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
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
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生命工程”。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
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论,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在听取张晓忠教授的讲座时,我们能够逐渐深刻意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深刻阐述了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大政方针。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
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期要论04/2021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前往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参观,高度赞扬艾思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的突出贡献,他明确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承继优良传统、高扬思想旗帜、努力走在前列。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认同和信仰、掌握和运用,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立足人民、关乎大众,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
主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依靠大众,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只有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孜孜以求的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不同于以往为特定阶级服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创立的理论。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描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展开的真实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正是以人民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和理论最高峰。
正是基于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真切地关心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疾苦,以最公正无私的科学态度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事实,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平等、正义的抽象性与虚伪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应当也必然要使自身为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使人民在它的指导下赢得改造世界的最终解放。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
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和宣传普及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这一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一、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今天所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认同和掌握,即理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内化为群众信念,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在当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强国、富民的科学理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思想基础,要发挥其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走出书斋,走出精英层、执行层,使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的指南。
2009.2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
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需要全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求解和努力。
具体到高校来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吸引、凝聚、引领、赢得青年。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近几年,高校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精心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陈建香主义运动和苏东剧变经验教训的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着眼于人民大众,通过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使得人民大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永不变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
要使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应当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与学习和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最具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以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己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应以最贴近大学生、贴近他们的实际、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摘要】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正文】经过历史和政治“洗礼”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漂流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至于当初我们或者说他们是怎么选择的,他们或者说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我们现在或者说这里该讨论和关心的,而且他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讨论和关心与他们及历史无关,更无关政治,只关乎我们自身。
因为当任何一个人拿到这张纸的时候都知道,这是来自一个学生的作业,其他的什么,他们都不会在乎,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拘泥那么多干嘛,我们对历史和家国的情感,酸甜自知,又何必在作业中平添造作呢,正如题目中所只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而已,只是而已。
既然是思考,就由不得别人左右我的思想了。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锄犁,开垦我们自己的土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从邓那个时代到现在,我们的领导人及官方都一直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言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义之所以成为主义,是因为她给予人的是一种信仰,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信念。
当一个人一直强调什么的时候,正是他缺什么的时候,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而真正的独特只有当别人能够理解的时候,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就是孤芳自赏。
我们一直说自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是资本主义不承认你,社会主义也质疑你,也许就普通百姓而言,姓资姓社,本质上并不重要,百姓真正在意的是生活本身。
可能我们会说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进,会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社会意识正在逐渐憔悴,大量的政治宣言充斥于教科书,也只有在教科书中,我们才能真正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奥秘。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学习《六个“为什么”》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所编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提出: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那么,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并参考他人研究谈点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这一命题的具体涵义与理论背景。
大多数学者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阐释,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重大命题来看说,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这个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也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就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大体说来,主要是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是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宜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是宜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
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中,第二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普及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转化为人们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对谁普及、普及什么的问题。
首先,大众应当指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真理掌握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有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坚持马克恩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就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变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丧失其真理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可以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结论,进行创新和发展,但其基本要义,即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决不会因时因地变化而变化.它始终是各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参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后,我深感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思想启蒙之旅。
在讲座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拓展。
首先,讲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国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发展。
这一点使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必然的,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其次,时代化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和出现新的形式。
因此,我们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时代要求我们不停地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观念。
最后,大众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与全体人民的素质提高相结合。
全民的参与和共同的奋斗,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
因此,大众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时代的思想。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告诉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
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
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
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
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识教育作为“基础工程”。
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发挥巨大威力。
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使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和信仰它。
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实际出发,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识教育,使之了解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