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查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3
痰标本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在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中,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由于有正常菌群的存在,不易判断出何为与疾病有关的细菌,进行普通培养无特别意义《插入表上呼吸道存在的正常菌群》。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临床常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以明确感染病原及其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痰标本须经上呼吸道排出,常受该处正常菌群的污染,因此,判断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须对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所了解。
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α、γ链球菌、微球菌、拟杆菌、梭杆菌、厌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奈瑟菌、嗜血杆菌、棒状杆菌。
标本的验收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拒收标准:a.肉眼观察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
b.标本涂片白细胞数<10/低倍镜和鳞状上皮细胞数>25/低倍镜,表示该标本已污染正常菌群,建议重送标本。
c.容器错误标本容器必须符合规定,溢漏、无盖者拒收。
分离培养1.痰标本培养前处理(均质化)2.分离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应同时划区接种(痰半定量原则)痰半定量方法:用接种坏将痰液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作三区划线接种标本,进行培养。
痰半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三区划线法:首先用无菌棉签挑取痰液的脓或血性部分(或将接种坏通过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标本少许,尽量取有脓或血部分)然后将其涂布在平板第一区,并作数次划线,再在二、三区依次用接种环划线,每划一个区域,应将接种环烧灼一次,待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
1)血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细菌。
2)巧克力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
3)麦康凯/中国蓝平板(需氧环境)适用于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5%CO2环境,麦康凯平板/中国兰平板置普通孵箱,35℃孵育。
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一种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完全抗原,从人体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都含有SPA.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则不具有.SPA可与IgG的Fc段能非特异的结合而不影响Fab段的免疫活性,故可用作检测各种抗原或抗体的实验诊断试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等常表现出异质耐药性.能产生b-内酰胺酶而使青霉素失效而表现出耐药性。
胆汁溶菌试验: 胆汁或胆盐可溶解肺炎链球菌,可能是由于胆汁降低细胞膜表面的张力,使细胞膜破损或使菌体裂解;或者是由于胆汁加速了肺链本身的自溶过程。
因此主要用于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凝固酶试验:血浆凝固酶是金葡菌产生的一种主要致病物质,能使含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致病株大多数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能使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并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离体的活组织或分散的活细胞,在实验室的试管或培养基中,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使之生存和生长,称之为组织培养。
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
TCID50:50%组织细胞感染的病毒剂量,将待测病毒液作10倍系列稀释,分别接种单层细胞经培养后观察CPE等指标,以能感染50%细胞的最高稀释度的病毒量为终点,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出TCID50。
抗酸染色法:用石碳酸复红染色后,用盐酸乙醇分色,再用美蓝进行对比染色,即不再脱色而呈现石碳酸复红的红色,分歧杆菌为阳性。
BCG:卡介苗,即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长期培养传代,得到减毒菌株,可用于预防结核菌感染。
郭霍现象(Koch phenomenon):有毒TB初次感染GP,10-14天后注射局部溃烂、坏死,附近LN肿大,细菌扩散漫延至全身,甚至死亡。
细菌学检查非发酵菌鼻疽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
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
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
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
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恶臭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非发酵菌(Nonfermenter)大多是条件致病菌。
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
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Reudomona)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
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
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
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P.P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
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
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P.Peudoalcaligene)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细菌学检验知识点总结细菌学检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细菌的病原性、药敏试验等方面。
细菌学检验的结果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细菌学检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病原细菌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是检验的第一步,通过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让细菌生长,然后进行鉴定。
而鉴定通常包括对菌落形态、涂片染色、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分析。
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16S rR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病原细菌进行检测和鉴定,是细菌学检验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3. 快速检测方法利用免疫学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可以对病原细菌进行快速检测,缩短检验时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4.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来确定病原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原细菌及其特点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它们的特点是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紫色,具有厚壁和无外膜。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它们的特点是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红色,具有薄壁和外膜。
3. 厌氧菌厌氧菌是一种在无氧环境中生长的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肠道球菌等,它们的特点是无氧代谢,对氧敏感。
4. 耐酸菌耐酸菌是一种对酸性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细菌,如结核菌等,它们的特点是能在酸性环境下生长。
5. 其他特殊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的细菌,如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它们的生长环境、生物学特性都与一般的细菌有所不同,需要采用特殊的检测方法。
三、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是进行细菌培养的最基本的物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定期对培养基的成分、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
2. 设备的质量控制细菌学检验所需的设备如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柜等都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验,确保其稳定可靠。
临床诊断学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细菌染色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异染颗粒等。
因为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碱性苯胺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染色细菌。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因此染色标本的检查在细菌的鉴定中应用最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一)常用染料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多为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与助色基。
带有色基的苯环化合物一色原,虽然本身带色,但与被染物无亲和力而不能使之着色,助色基并不显色,但它本身能解离,解离后的染料可以与被染物结合生成盐类,使之着色。
根据助色基解离后的带电情况,可将染料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
此外,还有复合染料。
1.碱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
由于细菌的等电点在pH2~5之间,在碱性、中性、弱酸性的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染料结合而着色。
常用的染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
一般情况下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故不易着色。
如果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则可被染色。
酸性染料通常用来染细胞浆,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
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荧光染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异硫氢基荧光素。
这些染色常用于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中。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在细菌感染标本的检查中,临床上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
1.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称为单染色法。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一、引言在临床医学中,细菌学鉴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实验。
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 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本实验报告将对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进行评估和讨论,旨在加深我们对该实验方法的理解,并提供有关细菌学鉴定的综合性知识。
二、细菌学鉴定的目的和意义细菌学鉴定作为一种直接、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细菌学鉴定的主要目的是准确确定临床标本中存在的细菌种类,以便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细菌学鉴定,我们能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三、细菌学鉴定的方法1. 标本采集:选择适当的临床标本,按照规范采集方法采集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2. 标本处理: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培养、染色等。
培养可以通过将标本划取于培养基上进行,以便细菌在适宜环境下生长繁殖,从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3. 微生物学特性观察:观察培养基上出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
根据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特性等,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属种。
4.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通过一系列生化试剂和培养基,检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如产气、产酸、氧需求等。
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缩小细菌的鉴定范围。
5.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选取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用其调配成不同浓度的药品,将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药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细菌学鉴定实验中,我认为标本采集的规范性非常重要。
只有正确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才能更准确地进行鉴定并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
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该测试,我们可以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抗生素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抗药性的进一步扩散。
总结回顾:本实验报告全面评估了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方法,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观察微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来鉴定细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