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可比性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可比性:之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一方面是之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进行研究。
社会总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他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它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以及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从跨文化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地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的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情境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景研究即对这些典型格局进行研究,特别似乎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到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缺类研究:指一种文类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在差异较大的现象,通过对两个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以及各自的特点。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99JXSHKX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徐扬尚比较文学作为致力于无用之用的语际、族际、国际、科际文学关系会通研究的边缘学科,并不是无限可比的。
因为基于孕育比较文学的西方文化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非类不比、相同不比、异质难比,完全异质或完全相同无以比。
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必须立足同一平台、同一标准、同一目标的“三原则”,开展异类求同质、异质求同类、同质求异类、同类求异质的求同存异、互证互释、彼此发明;进而令其会通“四际文学关系”的传受变异研究、异同比类研究、阐释发明研究,具有以同源类同性、另类异质性、证释发明性“三元素”为内涵的可比性。
[关键词]比较文学;可比性;三原则;三元素[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0)06-0099-05徐扬尚(1962—),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
(四川成都610064)源于歌德“世界文学”观念的比较文学,经由达尔文的自然人类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英国比较文学家波斯奈特、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的文学进化论的发展后,形成了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
它不得不面对非类不比、相同不比、异质难比、完全异质或完全相同无以比的“原罪”性问题。
由于比较文学比什么?如何比?为什么比?长期陷入对象不明、概念模糊、范围宽泛、方法通用的境地。
以致法国巴登斯贝格声色俱厉地谴责:“有人说:‘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这是毫无意义又毫无价值的吵闹!我们懂得,它只不过是在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罢了。
”“十分清楚,真实性不在那里。
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1](P32-33)伽列在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序言”中也表达了他的担心与忠告:“比较文学的定义有必要再一次加以廓清”,“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总之,比较文学的比较,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违背这一条,比了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较文学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四种: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和平行研究。
流传学和渊源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简单点说,比如我国(汉民族文化体系下的文学)文学作品流传到外国,从我国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我国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就属于“流传学”;而我们的作品流传到国外,被接受,使国外的作家受到启发、影响并有所创作,此时,他们的学者去研究他们的作家受到我们的作品的影响的情况,就是“渊源学”。
流传学和渊源学包括了对涉外文学和区域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的研究。
媒介学,主要包括促成文学流传的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本的研究。
而平行研究,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最能体现一些人类共通的规律。
假如我们能够在两个毫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发现相同之处,说明了这相同之处很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
而在具体的平行比较当中,比较又分为三个方面:类同研究、反比式研究、互衬式研究。
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双方的相互之间的三种关系,或者是类同的,相像的;或者是相反的,对立的;或者是各有特色而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的。
比较类同点和不同点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文学母题,不管是差异多大的文化体系,都会有一些母题跟别人的相类同,仿佛是不约而同那样;又如中国的反侵略文学和日本的侵略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立关系。
这些,都很容易可以发现并找到可以轻易找到比较的立足点。
而互衬式比较,不是为了
求同,也不为了辩异,而是要使两者并立,双珠合璧,使人能把握全貌,了解一些独特的有趣的文学现象,例如钱钟书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指出中西诗各自的优胜处,介绍现象,说明原因,并不比较两者优劣。
总之,只有拥有世界眼光,为了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两种文学的研究,才能算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也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挑选出来的两个比较对象,才具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可比性。
而这两个可比对象,又应该具备或往来交叉互相影响,或两两相望相映成趣的事实上的联系,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比较对象,因为比较不是空口无凭的瞎猜测,而是需要一定的论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