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8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西方学者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习惯形成论、语言共性论、文化认同论、社会适应论、话语交际论、自我监测论、能力变异论、认知论和神经功能论。
下面对这几种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习惯形成论(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习惯又是通过认定并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获得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在获得新的语言习惯过程中,模仿与操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能帮助学生认定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操练则能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既然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被看作是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那么,已有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母语----必然会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相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对第二语言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错误。
习惯形成论认为,错误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既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还有形成坏的语言习惯的危险,所以应该尽力杜绝。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防止错误的产生(参见本节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部分)。
(二)语言共性论(The Universal Hypothesis)语言共性论源于语言学中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共性,这一点业已取得共识,但对其研究的方法却有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某一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二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来发现语言中的共性,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语言共性的代表人物。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615001 学分: 2学分总学时:36学时说明【课程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概论》是英语专业任意选修课。
【教学目的】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或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教学任务】通过对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过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无意识的实践性内容变成明确的、有意识的理论方法。
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现行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将其不断完善。
【教学内容】绪论;学习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中介语的社会层面;中介语的话语层面;中介语的心理语言学层面;中介语的语言学层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和二语习得;结论【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指导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结合,学生每次课后书面回答具体问题。
【先修课程要求】“语言学概论”、“英语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语言实践经验。
【学时分配】学时安排序号内容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小计1Introduction: 3032The nature oflearner language3143Interlanguage213 4Social aspects ofinterlanguage3145Discourse aspectsof interlanguage3146Psycholinguisticaspects ofinterlanguage3147Linguistic303 aspects ofinterlanguage314 8Individualdifferences in L2acquisition314 9Instruction andL2 acquisition123 10Conclusion:multipleperspectives inSLA总计27936【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得本课程就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得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得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得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得诸方面,学习与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得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与解决汉语教学问题得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学得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得思考者与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得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2、中介语研究3、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二)难点: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得过程、中介语产生得心理机制。
3、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得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得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一)教学目得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得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研究。
(三)基本内容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1)“母语”与“目得语”(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3)“习得”与“学习”(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5)“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学科性质与特点(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跨学科特点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及历史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得路径(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研究4、汉语课堂教学中得习得因素(1)语法教学中得习得因素(2)语音教学中得习得因素(3)词汇教学中得习得因素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一)教学目得掌握对比分析假说及偏误分析理论内容,熟悉该理论产生得原因,理论基础,能够对该理论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同时能够运用到具体得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