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二课时)执笔人:齐丽英审核人:王艳丽【学习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
2.光合作用的意义。
3.探究:淀粉是在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中形成的。
【学习重难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淀粉是在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中形成的。
【课前投入】搜集资料:光合作用的意义。
要求: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每组整理一份即可。
(提示:教材也是我们的学习资料之一)【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学1.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哪些知识?2.光合作用到底在哪进行呢?它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光合作用的概念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只能制造淀粉吗?还有什么物质?2.请你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总结什么是光合作用?(可以结合手中资料小组讨论)【学习任务二】光合作用的场所1.绿色植物的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哪?2.探究:淀粉是在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中形成的。
(提示:可参考教材113页的实验)你的假设是:设计实验方案:1)可能需要的实验材料:2)实验步骤:3)小组汇报实验方案4)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5)预测实验结果是:6)实验结论是:【学习任务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1.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光合作用的意义”的资料。
2.结合本节课,总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提示:可答出两方面)(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1.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感悟吗?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主检测】1. 生物圈中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是()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种子植物D.所有绿色植物2. 生物实验小组要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用黑纸片遮盖叶片时应该遮住( )A.一整片叶的上、下两面B.一整片叶的上面C.一片叶的一部分的上面D.一片叶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3.如果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A.叶片B.叶柄C.叶肉细胞D.叶脉4.将见光并染色的叶片部位做徒手横切临时装片观察,会看到叶片中变成蓝色的部位是细胞中的()A.叶绿体 B.细胞质 C.液泡 D.细胞核5.人类及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A.肉类B.植物的有机物C.光合作用D.无机物6.大葱埋在土里的部分为白色,而露出地面的部分通常会变成绿色,这可以作为下列哪句话的实例()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B.叶绿体在光下可以合成有机物C.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D.叶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学习记忆卡】。
选择题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A. 植物的呼吸作用B. 焚烧秸秆C. 植物的光合作用D. 火力发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选择题能正确表达光合作用的公式是()A. 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B. 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C. 水+氧气有机物+能量+二氧化碳D. 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能量【答案】B【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B正确。
选择题发生洪涝灾害后,一些植物往往会发生烂根而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洪涝灾害……()A. 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B. 抑制植物根的呼吸作用C. 破坏植物的组织器官【答案】B【解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洪涝灾害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导致植物就会死亡,B正确。
选择题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
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A. 土壤中的无机盐B. 土壤中的有机物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答案】C【解析】选择题在储存粮食时,往往需要给粮仓做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加二氧化碳可延长贮存时间,原因是()A.二氧化碳杀菌B.二氧化碳抑制呼吸C.二氧化碳降低温度D.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选择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了,二氧化碳产生于()A. 肺泡B. 血液C. 组织细胞D. 组织液【答案】C【解析】呼吸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肺的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意义是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一课时)执笔人:齐丽英审核人:王艳丽【学习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学习重难点】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课前投入】1.把盆栽天竺葵(或蚕豆)进行暗处理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学我们通过食物链的学习知道人的食物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植物,那么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又是哪的呢?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今天,我们会通过学习自己找到答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进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每个小组参考教材120页的实验步骤3、4、5、6进行实验,请你们记录好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习任务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1.请4个大组的同学在3个小组间对比实验结果,如果出现不同结果,思考是什么原因?2.大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3.1-3和4-6两个大组对比实验结果、7-9和10-12两个大组对比实验结果,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结果是否一样?请记录你的发现。
4.根据你发现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温馨提示:①淀粉遇碘液变蓝②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温馨提示: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1.暗处理,绿叶是否制造淀粉?一昼夜,叶片内原来贮存的淀粉是否全部运走或消耗掉?2.第1-3组的实验中不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结果是叶片全部变蓝,说明遮光部分也有淀粉,这些淀粉是新生成的,还是原来贮存的?3.遮光的目的是什么?4.思考:叶片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脱色?脱掉的是谁的颜色?(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1.在这节实验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2.在这个实验中,你对于实验步骤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主检测】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___。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学习目标】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每空1分,共3分)小测得分:()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和。
)新课标第一网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知识结构】(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暗处理→遮光和照光→脱色→漂冼→染色→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初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王大爷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使萝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答案】B.【解析】植物能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叶片从空气中吸收的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水分是根从土壤是吸收的,并通过体内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原料,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将暗处理过的天竺葵的一片叶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目是。
(2)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这片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
其目的是。
(3)用碘液处理后,出现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的实验现象,这说明绿叶在光下产生。
【答案】(1)对照实验(2)脱去叶绿素(3)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解析】验证叶绿素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步骤是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一昼夜的目的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让淀粉运走耗尽;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叶片的一部分光照,一部分没有进行光照,形成了对照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才科学合理;将植物进行光照2—3小时;取下实验的植物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叶片;给植物叶片滴加碘液染色;结果未遮光的叶片染成蓝色,遮光的叶片部分没有变化,说明遮光的叶片部分没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物质,未遮光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物质,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否则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理解验证叶绿素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的步骤,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初三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水中绿色植物金鱼藻{一种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放出了气泡,这气泡是A.吸收作用产生的水蒸气B.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C.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答案】D【解析】金鱼藻是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金鱼藻在阳光下不断产生的气泡是氧气.故选:D.【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2.家庭中养鱼可以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养鱼时,人们喜欢在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A.增加水中氧的含量B.能美化环境C.清洁鱼缸里的水D.起到杀菌作用【答案】A【解析】把新鲜水草放在金鱼缸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因此能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金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因此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中氧的含量,可以延长换水的时间.故选:A.【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3.以下日常食品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间接关系的是A.黄豆B.蔬菜C.水果D.牛奶【答案】D【解析】A、黄豆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A正确;B、蔬菜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B正确;C、水果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C正确;C、牛奶是动物(牛)生产的,与绿色植物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间的关系。
