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43.95 KB
- 文档页数:4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一些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体系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指导性,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推进。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人民中,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得到全面传播和广泛应用。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批判的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融入到教育、宣传、媒体等各个领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持。
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基础。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传播到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去,可以加强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于指导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理论脱离实际、晦涩难懂等问题,导致了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和广泛。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成为了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普及度,促进思想解放,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探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在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不具备指导意义。
这种观念的存在可能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接受。
一些地区和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深入,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媒体传播和社会舆论导向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时会出现偏见或误导的情况,影响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度,增强社会各个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理解程度,使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应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大众化进程,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创造和再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本期要论04/2021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前往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参观,高度赞扬艾思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的突出贡献,他明确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承继优良传统、高扬思想旗帜、努力走在前列。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认同和信仰、掌握和运用,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立足人民、关乎大众,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
主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依靠大众,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只有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孜孜以求的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不同于以往为特定阶级服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创立的理论。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描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展开的真实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正是以人民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和理论最高峰。
正是基于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真切地关心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疾苦,以最公正无私的科学态度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事实,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平等、正义的抽象性与虚伪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应当也必然要使自身为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使人民在它的指导下赢得改造世界的最终解放。
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与思考闫铭;林庭芳【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以座谈、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认为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宣传工作要注重与民族形式相结合,重视隐性教育和宣传,实现宣传方式现代化。
%Promoting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in ethic region will increase the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vigor and vitality. We investigated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formal discussion,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so on. We also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we hav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ractical problems, enhance the people' s recognition of Marxism in ethic region, combine the publicizing work with the ethic mode, regard the recessive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modernize the means of propaganda.【总页数】4页(P11-13,27)【作者】闫铭;林庭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1【相关文献】1.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与思考——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J], 朱圆;方文;杨云2.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J], 杨满心;林庭芳3.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J], 于航4.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J], 周青5.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调查与思考 [J], 时圣玉;陈春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以广西为例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以广西为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这样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视域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广西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
在文化建设视域下,实现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普及教育。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因此,开展多语种、多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要通过开设多语种的马克思主义教材、组织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广西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广西地区经济相对相对欠发达,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民族团结不够紧密、民生事业滞后等问题。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中,要注重与广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过引导群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形成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另外,要加强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广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使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认同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力量的培养。
党是核心力量,党的建设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广西民族地区,要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领力,培养一支忠诚于人民、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干部队伍,为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广西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研究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为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情况,我们利用2011年的暑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此作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的地区主要在广西,调查对象主要为个体户、农民、中学生,根据数据的统计,分别对这三个群体作简要的分析,最后得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西区农民群体中的普及成果不是很理想,在个体户和中学生的普及效果相对较好,但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西去区的普及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各级政府应选择有效路径、借鉴相关经验,加大力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字:广西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研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要面向大众,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化。
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传播方式上的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简明化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理解与吸纳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
三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把亿万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为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情况,我们利用2011年的暑假对此作了一次调查研究。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调查问卷来进行调研。
作者: 易水发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出版物刊名: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3-4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
摘要:民族地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
本文以广西为例,分析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面临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意识形态多元化、传播者水平有限等问题。
探索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建议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占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加强理论创新、注重宣传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化队伍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语言难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方式。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成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社会、解放人类而产生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同这一理论,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和认同度,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发展,通过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启发人民群众的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积极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指导,通过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和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并应用马克思主义,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实现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本文所述的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大众化”从词面上看是一个普及宣传的过程,实质上是此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理解、相信,并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使其具体化,民族化,带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带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只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内化为其信念和方法,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
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实践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学习是一个难题,如何真正实现马克思斯主义的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普遍掌握、普遍相信、普遍运用是当前的难点重点。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具有可以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优势,而且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目前的国内环境来看,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推广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情研究,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人民意识。
3. 建设覆盖全民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体系,落实“三书三评”活动,推出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课程和文章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4.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依托网络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对广大青年人的思想引导。
