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17世纪美术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美术1.鲁本斯: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阿玛戎之战》《三美神》2.雅各布·约丹斯:《“国王”宴饮》(豆王的宴饮)3.凡代克:《自画像》《查理一世》鲁本斯的艺术特点:1.宗教神话题材为主,艺术创作自由而富有个性2.色彩是其有力的造型语言,色彩的对比和组合具有魅力充满活力和热情气势磅礴的话一对后代浪漫主义美术家具有吸引力3.充满活力和热情气势磅礴的画艺对浪、深远影响4.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艺及人文主义思想和弗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的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十七世纪荷兰美术17世纪荷兰绘画的特点:1.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上层阶级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2.作品过多的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3.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术市场繁荣4.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极大的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题材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三个画家1.肖像画家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家奠基人《吉卜赛女郎》《弹曼陀铃的小丑》《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哈尔斯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多表现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哈尔斯喜欢生动活泼的效果,力求在动态中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特征,捕捉他们瞬间的神态,为此他运用了在当时及其大胆奔放的笔法,即迅速有力摆上画面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如生的形象,他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使画面生动活泼,决不矫揉造作。
2.风俗画家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窗前读信的少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的艺术特点:1.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舍适的气氛的喜好。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和愿望,描绘日常生活和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
3) 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代表画家:伦勃朗:<1>现实主义艺术的大师,勇敢坚定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举世闻名的《夜巡》:主题性绘画,情节性群像,出色的处理了明暗关系,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此外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还有哈尔斯、维米尔及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荷兰小画派艺术: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特点:作品的画幅比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应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伦勃朗经典作品伦勃朗·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台湾把伦勃朗翻译为林布兰。
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
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除伦勃朗外,他们还有8个孩子。
伦勃朗青年时期就已经声明鹊起,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伦勃朗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伦勃朗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伦勃朗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伦勃朗代表作之一:《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从1640年代开始,伦勃朗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伦勃朗作画最多的一年,创作了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在内的大量作品。
1663年以后伦勃朗作画较少,此时他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生命中苦难的转折点是从他的名作《夜巡》开始的,在绘制《夜巡》的过程中,伦勃朗固执的想要打破当时的传统,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从此以后,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画家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潦倒。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伦勃朗和女仆韩德瑞克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科尔内利亚,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风景画静物画【26】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17世纪荷兰的一些风景画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已经完全消失,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受人们喜爱与欢迎的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
