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症68例诊治分析_冯霞
- 格式:pdf
- 大小:301.40 KB
- 文档页数:3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特点分析刘云;徐汉云【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14)003【摘要】目的分析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对江西省儿童医院79例通过双盲食物激发与回避实验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患儿表现为迁延性腹泻病26例(32.91%);慢性腹泻病10例(12.66%);呕血15例(19.00%);便血7例(8.86%);呕吐9例(11.39%);腹胀6例(7.59%);夜间哭闹3例(3.80%);湿疹2例(2.53%);咳喘1例(1.27%).35例存在营养不良,30例存在轻中度贫血,15例患儿IgE阳性.2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13例十二指肠球部可见滤泡样隆起,病理检查示轻-中度慢性炎;另9例病理检查:1例示嗜酸性食道炎,2例嗜酸性胃炎,6例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儿均于改变饮食后2周左右临床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及消化道出血,且上述临床表现常混合存在;双盲食物激发与回避实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通过电子胃镜及胃、十二指肠黏膜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饮食回避是主要治疗方法.【总页数】3页(P81-82,86)【作者】刘云;徐汉云【作者单位】江西省儿童医院儿内科,南昌330006;江西省儿童医院儿内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常见过敏原sIgE阳性率分析 [J], 柯海劲;陈小燕;郭勇;罗丽辉;吴婕翎2.食物回避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效果观察 [J], 陈彩丽;郝丽3.神曲消食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腹泻的临床研究 [J], 韦廖平;王兆康4.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J], 蒋国美;杨月萍;郑国兵;严学勤;陈小兰5.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罗光月;陆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腹泻、呕吐、呼吸困难等。
有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生长迟缓、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气管痉挛等,这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深入研究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问题,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500名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然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这些婴幼儿的过敏史、家族遗传等信息。
同时,我们还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医学检查,包括身高、体重、皮肤等方面的检查。
最后,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准确的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我们发现约有30%的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牛奶蛋白过敏。
其中,10%的婴幼儿为轻度过敏,15%的婴幼儿为中度过敏,5%的婴幼儿为重度过敏。
此外,我们还发现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与家族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过敏史,婴幼儿过敏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可能是导致过敏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也可能会增加婴幼儿对牛奶蛋白的过敏风险。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率较高,且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针对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
因此,对于有过敏风险的婴幼儿,建议母亲在哺乳期间尽量避免摄入含牛奶成分的食物。
2、配方奶选择: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选择低敏配方的奶粉,如氨基酸奶粉或水解蛋白奶粉等。
3、饮食教育:家长应了解婴幼儿的过敏症状,并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同时,要合理安排婴幼儿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4、益生菌调节: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增加婴幼儿对牛奶蛋白的过敏风险。
因此,适当给予益生菌调节,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
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方法婴幼儿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其中牛奶蛋白过敏是最常见的过敏类型之一。
对于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过敏原回避等。
一、饮食调整
对于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饮食调整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首先,需要避免过敏原的摄入,即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或牛奶蛋白。
对于已经确诊对某种食物或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饮食限制,避免摄入过敏原。
同时,对于过敏婴幼儿,需要保证营养的摄入。
医生会根据过敏婴幼儿的年龄和营养需求,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一般来说,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可以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等特殊奶粉进行喂养,以保证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二、药物治疗
对于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采用免疫疗法,如免疫球蛋白、疫苗等进行治疗。
三、过敏原回避
过敏原回避是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的重要措施之一。
家长需要了解婴幼儿的过敏原,避免让婴幼儿接触过敏原。
同时,家长也需要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婴幼儿接触尘螨、花
粉等过敏原。
总之,对于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过敏原回避等。
家长需及时带婴幼儿就医并咨询医生建议。
婴儿牛乳蛋白过敏症临床分析46例摘要】目的:探讨牛乳蛋白过敏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住院婴儿,采用食物回避方法诊断治疗牛乳蛋白过敏,对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均采用食物回避及氨基酸配方奶粉。
