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2、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3、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4、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从光合作用的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联系实际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 1【导入】VR技术展示地球,问陆地为什么大部分呈现绿色?(同学们自由发挥)有绿色植物,可以说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没有绿色植物,也就没有我们的现在,那么它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它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来解决,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活动 2【活动】【自主学习】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法步骤: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___________________处一昼夜。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课标要求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
2.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课标解读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
它与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起,阐述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着重强调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循环之间关系。
通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重点验证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探究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第五章的基础。
本教材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就了解到植物在生态系统组成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本章让学生亲自验证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淀粉,并进一步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阐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
这种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2.本章三部分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介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构以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基础,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认识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实验之后,概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的功能。
第二部分讲述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用途,一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延伸、拓展。
讲述的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育了自身,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帮助学生认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于整个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3.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吗,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等具体的内容是不太清楚的。
对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更是不甚了解。
第4篇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动物也是如此。
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
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
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活动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在实验操作之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推断实验结果。
在实验操作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包括观察、分类、描述、测量、推理、解释、交流等活动。
[活动教学设计] 实验观察类模式:活动前准备活动实施活动反思教师:课件、实验材料导入新课巡视指导启发引导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预测设计动手实验分析推理自我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设计原理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2、难点:实验的组织和实验推导分析难点的突破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推断实验、观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讨论法等[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淀粉溶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教学过程][课堂练习](一)[夯实基础]:1、①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②、选取健壮的叶片,把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是为了使遮光部分与不遮光部分形成。
③实验设计中的变量是。
④将上述处理的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⑤脱色时,用酒精隔水加热。
酒精的作用是。
不能把盛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的原因是。
⑥脱色时,通过观察发现叶片的颜色由色变色。
其主要原因是。
⑦从实验结果看,叶片被遮光的部分变,而未遮光的部分。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邱翠华日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3、理解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情感目标: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爱绿、护绿责任意识重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难点:光合作用还制造其他有机物吗?情景导学:1、人类每天都需消耗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从哪儿来?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如何制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3拓展反思: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是什么样?俗话说:人是铁,饭是刚,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最终来源于哪里呢?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学习过程:绿色植物怎样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所需条件怎么样?[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分组完成实验: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2、叶片未用黑纸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验小结: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研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结果分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有机物的规律和过程,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1.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和过程。
2.熟悉实验操作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通过对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规律和过程。
4.实验器材:小刀、酒精灯、绿色植物叶片(韭菜、菠菜等),试管、蒸馏水、浴缸等。
5.实验流程:(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一些绿色植物叶片,可以用韭菜、菠菜或其他常见绿色植物叶片,需要保证叶片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试管、馏水、小刀、酒精灯等器材。
(2) 实验操作①取一片新鲜的绿叶,在其叶片的正面央挖取一小块,大小不宜过大,剪成 2 ~ 3 毫米长。
②将绿叶片放置于小杯内,将蒸馏水加入到杯中使其抵达绿叶片顶部,使绿叶片具有适宜水分含量。
③将试管置于烧杯中加热,使试管里的空气排出。
取出试管,将其口紧贴绿叶上部,并确保与绿叶接触处气密封。
④将装有绿叶片和试管的集气池放置在光源下,将实验设备保持在光的照射下。
⑤观察试管中的氧气,确认其散发气泡的数量。
(3) 结论分析在实验中,绿叶片中的光合作用产生出氧气。
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到试管中的气泡散发出的数量,证明出光合作用的效果。
同时,这也是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规律和过程的一个简单方法。
三、教学建议1.基础知识的普及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普及,例如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基本原理等。
通过讲解这些基本知识,让学生识别出实验的重要性和存在的疑问。
2.实践操作之后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技能。
3.结果讨论在实验之后,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以及为什么绿叶在光下能制造出有机物质等问题。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
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2、说出光合作用的本质3、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4、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5、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6、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二、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学生状态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知识,如设置对照等方法。
●初中学生讨论积极性高,参与性强。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三)本课特有的育人价值● 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 实验方法具有一些不确定性,通过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2.教学难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四、教学准备1、材料和用具: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纸片、曲别针、红薯、土壤溶液等。
2、自制光合作用课件、录像等.五、教法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的渐进式探究教学。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一)、引入咱们鹿泉特产很多,香椿、柿子、大枣等等,鹿泉市白鹿泉乡荷莲峪村,是优质大枣基地,每年吸引来很多游客摘大枣,采柿子,还可以体验一把刨花生、挖红薯的乐趣,这不,这就是一个老乡在挖红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那你知道红薯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二)探究一:红薯中含有淀粉吗?记得如何鉴定淀粉吗?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不但满足了绿色植物本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
并且所有生物对于有机物和能量的利用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因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已经有了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
在课堂中注意时时以动物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A 、学生能够理解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B 、学生通过实验推出呼吸作用的过程,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C 、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并知道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2 )难点:A 、学生理解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学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说出有机物可以构成植物体。
( 2 )能够解释出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 3 )能分析和解释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4 )分析出呼吸作用的意义。
( 5 )分析出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 能力目标:( 1 )能模仿教师完成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2 )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进行探究实验。
( 3 )通过实验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并用语言进行解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 2 )在实践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 3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1. 准备燃烧种子测能量变化的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篇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摘要】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
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
生物实验教案生物实验教案四篇生物实验教案篇1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兵团二中吕笃康20xx年7月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
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7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相关实验器具(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收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情境素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视频资源、《【教学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视频资源、《【知识解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图片中的蛙跟周围的绿色植物几乎融为一体。
