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左氧的副作用左氧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染症状。
尽管左氧在治疗疾病方面效果显著,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注意和了解。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左氧的副作用。
首先,左氧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服用左氧期间或停药后暂时出现,并很快恢复正常。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立即咨询医生。
其次,左氧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可能对左氧过敏,导致皮肤发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胸闷、喉咙肿胀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停药并就医治疗。
除此之外,左氧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长期、高剂量的使用左氧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或肾功能不全。
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以及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确保剂量使用安全。
另外,左氧还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一些影响。
一些患者在使用左氧后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左氧对造血功能的一定程度抑制导致的。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长期使用左氧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如果频繁或滥用左氧,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该药物对其疗效减弱或完全无效。
因此,在使用左氧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并避免滥用。
总之,左氧是一种强效的抗生素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左氧的副作用,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
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同时,预防耐药性的产生也非常重要,应避免滥用抗生素,按照医生指示使用和停药。
通过正确使用左氧,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感染疾病,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副高专题报告-药物副作用
概述:
药物副作用是指人体在使用药物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殊作用机制或者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了解和预防药物副作用至关重要。
常见药物副作用:
1. 消化系统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嗜睡、失眠等。
3. 循环系统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改变等。
4. 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红肿、瘙痒等。
5.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预防药物副作用的措施:
1.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守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的要求。
2. 注意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注意观察个人体质和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需避免的禁忌: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如对药物成分过敏、孕妇禁用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4. 防范药物相互作用:知晓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造成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处理药物副作用的建议:
1. 及时停药:出现明显副作用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2. 就医咨询:与医生详细沟通药物使用情况,询问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相应的药物替代方案。
3. 自我观察:用药期间要多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结论:
药物副作用是用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十分关键。
通过合理用药、预防措施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对患者健康的不良影响,提高用药效果。
支原体肺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副作用?,儿科专家引言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治疗支原体肺炎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肺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副作用,并提供相关的预防、治疗和后期疗养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及预防1. 口服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口服抗生素药物是支原体肺炎治疗的常用药物。
然而,有些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为了预防这些副作用的发生,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饭后服用药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避免同时服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等;•可以考虑选择长效抗生素药物,减少频繁服药的次数。
2. 静脉注射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对于严重感染或需要快速控制病情的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然而,静脉注射时可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护士或医生在静脉注射前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患者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刺激。
3.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抗生素治疗时,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若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副作用的处理与治疗1. 胃肠道不适的处理如果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增加饮水量:多饮水有助于稀释胃酸,缓解不适。
2. 静脉炎的处理如果发生了静脉炎,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冷敷:在注射部位加以冷敷,有助于缓解症状;•局部抗炎药物:可以应用局部抗炎药膏或喷雾,帮助减轻红肿和疼痛;•更换静脉通道:如果症状严重,可考虑更换静脉通道。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临床常用药物大全氯雷他定片(开瑞坦片)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头痛、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胃炎以及皮疹等。
罕见不良反应有视觉模糊、血压降低或升高、晕厥、癫痫发作、乳房肿大、脱发、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心动过速、心悸、运动机能亢进、黄疸、肝炎、肿坏死、多形性红斑等。
云南白药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过敏性药疹,出现胸闷、心慌、腹痛、恶心呕吐、全身奇痒、荨麻疹。
铝碳酸镁片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胃肠道不适,软糊状大便。
【禁忌】:严重心肾功能不全,高镁、高钙血症者慎用。
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口干、皮疹及倦怠、头晕等。
可见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或出现心悸反应。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不良反应】:偶见头晕、失眠、嗜睡、恶心、腹泻、便秘、皮疹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氨基转移酶升高、肾功能改变、粒细胞降低等。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头痛、水肿、疲劳、失眠、恶心、腹痛、面红、心悸和头晕。
少见的有瘙痒、皮疹、呼吸困难、无力、肌肉痉挛和消化道不良。