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描绘了沙丘、海滩、风车、牛群、平坦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这些典型的荷兰风光,无处不流露着他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其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约1628—1682)和迈因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
雷斯达尔早年随父亲学习绘画,50年代旅行到过许多地方,发展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景画风格:气势雄伟、充满激情,使风景画提高到具有英雄史诗般意义的高度。
他经常表现的题材有苍茫的暮色、阴云密布的天空、湍急的流水、飞泻的瀑布、苍郁的森林、磨房的水车、巨大的风车。
《暴风雨》、《急流》、《哈雷姆景色》1651年、《瀑布》1668年、《埃克河边的磨坊》1670年、《森林中的逐猎》都是他的代表作。
《哈雷姆景色》《景观瀑布》《埃克河边的磨坊》被艺术史家称为“这是歌颂大自然的潜力与发达的荷兰面粉工业的赞美诗,是典型的描写荷兰本土风物的风景画。
”由于这幅画以及其他的许多名作,使雷斯达尔成为荷兰风景画派的奠基人。
这幅画的景色是极富时代性而又极富荷兰的民族特色的。
碧波荡漾的埃克河边,高大的磨坊风车像钟楼一般地耸立在倾斜的河岸上,巍峨壮观。
那缓缓地在转动着的风车,宛如一个巨人屹立在空中。
略带蓝色的灰色云朵则在天际飘动,阳光透过云层,将远处的教堂的尖顶照耀得斑斓闪烁,这是典型的荷兰风光。
岸边可以见到停泊着的船只的桅杆,有一条帆船正从左边远方徐徐驶来,似乎是朝着磨坊来的。
这里巧妙地暗示着由于面粉加工工业的发展,那些船只正在埃克河里为运输而忙碌。
右边有几个妇女在河岸的小径上行走,磨坊的栏杆上则有一个男子在向远处眺望,使这日常所见的乡野自然状态,增添了一种美。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在绘画方面,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
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
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
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
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
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
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
绚烂多姿的荷兰17世纪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风格17世纪前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往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
新的文化气息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巴洛克艺术影响。
挣脱了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一)哈尔斯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
吉普赛女郎(二)伦勃朗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一生经历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的生活化。
他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他描绘的老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
其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夜巡》(1642年原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后期《带天使的圣家族》、《入浴的妇人》、N幅自画像,铜版画《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
(三)荷兰小画派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荷兰绘画黄金时期——伦勃朗荷兰绘画以在17世纪的肖像画最为出名,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荷兰独立和市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描绘市民阶层生活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和伦勃朗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荷兰的独立使得荷兰迅速发展成为了海上商业国家,市民阶层经济基础的提升促使其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不断提升。
其次,荷兰绘画的兴盛时段正是文艺复兴之后到巴洛克艺术的繁荣转变时期,宗教对绘画的影响越来越弱,人文层面越来越多,所以尤其像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等人逐渐使荷兰风俗画成为了主题。
这里介绍一位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伦勃朗。
伦勃朗之所以被誉为西方美术史上的大师,一是他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当时具有着开创性的价值;二是他对于光和影的塑造和描绘是当时其他古典画家所不可比拟的。
伦勃朗的绘画题材基本分为三类:宗教画、自画像、群像画。
伦勃朗从小就受宗教影响,因此他的一部分创作跟宗教和神话题材是直接相关的。
他创作的圣经题材是出于内心与灵魂的驱使,是为了寻求个人与精神上沟通的精神渠道。
