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航 第七课 第一框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不同民族风俗的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学习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自主预习,完成下列导学案内容,理解课本课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的民族概况2、为什么说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含义:②原因:③具体表现:(2)民族团结原则①含义:②意义(重要性):(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含义:②原因:(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知识拓展】1.准确理解“民族平等”(1)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
(2)在民族平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参政权。
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
2.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不矛盾.(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因此,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照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对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和帮助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对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正是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反映,并未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学案导航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三、知识要点(一)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O(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主要表现)(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O(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种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本单元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开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大家庭中,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外来文化与其在中国的开展?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建设和开展当代中国文化?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繁荣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单元的结构本单元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开展。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的方向,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充分吸收人类文化开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情展示·定方向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1.说出文化的内涵与载体,描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有关实例,阐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建立新的。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自学检测】1、中国对外石油依赖度是比较高的,2007年净进口原油3.8亿吨,对外依赖度达40%。
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估计要超过50%。
这说明()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C、联系具有多样性D、自然界存在着联系2、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全球都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
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
这一事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B、联系具有普遍性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3、事物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等,这体现了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4、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地球村,这说明了()A、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C、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任何联系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我的困惑】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探究案】【问题探究】【判断】1、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八年级第七课第一框《礼貌显魅力》学案【课前巩固】.对待网络交往,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办?一、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有什么作用:2.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学会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并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二、教学重点: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以礼待人。
四、学法指导:事例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所有要掌握的知识点。
五、课前预习:1.礼貌的含义?礼貌有什么作用?2.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3.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这些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有何意义?六、学习新课:(活动设计)【故事导入】: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
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
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思考:1.这个年轻人悟出了什么?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师小结: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现形式,也是交往的最前沿。
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活动一:各小组认真阅读P78材料,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情景剧《购书》。
请三位同学来扮演一下。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甲、乙两个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2、甲、乙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交往对象(售货员)什么感受?3、甲、乙的行为分别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位学生两种行为的对比,说明礼貌和不礼貌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进一步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礼貌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展示我们的风采。
我们讲文明、有礼貌,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的品质。
这些优良品质是通往友好交往的道德桥梁。
如果对人不礼貌,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妨害我们与人交往。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别人,所以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文明礼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第七课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编写人:徐艳班级 姓名 小组 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与基本内涵学习难点: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三、学法指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 1-2课时 (包括课后巩固练习案)五、导学过程:【课前自主预习案】【基础知识自主梳理】(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何关系?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3.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什么样的地位?2.爱国主义是抽象的吗?你如何理解?自主检测:(判断正误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 )3、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 )5、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6、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二者是相矛盾的。
( )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 )8、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不爱社会主义就等于不爱国。
( )【课堂合作探究案】探究活动一: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你认为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这种精神为什么能称为“中国的脊梁”?探究活动二: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发生中断和断裂,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作为炎黄子孙,你是否思考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探究活动三:电视剧《东归英雄》再现了渥巴锡率领蒙古土尔扈特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年后,经历万里跋涉,克服种种困难,重返祖国的感人事迹。
第六课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课标要求:结合宪法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学习目标:了解宪法的内容,宪法的构成。
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三、学习重点、难点:宪法的重要性,把宪法落实到实处。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对党十八界四中全会的解读。
(二)学生活动《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会议》
由学生们分组讨论出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不同之处。
(三)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依法治国首先是()
2宪法规定的内容
国家性质:
根本制度:
根本任务:
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
3普通法律只是对国家()的规定。
4建国来,我国通过了()部宪法,现行宪法是()。
(四)把宪法精神落到实处。
《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二、明白得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此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如此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份、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各类联系交织起来的丰硕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方式论:要求咱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二、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讲,能够分为(1)(2)3、联系的客观性方式论要求:(1)咱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够依照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成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二、联系的多样性方式论要求:(1)要求咱们。
