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 格式:docx
- 大小:19.53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院系:学号:姓名:上学期,听同学讲起关于这门选修课,说是挺不错的。
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
觉得受益匪浅。
当天空划过了飞机,风刮了起来,雨洒了下来,我们都能调出相应的童谣,巷头呼,巷尾应……现如今,这些活动仅余少许,例如各家各户祭自家的祖先、家神;而这些童谣也不复听到。
民间文学不仅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欢乐愉悦;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寓教于乐。
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评价。
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哭出了血泪,感动了城隍爷,使他免于地狱的煎熬。
至今,城隍庙里还立着他的雕像,作为对孝子的表彰。
但是,如今由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推行,民间文学的教化功能日益被其他各种手段所取代。
记得曾经在无意中浏览过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博客,她在上面记录了用当地的传说(好像是海盐地区)作为教材授课的经过。
她对自己的试验颇为自信,但是在选择材料上不免小心翼翼,甚至对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删改。
由此又涉及到社会观念的问题。
民间文学之中体现的道德价值体系,千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上符合了传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
但是在中西文化撞击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形态,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间文学所体现的那一套,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例如因果循环,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
但它们是支撑价值系统的关键。
所以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学尽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承担社会教化功能上,已经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地想,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老师会为民间文学划分发展阶段……记得在网上,有人说过,网上的流行语言也能成为民间文学。
对此,我不置可否。
社会现实常会挑战既定的文字上的定义,坚持还是改变都需要事物发展的火候。
但我通篇所说的民间文学,都是指向传统的,我在之前所说的,已经萎缩了的乡土民间文学。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满分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民间故事满分读后感【篇2】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是由很多中国民间传说组成。
有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马兰花,九色鹿……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了。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孟姜女,她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了,她天天在家里等,等待丈夫回来。
整整一年过去了,丈夫没有回来过一次,信也没有收到过一封,孟姜女很着急,决定去寻找丈夫。
在途中,孟姜女渴了就喝杯凉水,饿了就吃一点粗粮,累了就睡在路边,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
但是却得知范喜良因为工作劳累上个月就已经过世了。
孟姜女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很伤心哭了起来。
突然哗啦啦巨响一声,长城倒塌了一大段。
读了这个故事我在想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在修建长城,长城到底干什么用呢?原来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防止别国入侵,长城也很长,东起鸭绿红畔,西至嘉峪关,长城的总长度到达两万多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一点也不过份。
我认为秦始皇修长城保卫国家是很好的一项工程,但是他应该给工人合理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并且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工人食用,那么工人就不会因为劳累和饥饿死亡。
虽然在这个传说中秦始皇是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他也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统一了七国,并且统一了我国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秦国工将用生命修建的长城起了很发的军事防御功能。
长城也是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看见地球上的建筑物之一,千百年来象征着中华民族。
中国民间故事满分读后感【篇3】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故事》。
这本书一共有27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精彩无比,资料丰富多彩,文字简单易懂,并且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大禹他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宁静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带领百姓和搞破坏的敌人作斗争,进取地千方百计想办法治理洪水灾害,他用了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九条大河,平息了洪水的危害,而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灾害,大禹他以往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家门和亲人团聚。
中国民间文学学习心得体会我并非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也不常去研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无意间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门课是干嘛的,也不太懂“民间文学”这个概念。
不过,想着应该和“民间”有关,应该挺有意思吧!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渐渐了解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让我觉得其实,这门课还是没白选,虽然当初选课的时候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从第一周到第十周周日,只要有课,我都是按时到的。
不是为了点名,也不能说我对民间文学有了多大的兴趣,我想,每节课不论老师讲了些什么,不论我能学到些什么,去与不去差别总是很大的。
抱着这种想法,我想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童话故事及神话传说了,到现在家里也还有好多本这样的书,一直保存着。
现在,虽然不再看童话故事,却依然热衷于看一些讲述别人经历的故事及叙事类的文章或小说,也很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民间文学课上,也听了不少故事,也深有感触,想想上一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神话传说,大概有十年了吧!很怀念呢!我家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有一节课,听老师说,老师去昌吉采集有关回族“花儿”的资料,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真的很激动呢!以前也知道“花儿”,但没有刻意的去了解,只知道那是回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却不知道原来它有如此高的文学价值。
当我告诉我的同学,“花儿”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家也都很高兴、很激动呢,尤其是回族同学。
要说意见与建议,其实,我挺喜欢老师这样的讲课方式的。
有些老师刻意的强调点名,每节课都点名,反而引起大家的反感。
我想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比较喜欢听老师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一些课外的内容,既吸引了大家听课的兴趣,也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
总之,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之外的知识。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篇1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
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原来民间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依赖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口耳相传。
而民间故事传承的强大的力量,可以同风俗习惯相比拟,因为这是种靠行动、语言的集体传承,所以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间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后是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怀着一份期待与激动,我开始从第一个故事细细阅读起,没翻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了。
