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和性体验看《城堡》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城堡的探索——我读卡夫卡和《城堡》一.初见“城堡”:城堡起源的无穷的拷问布拉格,卡夫卡的门前。
他成功地在盛名和衰老之前死去,并且留下一堆未完成的手稿和一桩一再提起又放下的婚姻。
在他临死前曾吩咐他的密友马克思布罗德焚毁所有遗作。
忠诚的朋友却违背了死者的意愿,发表了这些奇谈怪状的小说,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其包装为一名梵高式的现代文学大师。
照片上的卡夫卡两道浓眉,梳理整齐的分头,忧郁敏感、空洞的不知颜色的大眼睛,苍白的面容,微抿的嘴唇。
双眼中洞射出的含义复杂的光芒,冷峻,苍凉,在那里,一半是无所不在的恐惧,一半是旁观者般的镇静。
卡夫卡其实不像我们看到或想象中那么忧郁,也不像他笔下主人公一样有那么悲惨的遭遇和一再反抗终不得解脱的命运。
相反,他是个快乐的男青年。
据布罗德回忆,他享受生活,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大师的文学青年身份。
尽管无损于其作品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天才的第一身份是一名保险公司职员,写作仅仅作为业余爱好进行。
他的大多时间给了工作,服从父亲的意愿和养家糊口。
其次才玩命地把所有业余时间献给了阅读和写作。
写作从来都不是他谋生的手段,却是他生命的依靠。
我想,在卡夫卡看来,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延续肉体的存在,而在于寻找到精神的家园。
文学作品是面镜子,总要反映客观世界,从而表现主观世界的那盏“灯”。
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有时会阻碍理解,有时会让人豁然开朗不解自通。
然而,即使如此清醒地了解到他的思想,我们却依旧没有办法正真地去理解大师——如今我们虽可窥见他梦幻似的内心图景,却仍旧无法找到揭示他的内心谜题的钥匙。
卡夫卡的魅力可能正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偶像卡夫卡令人心醉神迷。
加上传奇般的早逝(而且还是肺痨),迷一般的懦弱性格,反复无常的爱情观,使之带上神话般色彩。
至今仍记得高中二年级时读到《变形记》时的惊骇,我相信这是一个奇异的作家,他所写的和我以往读过的作家都那么的不同。
摘要卡夫卡是著名的荒诞派作家,同时也是奥地利小有名气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人们的孤独、痛苦和绝望,特别是恐惧感和无能为力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本文所分析的《城堡》,就是卡夫卡代表作品之一。
在他笔下塑造的人物和情节都扭曲化了,将不符合理性的情节与现实生活对照,突出了精神动荡的时代里,人性的变形和扭曲。
这种手法表现了人类在现实和非现实的荒诞环境中所做出的反应,突出了荒诞性的浓厚意味。
本文以一个独特角度对卡夫卡《城堡》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方式,分别从人物的荒诞性、环境的荒诞性、情节的荒诞性及表现手法四个角度入手,探索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特征。
关键词: 《城堡》卡夫卡荒诞派AbstractKafka is a famous Austrian expressionist writer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absurd school. His works are original,showing people's loneliness,pain and despair,especially the sense of fear and helplessness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a specific period of history. The castl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s one of kafka'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his works,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are almost distorted and alienat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bsurd events and normal life,it highlights the panic and panic of human beings towards reality in the time of spiritual turbulence. This kind of alternate combination of non-reality and reality to express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human in the absurd situation makes the work have a very strong "absurd" feature. Through the close reading of kafka's castle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bsurdity" in kafka's works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absurdity of the characters,the absurdity of the environment,the absurdity of the plot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Keywords:The absurd; The singular; nihility; despair目录引言 (2)一、作品简介 (3)(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3)(二)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3)二、作品的荒诞性分析 (4)(一)神秘莫测的幻境 (4)(二)人物的荒诞性 (6)(三)情节荒诞异常 (9)三、荒诞性的表现手法 (11)(一)象征 (11)(二)暗喻 (12)四、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13)(一)“进不去的城堡”是现实的体现 (13)(二)进不去“城堡”的卡夫卡 (13)(三)父亲是“恐怖的阴影” (14)五、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神秘和哲理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卡尔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迷失和挣扎的世界。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和官僚体制,而主人公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迷失自我的人。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城堡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存在,它似乎掌握着一切权力,卡尔所面对的困境也是源自于这个庞大的体制。