铝碳酸镁(胃达喜):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和软糊状便,肾功能不全者长期服用应定期监测血中的铝含量,可影响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吸收。
西咪替丁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轻度、暂时性腹泻,疲倦,眩晕。
也有皮疹的报告。
法莫替丁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有口干、头晕、失眠、便秘、腹泻、皮疹、面部潮红、白细胞减少。
偶有轻度转氨酶增高等。
奥美拉唑:又称洛赛克不良反应:偶见头晕、失眠、嗜睡、恶心、腹泻和便秘、皮疹、肌肉疼痛等症状,初次用药者应注意,肝泮托拉唑不良反应较少,很少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埃索美拉唑(耐信)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头痛、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便秘阿托品: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皮肤潮红等。
山莨菪碱(654-Ⅱ)不良反应:但毒性较低。
常见病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尤其是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所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尤为重要,在此根据常见病的用药情况我们做了如下归纳。
一、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常见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消炎止痛药最常见。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此外,甲氨喋呤、雷公藤之类的药物可引起肝脏的损害,从而引起肝脏转氨酶的升高。
2、泌尿系统:可发生水肿,肾脏损害等;此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泌尿道感染。
3、神经系统:常见为头痛、眩晕。
部分药物可引起癫痫发作。
4、血液系统: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发生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此外,还可以出现循环系统的症状,过敏反应、致畸、致癌等不良反应。
二、感冒类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康泰克、康必得、感冒通、力克舒、快克胶囊等感冒药,服用后会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加重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症状。
滥用则可引起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尿,长期服用还可导致胃溃疡及出血、过敏性皮疹或药疹、荨麻疹,严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若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和死亡。
三、降压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各种降压药都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由于每个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良反应表现也各异。
1、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呋噻米(速尿)等利尿药:主要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
另外,对肾功能减退的病人也有不利影响,可引起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增高。
故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另外有一种利尿降压药叫吲哒帕胺(寿比山),长期服用可致低钾血症,偶可致高尿酸血症,而对血钙、血糖和血脂则无影响。
2、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和比索洛尔(博苏、康可)等β-受体阻滞药:都能导致心动过缓,诱发支气管哮喘、高血糖、高脂血症等。
目录论文任务书 (2)论文开题报告 (11)答辩资格审查表 (14)论文原创申报书 (15)论文 (16)宜春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任务书题目: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药学班级:××级学号:×××××××姓名:×××起讫日期:2012.7.5-10.31指导教师:×××职称:××教研室主任:×××审核日期:2011.7.2说明1.毕业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教研室审定,下达到学生。
2.进度表分前、中、后三期由学生填写,每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审查意见,并作为毕业论文工作检查的主要依据。
3.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独立完成开题报告,3周内提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4.本任务书在毕业设计完成后,与论文一起交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档案资料,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宜春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药学班级:××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审核日期:2012.7.30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随着药物品种日渐增多,药物致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且可能因为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特别是NSAIDs引起的胃肠道损伤,AAD和PMC。
人们对药物致胃肠道疾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病情。
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用药监测,尤其要警惕在使用NSAIDs、抗精神病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等时的胃肠道副作用.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多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用药种类多样和剂量的增加,所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不断增加,约占20%~40%。
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
【摘要】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
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
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胃肠道不良反应;非甾类抗炎药;抗菌药;抗肿瘤药
很多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用药种类多样和剂量的增加,所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约占20%~40%。
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
因此,积极的开展用药监测,减少药物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小剂量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此外作为解热镇痛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20%~50%的消化性溃疡是因服用NSAIDs所致,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溃疡等胃肠道症状。
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致原有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以导致胃黏膜出血和溃疡。
王玉芳等[1]报道,健康人1次/d服用吲哚美辛150 mg,胃肠道出血量增加4倍,长期用药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肠道功能侵蚀变性、剥脱,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
吡罗西康[2]在治疗量时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可出现在疗程中的各个时期,即使无消化道病史者亦可能发生,发生率约为1%左右。
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
保泰松为较强的胃肠道刺激药物,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引起胃溃疡或出血,还可致直肠炎。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1.2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多噻平等因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和降低血钾,常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与抗胆碱药物合用症状尤重。
对精神病患者多种药物合用或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时更易发生[3]。
有患者表现为坏死性结肠炎,病死率可达75%。
