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过敏源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7.09 KB
- 文档页数:2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11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5-04T14:47:57.2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作者:胡赤军鲁明[导读]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北武汉 430070)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胡赤军鲁明(通讯作者)(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目的:分析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诊断治疗115例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程1周至5个月不等,临床表现为腹泻伴或不伴便血、呕吐、拒奶、肠绞痛、腹胀等,部分伴有湿疹,少数表现为反复咳喘。
115例均给予游离氨基酸粉或深度水解蛋白粉喂养,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游离氨基酸粉;深度水解蛋白粉;婴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56-02食物过敏在生长发育进程中表现不同,婴儿期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全身症状为主,2~3岁后逐渐进展为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牛奶蛋白是婴儿期主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因此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常见的食物过敏。
国内外研究表明,牛奶蛋白的发病率1.9%~6.1%,其中4~6个月为高发年龄段[1-2],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样,容易误诊。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诊治为牛蛋白过敏的115例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115例婴儿,男67例,女48例,年龄1~6月龄,病程1周至5个月,发病时间在生后9天至3个月。
1.2 方法对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
一岁宝宝起风团查了过敏原牛奶过敏是不是介绍牛奶过敏(milk allergy)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过敏原。
在婴幼儿中,牛奶过敏的发生率较高,约为2-3%。
一岁宝宝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消化不良、皮疹等症状。
本文将就一岁宝宝因为牛奶过敏引起的风团进行介绍。
包括查找过敏原、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查找过敏原牛奶过敏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免疫系统反应,常常发生在宝宝开始添加固体食物后。
如果宝宝出现皮肤疹子或者不明原因的反应,建议带宝宝去看医生确诊是否为牛奶过敏。
医生通过问诊和检查可以诊断牛奶过敏。
如果口服小儿过敏原试验或者皮下注射试验结果呈阳性,说明宝宝过敏性疾病确诊,需要进行牛奶过敏的阳性物质检测。
治疗方法1.不再食用含有牛奶成分的食品。
当宝宝被确诊为牛奶过敏后,需要停止给宝宝食用含有牛奶成分的食品。
这包括任何牛奶制品,如牛奶、奶酪、黄油、酸奶、奶油、巧克力等等。
以往给宝宝的辅食也需要停止食用。
2.寻找替代食品。
针对宝宝的过敏情况,医生会给出饮食建议,包括如何选择和准备食物。
婴幼儿不能摄入牛奶之后,需要找到适合宝宝的替代品,如豆浆、米奶、植物奶、鸡蛋、肉类等等。
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必须妥善补足,以确保宝宝健康。
3.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宝宝出现过敏反应,医生可能会给出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
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事项1.精心挑选宝宝的食品。
选择新的、没有添加过成分的食品。
2.在购买宝宝食品时,注意仔细检查食品标签和配料表,确保产品不含有牛奶成分。
3.尽量避免宝宝的接触食物叉子、餐具、餐巾以及其他与牛奶有关的物品,以减少过敏风险。
4.如果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不要换用其他品牌的包装产品,因为使用不同的产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过敏反应。
5.每次食用新食品时都要观察宝宝,看看是否有过敏反应。
牛奶过敏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如果宝宝出现皮疹或者其他不明原因的症状,建议就医。
新生儿牛奶过敏19例的回顾性分析郏钱云【摘要】目的对19例新生儿牛奶过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随访部分病例.结果新生儿通过sIgE及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确诊新生儿牛奶过敏19例,其中发现牛奶sIgE阳性9例(47.4%),牛奶sIgE阴性、用牛奶作激发试验诊断牛奶过敏10例(52.6%).所有病例均有消化道症状,其中以腹泻、呕吐、腹胀症状占比较高,9例同时伴皮肤症状.对19例确诊的患儿进行了1年的随访观察,15例患儿(78.9%)产生食物耐受.结论新生儿牛奶过敏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sIgE检测联合食物回避-激发试验可以明显提高新生儿牛奶过敏的诊断阳性率;对奶粉喂养儿,食物回避疗法可取得明显疗效.【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7(016)011【总页数】3页(P1161-1162,1165)【关键词】新生儿;牛奶过敏;分析【作者】郏钱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儿童为过敏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健康问题[1]。
对于1岁以下的儿童,牛奶过敏最为常见[2]。
但对于新生儿牛奶过敏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报道较少。
笔者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例牛奶过敏新生儿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新生儿牛奶过敏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
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纳入标准:本院新生儿科及NICU收治的牛奶过敏患儿,符合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标准[3],年龄lt;1个月。
排除标准:临床症状缓解但未进行激发试验者,具有明确的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表现的患儿。
1.2 方法对患儿病史资料及辅助检査、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随访部分病例。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30例临床诊治分析
申红日;白静洁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与临床》
【年(卷),期】2017(17)11
【摘要】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临床和公共卫生健康的问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可能与过敏发病机制有关([1])。
牛奶蛋白是婴儿过敏的主要因素,但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现对我院30例过敏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1~8个月.
