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系统分析性能验证及确认共84页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84
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验证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验证检测系统是指完成一个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的组合。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
新添置的检测系统,虽然仪器厂商已经提供了仪器性能的初步参数,但由于地区、实验室之间的差异,个实验室在仪器正式用来检测患者样品和发检验报告前,应重新进行性能评价。
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实验室认可的要求。
实验室如使用的检测系统是公司的系列产品,即使用的是厂商提供的原检测系统,则只需做基本的性能验证。
具体方法如下:一.精密度验证1.批内精密度:根据CLSI EP15-A文件,取2个水平的标本,同一批次尽可能短时间内连续重复测定20次,CV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厂家的要求。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 +(x2-x)^2 +......(xn-x)^2)/(n-1));CV%=SD/mean(x1...xn)*100%.2.批间精密度:参照CLSIEP5-A文件,选取正常水平(Citrol-1)、异常水平(Citrol-2),分别分装成5份,冻存于-20℃冰箱内。
每天取出2个水平的质控,分别测定2批次,每批次测2遍,2次间隔大于2h,连续测定5天,计算SD和CV,CV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厂家的要求。
二.准确度验证分别取2个水平的定值质控品(Citrol-1,Citrol-2)验证凝血四项的准确度,D-二聚体专用质控品验证其准确度,每个结果重复测定3次,结果应在质控品标识的可控范围内,偏倚应在厂家标识的±10%范围内;同时结合当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凝血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评价。
三.检测限验证只验证以浓度为结果的项目,将FBG和D-Dimer的标准品分别使用配套的OVB 稀释液稀释到厂家标识的浓度检测底限值附近,重复检测10次,记录结果,计算CV,应在厂家标识的±20%范围内,该浓度即为该项目的检测下限。
免疫检测系统/方法的分析性能验证评估报告检验中心依据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对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相关要求,对定性检测项目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检出限、CUT OFF值进行评价;雅培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检测系统性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功能灵敏度等。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目的:对雅培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检测系统定量检测的肿瘤8项(AFP、CEA、Ferritin、Total PSA、Free PSA、CA125、CA19-9、CA15-3)和感染免疫项目(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抗HCV、抗HIV、抗TP、TRUST)定性检测方法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生产厂家给出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来验证生产厂家给出的性能指标是否能满足临床要求。
若无厂家性能指标则与CLIA’88规定的标准或卫生部室间质评计划表提供的标准比较,判断仪器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 原理2.1 感染免疫定性检测项目2.1.1 检测系统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评价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采用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样品,本组参加室间质评的项目一律用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检测系统灵敏度为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的百分率。
诊断特异性为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的百分率。
符合率指所有检验结果中正确结果百分率。
2.1.2 检出限检出某种分析物的最低浓度。
选择定值阳性质控品,按比例作系列稀释并检测,以确定其最低检出限。
以S/CO大于1且接近于1,比值稳定的最低浓度作为其检测限。
2.1.3 CUT OFF值判定某种分析物有或无的判断值。
收集1500例健康人群需验证项目的OD值,求其平均值和标准差(SD),以平均值+3SD作为本实验室的Cut off值。
浅谈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徐淑贞陈明涛姚轶敏浙江省中医院310006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规范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过程,文章从制定计划,确定方案,执行方案三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的程序。
医学实验室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有效,最大程度的得到质量和能力方面的认可,近年来各实验室着力推行检验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用审视的态度评价日常的操作行为,其中对检测系统的验证评价尤其重视。
检测系统的验证是指对实验室新购置的已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了其分析性能的检测系统,实验室在投入进行常规病人标本检测前,需对厂商提供的性能资料中的几个分析性能进行实验确认该检测系统是否具有预期的水平。
对检测系统性能验证的内容一般包括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
本文就实验室如何开展验证工作做了以下几点探讨:1制定验证计划1.1实验室管理层应制定计划,用于定期监测并证实检测系统已适当校准处于正常功能状态。
同时还应有文件化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并记录[1]。
1.2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和各专业组组长共同负责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实验方法的设计,专业组组长负责组织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实验并成立工作小组。
2制定验证方案2.1确认检测系统:检查一个项目检测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保养计划等组组成的检测系统,若手工操作还包括具体操作人员都准备到位。
2.2确认性能验证的内容:定量项目包含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定性、半定量项目包含检测结果符合率,检出限。
2.3确认验证时机和周期:实验室对新购置的检测系统在正式用于检测标本前,需要对检测系统的主要性能和指标进行验证;系统每运行12个月后,需要重新对检测系统的主要性能和指标进行验证;遇到重大投诉针对检测系统有质疑时,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验证;仪器维修后、重要零件更换后、试剂改变后等需要对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重新验证;仪器长距离搬动后,需要对检测系统的主要性能和指标进行验证,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最大程度的满足临床要求。
冯仁丰近期,国内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正式发布了2012年的ISO15189文件的翻译文件(CNAS-CL02)。
在新版本的文件中,第5.5.1.1节中要求,实验室应选择与其用途经过确认的检测系统(文件中将其描述为检验程序),每一个检验程序的规定要求(性能特性)应与该检验的预期用途有关。
注:首选程序可以是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程序。
第5.5.1.2节检验程序的验证(Validation)中,说明了什么是检测系统的验证。
规定了:为未经修改而使用的已确认的检验程序在常规使用前,应经过实验室的独立验证。
实验室应从制造商或方法开发者处获得相应信息,以确定检验程序的性能特性。
实验室进行的独立验证,应通过获取客观的证据(以性能特征形式)证实检验程序的性能与其声明相符。
验证过程证实的检验程序的性能指标,应与检验结果的预期用途相关。
在5.5.1.3检验程序的确认(Verification)节中,说明了什么是检测系统的确认。
被确认的检测系统(检验程序)为:非标方法;实验室设计或制定的方法;超出预期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修改过的确认方法。
在该节中说明了方法确认应尽量全面,并通过客观的证据(以性能特征形式)证实满足检验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
注:检验程序的性能特征宜包括:测量正确度、测量准确度、测量精密度、分析特异性、分析灵敏度、检出限和定量限、测量区间等,并且要求:当对确认过的检验程序进行变更时,应将改变所引起的影响形成文件,适当时应重新进行确认。
美国政府对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法规CLIA’88,2003年版本的要求中,对于FDA认可的非简易检验项目,在首次使用报告患者结果前,你必须验证你的实验室检测性能和厂商提供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范围是相似的。
显示检测系统性能证实的记录应长期保存至该项目仍然使用该方法,但是不超过2年。
CLIA的第493.1253标准:建立和验证性能规格(指标)(1) 性能规格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