1.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更好地支撑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协调作用,能够有效指导人民群众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和道路,发挥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力。
2. 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进而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跨越时空的价值传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文化层面上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让更多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邃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4. 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新时代,国家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
在这一过程中,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马克思主义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作者:谭劲松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8期口谭劲松提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应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有重点,分层次推进,而不能一刀切,简单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国立党的指导思想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
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宪法》和《党章》对公民和党员的要求,也是治国治党的需要。
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要从国情和党情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分层次推进,而不能一刀切,简单化。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抓好“四个工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分层次,有重点推进。
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身份的群体要求不一,侧重点不同。
党内同党外比,重点在党内;领导干部同一般群众比,重点在领导干部;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比重点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
按照分层次有重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整体推进、全面展开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工程”。
一是把提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关键。
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作为领导和社会管理者,处在领导决策地位,不仅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实施与贯彻执行,负有领导责任;作为社会精英,他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直接引领和影响社会风尚。
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水平与效果,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水平与执行力;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决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影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和重要性的思想体系之一,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指让这个思想体系广泛传播,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理解和认同。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其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1. 知识体系的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等多个学科。
这使得其知识体系相对复杂,不易于普及和概括,也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2. 影响历史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初欧洲的资本主义时代,其相关理论和理念也以此为基础。
因此,它在能够针对其它文化、国家和地区等历史背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问题上存在局限。
3. 思想传承的固化性。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承存在一定的固化性,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1.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如果能够推进其大众化,将有助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2. 推动舆论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有助于传播正能量,引导大众拥有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道德的提升。
3. 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发掘潜在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领袖,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4.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如果能够推广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国国家地位和权威。
综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地普及它,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引领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它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
在当今新时代下,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推进大众化,深刻意义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问题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究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
1.现实意义不足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存在偏见,对其现实意义认识不足。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而对于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直接感受。
2.教育普及不足当前,一些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教育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教育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忽视,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不够,普遍认识不够深刻。
3.学术化程度高4.传播渠道不畅现代社会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并不畅通。
一些人可能会在传媒中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但对于深入探讨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机会相对较少。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现实意义不足、教育普及不足、学术化程度高、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也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地区的大众化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1.增强思想自信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需要大众普遍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信。
只有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才能增强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2.指导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只有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入浸润,才能使其起到指导实践行动的重要作用。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提高,有利于推动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发展。
3.增进社会凝聚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解释。
它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深刻,对于指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较抽象和深奥,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理解。
这种抽象性和深奥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少数人的学说,而无法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中。
许多人听到马克思主义的名字心生畏惧,认为它过于复杂和晦涩,因而不愿意主动学习和接触。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后,已经相对僵化和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尤其在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旧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这就造成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认同度有一定局限。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普及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手段和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主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完成,这种方式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有一定的限制。
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普及度相对较低。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在新时代,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普及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观念和认知水平。
通过普及马克思主义,可以让人们了解和认同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人们的社会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防止和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摘要】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正文】经过历史和政治“洗礼”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漂流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至于当初我们或者说他们是怎么选择的,他们或者说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我们现在或者说这里该讨论和关心的,而且他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讨论和关心与他们及历史无关,更无关政治,只关乎我们自身。
因为当任何一个人拿到这张纸的时候都知道,这是来自一个学生的作业,其他的什么,他们都不会在乎,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拘泥那么多干嘛,我们对历史和家国的情感,酸甜自知,又何必在作业中平添造作呢,正如题目中所只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而已,只是而已。
既然是思考,就由不得别人左右我的思想了。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锄犁,开垦我们自己的土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从邓那个时代到现在,我们的领导人及官方都一直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言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义之所以成为主义,是因为她给予人的是一种信仰,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信念。
当一个人一直强调什么的时候,正是他缺什么的时候,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而真正的独特只有当别人能够理解的时候,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就是孤芳自赏。
我们一直说自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是资本主义不承认你,社会主义也质疑你,也许就普通百姓而言,姓资姓社,本质上并不重要,百姓真正在意的是生活本身。
可能我们会说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进,会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社会意识正在逐渐憔悴,大量的政治宣言充斥于教科书,也只有在教科书中,我们才能真正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奥秘。
关于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内容摘要: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分层日益明显、主体结构多元化等特点。
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在借鉴先前哲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以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改善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境遇,坚持“梯级分层”推进的原则—以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为本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第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转型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现代性问题的困扰与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必然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动摇人民对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信仰与决心。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从“温饱问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人们思考的重心由物质层面的需要逐步转向精神层面的诉求。
因此,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摆脱他们“信仰缺位”与“价值空场”的重要举措。
第三,在这些民族地区,一方面,由于他们经济落后,社会的整体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交通不够通畅,信息闭塞,地理“边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显现,社会主体结构更为复杂。
因此,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我们已经在这些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这些努力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即我们亟待在民族地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层面”的转变,从“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的转变。
第四,“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大特色与合理内核。
“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以便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的洪流之中。
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政治文化层面上的民族平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