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序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悲哀和对过往的追忆,仿佛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一声长叹。
文中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去了一个古村落游玩。
那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刚踏入村子,脚下的石板路就给了我一种别样的感觉。
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缝隙里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石板路前行,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有些已经破败不堪,墙壁上的石灰剥落,露出里面的砖石。
一扇扇老旧的木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也生了锈,仿佛在拒绝着外界的打扰。
我好奇地走进一间废弃的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缕阳光从破损的窗户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
地上满是灰尘和蜘蛛网,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农具。
我想象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或许每天清晨迎着朝阳出门劳作,傍晚又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受着简单而温馨的晚餐。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口古老的水井。
井沿上布满了勒痕,那是绳索长年累月摩擦留下的印记。
我探头向井里望去,井水幽深而平静,倒映着天空和我的脸庞。
我忍不住想,这口井曾经滋养了多少代村民,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
它的树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
树枝向四周伸展,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
我走到树下,坐在一块石头上,感受着它带来的阴凉。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往事。
看着这个逐渐凋零的古村落,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
它就像是庾信笔下那个衰落的江南,曾经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片荒芜和寂静。
然而,就在这悲哀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村子里忙碌着,他们把一些破旧的房屋重新修缮,改造成了具有特色的民宿。
他们在村子里种植花草,开设手工作坊,试图让这个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这让我想到,尽管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会带来兴衰和变迁,但总有人在努力守护和传承着那些珍贵的记忆和文化。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哀江南赋序》是中国南北朝骈文、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者庾信最出名的代表作,此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哀江南赋序》原文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赏析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
题目“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
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之飘零。
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佳制。
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
首六句叙侯景之乱,金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次六句叙西魏兵起,江陵失陷,自己出使无归,故国中兴无望。
再六句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
“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
庾信是著名诗人庾肩吾之子。
庾氏本为名门望族,但到庾信这一代家道中衰。
他中年即遭丧乱,晚年流落异方,屈身仕周,愧恨萦心,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忧。
作者凄咽絮语,泪随墨挥,一片惨痛之情自肺腑出。
结末“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直白地表明全赋以悲家国沦丧为主调。
第二段追述出使西魏不仅无功,反而被拘的过程,抒写羁留异国的悲愤和对江南故国的怀念。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叹。
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使命不成。
作者伤叹年已高而归途远,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末联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比喻自己怀念故国而不可见。
这一段中,在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中,饱含着作者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暮年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末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和人民的惨遭杀戮。
开端以孙策、项羽靠少数兵力崛起,终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竟然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人,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
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哀江南赋》序庚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瘐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哀江南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室。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玉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三分ORg,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以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檝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1]《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
庾信《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 1.芟: (shān) 2.耨: (nòu) 3.槎: (chá) 4.燮: (xiè)5.羁: (jī)6.睨: (nì)7.唳: (lì) 9.耨: (nòu)11.轵:(zhǐ) [作者介绍]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辞赋精选】南朝?庾信《哀江南赋?并序》南朝・庾信《哀江南赋・并序》来源:丁文龙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
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所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群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
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举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唯以悲哀为主,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连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唳鹤,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裁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阴,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