虽然伦勃朗涉足宗教题材的绘画,但这是跟加尔文新教的倡导有冲突的。
伦勃朗是坚定的加尔文教徒,他创作圣经题材的版画和油画是出于这样一个信条,即圣经的信息必须通过人类的语汇才能获得准确又恰当的阐释,而高度的个人化的对圣经的领悟,则意味着心灵世界沐浴在上帝的光辉里。
在他的宗教画中总能看到许多具有丰富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内涵,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幻象。
在西方艺术史上,许多画家都喜欢以自画像的创作来探究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的微妙关系。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丢勒,后来的梵高等。
伦勃朗一生有超过一百多幅的自画像,这些画像不仅记录了他的外表容颜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
应该说,伦勃朗从自己艺术生涯的早期就非常喜欢自画像的创作,莱顿时期的自画像描述的是一个自信又有些放浪的青年形象。
而三十年代在阿姆斯特丹时期的自画像,伦勃朗扮演了荷兰社会各色人。
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也有健壮朴实的市民,还有哲学家、骑士等等,充满了戏剧色彩。
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
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
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
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
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莱顿时期(约1625~1631),伦勃朗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现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宗教画《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约1626,里昂美术馆)。
这类油画受拉斯特曼以及乌得勒支画派画家洪特霍斯特的影响,采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以加强画面的戏剧性效果。
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通过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揭示其内心活动。
此外,从莱顿时期起,开始绘制大量肖像画。
他一直对老年人以及各种富有绘画性特征的人物感兴趣。
自画像真迹目前估计总数在 60-100幅之间。
为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画家耗尽毕生精力来研究面相学。
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莱顿时期中,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
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虽不像后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那样成熟,但已显示出画家很早就致力于发掘油画颜料本身的质感和潜力,从他那时的有些油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画法以及在画布的颜料层上用笔杆刮出痕迹之类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从1632年起,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
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
17世纪荷兰画家荷兰风俗画特点分析荷兰风俗画是17世纪荷兰画家所创作的一种特殊风格的油画,主题涉及到荷兰社会的各种方面,包括日常生活、聚会、市场、舞蹈、音乐、舟行及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等等。
这些画作不但展现了荷兰社会的特点,而且也成为人们了解当时荷兰社会的重要窗口。
本篇文章将对荷兰风俗画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题材丰富,反映荷兰社会荷兰风俗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了荷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涵盖了农村、城市、海港、家庭、酒馆等等生活场景。
在这些画作中,艺术家们通过想象或者真实的情境去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建筑、反映社会习俗等等,从而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细腻。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画作反映了当时荷兰社会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美感,让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这种生活方式。
二、细节精细,刻画细腻荷兰风俗画在细节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图像中的绘画细节都非常精细。
在这些画作中,画家们不仅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对细节的刻画也是无微不至的。
例如,在荷兰画家Jan Steen的《酒馆宴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描绘。
画面中的人们在享受美食和饮料的同时,注意到小细节,比如说一个人在摆弄杯具,另一个人在吃柿子,并且非常详细地描绘了房间内的物品和建筑物。
另外,荷兰风俗画家Hendrik Avercamp的《冬季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描绘冬季的景象来展现冰上的运动以及背景中荷兰建筑的特征。
三、角度独特,构图新颖荷兰风俗画在构图方面也非常独特,这主要体现在画面的创新构图和非传统的视觉效果上。
这些画家们善于从特别的角度去观察当时的社会和生活,然后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技能来表现画面。