结果:主要以皮肤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分别占有63%,59%,呼吸道症状占33%,其他症状占21%。
46例患儿中40例患儿在停用牛乳制品后7天症状消失或减轻,有6例患儿症状严重者经过静脉应用10%葡萄糖酸钙、氟美松及对症治疗后3天症状消失。
46例患儿给予指导食物回避2-4周并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纽康特)喂养后全部生长发育良好。
结论:婴儿牛乳过敏症以皮肤及消化道症状异常为主,常与感染性肠炎混淆。
【关键词】婴儿牛乳蛋白过敏症;氨基酸配方奶粉;食物回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390-01牛乳蛋白过敏症(cow’s milk allergy,CMA)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牛乳蛋白作为过敏原,婴幼儿免疫系统把牛乳清蛋白视为异种蛋白加以排斥,产生一系列呼吸、皮肤及消化道症状[1-2]。
因症状不典型,基层临床医师认识不够,不少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而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等菌群紊乱等不良后果[3]。
以下是我院在2012-2014年收治乳蛋白过敏症46例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均来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住院的婴儿。
新生儿2例,1~3个月20例,3~6个月16例,~12个月8例。
发病前均有直接或间接牛乳蛋白接触史。
母乳喂养5例,混合喂养20例,配方奶喂养21例。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应性病史17例。
临床表现:根据摄入牛乳制品后发病时间分为速发型(<1小时)7例,迟发型(数小时~1周)30例,隐匿性(1周~3月)9例。
主要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29例,占63%;婴儿湿疹18例,荨麻疹5例,特应性皮炎6例;(2)消化道症状27例,占59%,其中腹泻希黏便17例,呕吐及溢乳8例,鲜血便10例,吃奶量减少6例;(3)呼吸道症状15例,占33%,阵发性咳嗽9例,气喘3例,过敏性鼻炎1例,其他2例;(4)其他症状10例占21%,低热3例,睡眠紊乱3例,夜啼2例,贫血1例,结膜炎1例。
118例0~3个月纯母乳喂养婴儿蛋白过敏临床特点阿日贡高娃;王红云【期刊名称】《疾病监测与控制》【年(卷),期】2016(0)8【摘要】目的通过分析0-3个月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蛋白过敏临床表现特点,早期进行喂养指导,降低过敏性疾病的进展。
方法选取118例均为2015年1-10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门诊就诊的0-3个月纯母乳喂养发生蛋白过敏婴儿。
其中男58例、女60例,平均年龄为40天。
蛋白过敏的早期主要症状为:腹胀、呕吐、呛奶、腹泻、便秘、便血、湿疹、生长发育迟缓、脐疝、过敏性结膜炎、鼻塞、烦躁哭闹、睡觉不安稳、经常全身用劲儿等。
结果本研究中纯母乳喂养婴儿过敏发生率为48.7%,主要致过敏食物为羊肉,鸡蛋,牛奶,鱼虾类,花生等。
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其中以消化系统症状为多见。
正确的喂养指导后以上症状会相继缓解。
结论在呼和浩特地区0-3个月纯母乳喂养婴儿过敏发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通过进行正确的喂养指导,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显著降低过敏性疾病的进展。
【总页数】3页(P673-675)【关键词】母乳喂养;蛋白过敏;0~3个月婴儿【作者】阿日贡高娃;王红云【作者单位】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1【相关文献】1.临夏州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J], 马晓兰;马凤霞;马镇玲2.母乳喂养教育材料对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J], 刘萍;王艳;于萍;乐云;唐岚;许凤莲3.孟鲁司特钠颗粒治疗小于6个月纯母乳喂养牛奶蛋白过敏儿临床效果 [J], 宋建刚;冯娜;刘庆;庞随军;李元霞;贾鲲鹏4.北京某社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现况调查 [J], 韩立杰5.泰安市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安利;张冠峰;马飞燕;刘传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4月小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发表时间:2015-03-19T09:02:15.3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秦侯平[导读] 婴儿CMPA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常被误诊,尤其在发病初期常误诊为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造成抗生素滥用秦侯平(山西省古交市古交矿区总医院儿科 030200)【摘要】牛奶蛋白过敏症CMPA是指人体对一种或几种牛奶蛋白质发生的免疫学反应。
婴儿牛奶过敏,实际上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过敏,我们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诊治的58例0~4月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症患儿,回顾性的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及诊治经验。
所有58例均采取膳食回避,并同时给予具有治疗CMPA作用的配方奶粉喂养。
除1例喉鸣、气喘患儿无效后经上级医院诊断为左声带麻痹外,余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病情得到明显缓解。
【关键词】小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抗过敏奶粉【中图分类号】R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296-02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58例均为0~4月小婴儿,均未添加辅食,其中男婴26例,女婴32例。
平均月龄:2.2月。
临床症状:消化道症状者37例,皮肤症状者16例,呼吸系统症状者6例,睡眠紊乱、夜啼者4例,8例患儿长期营养不耐受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抬头差。
其中早产儿8例,低出生体重12例。
母乳喂养9例,人工喂养7例,混合喂养42例。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异质史18例。
2.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专家共识:即通过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并进行特异性实验,最后根据牛奶蛋白回避及开放激发试验结果确诊。
3.诊断流程:(1)临床症状及体征:胃肠道:呕吐(呕吐物中可能有血块及血丝),频繁的胃食管反流,慢性腹泻,便中带血,持续性不适或腹痛(哭闹或易激惹每天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持续3天,连续3周以上。
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湿疹、荨麻疹、特异性皮炎,口唇及眼睑水肿。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在临床诊治中的现状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在临床诊治中的现状。