(2)咱们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既要注重,又要适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熟悉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明白得:、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明白得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
从内部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进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以后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活着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此是普遍的。
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的、相对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小小的船》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小小的船》导学案教学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课题7.小小的船课时 1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一、我能熟悉本课的生字词。
二、我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我能感受晴朗夜空的漂亮,生发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我能明白得“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漂亮景色。
知识链接:一、我国闻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闻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叶圣陶仍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要紧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二、天蓝蓝星闪闪月儿弯弯像小船。
咱们全家船上坐,高快乐兴游蓝天。
天蓝蓝,星闪闪,月儿弯弯像弓箭。
我用金弓射猛兽,救下小兔好朋友。
天蓝蓝,星闪闪,月亮两头尖。
我在家里打,天上的小孩可听见。
天蓝蓝,星闪闪,月亮弯弯像秋千。
我想坐在月亮上,荡来荡去赛天仙。
天蓝蓝,星闪闪,月儿弯弯像笑脸。
我要飞到月亮旁,问她为啥笑一晚。
预习任务:一、积存一些好词佳句。
二、发挥想象,读了这篇韵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自主、合作、探讨:一、想一想这篇诗歌要紧讲了什么?二、划出不睬解的词语。
3、朗诵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一、看拼音写词语。
xīng xing jiān jiān de zhǐ kànjiàn ()()()kàn jiàn zhǐ yǒu()()二、填空。
弯弯的()()()()的船闪闪的()()蓝蓝的()()()的船()()()。
()()()()的船()(),()看()()()的()()蓝蓝的()学习收成:知识延伸:一、推荐阅读《嫦娥奔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小小的船》导学案教学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课题7.小小的船课时 1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一、我能熟悉本课的生字词。
第七课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案学习目标:1. 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预习案】【课前预习】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有其客观必然性。
①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②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再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①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适用于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②按劳分配的内容是个人消费品,是指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如国家税收、企业成本与利润)之后的个人消费品部分,不是分配全部社会财富。
③按劳分配要求个人消费品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每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因此,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会获得等量报酬。
4.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大题考点)(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5、理解运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6、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自学导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预习填空】1、________决定分配,____________决定分配方式。
2、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它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和4、_______.5、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探究一:思考什么叫按需分配和平均主义?我们能不能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探究二:生产要素都包括哪些要素?判断下面材料各体现了什么分配方式?联想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薪酬从几千元到几百万。
基层营销人员,基本工资2000元。
软件工程师,基本月薪8000元。
高层管理人员,如全面负责本集团业务规划及运作的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2003年年薪为600万元。
1999年,联想开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其中,15名创业初期的骨干员工获得的股份2004年市值相当于30亿,前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现虽已退居二线,但其所持有的联想股份如果以每年0.1%的收益计算,年收入为300万元。
探究三: 1、劳动收入是不是都是按劳分配?2、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3、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收入是不是全部都是按劳分配?4、科技人员的收入是不是都是按技术取得的收入?【知识构建】【教师点拨】1、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2、关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3、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4、关于财产性收入【成果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
第七课第1课时《做人要自尊》(总第15课时)课题:做人要自尊课型:新授设计者:孙亚钟审核人:批准人:日期教师寄语:自尊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
———毛姆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尊的意义,以自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困难和问题,努力把自己培养为生活的强者。
能力:掌握赢得自尊的技巧,学会塑造一个自尊的“我”知识:初步了解自尊的表现及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树立自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学习重点“用行动赢得自尊”学习难点“自尊无价”学法指导:1、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并在课文中对重要观点和重点句子作出标记。
2、通过学习交流(对学和互学)和展示,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展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的激动人心的视频画面。
师:同学们看了画面有何感想?师: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用行动为祖国赢得了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他们也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可见,自尊是多么重要。
师:那么什么是自尊?拥有自尊有什么意义?怎样赢得自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阅读P77页-P80页,并将下列内容填充完整。
(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1、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首先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_________的期望。
2、自尊的人_______________;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________;自尊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尊的人维护________,不损________。
4、要树立自尊,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
5、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___________。
尊重他人的________、________,对他人有礼貌,不做伤害他人自尊心的事;要_______、________他人,从内心接纳他人。
学案导航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三、知识要点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主要表现)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意义:。
(4)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种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四、构建知识网络:
五、课堂习题巩固与能力提升
1、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在生态系统的定义中,其揭示的哲学观点是()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D、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2、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3、从调查看,羊年出生率低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迷信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A、体现了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主观臆造的联系④真实的联系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A、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6、“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一俗语揭示的是()
A、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B、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C、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D、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7、“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
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④做事情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受到破坏。
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
这主要体现了()
A、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9、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7.1【答案提示】
1—8 DDCC DDCC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