【总页数】3页(P1673-1675)
【作者】申红日;白静洁
【作者单位】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 [J],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
2.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及营养状况研究 [J], 肖玉联;杨敏;谭美珍;林岚
3.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幼儿腹泻的临床诊治分析 [J], 刘璐
4.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所致血便49例临床分析 [J], 王向文; 赵淑玲; 牡丹; 刘建平; 耿安阳; 武瑾; 孙雨
5.以消化道症状首诊的不同月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临床分析 [J], 周杏;廖旺;罗威耀;刘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78例诊治分析作者:董孝云赵真师淑峰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的临床特点、电子纤维结肠镜下表现及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78例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
结果①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临床多表现为腹泻、便血、哺乳后易激惹者、腹胀、呕吐及因长期喂养不耐受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②电子纤维结肠镜下表现为灶性红斑、粘膜变脆,多发性小结节,血管减少、多发浅表糜烂、溃疡,主要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
治疗及转归:确诊后使用不同水解程度的配方奶粉、乳母回避高风险食物、肠粘膜保护剂、肠道益生菌、锌剂治疗后,所有患儿病情均得到缓解。
结论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电子结肠镜较直观的显示肠壁病变有助于诊断;持续使用深度水解配方、乳母回避高风险食物、肠粘膜保护剂、肠道益生菌、补充锌剂治疗是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电子纤维结肠镜;治疗牛奶蛋白过敏是由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分子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一种由摄入外源性蛋白引起的、免疫介导反应导致的以直肠、结肠炎性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少数发展为炎症性肠病、肠源性败血症,明显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本文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78例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78例CMPA新生儿均为足月患儿,其中男婴42例,女婴36例。
发病日龄为(22.7±6.4)d;母乳喂养16例,混合喂养22例,配方粉喂养40例。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应质史29例。
1.2诊断标准根据双盲对照食物激发实验结果确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CMPA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日龄≤28d。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3770投稿邮箱:sjzxyx77@0 引言牛奶蛋白过敏症(CMPA)是食物过敏中较常见的一种,在婴儿期罹患率约占2-7%[1]。
CMPA 一旦发病,容易累及患儿多项器官功能,导致腹泻、皮肤湿疹及便秘等一系列症状,其中较低龄婴儿多表现为皮肤或消化系统受累[2]。
若无法及时准确诊断,病情持续发展,往往会对患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中,我院搜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诊疗的30例CMPA 所致腹泻婴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CMPA 性婴儿腹泻的临床发病特点,以提高今后临床对该过敏症的综合诊疗水平。
现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30例CMPA 所致婴儿腹泻均为我院收治对象,搜集资料时间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其中男婴18例,女婴12例,月龄1-6个月,平均(3.2±0.3)个月。
上述入选患儿临床表现以反复腹泻为主,伴发症状包括脓血便、皮肤湿疹及呕吐等;添加蛋清/蛋白、牛肉、西红柿及大米等辅食超过3种,无重症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或内脏畸形。
1.2 方法搜集30例患儿的基础资料(如性别、姓名等)、家族过敏史及喂养史,记录其临床症状表现,同时给予血细胞分析、便常规、牛奶蛋白特异性IgE 检查、肠镜检查、牛奶蛋白回避与开放激发试验等。
2 结果2.1 CMPA 发病特点分析30例腹泻患儿出生后由于工作原因或母乳分泌不足等因素而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包括21例全配方奶粉喂养,9例接受配方奶粉与母乳混合喂养,喂养后均出现反复腹泻的症状(经常规补液、止泻及抗生素给药后,大便转为黄色糊状,肉眼或镜检未见血便,但治疗后很快复发)。
伴发症状包括:①脓血便11例,表现为大便带血,占36.7%;②呕吐4例,可见血丝样呕吐物或有小血块呕出,占13.3%;③皮肤湿疹8例,多位于颜面部、颈项部与四肢褶皱部位,少数同时伴结痂或渗出,占26.7%;④咳嗽气喘、眼睑水肿依次有2例及1例,占6.7%与3.3%。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用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作者:陈华英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6期临床上,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属于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以及胃肠道屏障还没有进行完全发育,与牛奶蛋白进行直接接触之后,会促使患儿出现腹胀、便血、呕吐以及腹泻等胃肠道过敏症状,这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促使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现象[1]。
因此临床上亟需采用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以此来将其预后有效改善[2]。
研究显示,该疾病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患儿来源于2015年7月~2017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儿中。
随机以1:1分为2组。
其中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月龄(3.81±0.86)个月。
