿盾,那他就得承认矛并不是他说的那样好;他或者回答说“矛能够戳穿盾”,或者回答说“矛不能戳穿盾”;所以,他或者是承认他的盾并不是他说的那样好,或者是承认他的矛并不是他说的那样好。
二、简单的二难推理特点是:或者是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相同,或者是两个假言判断的后件相同,而结论是一个直言判断。
1、构成式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不同,但它们的后件相同,而选言判断的两个肢判断分别肯定了假言判断的两个前件,从而结论肯定了那个共同的后件。
公式:如果p,那么q;如果非p,那么q;或者p,或者非p;所以q,例如: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家们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 他们始终没有得出结论。
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二难推理:如果说上帝能够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就得承认上帝不是万能的(因为他举不起这块石头);如果说上帝不能够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也得承认上帝不是万能的(因为他造不出这块石头);或者说上帝能够造出这样一块石头,或者说上帝不能造出这样一块石头;总之,都得承认上帝不是万能的。
例如:(1)某人到处演讲,有人劝他说: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不管你说真话,还是假话,总之有人恨你,何必呢?(2)我们参加足球比赛,赢球了要总结,输球了也要总结。
总之都要总结。
2、破坏式特点是: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相同,后件不同;而作为另一个前提的选言判断的两个肢判断分别否定了这两个后件,从而结论否定了那个共同的前件。
公式:如果p,那么q;如果p,那么r;或者非q,或者非r,所以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