城堡里的人们对于外来者充满了排斥和猜疑,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不可理解的。
这种体制下的官僚主义和权力威胁,让人感到无力和迷茫。
而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挣扎的人,他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义,却总是陷入困境和挫折。
通过对卡尔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官僚体制下的无助和挣扎。
卡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城堡,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总是被排斥和拒绝。
他的迷茫和挣扎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同时也让人对于这个庞大体制的冷漠和无情感到愤慨。
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的努力和挣扎似乎都是徒劳的,人们总是被困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中。
小说中的城堡也象征着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城堡里的人们对于外来者的排斥和猜疑,让人感到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而卡尔则是一个迷失自我的人,他试图在这个体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总是被困在其中。
这种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让人对于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总是充满了矛盾和无奈,而个人的努力似乎总是被边缘化和忽视。
通过对《城堡》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和官僚体制,而主人公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迷失自我的人。
作者通过对卡尔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官僚体制下的无助和挣扎。
这种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个人的努力似乎总是被边缘化和忽视,而人们的冷漠和无情也让人感到愤慨和无奈。
通过对《城堡》的阅读,我对于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读《城堡》有感《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世的最后岁月创作的。
虽说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可书中描述的实在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是土地测量员K,他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
他是那么迫切地想要进入聘请他的城堡当中,但是始终不能遂愿。
K的生存地位是很尴尬的,这样的尴尬来源于他让人可疑的身份。
谁也不清楚他的来历,不知道他来自何处。
他自称是城堡聘用的土地测量员,但是又拿不出城堡颁发的聘书或其他的证明文件。
他声称为了欣赏雪景而徒步走来,他的助手会在第二天带上他的那些测量仪器赶到,然而在之后的情节中却不曾出现过他所谓的助手。
K并不是一个贪婪之人,他的要求很一般,只想“和和气气地同老爷们把事情解决”,“不想得到城堡的恩赐,我只要求得到我的权利”。
面对自命不凡的城堡主管儿子的非难,面对村民怀疑和敌视的目光,K对自己的身份一直深信不疑,始终理直气壮。
他从一开始就很明白证明自己身份的重要性。
他的身份不仅决定他是否能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待遇,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城堡生存及生存的质量。
他不断去证明自己,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化为徒劳。
他荒废着时间和精力,陷入无休无止的梦魇般的生活和充满悖论的荒诞遭遇。
小说并没有就K的结局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说法。
但是卡夫卡曾向马克斯.布洛德透露过K的命运:K一直没有放松斗争,最后在疲惫不堪中死去。
在他的弥留之际,村民们收到城堡的指令,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的情况,准许他在村中生活和工作。
作为一个外来人,村民和城堡中的官员始终对K保持着粗暴顽固的看法——“您一不是城堡的人,二不是村里的人,您什么也不是。
但可惜的是您又的确是一个人,您是一个外乡人,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在这里处处碍事的人,一个不断给人找麻烦的人”。
代表城堡的那一方,包括那两个常受K差遣和鞭打的“助手”,所有人都没把K当做一回事。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我们同k一起,走在这“永远没有人影的大街上”,冷眼观望着这个冷漠的村子,孤独地坚守着唯一的,又或许是根本没有的希望,沦落在社会的底层,逐渐看透属于这里的真相,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扭曲,只是沉浸在里面的我们从不曾觉察,从不曾拒绝罢了。
村民们对城堡盲目崇拜,女人们即使沦为城堡官员的情妇也认为是无限的荣耀,有无限的尊严;他们遵守着严苛的条条框框,每个人按照既定的观念生活,假设是有人违背一点,即使像是阿玛利亚那样拒绝城堡官员的侮辱,不管原来是多么受人尊敬的家庭,也会立即受到背弃的惩罚;在堆积如山的公文档案里,腐朽的官僚有忙不完的活儿,外表上无边的疲劳实际却“倒是破坏不了的休息,破坏不了的安宁”。
我们和k一样,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迫切的想寻找一个出路,可惜的是,卡夫卡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进行时,一个无解的谜,让世界来猜。
被一切障碍粉碎的卡夫卡,有人读出了他的悲观和绝望。
像k的那种无论怎样努力仍旧在命运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和悲壮,让人想起希腊的那些伟大的悲剧英雄,而不同的是,英雄们高昂着头颅走向死亡,而更多像k这样的小人物,却在常年累月的孤独与挣扎中消磨一生。