在荷兰画家Pieter de Hooch的作品《私人画廊》中,他刻画了一位女孩独自欣赏画作的情景,画面构图非常优美简洁,人物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也非常生动自然。
在荷兰画家Jan Vermeer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使用强烈的光线和色彩对比去强调人物和场景,从而创造出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名画简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
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
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
荷兰小画派名词解释荷兰小画派是指17世纪荷兰绘画中的一支艺术派别,主要活跃于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
他们的画作小巧精细,注重细节和表现形象的真实感。
以下是关于荷兰小画派的一些名词解释。
1. "小画派"(Dutch little masters):这个术语最早是法国画家Jean-Baptiste Greuze 在18世纪使用的,他用来形容17世纪荷兰画家的作品,这些画作通常非常小巧。
小画派的画家经常使用细笔和细小的画布,创作出精细的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画作。
2. "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荷兰小画派的画家非常擅长描绘各种风景,他们通过刻画荷兰乡村和城市的场景,展现了当时荷兰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荷兰小画派的风景画非常注重细节,同时也运用了独特的光线处理技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3. "静物画"(Still life):荷兰小画派对静物画的描绘也非常有特色。
静物画是描绘无生命物体的艺术形式,荷兰小画派的静物画作品通常描绘各种水果、花卉、食物和物品等细腻的细节,通过对光线和阴影的处理,使画作更加逼真。
4. "肖像画"(Portrait):除了风景和静物画,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也擅长绘制人物肖像。
肖像画是描绘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荷兰小画派的肖像画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面部表情,力求以细致的绘画技巧刻画出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5. "光影效果"(Chiaroscuro):荷兰小画派的画家非常注重对光影效果的处理。
他们善于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真实感,通过精确的阴影和光线的处理来创建戏剧性的效果,使画作更加立体感和逼真。
6. "画家公会"(Guilds):在17世纪的荷兰,画家们通常组成画家公会。
画家公会是一个专门管理和组织画家的组织,画家们通过这个组织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互相交流和学习。
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巴洛克艺术影响。
挣脱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一)哈尔斯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
(二)伦勃朗(1642年原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1632年);《夜巡》《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后期《带天使的圣家族》、《入浴的妇人》、N幅自画像,铜版画《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
(三)荷兰小画派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特鲍赫,《音乐课》、《年轻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霍赫,《在地窖门前》、《一个荷兰家庭的庭园》;梅蒂绥,《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维米尔,其作品与“小画派”其他画家有所区别,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
最主要的风景画描绘其故乡的《德尔夫特风景》、《小巷》。
他大部分作品表现了舒适、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的少女》。
(四)荷兰风景画17世纪荷兰形成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
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霍贝玛,他的作品有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展示了荷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并木林道》,1868年)。
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画科。
威廉?考尔夫等。
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
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
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
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
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
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
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
奥斯塔德的风俗画有类似长处,其画面情绪比较风趣和乐观,不像布鲁威尔的油画那样地往往带有悲怆感。
布鲁威尔:《醉汉打架》从事时装画的有在莱顿工作的画家G.道。
他在20~30年代从伦勃朗习画,后来形成自己的画风。
其作品往往表现少数几个人物处身于室内,壁上有一扇窗子,并有布幔、书本、乐器等道具。
这类作品幅面不大,但相当精致,并注意光线的表现,为精致画派的精品。
