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0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比较文学考研复习资料比较文学考研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4、欧洲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研究刚好诞生于19世纪末欧洲帝国主义的强盛时期,并无可辩驳地与之联系在一起,早期比较学者的跨文化视野是靠当时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拓展出来的,当时的欧洲在对世界发号施令,帝国主义的地图为当时的文化视野提供了通行证,然而满怀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理想的比较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
由于眼界、学养的局限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心理痼疾,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门学科限定在印欧语系之内,从而忽略了非西方文学的存在以及东西文学交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5、美国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的比较文学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的文学研究,反对单纯追求“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究,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
这一学派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代表人物有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等。
6、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其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平行研究大大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疆域,拓宽了比较文学的视野,提升了比较文学的高度,克服了影响研究画地为牢的局限。
7、教堂山会议(哪一年那个地方内容是什么,对法国主义的挑战):指在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理论的僵化的、保守的实证主义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文学审美价值关系的平行研究,从此美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学派的一支开始与法国学派一起受到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重视,并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比拟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拟文学绪论1、定义:比拟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拟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根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开展。
2、比拟文学的根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拟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拟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拟文学论","比拟〞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拟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拟文学评论",比拟文学"准确化〞工作,比拟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拟,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拟文学",坚持比拟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想。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拟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进展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拟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拟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开展"跨学科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一、为什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二、比较法国学者卡雷、基亚与美国学者雷马克、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卡雷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致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基亚定义:强调研究国与国之间固有看法,国际上的各种思想动向,反对梵第根把总体文学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划出去的主张,认为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高级形式”。
雷马克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韦勒克定义: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三、布吕奈尔的比较文学定义对法国学者与美国学者的超越。
分析性描述,系统的和有差异的比较,通过历史,批评和哲学综合阐述语言间或文化间的文学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超越:显示相对的宽容性,并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实际研究范围明确在只“属于统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四、简析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
2、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国学派。
3、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成立。
4、民族主义中潜在的一种盲目自大的危险,容易滋长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绪,即所谓的。
5、思潮流传主要表现为文学思潮的传播。
6、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叫做。
7、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8、“文类”一词,我国又称。
9、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
10、中国戏曲中只有正叙式而没有。
11、比较文学在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12、“比较文学之父”是指。
13、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是。
15、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现象的第一人是。
16、世界趋同性首先表现在模式上。
17、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
18、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作用下的结果。
19、平行研究的提出是学派的贡献。
20、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
21、西方的悲剧理论反对结局。
22、诗学在西方泛指。
23、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24、的质量是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5、在西方,《圣经》同文学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和繁荣是()。
A、二三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四五十年代D、五六十年代2、小说中事件发生,人物出现的背景叫()。
A、场景B、背景C、情景D、环境3、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A、体裁上B、语言上C、作家身上D、主题上4、西方文艺理论的核心术语是()。
A、言志B、创作C、品评D、典型5、美国比较文学家列文曾将文类比较比作()。
A、集会B、交流C、公共机构D、沟通6、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叫()。
A、个人媒介B单独媒介C、文学媒介D传播媒介7、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
A、外在关系B、内在关系C、相互关系D、相对关系8、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主要表现为一种()。
比较文学概论的复习资料综合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译介学研究范畴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形象学的研究范围、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12、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错误影响、负影响第三章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15、西方文学三分法。
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16、七科之学是什么、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第四章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跨文明阐发的定义、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二、理解记忆1、什么是比较文学?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4、什么是“套话”?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
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
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比较文学》复习题填空题: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 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中西比较诗学》。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0056]《比较文学》第一批次[多选题]平行研究的特点有A: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B:只要具有“可比性”和跨越性的文学现象都可进行比较C: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D:跨学科研究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文学作品的母题与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构成母题的人物形象主要来自:A:神话传说中的人物B:现实中的英雄C:报告文学中的典型D:名著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参考答案:AD[多选题]中国古代的文类二分法将文学分为A:韵文B:诗歌C:小说D:散文参考答案:AD[多选题]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的不同之处有A:译介学将视野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领域,将翻译首先视为一种文化现象;B:译介学更多的是注重语言的转换过程,翻译水平及翻译经验。