卡夫卡敏感地感受到这一点,犀利地写出人的脆弱和无助,写出那无处不在的巨大无名的外在力量是如何将一个幼稚的梦碾碎,是如何在人的心里烙上“明知道自己的前途只会是不断的失望,还得一个接一个的把它们都吞下去”的世故、“谁不服从他,谁就要吃苦头”的惧怕的印记,还有的,是对抗权威,或者说,对抗霸权的人所要面临的深深的孤立感,让人心惊——“似乎那些人都跟他断绝了一切关系……现在他可以在这儿爱等多久就等多久,赢得了任何人从来没有赢得的自由,似乎没有人敢碰他一下,也没有人敢撵他走,连跟他讲一句话也不敢,没有任何事情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不可侵犯的特权更无聊,更失望的了。
”对,我们焦灼、我们挣扎、我们失败、我们无奈,我们就是要做最后的困兽的斗,不白白的让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白白的对自己的命运袖手旁观,我们是不够强,没有足够的力量选择自己想要的,但我们依然可以拒绝,拒绝而不是忍受,行动而不是等待,希望而不是绝望,才是人的一生中应该做的事。
卡夫卡城堡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三篇篇一在文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如果要讨论20世纪文学,那么卡夫卡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作家。
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觉得他的小说十分难读,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时甚至几次想到放弃阅读。
对我来说,《城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
《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
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
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
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小说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这一物体也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在小说一开头,卡夫卡这样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
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
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境,凝视了好一会儿。
” 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种基调:“城堡”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飘渺的难以触摸的虚幻的想象。
随着小说的发展,“城堡”也确确实实表现出了它这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特点。
说“城堡”的真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作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城堡真实的存在于K的面前,在村子的抬头即可以看到城堡。
其次,在小说中,“城堡”就是最高当局的代表,它时时刻刻影响着K 在村子的生活。
K之所以会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正是因为接到了来自城堡的聘书。
意义诞生于荒谬——读卡夫卡《城堡》生,无法选择;死,没有选择。
而在生死之间,便是人生。
尼采将人生比喻为一根高空绳索,他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会被超越。
人生的确是一根高空绳索,一端牢牢系在生之此岸,一端牢牢系在死之彼岸。
这是必然。
在生死之间,绳索迎风飘荡,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不可预测。
这是偶然。
至于为什么会有一根绳索横贯两岸,答案也许只有上帝明白。
不过,卡夫卡的答案很可能会是:这一切仅仅是一种偶然。
而且他也许还会带着几分嘲讽的口吻说,这个问题与为什么我的脚下有一块石头这样的问题一样可笑。
他似乎在警告我们,对于存在的任何追问都必须有一个尽头。
一旦我们逾越了这个尽头,试图继续前行,窥视着我们的将是意义的黑洞,是混沌,是荒谬。
意义诞生于荒谬,这似乎就是卡夫卡的秘密。
正如他所欣赏的中国道家常说的,无中生有。
他把这个可怕的秘密深深藏在城堡之中。
K 的出现很难说是城堡官员们的错误,因为即使最有效最精确的官僚机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
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除非人变成一种完美的生物,否则人的世界注定是一座不完美的世界。
然而,对于K自己而言,生命却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偶然差错发生了彻底改变。
于是,他在城堡这座世界中的存在意义一下消失了。
就在此刻,他坠入了荒诞之中。
然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和荒诞的感情相继出现。
K徒劳地挣扎着,仿佛撞上蛛网的小虫,最终却越陷越深。
K最初努力扮演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角色,但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自我定位却遭到了人们的漠视。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他必须获得城堡的肯定和任命。
此时,巍然耸立的城堡便以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权力之手牢牢抓住了K。
其实城堡也许根本子虚乌有,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城堡象上帝一样以一种神秘的权力赋予世界以意义。
但是在上帝的崇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敬畏和赞美,却被在城堡的神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恐惧和谄媚所代替。
人格化的上帝被非人格化的城堡所代替。
上帝死了,然而人类并未如某些人所歌颂的那样获得普罗米修斯式的解放。
读卡夫卡的《城堡》有感读卡夫卡的《城堡》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卡夫卡的《城堡》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心里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寻找那通达梦想的道路,可是前路障碍不断,最终也难以达成所愿。
