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763.29 KB
- 文档页数:6
患者女,11岁。
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余,发现盆腔包块2月余于2015年12月24日收入院。
患者自半年前月经来潮阴道流血淋漓不尽至今,少于月经量,伴有尿频、腹胀、恶心等不适。
查体:腹部膨隆,可扪及一大小约25 cm×25 cm×20 cm的囊性包块,活动差。
B超提示腹腔内探及巨大囊性包块,大小约20.75 cm×10.39 cm,上达剑突下,下至盆腔,内见大量分隔,呈蜂窝状。
盆腔CT示:中下腹至盆腔可见巨大囊性占位,边缘清晰,大小约25.2 cm×23.5 cm×13.6 cm,内密度均匀,可见分割,CT值约为15HU,腹膜后及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
图1 中下腹至盆腔巨大囊性包块肿瘤标志物、雌激素及孕激素未见异常。
剖腹探查术中见:左卵巢见一大小约30 cm×30 cm×25 cm囊性包块,多房性,内见淡黄色液体约4000ml及淡黄色小脂肪粒样组织,右卵巢及双侧输卵管未见异常。
盆腔内可见淡红色血性腹水约100ml,余未见异常。
家属要求保留卵巢,遂行卵巢肿瘤剥除术。
术后病理:(左侧卵巢)伴有环状小管的性索肿瘤,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α-inhibin(+),CKpan(+),CD99(+),MelanA(+),HMB45(-),Calretinin(-);(腹水)血性涂片内未见肿瘤细胞。
讨论: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sex cord tumor with annular tubules,SCTAT)十分罕见,1970年被Scully首次详细描述并命名为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患者发病年龄在4~76岁,平均26.7岁。
SCTAT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当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把该瘤视为性索起源的不成熟细胞形成的肿瘤,这类不成熟细胞有分化成粒层细胞或支持细胞的潜能。
WHO指出它虽不能证实其属于特殊类型的卵巢或睾丸肿瘤,但是一型具有性索和/或间质成分的肿瘤,关于肿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588232.5(22)申请日 2020.12.29(71)申请人 山东省齐鲁细胞治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港兴三路1109号实验楼201室申请人 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72)发明人 吕晓菲 张慧慧 谭毅 李想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代理人 牛芳(51)Int.Cl.C12N 5/0783(2010.01)C12N 5/0781(2010.01)C12N 13/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E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E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方法:采用刺激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刺激脐血或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3周,培养过程中每3天对半更换细胞培养液,维持细胞密度为3.0×106/mL,共刺激培养21天;所述刺激细胞为辐照过的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所述单个核细胞与刺激细胞以每周减少的比例进行,即第0天时,单个核细胞与刺激细胞的比例为40:1,第7天为20:1,第14天为5:1,每种比例分别刺激一周,共刺激三周。
本发明提供的EBV ‑CTL的制备方法,能够快速有效提高扩增效率,体外功能实验表明,EBV ‑CTL可以特异性的杀伤EBV感染的细胞,且杀伤效率在90%以上。
在临床上,对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受体的EBV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CN 112626015 A 2021.04.09C N 112626015A1.一种E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刺激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刺激单个核细胞,刺激培养3周,收获细胞;所述刺激细胞为辐照过的EBV 转化的B淋巴细胞。
Castleman病治疗Castleman病,又称纵隔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淋巴体系疾病,其特征是淋巴结的进行性肿大和病理形态特异性。
目前,对于Castleman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Castleman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患有局灶性Castleman病的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完全去除淋巴结病灶,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存率。
但对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手术切除则不太可行,因为多中心型的淋巴结增生往往累及到多个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手术切除风险较大。
化疗是治疗Castleman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化疗可以通过抑制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分裂和增殖,达到减轻症状、缩小淋巴结肿大和控制病情的目的。
一些化疗药物,如顺铂、长春花碱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常被用于治疗Castleman病。
然而,由于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病,临床研究较少,因此对于化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仍面临很多挑战。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方法,针对Castleman病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抗CD20抗体和免疫调节药物等的应用在Castleman病的治疗中逐渐引起重视。
例如,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抗体,可以选择性地杀死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多种B 细胞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
由于Castleman病中淋巴细胞也是B细胞的一种,因此利妥昔单抗也被尝试用于Castleman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疗效。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Castleman病的治疗还可以辅助使用其他方法,例如放疗和靶向治疗。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辐射杀死肿瘤细胞,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靶向治疗则是通过针对Castleman病相关的特定信号通路介导的分子进行干预,达到抑制病变细胞生长的目的。