对照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月龄(3.61±0.99)个月。
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与对照两组患儿均经过了确诊,是因为对牛奶过敏造成的腹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对牛奶食品回避。
采用纽肽特(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疗法对观察组患儿治疗,患儿停止食用普通奶粉,给予其食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如果有患儿的喂养方式为母乳混合喂养,则要一并停用母乳喂养,给予其两周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进行两周的喂养之后,可以尝试性的加用普通奶粉对其进行喂养,具体剂量为:75%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25%的普通奶粉,然后要仔细观察患儿大便的性状,如果其性状正常,则要将普通奶粉的剂量继续增加,具体剂量为:50%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50%的普通奶粉,继续对患儿的大便性状进行两到三天的观察;如果患儿的大便性状异常,则要去除25%的普通奶粉,采用100%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对患儿进行喂养,一直到大便性状正常之后,再采用以上增加剂量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一直到患儿最后过渡为100%普通奶粉的喂养方式。
玉屏风散治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效果及对血清IL-6和TNF-α水平影响蒋之华1汤卫红2王忠敏2李才学2关键词玉屏风散;腹泻;IL-6;TNF-α;过敏性牛奶蛋白是导致婴幼儿过敏的常见食物过敏原,牛奶蛋白过敏主要累及皮肤、呼吸、消化道等系统。
婴幼儿时期牛奶蛋白过敏最常见累及消化道,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或出现潜血阳性等,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发生率为2.0%~7.5%[2]。
若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不能及时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会引起慢性迁延性腹泻,甚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大量研究显示,玉屏风散在治疗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中具有独特优势[3-4]。
张仲林等[5]采用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玉屏风散可促使模型大鼠过敏症状积分显著下降,并能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本研究通过玉屏风散治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对血清IL-6和TNF-α水平影响,进一步探讨玉屏风散治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可能的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3月杭州市儿童医院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患儿,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27±0.73)岁,病程(1.70±0.59)个月。
采用自愿入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纳入标准(1)符合2013年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过敏性腹泻诊断标准[6],且牛奶回避、口服激发试验阳性[7];(2)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脾气虚型[8]标准;(3)年龄6个月~3岁,病程1~3个月;(4)入组时在中度脱水[9]以下者,且入组前1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抗组胺药、中药、中成药及益生菌者。
婴幼儿食物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手册
一、食物过敏与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
食物过敏是指婴幼儿在摄入某种食物时,机体对其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
牛奶蛋白过敏是食物过敏中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
二、食物过敏与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通常在摄入过敏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
牛奶蛋白过敏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红疹、胃肠道不适(如腹泻、呕吐)、呼吸问题以及生长迟缓等。
三、诊断方法
诊断食物过敏和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方法是排除法和皮肤点刺试验。
排除法是通过逐一排除可疑过敏食物,观察症状是否缓解来确定过敏源。
皮肤点刺试验则是将少量过敏原注入婴幼儿皮肤,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四、治疗与管理
对于食物过敏和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首先应避免过敏食物的摄入。
对于牛奶蛋白过敏,需要将婴幼儿配方奶改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者氨基酸配方奶。
如有必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
同时,营养师和儿童保健医生应定期监测婴幼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五、预防措施
预防食物过敏和牛奶蛋白过敏的关键是了解婴幼儿的过敏史,避免摄入过敏食物。
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幼儿,家长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
此外,逐步引入新食物也是预防食物过敏的有效方法。
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腹泻的临床表现奶水是宝宝的主要食物,但是在喂养宝宝过程中,各位宝爸宝妈经常会遇到宝宝腹泻的情况,而且大便化验没有问题,可宝宝拉肚子就是不好,甚至营养不良了。
这时候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牛奶蛋白过敏,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表现。
