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学了解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普利策
- 格式:doc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9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象山校园的生成点是杭州的六合塔。
六合塔有18个面,把这18个面连续排下来,正好就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散点透视景观。
再有就是屋顶,在象山校区的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瓦片,非常传统的瓦片,铺的方式当然是不传统的。
我觉得,这是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东方城市的那种平展舒缓,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瓦的运用,就是和当地气候状况有关。
我觉得在南方做这种坡顶,很适合当地气候,因为它是在多雨水的地区,坡屋顶是更合适的做法。
│2020 · 12 经验交流 85│王澍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获奖之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获此殊荣;在获奖之后,王澍却继续主持其“业余建筑工作室”,没有借机打品牌、扩规模、上项目。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竟还有人如此云淡风轻地躬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得不引人研究。
王澍主张建筑师要从情趣、从心性出发开启设计之途,明确将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表述为“重返自然的道路”。
在王澍看来,造房子就是造世界,换言之,设计师就是第二造物主,而这个人工的“小世界”应当是自然、源自心性和富于文人情趣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梁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之趣可以说,情趣是王澍设计之道的一个关键词,但关于情趣,王澍却从未下过符合形式逻辑规范的定义,这大概是出于他对文人情趣“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特性的洞悉。
他只是强调与建造技术相比,情趣要重要得多。
受前辈学者童寯的影响,王澍钟爱和激赏以小见大、由内观外、曲折尽致的江南园林。
回眸中国固有传统,造园之曲折尽“致”与绘画之临泉高“致”本别无二“致”,都是情趣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建筑现代性视野中,这种古典文人情趣是否还有活化的可能?在王澍看来,可以通过合适的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使得情趣与关于情趣的叙事䜣和无间。
王澍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
他的建│86 经验交流2020 · 12│筑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徽章,与其设计诗学趣味高度匹配。
这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暗示性。
王澍主张作为建筑师应注意克制自身过强的表现欲,要求在建筑哲学领域驱逐僵硬的必然性范畴。
强调暗示,在建筑领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设计的固化功能性而更多呈现过程性、事件性和开放性。
循此思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竟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的具有仪式性、有的具有日常性,但归根到底是追求差异性,王澍把美术馆内部空间形容为“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强调,“建筑师只是提供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王澍的建筑设计观
杨玲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10
【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当代中国的部分建筑构造逐渐与西方趋同的背景下,王澍作为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形式运用于现代建筑,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诗意世界[1]。
这种建筑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设计借鉴意义,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设计的深刻思考。
该文通过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结合王澍的建筑设计观,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师建构建筑内外部空间时的设计观与空间观。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杨玲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列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尊重本土营造r——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为例
3.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读王澍的《那一天》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
4.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究----以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5.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王澍:生于1963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院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设计师。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
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和现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
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比如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
而作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一切就是用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面积数量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
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
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
比如在很小的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本科论文(认识实习报告)题目: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姓名: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系:建筑系专业:建筑学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校内):2012年9月12日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摘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2012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对其参观经历的叙述,从建筑师设计风格及理念、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部、相关争议等方面入手,分析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等。
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中国传统建筑观目录第1章综述 (2)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2)1.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2)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4)2.1 选址与布局 (4)2.2 材料的运用 (4)2.3 建筑细部 (5)2.4 相关争议 (6)总结 (7)参考文献 (7)第1章综述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
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他说:“我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
264〉〉学术论坛 2014 · 08ART EDUCATION王澍不是唯一探索营造建筑画意的建筑师,在他之前,中国已有许多学者和建筑家对于建筑画意进行了长期探索。