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免疫增殖病(immune-proliferative disorders)是指一类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导致异常免疫细胞增殖的疾病。
该类疾病存在多种类型和亚型,通常与免疫系统调节失调相关。
根据病理特点和免疫细胞类型的增殖情况,可以将免疫增殖病分为以下几类:淋巴瘤样增生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浆细胞性疾病以及其他免疫细胞增生性疾病。
1. 淋巴瘤样增生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淋巴瘤样增生性疾病是指一类与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疾病。
常见类型包括:-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一种非常缓慢进展的白血病,主要由成熟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引起。
- 淋巴细胞增多症(lymphocytosis):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但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
-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一类起源于外周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
- 激活T淋巴细胞型自身免疫淋巴细胞淋巴瘤(activated T-cell type 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ALPS-T):一个遗传性疾病,伴随T细胞异常增殖和自身免疫反应。
2. 炎症性疾病(inflammatory disorders)炎症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常见类型包括:-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一种慢性、进展性、对称性的关节炎。
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等)的异常增殖参与了炎症过程。
-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区域。
- 乾燥症(Sjögren's syndrome, SS):一种以眼干、口干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细胞增殖和异常免疫反应对病变发展至关重要。
64排S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摘要】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胸部ct的表现特征,提高对sle影像学的认识。
方法对经临床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24例sle患者进行胸部ct检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肺实变9例。
ct可见磨玻璃样阴影20例,部分病变内可见软组织结节影。
胸膜肥厚(15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单纯的或伴有胸膜增厚的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5例,有8例伴有心包增厚或心包积液。
其中两肺内表现为透过度不均匀,磨玻璃模糊影,即马赛克征。
纵隔及腋下淋巴结增大17例。
ct还可见小叶间隔增厚(17例)、胸膜下线征(1例)、肺内蜂窝样改变3例结论 sle的胸部ct表现复杂多变,可利用其判断病情的发展及指导治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64排;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胸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的免疫紊乱,约有10%病人可有急性狼疮肺炎,示弥漫性肺泡浸润性病灶。
慢性狼疮肺炎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
累及浆膜可有胸膜炎,心包炎,胸腔积液。
该病以年轻女性多见,育龄期妇女占病人90%以上,但也可见于儿童和老人。
男女比例1:7-1:10.我国发病率高于别国,约70/10万人口。
ct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病变最好的检查方法,本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ct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和应用意义。
1 材料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红斑狼疮患者24例,其中男1例,女23例,年龄在22~64岁,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3个月~15年,本组病例中呼吸道症状为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应用philips briliance 64排螺旋ct进行肺部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肋膈角下,层厚1.0mm。
患者接受ct检查时,10例无临床诊断,14例患者已明确诊断为红斑狼疮。
Suidan'sCT评分
Suidan评分也叫MSKCC评分,包括临床特征(年龄、CA125、ASA)和影像学特征(脾周病灶、肝门/肝十二指肠病灶、肾门以上腹膜后淋巴结、小肠粘连、中-大量腹水、胆囊窝病灶、小网膜囊病灶、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病灶),影像学评分概括起来是上腹部病灶的评分。
所以,如果评估上腹部病灶可以完全彻底地切除,那么盆腔病灶的切除就更不是问题。
Suidan评分小于4分时,无法完成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能性较低,大概在17%;评分在5~6分时,则无法达RO的可能性为34%;评分在7~8分时,相应的可能性为52%;评分大于9分时,可能性为74%。
评分7分以上时,无法完成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能性在50%以上,所以MSKCC以7分为界定的标志。
如果Suidan评分小于7分,则直接开腹手术;如果评分大于7分,则进一步腹腔镜探查评分;如果腹腔镜探查仍认为不能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则先行NACT。
SCT医学名词解释SCT医学名词解释SCT是指干细胞移植,它是一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疾病的方法。
SCT医学名词解释,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干细胞?在人体内存在一种基础细胞——干细胞,它们是一类特殊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类型细胞的能力。
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由干细胞不断更新维持。