方法:收取我院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收取时间为2012年5月到2015年6月期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呈多样化,常累及多个或者两个器官系统,以重度湿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0例、反复湿疹患儿20例、以反复便秘、腹泻、吐奶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5例、以反复喘息、慢性咳嗽为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1例、贫血患儿有3例、血便患儿有1例,对患儿采用奶粉代替饮食的诊断方案,患儿家属接受的有30例、占50.00%、不接受奶粉代替饮食的诊断方案患儿家属有30例、占50.00%。
结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较多,患儿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治疗方案依从性较差。
【关键词】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诊治;现状【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18-02牛奶蛋白过敏是指婴幼儿时期常见的食物过敏,是人体对几种或者一种牛奶蛋白产生的免疫学反应,近年来,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率逐渐增加,引起患儿家属和临床医师的重视[1],因此,本院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在临床诊治中的现状进行分析,见本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收取我院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收取时间为2012年5月到2015年6月期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月龄在2~10月之间,女性患儿有30例,男性患儿有30例,患儿平均月龄为(6.12±1.33)月。
1.2方法对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为诊断期间患儿膳食情况、就诊前药物使用情况、就诊时临床症状、奶粉代替饮食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诊治中的现状。
2.结果对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后,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呈多样化,常累及多个或者两个器官系统,以重度湿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0例、反复湿疹患儿20例、以反复便秘、腹泻、吐奶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5例、以反复喘息、慢性咳嗽为临床症状的患儿有11例、贫血患儿有3例、血便患儿有1例。
2024年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儿科营养与喂养》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详细讲授2024年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2. 学会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3.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及诊断方法;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3. 例题讲解:分析临床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临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2. 内容: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请论述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2. 答案:定义: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是指婴幼儿对牛奶蛋白产生过敏反应的一种疾病;病因:遗传、免疫功能异常、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临床表现:皮疹、呕吐、腹泻、便秘、拒食、生长发育迟缓等;诊断方法:病史询问、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肠道菌群,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护理措施:指导家长合理喂养,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皮肤护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理解仍有不足,需加强巩固;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预防及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78例诊治分析作者:董孝云赵真师淑峰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的临床特点、电子纤维结肠镜下表现及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78例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
结果①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临床多表现为腹泻、便血、哺乳后易激惹者、腹胀、呕吐及因长期喂养不耐受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②电子纤维结肠镜下表现为灶性红斑、粘膜变脆,多发性小结节,血管减少、多发浅表糜烂、溃疡,主要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
治疗及转归:确诊后使用不同水解程度的配方奶粉、乳母回避高风险食物、肠粘膜保护剂、肠道益生菌、锌剂治疗后,所有患儿病情均得到缓解。
结论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电子结肠镜较直观的显示肠壁病变有助于诊断;持续使用深度水解配方、乳母回避高风险食物、肠粘膜保护剂、肠道益生菌、补充锌剂治疗是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电子纤维结肠镜;治疗牛奶蛋白过敏是由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分子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一种由摄入外源性蛋白引起的、免疫介导反应导致的以直肠、结肠炎性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少数发展为炎症性肠病、肠源性败血症,明显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本文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78例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78例CMPA新生儿均为足月患儿,其中男婴42例,女婴36例。
发病日龄为(22.7±6.4)d;母乳喂养16例,混合喂养22例,配方粉喂养40例。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应质史29例。
1.2诊断标准根据双盲对照食物激发实验结果确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CMPA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日龄≤28d。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黄秋香(综述);金玉(审校)【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6(013)008【总页数】3页(P1132-1134)【关键词】牛奶蛋白;食物过敏;食物激发试验【作者】黄秋香(综述);金玉(审校)【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 210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 210000【正文语种】中文牛奶蛋白过敏(CMA)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病症。