一、了解牛奶蛋白过敏儿童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食物过敏,由于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主要过敏原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
常见于0~3岁的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分为IgE介导(摄入牛奶几分钟-2小时内快速出现过敏症状)和非IgE介导(摄入牛奶蛋白2小时或者是几天后出现过敏症状),过敏反应会累及胃肠道,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等多种系统。
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预后良好,在2-3岁左右出现免疫耐受,过敏症状可自行消退。
二、牛奶蛋白过敏的危害第一,会导致宝宝出现厌食等喂养困难的问题造成营养不良。
第二,会导致患儿肠道渗透性高,身体代谢需求量增多等情况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
第三,由于症状和其他疾病类似,导致疾病误诊或者是延迟诊断。
第四,如果无合适食物代替,或者不必要的饮食回避,会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均衡或者是营养种类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发育。
第五,会造成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甚至会导致休克。
三、儿童牛奶蛋白过敏腹泻的原因第一,婴儿由于消化道屏障功能不成熟,肠壁结构松弛,黏膜通透性较高,大分子蛋白质容易通过肠道进入血液,但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把大分子蛋白质当成异种蛋白,从而出现过度反应,出现全身过敏症状。
第二,遗传因素,父母双方存在牛奶蛋白过敏,那么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性为50-70%。
第三,由于喂养不当、环境因素以及选择牛奶喂养等方式都容易使宝宝过敏。
四、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一)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是牛奶蛋白过敏最常见的,患儿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食物反流的症状,肠痉挛和肠绞痛等引起儿童哭闹不安、烦躁、夜间啼哭,呕血(排除外消化道畸形和母亲乳头破损出血等,在吃奶后出现频繁的吐奶,甚至呕吐的血液中还夹杂血丝。
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临床分析20例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腹泻病的诊治经验。
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0例1~6个月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腹泻伴/不伴脓血便。
行电子肠镜、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 检测。
结果除部分患儿轻度贫血、便常规异常外,血小板计数、凝血系列、肝功能均正常。
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有一种或多种蛋白不耐受。
肠镜结果示:肠黏膜不同病理改变。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是引起婴儿腹泻病的原因之一,回避牛奶蛋白/氨基酸配方粉是解决牛奶蛋白过敏引起腹泻的最好选择。
标签: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腹泻病;氨基酸配方粉牛奶蛋白过敏是小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达2.0%~7.5%[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儿科医师越来越关注牛奶蛋白过敏与婴儿腹泻病的关系。
本文对近两年来我科住院及门诊由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病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20例1~6个月婴儿,其中男15例,女5例,全部满足下例条件:①主要症状除反复腹泻外,部分伴脓血便、呕吐、湿疹;②肠镜提示肠黏膜有灶性红斑、小结节、糜烂甚至溃疡等不同病理改变;③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一种或多种蛋白不耐受;④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⑤辅食添加至蛋清/蛋黄、鳕鱼、牛肉、鸡肉、小麦、西红柿、大米中的3~4种。
1.2 方法采集患儿喂养史、家族过敏史及临床表现,对20例1~6个月婴儿进行血细胞分析、凝血系列、肝功能、便常规及培养、肠镜检查、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2 结果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20例患儿5例皮肤湿疹,2例家长患有过敏性疾病,15例配方奶粉喂养,3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
2.2 临床表现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过敏源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1T13:40:58.2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作者:李乾吉慧华[导读] 针对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需要对其过敏源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过敏源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探究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过敏源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接收并进行治疗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60例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分析对象,对抽取的60例患病婴幼儿的过敏源进行分析,并探究其治疗效果与特征。