王楚安[4]报道6例患者使用氯丙嗪治疗15~28 d(平均18 d),总剂量2400~5600 mg(平均3200 mg),平均日用量180 mg。
使用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5例,胃无肌张力1例。
1.3 抗菌药使用抗菌药后,可引起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
因抗菌药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平衡,正常菌群明显减少,可引起继发性腹泻。
按AAD 的病情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纯腹泻,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PMC)。
PMC 是指病情严重,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
抗菌药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为主。
张美祥等[5]报道,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阿莫西林2 d后出现稀水样粪便,泡沫较多,色黄或发绿,4~5次/d,停药后2~3次/d,便次减少,逐渐恢复正常。
另据报道[6]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可致消化道出血。
有报道[7]应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204例,罗红霉素组有2例因呕吐,消化不良而中途停药,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1%,阿奇霉素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3%~9.5%。
1.4 抗肿瘤药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于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腹泻等。
顺铂致呕吐作用最强,当剂量超过50 mg时,呕吐发生率大于90%;非顺铂类如放线菌素D、卡铂、环磷酰胺、阿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呕吐发生率均大于30%。
紫杉类、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等,呕吐发生率约为10%~30%。
化疗时常加入皮质激素等防止呕吐。
甲胺喋呤、氟脲嘧啶、6-巯基嘌呤等因干扰叶酸、嘧啶、谷氨酰胺等物质的代谢,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上皮的修复,因而引起胃黏膜损伤,表现为上皮脱落、局部充血、黏膜红肿伴浅表性糜烂或溃疡等。
1.5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糖皮质激素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亢进,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且往往是多发性的,并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状。
在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泼尼松占4.98%,氢化可的松占4.62%,地塞米松占1.81%。
发生不良反应以3~14岁儿童为多见,占73.9%[8,9]。
1.6 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氢氧化铝可在新生儿胃内形成结石。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合用可使回肠末端狭窄部位形
成粪石,有时可形成肠梗阻。
殷立新等[10]对1989~1997年文献报道的有关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337例进行统计分类,其中对消化系统的损坏31例占9.2%,主要可损坏肝功能诱发胃癌、肝癌、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道手术和炎性反应可能是危险因素。
妊娠晚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使患囊性纤维化新生儿发生回肠胎粪沉积引起肠梗阻。
1.7 中药雷公藤、斑蝥、云南白药及药酒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苏嘉珊[11]报道一女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雷公藤,1个疗程出现胃痛、腹泻,继续服用后导致严重胃痛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服用西咪替丁后出血停止。
利尿剂车前草和番泻叶大量应用后,可发生食管和十二指肠结石,车前草可致回肠梗阻。
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时发现,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时可引起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8 其他
1.8.1 抗高血压药卡托普利可致消化性溃疡,硝苯地平可引起柏油便。
利血平可使胃酸分泌过多,加重胃溃疡和诱发胃肠道出血。
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有20%的患者可发生恶心及消化不良的不良反应。
呋噻米静脉注射时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1.8.2 抗心律失常药普萘洛尔可使5%~10%的用药者发生消化不良、便秘等反应。
当体内缺钾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口服氯化钾时,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致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
空腹、剂量较大及原有胃肠道疾病者更易发生。
2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使用药物的剂量大,疗程长;②空腹服药;③伴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慢性胃肠炎等;④
老年人胃黏膜对药物敏感,肝酶活性降低,药物清除率低,增加了对胃肠损害的不良反应;⑤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类抗炎药合用,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2倍[12]。
又如身体状况较差,吸烟、酗酒也会使非甾类抗炎药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⑥严重的基础疾病、高龄因素、长期住院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危险性较高。
3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监测
3.1 正确掌握好NSAIDs的适应证和剂量,疗程不可过长选择疗效好和不良反应小的NSAIDs避免两种或多种非甾类抗炎药合用以及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对于老年人、吸烟、酗酒、有溃疡病史及接受过皮质激素或抗溃疡病治疗的患者要慎用;NSAIDs所致胃黏膜急性炎性反应只需停药即可缓解,并发溃疡或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使用抗溃疡药和采取止血措施。
3.2 应用抗菌药的患者应警惕相关性腹泻如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则应警惕AAD和PMC的发生。
出现症状后立即停药,可给予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腹泻治愈后可给予双歧杆菌,恢复肠内微生态平衡。
3.3 重视致粪石的危险因素有服用致粪石或胃肠运动减弱的药物,应警惕形成粪石,如确诊后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上消化道粪石可用内窥镜破碎治疗;粪石性肠梗阻,则需手术治疗。
4 结语
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加,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且可能因为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用药监测,尤其要警惕在使用NSAIDs、抗精神病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酸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等时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欧阳钦.非甾类抗炎药肠道损害.国外医学内科分册,2001,28(5):211.
[2]贾公孚,谢惠民.药物防治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
[3]余昌鸿,杨海晨,胡赤怡.抗精神病引起的肠梗阻回顾.临床精神学杂志,2000,10(4):207.
[4]王楚安.氯丙嗪致严重胃肠麻痹梗阻.四川精神卫生,1997,10(1):38.
[5]张美详,张惠明.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医药导报,2000,19(6):608.
[6]丁国华.药源性消化道出血1例.实用医技杂志,1998,5(4):215.
[7]李晓萍,郭青.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人民军医,1999,42(10):608.
[8]闫兴占.药源性胃粘膜损伤.药学实践杂志,1997,15(1):42.
[9]王孟昱,刘美华.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发胃出血1例.中华实用医学,2001,3(4):48.
[10]殷立新,刘秀菊,李素民.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医学综述,1998,4(9):528.
[11]苏嘉珊.雷公藤致胃肠道反应2例.江西中医院学报,2000,12(3):15.
[12]方世平,查仲玲.药源性胃肠疾病.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