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组
- 格式:ppt
- 大小:681.50 KB
- 文档页数:13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后人要总结南北朝,总习惯说南方人天生打不过北方人,当时的经济呀,当时的武力呀,各种分析数据,各项测验指标,都是南方不如北方。
这毕竟只是后人观点,虽然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多少也还有点揣测,未必真的靠谱。
当时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追溯过往历史,生活在南京的原住民,又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又会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有个熟悉这段历史的南京人,写了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哀江南赋》,这人就是“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庾信。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文章老更成,说起来,这姓庾的南京人也是不折不扣官二代,自小生活在南京台城的皇宫,与梁朝的太子一起玩着长大。
他们家很有来头,所谓“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庾信的爹叫庾肩吾,曾任散骑常侍,当过中书令,是个很不小的官。
《南史·列传》上有这么一段,记录了庾信与萧韶之间的纠葛,萧韶也很有来头,是南朝梁的宗室,官至郢州刺史,祖父是梁开国皇帝萧衍之兄萧懿: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
衣食所资,皆信所给。
遇客,韶亦为信传酒。
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
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
”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
这个记载够狠,龙阳之癖和断袖之欢,在古代有所特指,用今天的流行词是“同性恋”,然而事实上也并不完全,因为有时候只是一种“玩弄”,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中的“同性相恋相爱”。
后人评论萧韶与庾信的关系,更多的是讥讽,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提及萧韶,颇有些不齿:至若娈童,本非女质,抱衾荐枕,不过以色为市耳。
当其傅粉熏香,含娇流盼,缠头万锦,买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赀尽,贵者权移,或掉臂长辞,或倒戈反噬,翻云覆雨,自古皆然。
萧韶之于庾信,慕容冲之于苻坚,载在史册,其尤著者也。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庾信当众羞辱萧韶,与后来纪昀的讥讽,都是同一路数。
论《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是北朝诗人庾信后期的代表作。
这篇大赋以作者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南朝萧梁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画卷。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庾信的一生与梁朝这段兴亡史密切相关。
他早年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
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率宫中文武驻营朱雀航,兵败后潜踪西奔,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他被拘留在长安。
后西魏为北周所代,他虽受到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在乡关之思和羞辱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赋,为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留下了真实的面影《哀江南赋》将诗人亡国的沉痛熔铸为史家公正的直笔,深刻地批判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大胆揭露魏军屠杀掳掠的暴行,并饱蘸血泪描绘出入民在战乱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倾诉了对故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篇大赋前面有一段用骈体写作的序文,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尽情抒发了追忆江南旧事的悲苦心情。
由于序侧重在抒情,而赋侧重在记史,因此二者互相生发,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序文可分三层来看,首先简明交代侯景之乱和江陵失陷的确切年月,以及作者在这两次大乱中的遭遇,便将全篇纲领提出。
接着叹息天道循环,时光推移,但梁朝却并没有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而复兴。
自己的心情正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无力匡扶王室,只能念国事而涕下。
《哀江南赋》(带注释及评论)《哀江南赋》时代背景: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占据中国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二:宇文氏所拥戴的王朝在关西,称西魏;高氏所拥戴的在关东,称东魏。
至于在南方对峙的梁朝,则由开国君梁武帝统治着,他在位的时间比较长久,内部也比较安定。
东魏的权臣高欢死后,他的部下大将出身于北边六镇的侯景不愿服从高欢的儿子高澄,于是献河南之地投降梁朝,梁武帝认为这是统一南北的好机会,就接纳了他,但也不肯与高氏完全绝交。
侯景感觉武帝不可靠,又窥破了梁朝内部的腐败情形,起兵攻陷了梁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父子先后被害。
然而由于南方人的不附,最终侯景为王僧辩、陈霸先的联军所败。
建康失陷之后,梁王朝政权迁移至长江上游的荆州,又被西魏的执政者宇文周所灭。
宇文氏公元557年取代了西魏而自立为周。
先此公元550年,东魏的高洋已取代了孝静帝自立为齐。
南朝,则陈霸先杀死了王僧辩,占据长江下游,建立陈朝。
侯景之乱,重启南北交争的局面,社会政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在这场动乱中,南朝纸醉金迷的酣梦被打破了。
江南的人民来往奔窜,家室流亡,文物残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庾信的《哀江南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家世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出身于梁朝一个既有显要政治地位,又有深厚文学素养的家庭。
他的父亲庾肩吾在当时是地位很高的知名之士。
庾信幼而聪敏,博通子史,犹善吟咏。
他作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时,年仅十五岁。
十九岁时,简文帝开文德省置学士,庾信与徐陵皆充其选。
信与陵才学相埒,为文并重绮艳,“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一文出,都下莫不传诵。
”(《北史·本传》)影响所及,形成新的诗风,所谓“徐庾体”。
侯景乱起,他受命率兵驻守在朱雀船(今南京朱雀桥),望敌而逃,一直奔到江陵。
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他任右卫将军,封武康侯。
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但接着西魏便攻坏江陵,梁元帝出降被杀,梁王朝实际上等于灭亡。
《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篇:《哀江南赋》赏析《哀江南赋》赏析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他早年与其父肩吾以及徐、徐陵父子并为梁宫廷文人,文体绮艳,号“徐庾体”。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留,以后历仕西魏、北周,隋开皇元年卒。
在入北之初的大约十年内,由于处境的艰难、生活的贫困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赋,风格也一变而为苍凉沉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被看作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对唐人诗赋有很大影响。
有《庾子山集》。
中华书局版《庾子山集注》(清倪注,今人许逸民点校)是较好的通行本。
〔汇评〕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
……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
