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810.00 KB
- 文档页数:20
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和生长。
在医学领域中,细菌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检测和识别细菌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的相关内容。
细菌检测对于细菌检测,通常是针对样本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可疑细菌,以判断其存在、种类和数量。
常见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体液(如尿、脑脊液等)•沙眼结膜拭子•痰•咽拭子除了以上样本,其它常见的样本还包括了粪便、胸腔积液、化脓性感染切口组织等。
对于每个样本,都需要特定的操作步骤来保证样本正确。
通常情况下,样本是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分离后才能用来进行分析和检测。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细菌检测的主要步骤之一,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
它是指将样本中的细菌在特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便分离出细菌。
细菌培养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首先,取一个表面无菌的培养平板。
2.用无菌技巧将样本分散到培养基上,通常为用吸管法、涂抹法或穿刺法。
3.在培养室中将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
4.等待样本中的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
5.对落菌进行染色、形态、气味、生长特性、培养条件、药敏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6.根据相关的判断标准,判断细菌属种、种类和数量。
染色技术染色技术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检测细菌的简易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快速和简单的方法之一。
染色涂片通常可以快速地确定异常菌落或异常细菌在样本中的存在。
活体染色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病菌的性状和形态。
这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染色剂,如格兰染色、抗酸染色等。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是识别和检测细菌的常用方法之一。
生化试验通常使用一些细菌学试剂盒,用于反应样本中的代谢物和结构物等。
这些试剂盒可以测量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氧化酶、脲酶等。
生化试验的优点是,它可以快速地对细菌进行分类,但是其缺点是,有些试剂盒的误判率较高,需要进一步验证。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细菌检测的新技术,可以直接从样本中提取DNA或RNA序列,并使用PCR或其它方法来进行扩增和分析。
如何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细菌学检测是临床上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检测项目,细菌学检验是对血液以及组织和相关分泌物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其中的细菌类型、含量,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以咳痰为检测标本,血液及骨髓的细菌学检验,以血液和骨髓为检测标本,尿液细菌学检验,以尿液为标本。
细菌学的检测报告几乎是天天可见,只要生病到医院做体检,一般都会涉及到细菌学检测。
那么细菌学检测的报告中究竟包含了什么信息呢?要怎么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才能得到最真实的身体状况呢?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细菌学检验报告的解读方法。
一、细菌学检验报告细菌学检验是对感染的部位进行检查,并且判断引起感染的细菌类型的过程,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淋球菌感染淋病、新型隐球菌感染等。
不同的检测项目所得到的结果是不相同的,需要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最终的诊断结果。
第一,如果细菌学检测报告中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超过60%,则很有可能患有急性化脓性脊髓炎。
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含量为13-18%,也可以作为判断化脓性脊髓炎的依据。
第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嗜血杆菌是造成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的病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一般可以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病菌。
第三,从脑脊液涂片的墨汁染色中可以发现带有夹馍的圆形隐球菌,说明患有真菌性脑膜炎。
第四,腹泻等症状时,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致病病菌,比如大肠杆菌,是导致肠炎的最常见的致病病菌。
在检测结果中如果发现某种细菌为阳性,也不必惊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阳性培养都是真正的病原菌,因为细菌的培养和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所选取的标本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关节液、胸腔积液、血液等无菌标本的检测结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但在检测的时候有可能因为外部的污染导致样本不对,检测结果也可能出现差异。
二、细菌药敏试验报告的相关解读(一)药敏试验报告中的S、I、R 分别代表了什么药敏实验是检测人对某种药物的敏感度的检测,其中不同的参数指标会用简单的字母来代替,方便医生之间了解患者的情况,而且书写简便。
痰标本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在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中,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由于有正常菌群的存在,不易判断出何为与疾病有关的细菌,进行普通培养无特别意义《插入表上呼吸道存在的正常菌群》。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临床常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以明确感染病原及其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痰标本须经上呼吸道排出,常受该处正常菌群的污染,因此,判断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须对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所了解。
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α、γ链球菌、微球菌、拟杆菌、梭杆菌、厌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奈瑟菌、嗜血杆菌、棒状杆菌。
标本的验收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拒收标准:a.肉眼观察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
b.标本涂片白细胞数<10/低倍镜和鳞状上皮细胞数>25/低倍镜,表示该标本已污染正常菌群,建议重送标本。
c.容器错误标本容器必须符合规定,溢漏、无盖者拒收。
分离培养1.痰标本培养前处理(均质化)2.分离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应同时划区接种(痰半定量原则)痰半定量方法:用接种坏将痰液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作三区划线接种标本,进行培养。
痰半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三区划线法:首先用无菌棉签挑取痰液的脓或血性部分(或将接种坏通过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标本少许,尽量取有脓或血部分)然后将其涂布在平板第一区,并作数次划线,再在二、三区依次用接种环划线,每划一个区域,应将接种环烧灼一次,待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
1)血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细菌。