然而我终究不后悔,不后退,或许在我会因冻饿倒毙在路上,但不屈的意愿也会牵引着我的头颅,向着未走完的方向。
你兜兜转转,上串下跳,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是一个小丑。
在你倒毙之处,会有一个人,对围观的群众讲,他的存在,就是一个笑话,他不懂入乡随俗,途给大家增添了这么多负担。
愿上天宽恕他,愿我们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遵循已经证明是最好行为规范的旧例,认真的生活下去吧。
他裹紧了大衣,迎着漫天的大雪,艰难地行进着。
不远处,一盏灯笼在风中飘荡着,微弱的烛光在里面忽闪忽闪,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可能。
他停下脚步,扭头回望,想了一会,继续挪动着步子,来到灯笼底下,推开了在飘忽的灯笼映照下更显破旧的木门,闪了进去。
外面雪小了,轻微的鼾声在这雪夜里都稍显大声。
那个几年来引起人们骚动的外乡人之死所引发的感慨,在这鼾声中,渐渐归于平静,这是这些天来最安静的夜晚了,感谢上帝。
愚笨的头脑,很难对卡夫卡的《城堡》有个清晰的观后感,姑且把上面的三段作为自己的感悟总结。
刚看前面一些片段,觉得《城堡》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逻辑矛盾,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如没交待清楚K 的真实身份,却一开始就让城堡给他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随即也没头没脑地给他派来2个像影子一样的助手。
K在客栈里遇到了自称是克拉姆情妇的芙丽达,在没有说明具体原因时,芙丽达就跟从了K。
信差巴里巴斯的奇怪言行以及K初见其家人的印象,诸多细节,让人摸不着头脑。
随着细节的慢慢铺开,通过K与村长、客栈老板娘,芙丽达,奥尔加,若枇以及比尔诺、穆莫斯,埃朗格三个秘书等人的谈话,才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
不幸与追求——三读《城堡》再有感这是一颗闪耀在西方文坛的巨星,卡夫卡用他入木三分、独到的认识,创作出了这样一本令我着迷的奇书——《城堡》。
好书不厌千回读,这是我第三次阅读这本书。
我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每次阅读都会滋生出不一样的情感。
初读卡夫卡的《城堡》,内心充斥着对主人公K的嫌弃和厌恶。
这是一种对异乡人的排斥,也是作者赋予主人公这个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再度阅读这本有首憾无尾的奇书,反而看透了主人公与作者互联的关系,这位为本地人所排挤的异乡人就是作者卡夫卡本身。
卡夫卡所在的时代不太平,他是犹太人,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不入帮会,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说德语,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他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环境,造成了卡夫卡性格内向、孤僻、忧豫,也造就了这本对读者是一种精神的流放、灵魂禁锢的奇书。
第二次阅读,让我产生了对K以及作者的同情,甚至是一种理解。
一入“城堡”即被幽禁,在纳闷、恼怒、挣扎中窒息。
一旦走出,便会是一种解脱,一种轻松,但不由得会陷入更深的思考。
三读《城堡》,无法自拔,领会到另一种深意。
K雪夜来到城堡下属村庄。
我仿佛能看到他伫立在通往村子的木桥上,呆呆地看着眼前寂寥的景象,满是惆怅与茫然。
在遭受质疑与阻挠时,他无助地眼神浮现在我眼前。
城堡像海市蜃楼一般可望不可即,令他绝望。
从K漫漫的寻堡路中,我读到了一丝血腥味,是来自城堡令人窒息的官僚机构,我读出了一种力量,是K,也是作者在执着地同外部抗衡的力量,我读懂了主人公想要得到认可却总被人看不起,压在他人脚下的无奈与痛恨。
卡夫卡用他的笔调,奏响着那个时代的悲哀,悲鸣着身为外乡人的苦难,撩动着我们读者悯惜和感慨的心。
三读《城堡》,我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有些庆幸,庆幸我没有亲身经历作者那被人抵制的一生,庆幸有这样一本书我曾读过,并有所感悟。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城堡,它是你的目标,是你执着地追求着的终点,是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In many cases, what we lack is not ideas, but the courage to ac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城堡读后感(精选4篇)城堡读后感1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后来,K为了进入城堡,尽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他没有任何自由的选择,必须努力抓住一切与城堡发生联系的可能性,比如搬到学校,接受并不乐意的工作。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一样的世界和命运——读《城堡》(卡夫卡)有感汉语1005班张新 20102521249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如今,“卡夫卡”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拥有广泛比喻意义的名称,它代表的是荒诞、陌生、孤独等冷态度。
在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
这三篇小说都是未竟之作,其中《城堡》的篇幅最长,情节人物更加完整有机。
可以说,《城堡》突出的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的创作特色,被公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从内容看,《城堡》既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讲述了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
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望却不可即;就这样,K在一次次失败和冷漠中荒废着时间和精力,成为城堡的受害者。
从文章内涵来考虑,就有很多值得反复咀嚼和玩味的东西了。
《城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但它具体代表什么?它可以是神和神的恩典之类宗教世界的象征。
K寻求进入城堡之路以求得灵魂的拯救,但是神的恩典是不可能因为人类的强行要求就可以取得的;它也可以象征一个时代,由于当时欧洲盛行排斥犹太人,所以注定K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它还可能是国家统治的缩影,近在咫尺的城堡是那样冷峻、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那里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极大地讽刺讥笑了腐朽的官僚制度。