如“崩如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此何等语?至云:“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尤不成文也。
杜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未觉前贤畏后生。
”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
……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余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未食而不饥。
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
故前贤评品,以为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
(〔清〕李调元《赋话》卷八)《哀江南赋》,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
(刘师培《论文杂记》)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林纾《春觉斋论文》)〔赏析〕《哀江南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其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多遵信陈寅恪先生之说,认为作于578年12月(时庾信66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同群考证认为当作于557年12月。
此后,林怡提出作于566年,牛贵琥认为作于568年。
目前笔者仍以为557年之说较为合理。
证据有三:一是序中“三年囚于别馆”一句实际已交待了作者作赋的时间与身份。
庾信554年出使西魏被扣,后三年,恰是557年。
而且其时庾信在北朝有官无职(西魏、北周朝廷拜庾信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皆为勋官或戎号之类,而非实职),迹近拘囚。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哀江南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室。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玉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三分ORg,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以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檝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1]《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哀江南赋有多少字一、检查预习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
(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二、整体把握(实录)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生:绿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生:闹师::云破月来花弄影生:弄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很好。
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生:冤师:《闺塾》呢?生:(略思考)闹!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生:哀!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生:悲哀、哀叹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生:哀叹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生:江南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生:长江以南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
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
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
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
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生:灭亡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
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生:作者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生:是苏昆生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
这苏昆生是什么人?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
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
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
后面是直接的抒情。
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
作者: 叶嘉莹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59-6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哀江南赋》 庾信 《小园赋》 文章 教材 序文
摘要:我们已经把庾子山的《小园赋》结束了。
教材接下去的一篇还是庾子山的文章——《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是庾信的一篇赋,这篇赋很长,讲起来要用很多时间,所以教材上只选《哀江南赋》前边的序文。
我们过去讲每篇文章之前都要先介绍作者,但庾信我们已经介绍过,并且也已经看过他的一篇赋了,所以现在我就直接读这篇文章,然后讲解:。
《哀江南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鲍觉生《赋则》评:“密丽典雅,精思足以纬之,激气足以驱之,下开三唐,不止为子山集中厌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庾信骈偶文,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林纾《春觉斋论文》: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庾子山等哀艳之文用典最多其情文相生之致可涵泳得之,虽篇幅长而绝无堆砌之迹故知堆砌与运用不同,用典以我为主,能使之入化,堆砌则为其所囿,而滞涩不灵。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读哀江南赋》: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
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
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钱钟书《谈艺录》:子山词赋,体物浏亮、缘情绮靡之作,若《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皆居南朝所为。
及夫屈体魏周,赋境大变,惟《象戏》、《马射》两篇,尚仍旧贯。
他如《小园》、《竹杖》、《邛竹杖》、《枯树》、《伤心》诸赋,无不托物抒情,寄慨遥深,为屈子旁通之流,非复荀卿直指之遗,而穷态尽妍于《哀江南赋》。
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运故实,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穷然后工,老而更成,洵非虚说。
《哀江南赋》艺术特色1.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哀江南赋》翻译《哀江南赋》翻译哀江南赋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文章,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哀江南赋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
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
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
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
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
赏析《哀江南赋·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山于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要想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要参看注释。