N.马斯于40年代末至阿姆斯特丹受业于伦勃朗门下。
他的那些表现老妪在祈祷或瞌睡的时装画,曾风行一时。
G.梅曲活跃于莱顿和阿姆斯特丹,擅长于描绘中产者安逸而宁静的家庭生活。
他的室内情景画在技法上相当细腻精巧,比较接近于维米尔的作品。
G.泰博赫跟同时代其他许多荷兰画家不一样,曾在许多欧洲国家旅行,识多见广,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流派。
所绘的那些反映市民阶级上层分子悠闲生活的时装画,生前很受买主欢迎。
他尤其擅长于细腻地表现富裕人家妇女衣着的质感。
J.斯滕则兼画农民题材油画和时装油画,是一位有成就的风俗画家。
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的,为代尔夫特的两位画家:维米尔和P.de霍赫。
可是,维米尔生前却不像泰博赫和梅曲那样受市民们欢迎,由于卖不出画而在负债累累之中死去。
他的风俗画富有生活情趣,并在艺术处理上显示出宏大的气派。
霍赫自1653年起定居代尔夫特,在那儿完成了他的一些最佳作品。
肖像画早在16世纪末,尼德兰北方诸省就已有其本身的肖像画传统了。
北方画家C.凯特尔和J.van斯科勒尔在力求摆脱风格主义肖像画程式的束缚的同时,形成了比较写实的画风。
凯特尔及其追随者们还发展了尼德兰早先就有的团体肖像画传统。
这些画家乃是17世纪荷兰肖像画艺术的先驱。
哈尔斯:《笑的骑士》17世纪荷兰肖像画最兴旺的地区为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
哈尔斯为17世纪初荷兰最有名的肖像画家。
他画中的人物不再是类型化而是个性化的。
其早年作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尤其能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从微笑转化为大笑过程中的刹那间表情。
其团体肖像画刻画了因人而异的性格特征,神态自然,构图生动,克服了上一世纪团体肖像画程式那种画面过于拥挤、人物表情呆板的缺点。
伦勃朗的肖像画则往往更深刻地揭示了各式各样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除绘制肖像画外,伦勃朗还精于制作其他体裁的油画,从而展现了他作为同时代荷兰画家中最杰出的绘画大师的多方面才能。
伦勃朗:《戴头盔的人》风景画15~16世纪,风景画在北欧已有所发展,可是人们只把它看成是次要画种。
直到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们跟法国风景画家克洛德·洛兰等一起,才使风景画演变为重要画种之一。
17世纪最初10年中,荷兰风景画仍然明显地受到16世纪样式主义风景画程式的影响,在构图方面往往采用较高的地平线,远景为幻想出来的山脉,而远近感则以程式化的色彩来表达,即前景为褐色,中景为绿色,远景为蓝色。
1612年,两位风景画家E.van de费尔德和H.P.塞赫斯参加了哈勒姆画家同业公会。
他俩发展了荷兰风景画艺术的写实倾向。
例如,费尔德的风景画在构图方面把地平线压低,并废弃程式化的用色方法,使整个画面显得透视合理,空间感强,色调富有真实感。
费尔德的弟子霍延,J.J.van 在20年代中画风酷似其师,后来青出于蓝,形成独特的风格,在画中逼真、细腻而流畅地表现了对光线与空气的感受。
他所留下的几千幅油画和素描真实而动人地记录了当年荷兰的运河、港湾以及莱茵河地区的风景。
雷斯达尔家族的成员们对荷兰风景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中间,J.van雷斯达尔尤其使荷兰风景画发展到了顶峰。
他除继承和发展前辈风景画家在表达光线和空气感方面的成就外,还有意识地强调整个画面的结构感。
他擅长于画树和渲染画面气氛。
人们形容他的风景画为“史诗式”的。
他的弟子中以M.霍贝玛最有名。
费尔德家族中的另一个成员小W.van de费尔德和J.van de卡佩勒以擅长于绘制海景画而出名。
这类海景画对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静物画与动物画早在15世纪,尼德兰画家们,如凡·爱克兄弟等即有善于表现各种物质特性的传统和兴趣。
他们所描绘的金属、丝绒、玻璃等具有逼真的质感。
可是,这些东西过去只被用作宗教画或肖像画中的道具或背景。
直到17世纪,静物画才成为重要的绘画样式之一。
它在荷兰的发展,也由于当时荷兰市民对于来之不易的安宁富足的小康之家,产生出由衷的喜欢。
他们在生活享受方面追求丰裕的饮食和考究的餐具,此外,还注意美化生活环境,如种植郁金香等花木。
荷兰静物画的繁荣,看来正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
哈勒姆画家P.克拉斯和W.C.海达所首创的“早餐桌图画”,在色调方面接近于霍延的风景画,把光线与空气的感觉表现得清新而透彻;而在构图方面,则强调各种餐具、用具的形式和质感之间的对比,画中的锡□器皿、瓷器、玻璃器、布、陶碗、烟斗以及各种食品和野味,均显得极为逼真。
其他静物画家也各有专长,如A.van贝耶伦画海水产品,J.韦尼克斯画猎获的禽兽,M.洪德库特画鸟等。
荷兰花卉画家根据水彩写生来绘制油画,同一幅花卉油画中有时出现属于不同季节的多种花卉。
而在动物画方面,则有一批擅长描绘牛、马、羊之类牲畜的画家。
宗教、神话与历史画这类油画在荷兰虽然不像过去那样发达,但17世纪时并未绝迹。
乌德勒支画派便以绘制意大利式的风格主义宗教画而出名。
此外,伦勃朗、维米尔等也曾从事于宗教画创作。
18世纪,荷兰绘画缺乏创新精神。
18与19世纪之交,荷兰绘画受法国美术影响,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曾风行一时。
19世纪中叶,J.伊斯拉埃尔斯等以其写实而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油画,振兴荷兰绘画艺术。
70年代起,伊斯拉埃尔斯定居海牙,成为海牙画派的首领之一。
J. B.戎金长期客居巴黎,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先驱。
而后印象主义画家V.凡高则由于其艺术成就而获得巨大世界声誉。
20世纪中,荷兰画家中的知名人士有野兽主义画家K.van童根、象征主义画家J.T.托罗普、风格派画家P.蒙德里安等。
凡高:《圣马利的渔船》建筑荷兰独立革命前后,这里没有建造过大教堂和大宫殿,而是忙着建造市政厅、交易所、钱庄、行会大楼等。
17世纪中叶,荷兰建筑在欧洲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古典主义样式,这种样式曾为英、法两国的一部分民用建筑所模仿。
18世纪中叶起,荷兰经济衰退,建筑事业不太发达。
1857年在阿姆斯特丹最先出现了钢材结构的建筑物。
19世纪末,建筑师H.P.贝拉赫强调以功效的观点来构造建筑。
他所设计的实用样式掀起了荷兰建筑的革新运动,其代表作为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这类建筑对以后西方现代派建筑产生过较大影响。
雕塑荷兰在肖像雕刻和陵墓雕刻方面有其成就和自身的传统,但国际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