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晏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
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
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
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
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庾信《哀江南赋》赏析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哀江南赋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
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
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
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
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
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水木交运,山川崩竭。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仿佛将人一下子拉进了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代。
然而,我初读时,只觉得文字艰涩,历史背景复杂,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随着我不断地研读,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我逐渐走进了庾信的内心世界。
他笔下的江南,曾经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如今却满目疮痍。
那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痛不已。
文中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庾信说“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我想象到了防线的脆弱,敌军的长驱直入,百姓的惊慌失措。
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一幅幅生动的战乱画面在眼前展开。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庾信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的变迁,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他被迫离开江南,流落他乡,那种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真的是刻骨铭心。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种孤独和凄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比赛,为了准备这个比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在刻苦练习。
我满心期待着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心里特别失落。
就像庾信看着江南的沦陷,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是,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就像江南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会有重新崛起的一天。
我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要继续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再看庾信,尽管他一生坎坷,但他用文字留下了那段历史,留下了他的情感。
他的痛苦、思念和坚守,都在这篇赋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今,当我再次读起《哀江南赋序》,不再觉得它只是一篇遥远的古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声。
【原文】昔余之祖,生于江南,历唐宋之盛,享天下之治。
及至我辈,遭逢丧乱,家道中落,遂流离失所,播越四方。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先人之荣光,徒闻其盛时之繁华,心向往之,未尝不泪沾衣襟。
故作《哀江南赋》以抒怀,庶几托之文章,以传后世。
【翻译】昔日我的祖先,诞生于江南之地,经历了唐朝和宋朝的盛世,享受着天下的安定与繁荣。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遭遇了战乱之灾,家族衰落,于是四处流浪,流离失所。
我生得较晚,未能亲眼见到先人的荣光,只是听说他们盛时的繁华,心中向往不已,未曾不泪湿衣襟。
因此,我创作了《哀江南赋》来表达我的情感,希望借助这篇文章,传承于后世。
【原文】夫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
然自五胡乱华,中原动荡,江南亦未能幸免于难。
唐宋之际,虽有盛世之景,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江南亦不过是一叶扁舟,漂泊于乱世之中。
余闻之,未尝不感慨系之。
【翻译】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动荡不安,江南也无法幸免于难。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虽然有盛世的景象,但是战争不断,民生凋敝,江南也不过是漂泊在乱世中的一叶扁舟。
我听闻此事,未曾不感慨万千。
【原文】余少时,家道中落,先人故里,已成废墟。
每至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余常独自登高望远,泪湿衣襟。
及长,虽得以读书明理,然心中之哀,未能释怀。
于是,每有所感,辄以文字抒发,遂成《哀江南赋》。
【翻译】我年幼时,家道中落,先人的故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每当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我常常独自登高远望,泪水沾湿衣襟。
及至成年,虽然得以读书明理,但心中的哀愁未能消解。
于是,每当有所感触,我便用文字来表达,最终形成了《哀江南赋》。
【原文】嗟乎!江南之赋,千古绝唱,虽悲愤填膺,亦不失其雅韵。
余愿以此赋,告慰先人之灵,亦以自励,虽身在他乡,心系故土,不忘家国之情。
【翻译】唉!江南的赋,千古绝唱,虽然充满了悲愤,却也未曾失去其高雅的韵味。
第八讲庾信《哀江南赋序》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少聪敏好学,有才名。
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
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
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
在梁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
《北史》本传谓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
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
堆砌典故、用意曲深。
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作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
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谓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
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有《庾子山集》。
庾信《哀江南賦序》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
余乃竄(cuàn)身荒穀,公私塗炭。
華陽奔命,有去無歸。
中興道銷,窮於甲戌。
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
傅燮(xiâ)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鹹(xián)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
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橋羈旅。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非河橋之可聞!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