据报道婴幼儿CMA的发病率为0.3%~3.5%[1],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易发生CMA,主要表现为哭闹、呕吐、腹泻、腹痛、血便、湿疹等症状,少数患儿可发生休克表现[2]。
临床诊断CMA的方法包括体内试验及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包括食物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SPT)、特异性斑贴试验(APT),体外试验包括食物特异性IgE(sIgE)抗体、食物特异性IgG(sIgG)抗体检测等。
目前食物激发试验仍是CMA 诊断的金标准,但其费时、费力、昂贵,具有一定危险性,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寻找相对可靠、简便、快速、安全的诊断指标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CMA相关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食物激发试验是公认的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对于IgE介导及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适用,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口服食物激发试验(DBPCFC)、单盲口服食物激发试验(SBPCFC)和开放性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
DBPCFC及SBPCFC在临床上难以模拟实施,常用于科学研究,相比之下,OFC的开展较简单、省时、省力,且CMA患者主要为婴幼儿及儿童,不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激发后表现多具有客观性,在临床得到应用。
如果患儿1年之内有过严重的过敏反应,为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建议行OFC[3]。
行此试验前72 h内,需停止抗组胺药、激素等药物的使用,以免影响OFC的结果。
施行OFC时,可能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为确保OFC的安全性,起始剂量应从低剂量开始,并准备好急救设备,专业医师或护士需在旁观察并监测生命体征。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11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诊断治疗115例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程1周至5个月不等,临床表现为腹泻伴或不伴便血、呕吐、拒奶、肠绞痛、腹胀等,部分伴有湿疹,少数表现为反复咳喘。
115例均给予游离氨基酸粉或深度水解蛋白粉喂养,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游离氨基酸粉;深度水解蛋白粉;婴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56-02食物过敏在生长发育进程中表现不同,婴儿期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全身症状为主,2~3岁后逐渐进展为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牛奶蛋白是婴儿期主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因此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常见的食物过敏。
国内外研究表明,牛奶蛋白的发病率1.9%~6.1%,其中4~6个月为高发年龄段[1-2],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样,容易误诊。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诊治为牛蛋白过敏的115例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115例婴儿,男67例,女48例,年龄1~6月龄,病程1周至5个月,发病时间在生后9天至3个月。
1.2 方法对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依据: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患儿,有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牛奶回避和母亲回避牛奶或奶制品后症状缓解。
2.结果2.1 家族过敏史及喂养史115例中其父母均有过敏史17例,其父或母有过敏史者46例,患儿生后普通配方奶粉喂养54例,母乳喂养24例,混合喂养37例。
0-6个月牛奶蛋白过敏婴儿26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以指导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玉溪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这26例婴儿的基本情况、家族过敏史、喂养的情况、过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特点。
结果: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或伴便中带血丝、肠绞痛、湿疹、特异性皮炎、咳嗽、喘息及营养不良等。
部分患儿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及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母亲回避牛奶、鸡蛋、奶制品及蛋制品。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均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及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牛奶回避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水解蛋白奶粉婴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敏性疾病患儿逐渐增多,在婴儿期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是食物过敏,特别是牛奶蛋白过敏。
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生率达2.0%~7.5%[1]。
而我国0~1 岁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率为3.8% [2]。
由于不同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生误诊误治率高,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治的26 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临床医师早期认知牛奶蛋白过敏早期症状提供参考。
1.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7 年1月至2019 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26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1.6∶1,年龄15天-6个月,平均年龄73天(2.4月龄)。
2.诊断标准:参照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专家共识:即通过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并进行特异性实验,最后根据牛奶蛋白回避及开放激发试验结果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