二、SCT的工作原理是什么?SC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种干细胞移植的方式,将提供者(也就是捐献者)的干细胞经过特殊处理、分离和输注等步骤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通过供者干细胞的再生、增殖和分化,恢复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达到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效果。
三、SCT的分类SCT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同种异体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同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PBSCT)、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ASCT)等。
四、SCT操作的适应症SCT的适应症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样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五、SCT的风险和关注事项SCT治疗需要高度专业的医生团队和设备,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移植排斥反应、感染、出血、肝、肺、肾功能不全等。
此外,SCT治疗的成功率也与供者、患者的匹配程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SCT是一种治疗恶性疾病的高难度手术,需要高度专业的医疗团队的配合。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需要接受SCT治疗,请务必慎重选择医院,了解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降低风险。
CD20+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1例
李艳艳;黄永塔;莫祥兰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3(39)1
【摘要】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腹泻9年,加重1周入院。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升高;大便及尿潜血阳性。
腹部CT示:直肠中下段肠壁稍增厚,腹股沟超声示:双侧腹股沟见数个实质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无融合。
直乙肠镜示: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水肿明显,可见散在黏膜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内黏膜呈结节样外观。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李艳艳;黄永塔;莫祥兰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4
【相关文献】
1.利妥昔单抗及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2.器官移植受体发生 EBV阳性的皮肤黏膜溃疡:一种局限性惰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3.皮肤T/NK细胞EB病毒感染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及NK/T细胞淋巴瘤
4.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为首发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6例
5.异常表达CD20的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室SCT扫描常规一.头、颈部(一).头颅常规扫描技术:⒈病人仰卧,扫描基线为听眦线向上10mm开始计划扫描层数。
⒉层厚5~10mm,层距5~10mm轴扫或根据医生要求进行扫描。
⒊如检查后颅凹时,扫描倾斜角度尽量使切面与枕骨斜坡平行,以减小伪影。
⒋检查鞍区结构扫描用5mm或3mm层厚扫描。
(二).特殊位置扫描技术:⒈冠状扫描:病人取仰卧位,颈后伸,用一支托撑在肩后,也可俯卧位,后者更为舒适。
使扫描平面基本上与听眦线垂直,可适当向头侧(俯卧位)或足侧(仰卧位)倾斜角度。
层厚5mm,层距5mm。
注意:疑颅底骨折的病人勿扫描冠状位。
⒉眼、眼眶扫描技术:病人仰卧,告诉病人闭上双眼使眼球不转动。
扫描平面与听眦线向足侧成00~100,层厚3~5mm。
自眶顶向眶底,或自眶底向眶顶连续扫描,根据病情加层及用1.5mm层厚扫描。
⒊耳部扫描技术:病人仰卧,颈略后伸,使扫描平面通过外耳孔及眶下缘,自外耳孔上方向足侧连续扫描,一般层厚5mm;如观察内听道时用3mm层厚扫描;如观察听小骨结构需用层厚1.5mm高分辨扫描。
4.腮腺、颌下腺和甲状腺扫描采用5mm层厚扫描,检查颈淋巴结病变采用5~10mm层厚连续扫描。
5.喉部扫描使病人头颈向后仰,喉部扫描层面和台面垂直,层厚3~5mm,扫描时嘱病人不可作吞咽动作,以免产生伪影。
发“咦…”音扫描以观察声门裂收缩情况。
二.肺、纵隔⒈肺、纵隔的扫描范围,一般常规扫全肺,即从肺尖至肋膈角,也可根据病变确定。
⒉层厚5~10mm,层距5~10mm,必要时作1.5mm高分辨扫描。
⒊扫描前必须要训练病人做好闭气动作,保持位置一致。
⒋不能闭气的病人,可平静呼吸扫描。
三.腹部(一).肝脏、胰腺扫描技术:⒈病人仰卧,扫描范围,从横膈顶至肝右叶下缘,一般层厚5~10mm,层距5~10mm。
⒉必要时肝门部或胰腺部分可加扫3mm层厚。
⒊扫描前一定要掌握好口服造影剂的浓度及口服的剂量,一般口服1-2%泛影葡胺500~1000ml;如临床怀疑胆道系统结石,喝同等剂量的清水。
SCT扫描常规一.头、颈部(一).头颅常规扫描技术:⒈病人仰卧,扫描基线为听眦线向上10mm开始计划扫描层数。
⒉层厚5~10mm,层距5~10mm轴扫或根据医生要求进行扫描。
⒊如检查后颅凹时,扫描倾斜角度尽量使切面与枕骨斜坡平行,以减小伪影。
⒋检查鞍区结构扫描用5mm或3mm层厚扫描。
(二).特殊位置扫描技术:⒈冠状扫描:病人取仰卧位,颈后伸,用一支托撑在肩后,也可俯卧位,后者更为舒适。
使扫描平面基本上与听眦线垂直,可适当向头侧(俯卧位)或足侧(仰卧位)倾斜角度。
层厚5mm,层距5mm。
注意:疑颅底骨折的病人勿扫描冠状位。
⒉眼、眼眶扫描技术:病人仰卧,告诉病人闭上双眼使眼球不转动。
扫描平面与听眦线向足侧成00~100,层厚3~5mm。
自眶顶向眶底,或自眶底向眶顶连续扫描,根据病情加层及用1.5mm层厚扫描。
⒊耳部扫描技术:病人仰卧,颈略后伸,使扫描平面通过外耳孔及眶下缘,自外耳孔上方向足侧连续扫描,一般层厚5mm;如观察内听道时用3mm层厚扫描;如观察听小骨结构需用层厚1.5mm高分辨扫描。
4.腮腺、颌下腺和甲状腺扫描采用5mm层厚扫描,检查颈淋巴结病变采用5~10mm层厚连续扫描。
5.喉部扫描使病人头颈向后仰,喉部扫描层面和台面垂直,层厚3~5mm,扫描时嘱病人不可作吞咽动作,以免产生伪影。
发“咦…”音扫描以观察声门裂收缩情况。
二.肺、纵隔⒈肺、纵隔的扫描范围,一般常规扫全肺,即从肺尖至肋膈角,也可根据病变确定。
⒉层厚5~10mm,层距5~10mm,必要时作1.5mm高分辨扫描。
⒊扫描前必须要训练病人做好闭气动作,保持位置一致。
⒋不能闭气的病人,可平静呼吸扫描。
三.腹部(一).肝脏、胰腺扫描技术:⒈病人仰卧,扫描范围,从横膈顶至肝右叶下缘,一般层厚5~10mm,层距5~10mm。
⒉必要时肝门部或胰腺部分可加扫3mm层厚。
⒊扫描前一定要掌握好口服造影剂的浓度及口服的剂量,一般口服1-2%泛影葡胺500~1000ml;如临床怀疑胆道系统结石,喝同等剂量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