整本书,有我很小时候就知道,并且常常听大人讲的故事,比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些故事虽然十分简短,但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一不性格鲜明,惹人喜爱,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简单的小道理。
比如狼来了就让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的后果就是羊都没了,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东郭先生和狼告诉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坏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心啊。
书中也有许多让我感到无比的故事,比如宝莲灯,懂兽语的海里布。
宝莲灯中,三圣母和刘彦昌这段超越界限,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爱情让我震撼。
沉香为了拯救母亲,不怕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更让我感动。
懂兽语的海里布中的海里布也让我十分敬佩,他为了保证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卖了自己的密码,后来拯救了其他人,却牺牲了自己,成为了一尊石像。
当然,也有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让我大长见识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师,李白乃一代诗仙,在文学领域上可谓无人可敌,可他居然也为了寻找高人请教而放弃了欣赏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这种虚心请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佩服。
读后感-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品引言概述: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通过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
一、民间故事的历史价值1.1 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民间故事的文化特色中国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们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3 民间故事的历史价值民间故事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故事的形式将这些历史事件传承下来。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二、民间故事的文化意义2.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2.2 培养道德观念中国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勇敢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2.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三、民间故事的教育意义3.1 启发思维中国民间故事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启发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2 培养想象力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充满了想象力。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3 培养情感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能够触动人心。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民间故事的艺术价值4.1 文学价值中国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结合本学期大学语文所学内容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案例一: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习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
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
通过我的学习感受,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吴新锋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与传说,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神话到传说,从传说到史诗。
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民间文学让我们理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觉得,这就是民间文学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案例二: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
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民间文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通常诞生于普通人生活中,传承于民间,并且具有极强的本土特色。
尤其是在我国,民间文学质量优秀、数量庞大,而且传承时间长、影响广,对于我们了解民俗、民情,掌握民众心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感悟颇多。
民间文学的创作民间文学是一种非正式的文学形式,它通常由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创作而成。
因此,它的风格、语言、形式都非常地接地气,直白生动,通俗易懂。
相比于正式文学的繁琐或华丽,它更能贴近人民,表达出人民的真实情感和呼声。
民间文学的传承民间文学多是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它的传承更多地是建立在亲情、友情、师徒之间的信任基础之上。
传承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吸收、汲取、消化、创新,将优秀的作品继承并发扬光大。
同时,传承也需要有意识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与时俱进。
民间文学的体裁民间文学具有多种形式和体裁,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谜语、成语故事、戏曲等。
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创作方式和审美意义。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了解每种体裁的特点,体验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它既能够传递人民对于生活、心理的理解,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民间文学也具有启迪人们生活的作用,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窗口,是我们了解人性、思想、风俗习惯的一种通道。
学习民间文学不仅是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也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追求。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领略、去研究、去汲取民间文学的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领悟它的价值,让它真正活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每个地区通过语言、文字、歌曲、俚语、谚语等载体,传承下来了从古至今的各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文学形式,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贡献了深厚的底蕴。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首先,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情、脉搏、良心、孝道等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孝道观念、感恩精神,以及浓厚的人情味。
这些价值理念可能已经淡化或消失在现代社会,然而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这些传统精神和价值观仍能够得以保留和传承。
其次,民间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其所传递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等。
比如,江南地区的苏州评弹、京剧、黄梅戏等各种曲艺形式,充分展现出此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又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陵城及其周边景致,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清代贵族文化的种种特征和精髓。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领略到这些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无穷趣味和丰富性。
最后,民间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人民性和亲民性。
就如同名曲《茉莉花》所唱“四季芬芳皆有用,钱粮外汇不如门前一株茉莉花”,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源于它所反映的普通百姓生活、心理、文化和情感等。
与现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其文化创造力和受众性显得更直接、更普惠、更贴近生活。
在这种人民性、亲民性的氛围中,民间文学也维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和活力,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表现风格。
总的来说,学习民间文学让我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沉淀与文化创造力。