结果:实验中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其主要过敏源包括牛奶、牛奶蛋白、鱼类混合物、肠道正常菌群、螨虫、母乳、蛋黄、豆奶和乳糖,且通过针对性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一个疗程、二个疗程、三个疗程与四个疗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24%、100%与100%;其中9天~6个月、7月~14月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6.00%与90.00%,男性组与女性组治疗效果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结论:针对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需要对其过敏源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过敏源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过敏源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128-01 牛奶蛋白过敏性的婴幼儿发病时会表现为腹泻,大便时会表现为黏连带血、爆发性水样泻等现象,并且患儿会并发哮喘、湿疹、贫血、过敏性鼻炎以及发育营养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到婴幼儿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发育等[1],故临床上高度重视,并加强了对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的治疗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研究中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对象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就诊并随机抽取的60例,并将抽取的患儿选择针对性治疗,在实验中抽取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在体重、身高、性别、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不存在较大差异,可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且抽取的对象免受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影响,抽取的研究对象全部通过2016年中国医学会制定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的诊治与判定标准》分析,所有对象均符合实验纳入标准范围。
其中对象年龄区间为9天~14个月,平均值6±2.3个月,女性患儿24例,男性患儿36例.患儿表现为哭闹多、腹胀、吐奶、睡眠质量差以及体重增长异常等。
1.2 研究方法
抽取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均回避饮食20d,母乳喂养的患儿则要求母亲不得摄入奶制品及奶等,其他过敏性食物禁止食用,培养喂养患儿选择氨基酸配方奶粉,但应尽量选择母乳喂养。
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空气污染和饮用水污染等,室内禁止喂养宠物和吸烟[2],母亲不能使用化妆品。
必要时选择口服双气三联活菌散,针对湿疹患儿加用黄柏洗剂和艾洛松软膏等。
1.3 数据指标获取与判定
研究中通过对收集的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通过2016年WHO推出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的诊治标准》判定,并观察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的过敏源以及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特点。
1.4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本次实验中抽取了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收集各项数据指标和信息,并针对获得信息和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应用到的是统计软件为SPSS21.0,通过处理统计,并用卡法检验和t检验,评估组间和组内数据,从而探究两组数据的差异性。
2.结果
2.1 对抽取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对其过敏源进行分析见表。
2.2 抽取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通过针对性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一个疗程、二个疗程、三个疗程与四个疗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24%、100%与100%;其中9天~6个月、7月~14月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6.00%与90.00%,男性组与女性组治疗效果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3.讨论
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病症,是由于婴幼儿食用含有牛奶蛋白过敏源的食物而发病,过敏性腹泻本身是人体肠道内病毒、细菌和摄取的食物[3],机体肠粘膜形成的免疫性屏障为了抵抗外来侵入的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反应。
本次研究中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其主要过敏源包括牛奶、牛奶蛋白、鱼类混合物、肠道正常菌群、螨虫、母乳、蛋黄、豆奶和乳糖等,并对抽取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婴幼儿选择针对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通过针对性治疗后,治疗一个疗程、二个疗程、三个疗程与四个疗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24%、100%与100%,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且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治疗存在差异性,其中9天~6个月、7月~14月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6.00%与90.00%。
由于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此阶段一旦出现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势必会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到患儿的发育和身体功能,故临床针对该疾病的诊治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研究。
针对已经存在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婴幼儿可以采用针对性治疗,本次研究中选择针对性治疗,结果显示,婴幼儿的治疗有效率较高,能够尽早恢复患儿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四联活菌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过敏性腹泻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7,36(10):2078-2080.
[2]于晓辉,宋涛,王真,侯晓利,汪瑞人.四联活菌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过敏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0(04):372-373.
[3]齐晓彦,苏米亚,刘翠平,陈文亮,郭艳红,贾宏信.水解配方乳粉的抗过敏性研究进展及其市场开发应用[J].食品工业,2017,36(09):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