C:译介学将翻译视作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D:传统翻译比较重视翻译中的文化改写与文化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参考答案:AC[多选题]译介学中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表现为A:个性化翻译B:误译与漏译C:节译与编译D:转译与改编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关于主题学的内涵的辨析,正确的有A:主题就是指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和题旨B: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的主题(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套语等)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C:母题是抽象的,主题具有客观性D:有限的母题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参考答案:BD[单选题]以下属于情境研究范围的有A:中国人笔下的“鬼子”形象B:中西三角恋爱模式研究C:中西绿林好汉对比研究D:中西“月亮”意象对比研究参考答案:B[多选题]文类学中的"三分法”是将文学分为A:抒情性文学B:叙事性文学C:纪实性文学D:戏剧类文学参考答案:ABD[多选题]巴柔认为"形象”的特征表现为:A:比较文学中的“形象”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并非关于异国的真实描述与写照B:具有明显的套话特征C: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D:是一种真实性较高的想象参考答案:ABC[单选题]伏尔泰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变与处理属于A:译介学问题B:形象学问题C:主题学问题D:媒介学问题参考答案:C第二批次[单选题]1931年梵•第根出版了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A:《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B:《比较文学的危机》C:《比较文学论》D:《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参考答案:C[多选题]影响研究按照影响的过程划分:A:流传学(誉舆学)B:渊源学C:形象学D:媒介学参考答案:ABD[多选题]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新兴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范式有A:形象学B:译介学C:平行研究D:跨文化研究参考答案:ABD[单选题]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的学者是:A:韦勒克B:雷马克C:维斯坦因D:佛克马参考答案:B[多选题]媒介学中的环境媒介主要有:A:“朋友集团”或朋友的聚会B:“文学沙龙”C:“文学会社”D:宫廷与开放都市参考答案:ABCD[单选题]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是A:梵•第根B:吕纳狄尔C:戴克斯特D:维尔曼参考答案:D[单选题]1899年,成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的大学是A:哥伦比亚大学B:哈佛大学C:普林斯顿大学D:芝加哥大学参考答案:A[单选题]法国学派的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A:“任意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B:“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C:跨学科研究D:形象学参考答案:B[多选题]1930年在巴黎大学创立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院”,使巴黎成为了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也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的最终形成的学者是:A:巴登斯贝尔B:基亚C:阿扎尔D:梵•第根参考答案:ACD[单选题]在国际比较文学界较早倡导"和而不同”的原则的中国学者是:A:钱钟书B:乐黛云C:李赋宁D:王国维参考答案:B第三批次[多选题]6、关于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的正确理解有:A:“比较”只是方法论B:“比较”意味着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C: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D: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参考答案:BD[多选题]8、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A:“印象”的渊源、B:口头的渊源C:书面的渊源D:孤立的源流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9、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A:个人媒介B:环境媒介C:文学媒介D:政治媒介参考答案:ABC[多选题]1、比较文学的特征有:A:跨民族性B:跨语言性C:跨文化性D:跨学科性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7、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作家的影响B:作品的影响C:文学样式的影响D:文学之间的影响参考答案:ABC[单选题]4、提出"阐发研究”的是:A:美国学派B:法国学派C:中国学派D:日本学派参考答案:C[多选题]5、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A: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B:文学自身内部的比较C: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比较D: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比较参考答案:ACD[多选题]10、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A: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B:平行研究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C:影响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B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C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D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2、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A 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B 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 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 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3、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A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 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A 《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 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5、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 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 媒介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6、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B 在形象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
C 一个国家之所以对某一个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它的文化传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在形象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兼顾对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形象学的“主观性”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7.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A 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 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 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二、 名词解释(3*5’=15’) 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5、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题。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 6、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7、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8、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 9、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 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 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 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1)跨国家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 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2)跨学科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能够成立。 3)跨文明 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 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 (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 例: 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 (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 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 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 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 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 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 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研究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及变异现象本身,分析其规律。 日本:明“倭寇”,清“东人”,抗战“鬼子” 3)文学文本层面: 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文学、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主题和文类等的相异之处。 果戈理、鲁迅《狂人日记》 4)文化层面: 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 文化过滤-文学误读 (三)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东西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
(四)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 区别:比较文学侧重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总体文学侧重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 联系: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延伸和扩展 提出契机 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语境(本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开放的多元化视野 ——对话和启发 研究领域 跨文明研究、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 5、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 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 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 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