赏析《哀江南赋·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山于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要想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要参看注释。
注释对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大有裨益,因此精准的注释尤为必要。
然而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
同时,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也无从知道其含义,阅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参照王力《古代汉语》、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个版本,以《哀江南赋·序》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序。
从注释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儿个方面。
下面试分析。
一、训释语言和文字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大方面:一是,字面生涩而义晦;二是,字面普通而义别。
(一)实词的解释1.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中对“让”一字的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和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让位,禅让”。
“让东海之滨”这句话解释成: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不说“篡”而说“让”,是掩饰之词。
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让”是“辞让,谦让”,《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二子,兄弟相互辞让君位,逃至海滨。
”这句话喻自己本以谦让自守。
同一句话中,“让”字出现两种不同的注解,导致句意产生很大的差异。
倪播+庚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
”故根据语意和典故,笔者认为“让”解释为“让位,禅让”更妥。
让,古作“让位,禅让”讲。
如《荀子成相》:“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
”《吕氏春秋·慎人》:“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庾信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9)300年天下大乱,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极为壮观的一页,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可能的解释是:这大约就像一个人的青年时代一样,贫穷与困难并不能阻挡其成长。
一部《世说新语》就显尽风流。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驰骋当代,竹林七贤竟陵八友风流前后。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明远情寄山水,东林送客处,陶渊明,释慧远恬淡虚无。
昭明太子静拱龙楼,金谷才人醉生梦死。
南朝北朝山高野旷,宫体永明细刻精雕。
其中一人,集六朝之大成,这就是“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萧梁(502-557年)的庾信庾子山。
子山本是一个宫廷文人,陪伴昭明太子读书,尤通《左氏春秋》,虽然身高八尺,腰带十围,却在雪月风华中追求声韵格调。
可是国家在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人手上灭亡了。
庾信出使西魏(535-556年),被灭掉其国的西魏权臣宇文泰因欣赏其文采而强留在都城长安。
据说庾信初到长安,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一赋奠定了庾信在北方的地位,可见文章要好,并不在多。
庾信在北方虽然仍享尊荣,可是内心极为痛苦。
国家丧乱留给他自己家庭的不幸,二男一女以及身为梁朝大臣,同时也是一代文人的父亲庾肩吾都死于战乱,加之他青少年时代在南梁宫廷所见所闻的背景,使得他晚年深切思考南梁灭亡的原由。
沉痛的家国之思,如椽的巨笔,放下所有顾虑的庾信和泪写下《哀江南赋》。
从历史角度,此文阐述了萧梁政权的兴亡原由;从文学角度,可以欣赏一代巨匠的文采风流;从纯粹学者的角度,则可以探究《诗经》,《左传》,《史记》,《汉书》以及先秦典籍对一个中国文学巨人的影响,因为《哀江南赋》几乎句句用典。
自然的,要读懂《哀江南赋》,首要的是了解萧梁政权的兴亡过程。
萧梁政权的始创者为一代传奇梁武帝萧衍(464-549年)。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其父萧顺之是南齐(479年—502年)高帝萧道成的族弟。
萧衍少年天才,年轻时游于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首,成员之一的谢朓就是让李白“一声低首谢宣城”的大诗人。
《哀江南赋并序》原文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瘐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陵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
读《哀江南赋并序》
《哀江南赋并序》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是南北朝大赋中的杰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思归之情。
《哀江南赋并序》在内容上国事家事无所不包,纵跨梁,魏,周,有史诗气魄。
《哀江南赋》在序中写了作者写此赋的原因,且表达了自己对梁亡的深切悲痛,对自己颠沛流离的无奈以及无限的思归之情。
赋的正文开篇即叙述自己的家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溯自己庾氏家族的历史。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在此有效仿之意。
写完家事庾信进而转写国事,江南五十年,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百姓殷实,生活美满。
赋末则写自己在北朝的境遇,虽有锦衣玉食高官俸禄,却不能遣散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
西赆浮玉,南琛没羽。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便可以体现
《哀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
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
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
全篇用典故来叙事,表达作者的复杂的感情,但绝不是一个个典故的堆砌,而是用典故以暗喻今事,引用恰当得体,表达委婉曲折。
“让东海之滨”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篡位自立来暗喻北周代替西魏。
“钟仪君子,如就南冠之囚”之句用楚国的钟仪被囚晋国仍戴南冠的典故来暗喻自己被困于北周而不能南归。
如“白虹贯日,苍鹰击殿。
”一句借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来暗示梁朝将要有不幸发生。
而“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一句则借陶侃,顾荣平定叛乱的典故来暗示梁朝的臣子们只是观望,而没能像陶侃,顾荣那样平定战乱,为国分忧,反而是各怀鬼胎。
用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为同姓国,但两国却不和来暗喻梁宗室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西魏和陈霸先坐收渔翁之利。
《哀江南赋并序》思想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梁君臣的指责和惋惜,对自己屈节在北朝为官的无可奈何和对人生遭遇的哀惋。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对后世文坛尤其是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曾深受庾信的影响。
庾信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可忽视。
他的文学创作包括了诗赋等多个方面,虽然他早期为梁宫体诗人的重要作家,在后期也写了一些浮华之风的作品,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则大多内容充实,哀婉动人,代表了庾信的最高成就。
而其《哀江南赋并序》更是庾信用血呕成的一篇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