从故事结构看,是荒诞离奇的。
城堡并没有聘请土地测量员却肯定了K的存在;K根本没有进行工作却得到奖赏;K去见克拉姆的秘书埃朗格却走错了房间在比格尔的床上睡了一觉;K的两个助手总是形影不离,寸步不离开K,甚至在K同佛利达缠绵温存时也逃脱不了他们……K与那个讳莫如深的城堡,与弗丽达,与两个助手,甚至与巴纳巴斯之间都有着联系于城堡的暧昧关系。
我在迷宫里迷了路,这座迷宫的主人是弗兰茨·卡夫卡。
K来到城堡脚下的村子,来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只有谎言的世界。
一切的人,一切的口信,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命令,一切的一切只要暴露在城堡下时,都披上了虚假的外衣。
俗话说“真真假假”,但在这里只有“假假假假”。
黑魆越的城堡威严地注视着脚下子民的一举一动。
村民们带着枷锁,忍受着城堡及其走狗的监视,无法逃脱,更无法反抗,永无天日。
他们只能用巴结的方式求生存,任何与城堡的联系,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丝一缕,哪怕是阵年旧事,也都会成为村民们重视的珍宝与炫耀的资本。
《城堡》这本书里面有真情吗?我觉得是有的。
唯一的真情就在弗丽达对K的感情里面。
虽然弗丽达接近K更多的是为了让这唯一的外人把自己带离这压抑的村庄,逃脱那无处不在的城堡的眼睛。
虽然弗丽达一直在帮助K走向城堡,但是她曾经真情流露向K哭求离开这个地方。
就在这个过程中,弗丽达对K的坚忍不拔其实是倾慕的,在个人目的之外,她确实是喜欢K的。
旅馆老板娘也对K说过,弗丽达就像她的亲生女儿,希望K照顾好她。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初步的解读是卡夫卡在影射当时的奥地利。
像城堡一般严密,高高在上的哈布斯堡家族坚守着自己绝对高贵的血统,与世隔绝,同时又用暴政统治着奥匈帝国。
这样的解读,我认为比较符合小说的背景,但是无法解释K为了进入城堡而进行的努力。
然而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却从宗教角度出发,将城堡看作坚固的天国,K为了取得神的眷顾使尽浑身解数。
奥林匹亚山近在眼前却寻不到登山的道路,要谋求见到山上的神却不得要领,山下的人对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K为了自己的目标,只得从山下的村庄开始,一步一步向神山顶峰进发。
对于这样的解读,我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于“神”,我只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带点敬畏,独缺虔诚。
在即将结束这本书的阅读的时候,我大胆做了一个假设,其实就是我狗尾续貂,自己想出来的一种结局。
K如愿以偿成为土地测量员,成为克拉姆那样身处重重迷雾背后的老爷,这时,又一个曾经的“K”他进村子,K也加入到阻挠新人的行列。
《城堡》读后感《城堡》读后感三篇其最主要的用途包括军事、经营和内政,现代的城堡大多被开辟为旅游景点、高级旅馆和饭店,其主要有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建筑风格。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城堡》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城堡》读后感一大多数谎言都是令人极其厌恶的,但马克斯布罗德对表现主义先驱、西方现代派文学始祖卡夫卡撒的谎,几乎大多数人都原谅了、认可了。
布罗德是卡夫卡的好友,卡夫卡生前叮嘱自己的好友,手稿要全毁掉,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不能再版。
但是,布罗德没有信守承诺,在卡夫卡逝世后,却竭尽全力地整理好友的作品,并且将其发表。
《城堡》这部并没有写完的杰作,就是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没有布罗德的“失信”,读者就永远不可能读到经典名著《城堡》。
正像《城堡》的出版不容易那样,人们阅读该部作品时也不是很容易的——这部小说,完全跳出了传统小说的构建框架,其荒诞的情节,让读者恍然走入迷宫,不辨东西南北。
卡夫卡生活在世纪之交之际,国际动荡,他的祖国奥匈帝国更是处在种一狂热的状态之下,盛衰之间,直接间接都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而卡夫卡是犹太人,犹太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却也是最凄惨的种族之一。
卡夫卡的三个妹妹,都在1942至1943年间死在法西斯集中营内。
而对卡夫卡来说,还有一层悲剧:他的父亲相当暴躁,动不动就呵斥卡夫卡。
这个父亲需要卡夫卡绝对的服从和恭敬。
祖国、种族、家庭,三重重压之下,本来就沉默的卡夫卡更加沉默了。
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卡夫卡,他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于是,文学创作成了他宣泄最好的办法。
卡夫卡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所有真知灼见,所有的迷惑不解,都融进了作品中。
现实中,卡夫卡的身体异常瘦弱,1917年还被确诊为喉结核,经常无法正常工作。
1922年卡夫卡退职,1924年死于基林疗养院。
从1883年出生,到1924年生命终止,卡夫卡短暂的一生里,就没有多少真正快乐的日子。
这种极度压抑的心绪,变成了文字,也走进了《城堡》土地测量员K一踏进城堡的土地(或许根本就不是城堡的土地),就遇到异常尴尬的事:没有伯爵的许可,他连旅店都不能住。
《城堡》读后感900字篇一:《城堡》读书笔记 3000字《城堡》读书笔记想起了卡夫卡就不得不说《城堡》了,这几乎成了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城堡》所具有的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卡夫卡的不寻常之处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优和尴尬,试图用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卡夫卡从小就感觉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终都不接受这个世界,他人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性循环”而已,而我们都陷入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成了他的使命。
卡夫卡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
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经质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压力,常年生活在恐惧、耻辱和负罪感中。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不可理解,无所不在的人的异化成了他着意阐发的一大主题。
《城堡》中,他把这种人生的荒诞感发挥到了极致。