注释对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大有裨益,因此精准的注释尤为必要。
然而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
同时,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也无从知道其含义,阅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参照王力《古代汉语》、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个版本,以《哀江南赋·序》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序。
从注释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儿个方面。
下面试分析。
一、训释语言和文字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大方面:一是,字面生涩而义晦;二是,字面普通而义别。
(一)实词的解释1.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中对“让”一字的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和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让位,禅让”。
“让东海之滨”这句话解释成: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不说“篡”而说“让”,是掩饰之词。
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让”是“辞让,谦让”,《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二子,兄弟相互辞让君位,逃至海滨。
”这句话喻自己本以谦让自守。
同一句话中,“让”字出现两种不同的注解,导致句意产生很大的差异。
倪播+庚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
”故根据语意和典故,笔者认为“让”解释为“让位,禅让”更妥。
让,古作“让位,禅让”讲。
如《荀子成相》:“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
”《吕氏春秋·慎人》:“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从《哀江南赋》看庾信的功业意识作者:卢忠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2期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
《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
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入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与国破家亡的沉痛反思庾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对于江山社稷国运的兴衰有着深切地关注。
从《哀江南赋》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他那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使命感,尤为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忧时之悲和亡国之痛,即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
而这种情怀是与他亲身见证的萧梁王朝由盛而衰,一朝败亡的现实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看出庾信对于他前半生优游期间的那繁盛承平的萧梁王朝的深情怀念,对于萧梁王朝五十年江表无事而竟至于一朝倾覆的沧桑巨变的沉痛反思。
《哀江南赋》创作于由南入北之后,是庾信对于他早年生活的江南盛世王朝,盛极一时而一朝败亡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作的全面关照与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责任感驱使下构造出来的饮声泣血之作。
萧梁王朝灭亡后,南归的人自然是可庆幸的,毕竟一个漂泊无依的灵魂从此寻到了归宿,而图归不得的灵魂却只能继续遥望江南,发抒哀怨的情怀。
异乡羁旅,往事如烟,风华正茂的年岁已经一逝不回,多么令人留念。
从一系列的铺陈中再现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可以看出,赋中充满着对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的深深眷念。
赋家自然不只悲叹一姓一君的败亡,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
赋中借助萧条荒芜苍凉之景,又罗列出众多的典故,渲染出一股浓重的去故离乡之悲。
在最易产生叶落归根之感的暮年,流落北土,以危苦之辞,写凄怆伤心之怀,排遣心里积压的沉重悲哀,于此可见,赋家身世感慨与历史描述中包含着对时势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庾信不仅关注萧梁王朝的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国败亡历史悲剧的原因,以理性批判的精神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归纳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
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
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
始含香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为尚书郎,又转为东宫学士。
含香,见应劭《汉宫仪》:“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
后尚书郎含鸡舌香,始于此。
”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
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
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
崇贤,太子宫门。
侍戎韬二句:指在东宫陪伴太子。
韬,剑衣。
武帐,见《汉书·汲黯传》:“上汉武帝尝坐武帐,黯前奏事。
”文弦:即琴弦,张揖《广雅》:“琴五弦,文王增二弦。
”论兵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与湘东王论水战之事,也曾出使东魏。
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
拭玉,意谓出使。
《仪礼》:“宾人北面坐,拭圭。
”郑玄注:“宾,使者。
拭,清之也。
”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文侯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庾信本传载其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
”自“王子滨洛之岁”句至此为庾信历数自己在梁时甚有声名。
东门二句:意思是梁朝地域广大,东至于海,南至交阯。
东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鞭石成桥,见《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
今石桥其色犹赤。
”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
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
班超二句:指梁与当时并存的北方非汉族政权关系和睦,没有战争。
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
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
马武二句:指梁朝承平之际,不事甲兵。
庾信《哀江南赋序》诗词译文哀江南赋序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能够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
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
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
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
哀江南赋序的译文庾信《哀江南赋序》诗词译文哀江南赋序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
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
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
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