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
- 格式:pdf
- 大小:172.82 KB
- 文档页数:5
7、雷电颂定向思维疏导〔学习标准〕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要点〕重点: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语言积累〕1、辨音曲qū曲解尽jǐn 尽管载zǎi 记载稽jī滑稽qǔ乐曲jìn 尽心zài 载重qí稽首2、辨形澜――波澜拨――拨弄炫――炫耀谰――谰言拔――拔河眩――眩目斓――斑斓跋――跋扈玄――玄衣3、释词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暗无天日: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
指天画地:形容指手画脚,说话无所顾忌。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合拢:合到一起;闭合。
眩目:耀眼。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迸射:向四周喷射。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4、辨词合龙: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段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把书等物品)合到一起;闭合。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5、赏句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采用了拟人兼反复的修辞方法,第一句反复使用“咆哮吧”,比第二句在感情上显得强烈,有力地表现了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恨。
雷电颂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雷电颂》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歌咏雷电的威力和神秘感为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以下是《雷电颂》的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晚,雨纷纷而至,门外东边屋角圈檐下,雷声咆哮,电光交错,突然一声巨响,震倒了门前的棚子;不多时,几百丈开外,一座楼房角门被雷击穿,门板四五丈远飞去,首尾掷在山下。
三声霹雳响后,天上仿佛银河落地,溅起了无数光点,便照得乌云深处也一派晴色,但愈发显露得一切都是多么的荒嵒和苍茫。
天空已在雷声中姜瑩瑩发亮发黑了几遍,大片的清光掠过树叶和带雨花的竹子,又屡屡斩破了云层。
听得山水长啸,草木抽响,放眼四垂,原野沸腾,妖气与鬼哭交集,似妇人泣婴的呜咽。
虽然此时天气渐趋清明,而且再无交加,然而心情却愈发惆怅起来。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作品风貌。
2.掌握《雷电颂》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进而增加中文阅读能力。
3.通过理解、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素养。
2. 教学准备1.课本《雷电颂》及课件2.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让学生观看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二十四孝》的相关视频,并以此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兴趣。
3.2 学习1.让学生阅读《雷电颂》的课文原文,了解其基本情节和艺术特点。
2.以“雷电”的概念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性,以此加深对《雷电颂》作品的理解。
3.3 拓展1.通过阅读和分析《雷电颂》,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的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特点。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雷电的景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4 总结以“雷电”的主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4. 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阅读题目、简答题和选择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PPT教学课件雷电颂但是我,我没有眼泪。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作者:郭沫若五幕话剧《屈原》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
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
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我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代表作品甲申三百年祭、星空、女神、屈原、蔡文姬、李白与杜甫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文章出处课文节选的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雷电颂》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屈原》创作于皖南事变的第二年,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
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人诬陷被放逐囚禁。
至都城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
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一层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中学课文郭沫若的中学课文包括《雷电颂》、《静夜》、《天上的街市》等。
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和对于自由、理想的向往。
《雷电颂》是郭沫若于1942年12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首诗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静夜》是现代诗人郭沫若于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
此诗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借此表达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想象,适合在中学阶段进行学习和欣赏。
除了上述提到的诗歌,郭沫若还有其他的中学课文,例如《炉中煤》、《七绝·经火山》等。
这些诗歌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适合在中学阶段进行学习和欣赏。
《炉中煤》是郭沫若1920年创作的一首新诗。
全诗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煤的外形内蕴,写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
《七绝·经火山》是近现代诗人郭沫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的是中国西部的一座火山,它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照亮了周围的群山和原野。
诗人通过火山这一象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在中学阶段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具有文学艺术性,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课文原文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课文原文《雷电颂》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雷电颂》学习要点中心:这篇散文诗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2、形近字3、多音字4、词语解释【播弄】摆布;挑拨。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咆哮】猛兽怒吼。
【阴惨】阴暗悲惨。
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绝顶聪明的人看来好像是愚昧的,绝顶灵巧的人看来好像是笨拙的。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5、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原名,笔名。
(2)本文通篇运用__、__的修辞方法。
直接有力地表达了___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___和表达效果。
(3)本文选自剧的第幕。
其中“风雷电”象征______,“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_____,“无形的长剑”象征_____。
【参考答案】(1)郭沫若文学家、历史学鲁迅郭开贞沫若(2)拟人呼告爱憎气势(3)历史《屈原》五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念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郭沫若( 1892.11.16─1978.6.12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 ,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雷电颂朗诵稿
风,你咆哮吧!雷,你轰隆吧!电,你疾闪吧!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在这黑暗的夜空中翻滚、怒吼、疾驰。
你们的声音,如同千军万马奔腾,如同狂风暴雨席卷,如同雷霆万钧震撼。
你们是自然的使者,是生命的赞歌。
你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寂静中唤醒了沉睡的生灵。
你们是力量的象征,是勇气的标志。
你们敢于挑战黑暗,敢于对抗压迫。
你们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让世界感受到了力量。
你们是生命的源泉,是希望的火种。
你们在黑暗中燃烧,在寂静中爆发。
你们的存在,让生命得以延续,让希望得以燃烧。
风、雷、电,你们是自然的奇迹,是生命的赞歌。
让我们一起感受你们的存在,一起感受你们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向风、雷、电致敬!向自然、生命、力量致敬!。
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课文原文及赏析《雷电颂》课文原文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呵!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赏析:《雷电颂》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散文诗。
它通过屈原在庙中对风、雷、电的呼唤和赞美,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全诗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战斗意志。
《雷电颂》概括
《雷电颂》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作品,节选自他的历史剧《屈原》。
这篇课文通过展现屈原在雷电下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屈原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呼唤暴风雨的到来,表达了屈原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第二部分是歌颂雷电的力量,强调了雷电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文学特色方面,《雷电颂》以魔幻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很多读者。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悬疑和神秘元素,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在主题与意义方面,《雷电颂》主要表达了屈原的品格和以生命作诗的特色,以及作者代表人民向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控诉。
总之,《雷电颂》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课文,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屈原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2.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1)屈原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作者介绍: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3)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2.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模仿朗读:
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问: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据此,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小结本课内容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的基础积累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 追求光明
土偶木梗的群象 憎恨黑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屈原的形象,那么本文中的雷、电具有怎样的寓意呢?
二、新授
1.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 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 虐待(nüe4)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教师作出要求: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
(2)教师点拨: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B.“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C.“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
与追求。
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D.“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概括屈原形象: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4.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
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5.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6.全体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语文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
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四、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这篇散文
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 追求光明
象征
土偶木梗的群象 憎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