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雪夜长途跋涉来到城堡前,希望见一见城堡的主人,或许还能得到许可在此成家立业。
但从他到达城堡管辖的村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尽管他作了种种努力,甚至还能和城堡建立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进城堡一步。
卡夫卡的所有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却勇敢地为进入它与虚无作无望的缠斗。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
城堡读后感城堡读后感(通用2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堡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堡读后感篇1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 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 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后来,K为了进入城堡,尽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他没有任何自由的选择,必须努力抓住一切与城堡发生联系的可能性,比如搬到学校,接受并不乐意的工作。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无论怎样来看,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的大师,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所以,要想绕过卡夫卡是不可能的。
一:卡夫卡的形象:地窖中的穴鸟再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是最平淡无奇的。
1883年生于布拉格,此后一生中没离开过故乡,在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1924年去世。
死后,由于朋友布罗德违背了它的遗属,所有作品得以出版。
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写出人的本真的苦难。
卡夫卡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只小动物,处在地洞中,对周围充满了恐惧。
可以说,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人的处境,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
卡夫卡还有一篇重要的独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绝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
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扇门后。
……… 然后我将回到我的桌旁,紧接着马上写作。
这段话出自卡夫卡给他的未婚妻的一封信,可以看出他的心理表白。
二《城堡》迷宫下面进入对《城堡》的分析。
由于城堡没有结尾,具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只能从诗学角度分析城堡。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
半夜来到村庄里面,准备进城堡。
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
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
于是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个错误,于是为了补偿过失,K被安排去给一个小学当看校门的,而学校也不缺看门人。
最终K发现他是一个对城堡毫无用处的人,当然也进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间很费力的事,因为《城堡》几乎是无法用讲故事来描述的,必须把城堡看成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能获得解释。
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理解<<城堡>>的关键在于“城堡”意象。
作为一个主题级意象它象征着什么,我们看看卡夫卡是如何描写城堡的。
对抗与消解──卡夫卡《城堡》解读对抗与消解──卡夫卡《城堡》解读引言:卡夫卡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而广为人知。
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城堡》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笔触和复杂的情节,更深入地探索了人与权力、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城堡》的解读分析,探讨作品中表现的对抗与消解的主题。
一、权力与控制:个体对社会的抗争《城堡》中的主人公卡夫卡(K.)是一位年轻的银行职员,他被任命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的城堡工作。
尽管他一直试图与城堡建立联系,但他却陷入了无休止的官僚作用和权力机构的控制之中。
城堡象征着权力和社会统治,而卡夫卡形象地代表了个体在这种体系下的抗争。
作品中,卡夫卡一开始对城堡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希望能够在这个庞大的机构中找到归属感。
然而,他却发现自己被城堡的官僚体系所束缚,在各种规则和程序面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种权力机构的控制使得卡夫卡的个体意识受到压抑,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对抗权力的过程中,卡夫卡在作品中展现了坚持和反抗的一面。
他试图通过与城堡的家庭和官员建立联系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逃离城堡所带来的束缚。
这种无休止的对抗使得卡夫卡的个体力量逐渐削弱,最终被城堡的权力机构所消解。
二、个体与社会:沟通的困境与孤独在《城堡》中,卡夫卡与城堡的官员和村民之间的沟通困境也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者,卡夫卡不断尝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希望能够逐渐融入这个社会。
然而,他却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城堡的官员和村民对卡夫卡的存在并不友好,他们对他抱有敌意和怀疑,给他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在卡夫卡多次试图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时,他却发现自己总是被忽视或者被误解。