4.科学家萨克斯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萨克斯将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既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惟一的变量.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呈现碘蒸汽的颜色,说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证明: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故选B【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5.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如下图,该实验说明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A.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黑纸片不透光,图中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还是棕色;未被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该实验说明: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考点】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6.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叶面积指数二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指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农作物高产。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在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把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这些有机物不仅满足了绿色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答案】能量;叶绿体;光能;食物来源【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绿色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故答案为:能量;叶绿体;光能;食物来源【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据此答题.2.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小燕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
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48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
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氢氧化钾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其变量是空气中的。
(2)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选填“A”或“B”)叶片。
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中进行。
(4)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
【答案】(1)对照组;二氧化碳(2)叶绿素(3)B;淀粉;叶绿体(4)二氧化碳【解析】(1)将甲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植物体的叶片因得不到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将被运走和耗尽.将甲装置移至光下后,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体的叶片能够接触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钠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2)由于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3)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考点0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需要不断的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然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那么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哪些植物的结构参与了,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有机物的合成,便成为了我们这一考点的重点内容,这一节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对待哦。
一.实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光合作用实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注意事项:(1)暗处理的目的: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运走或耗尽(2)部分遮光: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光照。
(3)光照目的:进行光合作用(4)脱色目的:叶绿素易溶于酒精,直接加热酒精会导致蒸发过快造成浪费,也易引燃酒精引起火灾。
隔水加热:酒精沸点低,易燃;(5)检验淀粉:见光部分变蓝(进行了光合作用)遮光部分不变蓝(没有光合作用)实验结论和分析:【典例】1.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答案】B【解析】【分析】解此题考查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关键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
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
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进行遮光处理,以外的区域不遮光,B 错误。
C.叶绿素能够溶解酒精,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C正确。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遮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变蓝,D正确。
专题07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实验步骤:(1)暗 处 理:消耗叶中原有有机物(2)部分遮光: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光照。
(3)光照目的:进行光合作用(4)脱色目的:酒精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
隔水加热:酒精沸点低,易燃;(5)检验淀粉:见光部分变蓝(进行了光合作用)遮光部分不变蓝(没有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反应式 叶绿体3.能量的转化:光能 化学能4.意义:·为自身提供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5.环境的影响: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二氧化碳 + 水 光照 有机物 + 氧气(储能)6.指导生产:通过控制光合作用的条件,达到增产目的。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温室大棚——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气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7. 探究实验:·光的作用: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还能促进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形成;·检验氧气方法: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因缺少原料基本不能进行。
三、呼吸作用1.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反应式: 3.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4.指导生产:·低温保存菜果 减弱呼吸作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而加强)·粮食入仓要晒干 降低呼吸作用,防止萌发(含水量高而加强)·保存果菜降低含氧量 降低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栽植物常松土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氧浓度高而加强)·地窖瓜菜发热 呼吸作用释放热能·新疆葡萄更甜 夜间温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活细胞线粒体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有机物 + 氧气一、选择题1.下列表达光合作用的式子,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B.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C.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D.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能量2.萨克斯进行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实验步骤:①暗处理: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中一段时间。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A.降低温度B.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C.增加叶片温度D.减弱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答案】B【解析】为保证天竺葵叶片内的淀粉是新制造的,必须把贮存的淀粉运走或耗尽.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天竺葵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淀粉等有机物不断地被分解,直至耗尽。
【考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塑料大棚能提前或延迟蔬菜供应,下列措施能提高大棚中农植物产量的是A.遮阴降低光照强度B.尽量密植C.夜间提高大棚温度D.白天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答案】D【解析】提高塑料大棚内蔬菜的产量,也就是要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合成,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利用,从而有机物得到积累.A.遮阴降低光照强度,就会抑制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减弱了,产生的有机物就减少了.B.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使阳光照到地面,造成浪费,会减产;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所以应合理密植.C.夜间提高大棚温度,升高温度会提升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同时温度高时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气孔会关闭,同时影响光合作用.D.白天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故选:D【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3.叶片各种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的是A.栅栏层细胞B.海绵层细胞C.保卫细胞D.表皮细胞【答案】D【解析】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因为表皮无色透明,能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的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接收到的光照较少产生的叶绿体也较少.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保卫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含有叶绿体,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可见植物叶片中不含叶绿体的细胞是表皮细胞.【考点】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