从吉尔平到城镇景观运动,从新粗野主义到拼贴城市,西方画意美学所追求的种种特质与王澍的建筑语言不谋而合,虽然西方画意美学思想对王澍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建筑设计语言更多来自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解。
普利兹克奖的获得也正是世界建筑界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一、画法之美 ——传统绘画线条语言的转化中国传统绘画向来重视线条表现,线条不仅作为画面表现的元素,更是作画的技法与手段。
它不仅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其笔墨变化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中也讲求用线,亭台楼阁往往以优美线条的造型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犹如绘画中富有韵律的轮廓线一样。
不过,总体而言,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王澍在象山校区设计中将中国画的线条美感加以提炼,赋予其现代特质。
校区建筑在线条的贯穿运用下大气统一。
单体校舍的立体造型体现了传统绘画的线条语言,从反曲面屋顶的曲线到立面网柱造型,再到蜿蜒曲折的廊道,整个象山校区的校舍建筑中均运用了线条。
而线条并不是在琐碎地拼接,是将整体校园的规划考虑其中,让线性的步道贯穿于建筑中,让其建筑更具时代感。
而线条同时也彰显了南方建筑的特色,更表达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平面的、二维的,但在王澍的建筑设计中,它变成了三维空间中的实践形态。
传统绘画线条的美感在王澍建筑语言中的转换成为其建筑创作的一大特色。
二、画式之美 ——传统绘画程式化的运用“程式”,即程序、式样、法则。
“大凡要求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比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龚和德《戏曲人物造型论》)。
换言之,越是如实描写,这种“程式”越觉无味,从而陷入繁琐细节的堆砌,窒息了作品的艺术生命。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技术专题(二)读书笔记专业班级建筑学0901班姓名陶璐学号200908142061任课教师刘伟毅2012 年 11 月 12 日中央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提到王澍,不得不提到传统,而讲中央美院象山校区,就不得不提到时间。
中国的传统建筑真的能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每一部分,都兼具功能上与美学上的优势。
最有特点的就是斗拱,不仅在形式上有层层叠叠的力学美感,在功能上,同样也起到了支撑屋檐的作用。
再如屋顶的瓦片,在功能上可以防雨,瓦间隙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起到置换空气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天然的空调,而在视觉效果上,层层的瓦片又有一种秩序美,下雨时雨水顺着滴水留下也相当的又意境。
不仅仅是这些重要的结构构造,小如屋脊上的脊兽,也有它实实在在的作用。
脊兽本来只是钉在瓦上的钉子,防止瓦在重力的作用下脱落,后来慢慢演变,越来越精美,成为了现在的脊兽。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来讲讲王澍的中央美院象山校区。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在于我正好于今年8月份去参观了这个美丽的校园,虽然当时不是抱着去调研建筑技术这个目的去的,但凭着对整体建筑的深刻印象,还是在此谈谈建筑群中有关建筑技术的部分。
王澍是一位并不高产的建筑师,即便是在建筑界摸爬滚打了这几十年,真正建成的项目却也不多,所以他可以有时间去现场指导工人们施工,甚至在现场设计。
从建筑开始施工的那一天起,王澍就每周3次地跑工地。
而一般的建筑师,两个月能去一次就算很勤快了。
这样做的收货是,他可以再现场设计细节,再指导施工。
我们先从象山校区的大门讲起。
与其说是那是一个“门”,倒不如说是一堵“墙”。
墙是用砖简单的交叉垒起来的,在王澍的作品中很常见,但砖确是从乡下拆掉的建筑中收集来的,所以说,这个门还没开始用,就已经有了50-100年的历史了。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一、引言我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国美术学院的一个分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西湖景区附近。
该校区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而闻名,这些建筑都是由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所设计。
王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我国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浅谈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包括简约、生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在设计我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深度挖掘了校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将简约与生态融为一体,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他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三、深入探讨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 简约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以简约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建筑的美感。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运用了简洁而不失美感的设计语言,让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一种平和、和谐的感觉。
2. 生态王澍先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尊重了原生植被和地形地貌,力求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他也倡导使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使建筑更加环保、节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先生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他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建筑的外观形态到内部空间的布局,都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王澍先生在设计建筑时,始终保持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先生尊重和保护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同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校区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王澍-普利策评价(引自网络)2012-11-28 16:51:23| 分类:建筑理论| 标签:建筑理论|举报|字号订阅恭喜王澍!当问及获奖感受时,王澍电话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
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本来想六十岁可以获奖,没想到四十八岁就获得这个奖项。
这么多年做下来,蛮孤独的。
这次获奖,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当问及自己的建筑理念是怎样产生的,王澍说:中国的城市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面,传统的这部分被破坏得很厉害,有非常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可能是发展太快,思考太少,就认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文化的问题。
实际上它直接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反过来,我们这么大的人口,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
我觉得还是比较缺乏这种原创型的带有思考的探讨。
作为一个当代的建筑师,或者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一定要对当代发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
自己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和自然对话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线索。
“自己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和自然对话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线索。