这种沟通的困境使得卡夫卡的个体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和无助。
三、意识的束缚与自我消解除了与城堡和他人之间的对抗与消解,作品中还展现了卡夫卡自我意识的束缚和自我消解。
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卡夫卡写的东西总是很荒诞,甚至说,挺难懂的。
但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现实?而且,真事得可怕。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我们也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会面临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然而至少,我们没有那么绝望。
世界上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不多,所以,无论进还是退,都遵从本心吧。
高晓松曾说过:不读卡夫卡,算什么文艺青年?我从不认为我是文艺,在这之前也没读过卡夫卡。
从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和性体验看《城堡》作者:李皓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卡夫卡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篇小说《城堡》反映了卡夫卡的童年创伤和性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童年创伤性体验卡夫卡终身未婚,他的一生都处在父亲的控制之中,却又从来没有融入家庭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渗透着生活经历带给他的痛苦体验。
从他的长篇小说《城堡》中,不难看到卡夫卡童年的创伤与性体验所留下的痕迹。
一.童年创伤:政治与家庭的双重产物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考虑到商业利益而要求卡夫卡接受德语教育。
但在当时尖锐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的背景下,说德语的犹太人一方面遭到日耳曼排犹情绪和基督教反犹倾向的打击、迫害,另一方面也受到对一切说德语的人怀有敌意的捷克民族的排斥,这就使卡夫卡拥有了“非犹太人,非德国人,非捷克人”的身份,并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造成卡夫卡童年不幸的根源除了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之外,还有他的家庭。
卡夫卡说:“如果我细想一下的话,我必须这样说:我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害的。
这要归咎于一大帮人,即我的父母、几个亲戚、我家的个别客人、各式各样的作家、那个整整送我上了一年学的厨娘……”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是一个退役士兵,后来与人合伙经商。
他身材健硕,言行粗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打造继承人——“所以他希望卡夫卡从小就具有他自己曾经有过的军人的姿态,他时常叫卡夫卡走军人步子、行军礼、唱军歌、痛饮啤酒等,还教他粗鲁的说话方式,但是他那种常由大笑伴随的大声命令、鼓动和吃喝,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中引起的恐惧多于乐趣。
”但是卡夫卡瘦弱的身躯、内向的性格与父亲的期望大相径庭,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赫尔曼的粗暴的教育方式。
为了节约开支,维持生计,卡夫卡的母亲常去商店帮忙,而把卡夫卡托付给保姆来照顾,这就使得卡夫卡从小缺失母爱,这种被母亲遗弃的恐惧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在他的潜意识里扎下了根。
弗洛伊德说:母亲在同儿子的关系当中总是给以无限的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
卡夫卡的母亲从未给过他这种满足,这使小卡夫卡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可以说,卡夫卡终身都处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阴影下纠结、挣扎。
根据卡夫卡的传记,他的父亲经常作势要鞭打他来进行恐吓,而在这时母亲总是一言不发,直到父亲的威吓及各种精神惩罚结束之后,她才偷偷摸摸给卡夫卡安慰和补偿。
这种默认父亲责罚的正确性的行为彻底压垮了卡夫卡,正如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所说:“弗兰茨的母亲很爱他,可她一丁点儿也不知道,她的儿子是怎样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需求。
”卡夫卡曾有一个弟弟,但是这个弟弟却早早离世了。
卡夫卡的弟弟出生时,家里经济条件有所转变,他们的母亲有时间和精力留在家里照顾弟弟,也因此滋生了卡夫卡的嫉妒心理。
但是弟弟的离世不但没有给卡夫卡带来喜悦,反而给他增加了负罪感,他认为弟弟的死亡是由他的诅咒造成的。
在此之后的三个妹妹与卡夫卡的关系也充满了疏离感,卡夫卡在谈到他的妹妹瓦莉时称:“她小时候是那样无精打采、呆头呆脑、胆怯、整天愁眉苦脸,总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失,老是低三下四的。
她懒惰、嘴馋、吝音。
我几乎不愿意正视她一眼,也根本不同她打招呼。
她是如此强烈地使我想起自己,她处在你教育的禁锢中的情景同我的情况又是多么的相似。
”可见卡夫卡从妹妹们身上看到的只是她们的缺点以及自己在父亲强权统治下的痛苦的过去。
卡夫卡幼时的保姆给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每次走出家门的时候,女厨师总要吓唬我说,她要向老师告状,说我在家很淘气……女厨师一边向前拽我,一边对我发誓说,她非要把这一切告诉老师不可;也许,她只是吓唬吓唬我,她不会告诉老师的。
最终她真的没有告诉老师,她从来没有告过我的状,不过,她一直有可能去告状,而且这个可能性在不断地增大,她老对我说:…昨天,我没在老师那里告你,今天我非告不可。
‟”很多年以后卡夫卡还对这件事情记忆深刻,也写下很多相关细节。
这也是卡夫卡认为周围的人都有可能是告密者和监视者,他的一切都会被这些人传达给他的父亲——他生活中最高的统治者。
二.苦闷探索:现实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心理创伤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身体、智力、情绪。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
童年的创伤因为个体缺乏反抗的力量更具有不可避免性和难以治愈性,但每个人童年创伤都有修复能力和自愈的需求。