想一想,绿色植物除了为蛙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外,对蛙的生活还有什么重要作用?讲解:绿色植物除了为蛙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外,还间接地为蛙提供了食物来源,因为大多数蛙类的食物是昆虫,而昆虫如蝗虫以绿色植物为食。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蛙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从而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就隐藏在那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叶之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一奥秘。
【新知讲解】(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思考:从题目来看,你能提出哪些探究性的问题?光合作用是在绿叶中进行的吗?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目的要求: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讲解:从实验目的中我们知道本实验需要探究的内容有两个: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实验目的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姓名__任美荣___单位__官桥中学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__2012_____年_11____月____02__日。
星期五,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光合作用的条件。
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教案重点: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案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案方法:在本节课,我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中心,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案手段,积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案氛围,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法,实验探究法,引导法等多种教案方法,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案过程中,我步步设疑,力求以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学生共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案理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光合作用课件,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器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角架等。
学生准备:黑纸片,曲别针教案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三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光合作用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2、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案反思:纵观整个教案过程,我是采取“激趣导学、合作探究”教案模式,通过问题串,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案,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展开探究学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高密市立新中学王蕾1.1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
采用小组实验,合作探索,突出过程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索, 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尝试探究、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1.3 教学用具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2 教学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同学间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与整理。
细心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及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 教学过程学前检测:学生思考回答,共同矫正。
互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盆栽天竺葵在暗处放一昼夜,选一叶片遮光,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摘下。
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3)为什么要脱去叶绿素?为什么用酒精而不用水煮的方法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绿叶加热到什么程度停止加热?(4)脱色后的叶片滴加碘液,有何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中问题一到三,在实验过程中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问题四,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进行分析。
实验小结:回顾实验的步骤,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回答实验中的现象及易考点,达到回顾与总结的目的。
实验延伸:达到练习的目的。
互动过程2:观察动画,回答问题:(1)这些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其中是什么气体呢?(2)该气体有何特性?(3)我们怎样收集和检验这些气体呢?(4)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观察完动画后,学生共同分析。
生物学科教案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能力目标: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突破:
教学活动从光合作用的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联系实际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光合作用课件,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器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角架等。
学生准备: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激趣导学,提
出问题,导出新课—
阅读教材,概
括实验方案实验探索
合作交流,研
讨得出结论
教学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
不吃饿的慌”。
动物也是如此,
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那么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
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
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
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
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
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
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
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
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
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
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制
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
么样的条件?我们今天就用实
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
答案。
打开学生思路,学习热情浓厚
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打开
学生思路,启
发学生思考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激发学生通过
探究问题答案
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实验操
作能力,观察
能力和思维判
断能力,增强
合作精神,树
立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
了解课前准备情况(即P119实
验1.2的操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20实验
步骤
布置各小组按实验步骤进行操
作,交待实验时注意安全,进行
实验指导,同时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要选用健壮的天竺葵
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
黑暗处一昼夜?
各组都按要求去做了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对教材全
面理解后,归纳概括实验步骤:
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
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
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学生动手、动脑完成实验
A: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B: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隔水加热。
C:用清水冲洗叶片,并把叶片放
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D: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变
化。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健壮的天竺葵生长旺盛,可以
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使得实验效
果明显。
2、消耗叶内贮存的有机物,否则
不知淀粉是实验中制造出来的,
3、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4、酒精有何作用?
5、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6、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份?其结果说明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还是叶内原来就有的。
3、使遮光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4、酒精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起到脱色作用。
5、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是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
6、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鉴定叶片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
结果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
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学生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用用的概念及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P121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光合作用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播放光合作用的课件,加以解释各个过程通过实验及概念的认识,让学生发表看法,说出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生阅读、总结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观看,思索,进一步理解概念。
学生联系实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能量转换站。
4、空气净化器。
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先做,教师再评价。
随堂练习设计:
1、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
A:水B阳光C叶绿体D细胞
拓展练习巩固提高2、检验植物叶片在光下是否产
生淀粉,所用的试剂是:()
A盐水B糖水C碘液D酒精
3、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A绿叶B叶片C叶绿体D叶肉
细胞
4、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A白天B白天和黑夜C有光时
D黑夜
5、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
物”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对一片
完整的叶部分遮光:()
A作为对照B太大用不了C利
于操作D消耗体内淀粉
6、下列哪一组生物都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
A苔藓和蘑菇B蕨类植物和种
子植物C草履虫和酵母菌D细
菌和各种昆虫
个性练习设计: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把一棵2.5千
克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
里,桶里土壤事先称了重量,在
这以后,他只给树苗浇纯净的雨
水。
5年以后,柳树长大了,重
量增加了80千克,而土壤却少
了不足100克,你知道这棵树为
什么会增加这么多重量吗?
思考,回答,补充,完善
讨论,回答
考查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和识
记,并培养学
生判断、分析
及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总结、质疑找学生回答本节知识点和个人
收获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
验设计及操作。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3、师生共同解决疑点。
1、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求能说
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及各步骤的目
的和注意事项。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阐
述。
3、学生提出疑点。
锻炼学生分析
归纳、概括及
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拓展布置进一步探究内容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光对
绿色植物的生活还有什么影
响?例如: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
光有关?
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研究方案
知识迁移运
用,锻炼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布置作用P121练习1.2
板书设计: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光合作用实验步骤:
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2、结论:
(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2、意义: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能量转换站。
(4)空气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