”——以上2点在本帖中都曾经深入探讨,此处引用作为另一例证!链接:普利策奖2012年评委对于王澍的评价:注意,评委里的张永和是东大81届校友帕伦博勋爵当我们来中国深入考察王澍的整体作品时,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一致决定将2012年的奖项颁发给王澍,就如我们曾经将此殊荣颁发给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亚历山大·阿拉维那目前在中国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多显著的问题,是应该保持传统建筑还是应该仅着眼于未来?如同其它的伟大建筑作品一样,王澍的作品是恒久的,超越了目前城市化的难题,他的作品保留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设计。
斯蒂芬·布雷耶当评委会将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给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我们不仅要称赞他的设计达到了奖项所要求的高水准,同时也想传递一种乐观的认可与鼓励,我们期待今后能够看到他更多如此卓越的作品。
王澍的世外桃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本科论文
(认识实习报告)
题目: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姓名: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系:建筑系
专业:建筑学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校内):
2012年9月12日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
[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2012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对其参观经历的叙述,从建筑师设计风格及理念、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部、相关争议等方面入手,分析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等。
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中国传统建筑观
目录
第1章综述 (2)
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2)
1.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2)
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4)
2.1 选址与布局 (4)
2.2 材料的运用 (4)
2.3 建筑细部 (5)
2.4 相关争议 (6)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第1章综述
1.1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
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他说:“我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
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第三句,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当他在被问到,在教学体系中,重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他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
他说:“我们有不同于其他建筑院校的教学方法,我们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有关,采用大量开放的课程,比如一年级必须要学木工、砌砖、书法以及手画图的训练。
当然,文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但如果能把我的学生培养出文人气质,这是可能的。
所以我说我是培养“哲匠”的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并且是个会做木工的匠人,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的教学理想。
”
1.2 象山校区设计思想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
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1 选址与布局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
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
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
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
观各占一半。
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
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
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
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
片平坦的水稻田。
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
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2.2 材料的运用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
周围青山
绿水,白鹭满山。
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
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
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
环使用。
于是,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
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变废为
宝。
王澍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
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
里下来。
”他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
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
另外,
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交叠
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2.3 建筑细部
从远处望去,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路面,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
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
2.4 相关争议
然而,象山校区的建成也带来了不少的争议,在豆瓣网上,有美院学生抱怨学校外表美观却不实用,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开窗问题:也许是为了丰富的立面,有些地方不该开窗地方开窗,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无窗墙面;还有楼梯的问题: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容一人行走,人员疏散缓慢,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十分阴暗;而采光问题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或许就是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窗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这样导致了教室里面极其阴冷,冬天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却照不近教室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时间去晒太阳等等等等。
对于这一点,王澍是这样解释的,他说:“长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修养导致我想做出不艺术、或者不好看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每次做设计时,我最重视的出发点反而是实际的使用,而并非艺术的形式。
我对使用的看法有些不同,因为使用往往变成了大家能够意识到的固有习惯,如果要让它变得有意思的话,是不是应该对使用做出一些改变。
我对这类现实问题总是有些触动,和生活有关的东西都与使用有关,比如改变人的坐姿,改变人的睡觉方式等等。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方式,极端地说,我不处于这个时代,更像是生在17世纪,在那种找不到门的地方漫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只是现代人不太理解。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
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参考文献
[1]《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时代建筑2002(5) 李翔宁.
[2]《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园设计》世界建筑2005(8)P104 王澍.
[3]《设计的开始》建筑师1998(12)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