个体可以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和自愈自己的心理创伤,卡夫卡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创伤和进行自愈。
卡夫卡将个体经验和思想意识以某种方式投射在他的作品《城堡》里,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主人公的名字K即是他自己名字的缩写。
这暗示着K的经历和命运与卡夫卡自己有着契合之处,而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与卡夫卡身边的人有着一定的联系。
布洛德也曾指出,《城堡》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投影。
在布洛德看来,小说中K的遭遇和命运是对犹太民族漫长的受难史的高度概括和描述,是“犹太人寻找家园的譬喻”。
K一心想进入城堡,但是不论他如何努力,最终也未能如愿。
对于城堡,或者隶属于城堡的村子而言,K永远是一个陌生人。
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寻觅不到爱他的妻子,没有家,没有归属,永远是一个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漂泊者”。
卡夫卡作为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他的处境正像K一样,作为一个不被接受的陌生人,他一直在艰难而痛苦地寻找自己的归属。
在卡夫卡的《城堡》手稿中,最初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小说的主人公的,后来才改成了“K”;书中的城堡也来源于卡夫卡曾经去过的位于波希米亚地区的弗里德曼。
童年时期与父母的紧张关系使卡夫卡的性格中充满了恐惧与孤独,这些恐惧与孤独反映在他的生活中,则表现为在婚姻中的困境。
弗洛伊德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未被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性记忆。
这些潜意识经验,常常是有意识行为的对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往往受其童年的潜意识经验支配,无论在人格定型上,抑或在伴侣选择上从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满足他在童年时代没有满足的情感需求。
卡夫卡三次订婚,最终都没有走向婚姻的殿堂,他惧怕自己的未婚妻会变成他母亲的复制品,他更惧怕自己变成他父亲的翻版。
《城堡》中K的未婚妻弗丽达离开他重回酒吧间后曾对他说:“不会举行婚礼的。
”而最终K也没有组建家庭,这都是他对于婚姻恐惧的印证。
有人分析卡夫卡悔婚的行为是因为他害怕妻子向他要求自己的存在,结婚就意味着他有义务向她提供这种存在。
卡夫卡清楚,自己无力向她提供这种存在,否则,他自己的存在就被抹去了。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
弗丽达从旅馆酒吧间离开后,总是希望K能够留在自己身边,甚至希望K带着自己一起离开村子,而K的回答是:“我希望有那么一座又深又窄的坟墓,在那里我们紧紧搂抱着,像用铁条缚在一起那样。
”既然那样一座坟墓并不存在,那么K也就无法像弗丽达所希望的那样时刻陪在她的身边,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日夜为见到克拉姆、为进入城堡而寻找可能的线索,没有归属和寻找归属带来的孤独已成为K的存在方式。
在《城堡》中有一个情节,当K在学校受到教师的责骂时,有个叫汉斯的小孩前来表示愿意帮忙干活,这个小孩正是一个来自城堡的女人的孩子。
K试图通过汉斯接触他的妈妈以了解城堡的状况,却发现“汉斯提起自己的父亲时,总是怀着敬意或是害怕心理,而且只是在没有同时讲起母亲时,他才讲起自己的父亲;与母亲相比,父亲的价值显然不大;此外,关于他们家庭生活的所有问题,不管K和弗丽达费多大口舌,他都不作回答”。
小汉斯对于家庭及其成员的态度,也正是幼时的卡夫卡对待自己家庭的态度。
在K进入村子后,两个助手从天而降,他们常常嬉笑打闹,不能帮忙反而常常捣乱,他们是城堡派来监视K的人。
这两个人看似软弱,但又能挨打挨骂,也能反抗,甚至拐走K的爱人弗丽达。
他们对他形影不离,像魔鬼一样跟着他,K想方设法赶走他们却没有丝毫瓦解他们对城堡的忠诚。
K周围的监视者不只是他们,还有很多生活在村庄里的普通居民,只要K有一点儿动静,所有人就迫不及待地凑上前来偷窥。
这些人是卡夫卡幼时厨娘形象的体现,克拉姆及从未出现的伯爵大人于K而言,正如赫尔曼于卡夫卡的意义。
在父亲那里,卡夫卡的存在只是由厨娘、保姆来述说的一个客体,这种与父亲接触的方式在卡夫卡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所以在他的小说里监视者和报告者无处不在。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谈到“人们面对父亲的权威,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既想冲破束缚,又不得不乞求帮助:既恐惧,又依赖;既憎恨,又敬爱。
”赫尔曼对卡夫卡生活的操控与掌握,形成了卡夫卡对来自父亲的权威的态度。
三.性爱体验:生理与心理的共同漂泊卡夫卡在与有夫之妇密伦娜的通信中,曾经几次提出过约会的要求,但每一次都受到这位夫人的拒绝。
此外,在其他的书信和日记里很难再找到卡夫卡对于性的要求,他只是在笔记里写下了一句:“它犹如与女人们进行的、在床上结束的斗争。
”这句话里所涉及到的性没有爱的成分,将性支撑起来的欲望是斗争。
当读者还在推测K是否能够见到克拉姆,是否会获得机会进入城堡时,卡夫卡却出其不意地地安排了K与克拉姆的情人弗丽达发生关系的情节。
“他们在地上滚了没多远,砰的一声滚到了克拉姆的房门前,他们就躺在这儿,在积着残酒的坑坑洼洼和扔在地板上的垃圾中间。
”然后卡夫卡写道:“他们两个人像一个人似的呼吸着,两颗心像一颗心一样的跳动着。
”最后,“K只觉得自己迷失了路,或者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国度,比人类曾经到过的任何都远,这个国度是那么奇异,甚至连空气都跟他故乡的大不相同,在这儿,一个人可能因为受不了这种奇异而死去,可是这种奇异又是那么富于魅力,使你只能继续向前走,让自己越陷越深。
”在这段性描写中,K对于性的体验如同卡夫卡的笔记中写到的一样,没有肉体的欲望,所不同的是K和弗丽达经历的不是斗争反而是一种和谐。
但这种和谐带来的美妙更像是一种想象。
也就是说,卡夫卡的这段性描写更像是一个没有过性经历的人的推测。
当卡夫卡将最后的体验比喻为一个奇异的国度时,K的外乡人身份也由此显露。
“连空气都跟他故乡的大不相同”,K 和弗丽达的性高潮也成为了忧郁的漂泊之旅。
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卡夫卡将自己的异乡人身份赋予K,甚至渗透在K在性体验中,由此说明即使是在自身的性的经历中,卡夫卡仍然没有获得主人的身份。
《城堡》中的性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她(弗丽达)的不可思议的诱惑力是因为她亲近了克拉姆才有的,而吸引K的又正是这种诱惑力”。
权力于K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在性体验中K也无法获得归属感。
卡夫卡的性经历很像他自己或者是K的人生经历;真正的性、卡夫卡所向往的性、能够获得归属感的性,就像是城堡对于K一样,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