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也使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养分和整体视野。
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无法真正地体验和感受到课堂上的氛围和情感,但我可以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以口传为主的文学作品,不像正式文学那样规范和正式,也没有固定的作者和版本,而是以群众为中心的。
民间文学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如歌谣、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戏曲、说唱艺术等等。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遗产。
在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悠久,举世闻名。
从史前时期起,中国就开始有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民间文学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和形式。
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录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孟子》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本次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多个方面,包括简介、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典型作品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间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我们学习了一些典型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姜太公钓鱼》、《牛郎织女》等,这些故事不仅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作,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些平凡的故事,虽然没有正式文学那样的规范和高雅,但它们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的传承。
正是因为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和普及性,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总之,学习中国民间文学课让我获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民间文学的内涵和特点,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我相信,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遗产,将会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为美丽的光芒。
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院系:学号:姓名:
上学期,听同学讲起关于这门选修课,说是挺不错的。
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
觉得受益匪浅。
当天空划过了飞机,风刮了起来,雨洒了下来,我们都能调出相应的童谣,巷头呼,巷尾应......现如今,这些活动仅余少许,例如各家各户祭自家的祖先、家神;而这些童谣也不复听到。
民间文学不仅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欢乐愉悦;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寓教于乐。
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评价。
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哭出了血泪,感动了城隍爷,使他免于地狱的煎熬。
至今,城隍庙里还立着他的雕像,作为对孝子的表彰。
但是,如今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推行,民间文学的教化功能日益被其他各种手段所取代。
记得曾经在无意中浏览过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博客,她在上面记录了用当地的传说作为教材授课的经过。
她对自己的试验颇为自信,但是在选择材料上不免小心翼翼,甚至对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删改。
此又涉及到社会观念的问题。
民间文学
之中体现的道德价值体系,千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上符合了传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
但是在中西文化撞击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形态,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间文学所体现的那一套,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例如因果循环,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
但它们是支撑价值系统的关键。
所以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学尽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承担社会教化功能上,已经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地想,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老师会为民间文学划分发展阶段......记得在网上,有人说过,网上的流行语言也能成为民间文学。
对此,我不置可否。
社会现实常会挑战既定的文字上的定义,坚持还是改变都需要事物发展的火候。
但我通篇所说的民间文学,都是指向传统的,我在之前所说的,已经萎缩了的乡土民间文学。
对于时下反映新内容的,新形式的\民间文学\,我还没有认识。
尽管传统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萎缩,但是人们对它思想文化内涵的多形式多方面的挖掘,还是让它焕发出异样的光芒。
民间文学的未来会很好。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院系:
姓名:学号:
传说
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XX年4月16日
万福山,人们习惯称谓\望夫山\。
为何有这样的习惯称谓,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记录人: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讲述人:陈勇,男,22岁,祖籍陕西省咸阳市,汉族讲述环境:面对面讲述,20XX年4月16日故事开始:相传,齐宣王时期,兵荒马乱,外族来侵,为保国土安全,拒外族长城之外,齐王下诏征集天下民夫修筑长城。
圣旨下到官府,官府怎敢怠慢,立即差人四处抓捕壮丁,他们不管什么情况,不管什么家庭,城镇上的男劳力也好,深山老林之中的男子汉也罢,都不例外,统统都在征集范围之内。
话说万福山脚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于家贫如洗直到四十多岁儿子好歹才娶上媳妇。
幸好天遂人愿,第二年便添了个大胖小子,人们送名王小。
王小五岁那年,为了一家人下一顿的饭食,娘不顾体弱多病,不听别人劝阻,依然决然爬到山上挖取野菜,她正要挖取一棵挂在山腰的肥大野菜时,不慎滚下山来一命不
归。
王小娘走后的日子可想而知,王小爹既当爹又当娘,寒来暑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连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这样度日如年的日子熬了十几年,熬的儿子总算长大。
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王小爹心中自然喜悦无比。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王小十八岁那年,爹爹求亲告友,给儿子说上了媳妇。
媳妇名字叫田妮,是门户相对的临村的一家女子。
说起田妮可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女子,因为她不但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
事也凑巧,婚后三天的数上正巧官府抓丁修筑长城,王小自然难以逃脱一劫。
王老爹知道儿子抓丁,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本来病体在身的他不久便带着再也不能见到自己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黑暗世界。
送走自己的公爹,田妮更加孤苦伶仃,白天泪水相伴,夜晚孤独相随。
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伸手不见四指的夜晚,田妮突然梦见日盼夜盼的丈夫王小:忽然处在朦胧之中的王小转眼清晰起来,在那蜿蜒起伏的群山之中,王小正躬身搬运石料,修筑那罪恶的长城。
苦命的丈夫佝偻瘦小,不成人样,田妮惊呼,梦醒过来。
梦醒过后的田妮回想刚才的梦境,更加难过起来:\唉!这是什么世道?本指望与丈夫共度饥寒艰难之日,白头偕老,怎奈,新婚分离,相隔万里。
我要丈夫回家,我要照顾自己的丈夫,我要与丈夫同甘共苦,我
要感动上苍\。
想到这里,田妮毅然决定每天都要带饭食爬到屋对面的山上朝丈夫被押走的方向
翘首远望,祈求丈夫早点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吃到自家的饭。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妮一直念叨:\天天盼夜夜盼,盼望夫君快回还,寄语风云北飞雁,给我夫君把信传。
\就这样田妮成年累月的站在项峰,长此以往,竟化为一块貌似用期盼的姿态等待未来的\巨石\。
所带疙瘩汤,随风倒地也化为形状奇异的大小之石。
至此望夫石所在的这座山当地民群尊为望夫山。
望夫山即是对这一痴情的女子的纪念,也是一个凄惨壮丽的符号。
可见,习惯有习惯的说法,习惯的称谓一定有它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望夫\,离我们远去,望夫山已经变成今天的万福山。
她峰峦叠嶂,山势陡峭,溪流纵横,林木葱翠。
她庙宇恢弘,佛像雕塑形态逼真,石洞天然无数,钟乳、怪石嶙峋...... 万福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已经成为善男善女求神拜佛数得着的好地方。
万福山正逢升平盛世,定会给人们带来了万福,这也正是大家正本清源叫响万福山的愿望和期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