2)巧克力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
3)麦康凯/中国蓝平板(需氧环境)适用于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5%CO2环境,麦康凯平板/中国兰平板置普通孵箱,35℃孵育。
《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病原学做诊断,或查找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对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测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处理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关系很大。
病人标本一般应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对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标本,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采集;对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标本,虽无须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免杂菌混入。
2.采集容器上应贴好送检号及病人姓名的标签,连同检验单一起尽早送检验室。
若路途较远,应冷藏保存送检;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特殊标本,送检时应35℃~37℃保温。
3.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有正常菌群,但不致病,故在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区别标本中是常居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
另外,对某些无菌的部位,如血液、骨髓、脑脊液等,如检查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但必须要排除采样及操作中的污染。
4.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选定各种分离培养基和孵育环境。
如痰标本一般选用血平板,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的分离。
【血液标本检查】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
当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细菌学检验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标本采集l.标本采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即应去除皮肤上的细菌,又应注意空气中的细菌。
穿刺部位以碘酒、酒精棉球消毒,用干燥的灭菌注射器抽取血液,立即注入选定的液体培养基瓶内,充分混匀以防凝固。
2.采血一般应在治疗前,并在高热、寒战时作培养。
伤寒在发病一周内即菌血症期间采血;化脓性脑膜炎,鼠疫应在发热1~2d内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宜于发热高峰采血或多次采血,且每隔1~2h采血一次,连续3~4次,可获较高的阳性率。
3.采血量应相当于培养液的1/10,通常是50ml培养液采血5ml,这样可使存在于血液中的补体、抗体、调理素、溶菌酶等抑制因子被稀释,使之减弱或失去抑制作用。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一、标本采集(一)操作方法1.将患者拟采血部位放平,扎以止血带,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皮点为中心用2.5 %~3 %碘酊从内向外周擦拭,待干后再以同法用75 %乙醇脱碘。
消毒范围不得过小。
2.以无菌手续由静脉取血5 ml ,立即注入适当的液体增菌培养基内,迅速轻摇,使充分混合,以防止凝固。
(二)注意事项1.血液标本应在病人发热1 ~2 天内或发热高峰采集培养为宜,此时阳性率较高。
2.培养基与血液的比例为10∶1 。
3.培养一般细菌用普通肉汤或酚红葡萄糖肉汤,培养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用肝浸液或胰胨肉汤等。
4.采血和接种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
5.磺胺和抗生素可影响细菌检出的结果。
故在采集标本时应力争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
如果病人曾服用磺胺类药物,应在每100 ml 培养基内加对氨苯甲酸5 mg ,以防止磺胺类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如果病人已用青霉素治疗,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酶100 U/50 ml (青霉素酶不耐热,应在临用时加入)。
若病人已用其他抗生素治疗时,可用硫酸镁肉汤增菌。
6.标本的采取应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为目的。
二、检验程序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见下图。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一)一般细菌的检验1.标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后,立即置35 ±1 ℃温箱内孵育,每天取出一次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应特别注意观察肉汤内有无混浊、沉淀、菌膜、色素、血液变色、指示剂变色等现象,并记录之。
如有细菌生长,肉汤可呈现各种不同的生长现象,若发生混浊,大多可疑为革兰阴性杆菌;若均匀混浊有绿色荧光,则可疑为绿脓杆菌;上面澄清,下面有沉淀,可疑为链球菌;若见自下而上的溶血现象,可疑为溶血性链球菌;若呈现肉冻样凝固现象,疑为葡萄球菌;若表面有灰白菌膜,疑为枯草杆菌或类白喉杆菌。
2.当疑有细菌生长时,应以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一旦见有细菌生长,并能排除污染,应及时转种于血平板或其他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或分离培养。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依据《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临床微生物检验技能为目标,按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以及检验技术职业领域相关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微生物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融合临床医学检验师、微生物学检验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技能要求,打破以知识讲解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检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在着力培养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发挥出帮助学生完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能够运用微生物检验的知识技能、并结合后续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毕业顶岗实习,完成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以及相关职业领域的微生物培养、鉴定工作。
通过课程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操作标准的工作作风和遵纪守法、医者仁心、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出具备从事微生物检验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见表)课程组在调研分析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领域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专家共同分析微生物检验及其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以培养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为目标,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临床标本的病毒学检验、临床标本的真菌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八大模块,同时以技术为中心,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融合技术技能教学中,做到理论基础和实践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