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大气
- 格式:ppt
- 大小:5.06 MB
- 文档页数:98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大气环流与天气选择题1. 以下有关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两极温差的存在B. 世界上所有气流都是呈横向分布的C. 在同一地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常常同时发生D. 气流的方向是相对不变的【答案】A2. 高空急流的形成条件是()。
A. 向上运动气流较强B. 区域内温度差异小,直接产生地转偏向力C. 大范围纬向气流形成了一个宽广的高压纹型,不断地把气流向南或向北垂直纬向转移D. 形成于夏季【答案】B3.以下不属于热带风暴的现象是()。
A. 集中的强降雨B. 多发生在副热带地区C. 中心风速在12级以上D. 中心附近气压很高【答案】D填空题4.地球的4个大气圈依气温降低而分别命名为()。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界面层(也可写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部层)5. 大气成分组成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约为()。
【答案】0.04%6. 商业性质最强的热带风暴为()。
【答案】台风第二章水资源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浅层地下水的是()。
A. 泉水B. 雨水C. 河水D. 湖水【答案】 D2. 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基础数据测定水资源量的方法属于()。
A. 注水或井调B. 物理调查C. 数量平衡调查D. 多功能调查【答案】B3. 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 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大B. 资源分布不均,南短北长C. 资源利用中主要以农业为主D. 不存在缺水地区【答案】B填空题4. 常用的粗略估算水资源量方法有注水或井调法、比例法和()。
【答案】使劲抽干法5. 我国第一个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是()。
【答案】京杭运河6. 直接利用地下水,将地下水开采后用管道输送到城市供应水的方式是()。
【答案】地下水直接供水方式。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目标】1.完善图表,理清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物质的作用;2.分析图表资料,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大气成分与含量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结构中各层特点;2.气温的垂直变化和空气运动特点的原理。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地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成分、作用2、人类活动与大气的关系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2、平流层气温空气运动与人类关系3、高层大气【作业设计】完成课后检测,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及特点、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借助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大气圈的描述,展开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展示相关材料与食品,引导学生对大气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
新课讲授: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先向学生展示大气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寻找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1、大气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叫做干洁空气?3、大气中的各种组成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4、人类活动对大气有什么影响?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把控,训练学生从材料中发现关键问题所在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水汽以及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是指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21%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二氧化碳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使气温升高,对地面保温臭氧极少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杂质作为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教师注意解释凝结核的概念:是使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时,作为凝结核心的颗粒。
环境气象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大气1、名字解释:天气: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主要特点是什么?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指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间的夹角3、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2、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1、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2、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1、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2、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5、为何晴天天空常呈蔚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对太阳光盘又呈蓝色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散射较多的结果。
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呈红色的原因:日出、日落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的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较多而对蓝紫光透过较少。
因此日出、日落时。
太阳光盘又呈红色。
6、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对流层气温主要是由于大地的辐射引起的,所以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第三章:温度4、土中温度变化特征是什么?土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潮湿土壤地表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干燥土壤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迟黑色土壤白天温度较高,浅色土壤白天吸热少温度低6、何谓逆温?在什么条件下可出现逆温?根据近地层温度分布情况判断烟流扩散类型?逆温: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很少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很少①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②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很少,因时因地而异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 )2.城市大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通常比农村多。
( √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递减,顶部气温降至-60℃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B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判断1.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 × )2.全球各地对流层的高度是一样的。
( ×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 × )探究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答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热大地〞,“大地热大气〞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a.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b.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蓝光被空气分子散射〕;旭日、夕阳、朝霞呈橘红色〔早晚时,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间隔较远。
在到达地面之前,蓝紫光绝大部分被散射了,最后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的光〕。
c.反射:不具选择性。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属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太阳高度角越小,光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途径越长,被削弱得也越厉害。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小气温的日较差〔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热量减少,使白天地球外表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大气把吸收的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夜晚地球外表温度不至过低〕;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2.热力环流〔1〕大气垂直运动和程度运动的成因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②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a.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程度气压差→程度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b.等压线:受热地区—近地面向下凹,高空向上凸;冷却地区—近地面向上凸,高空向下凹。
可以用“热胀冷缩〞来记忆,即受热地区两等压线的间隔胀得较远,冷却地区两等压线间隔缩得较近(如右图)。
其中,气压值大小排序为A>B>C>D〔注: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竖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总是越向上数值越低〕c.举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①城市风:城市生活、消费释放大量的认为热,使城市气温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而变化〕②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而海洋上因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训练提升学考过关检验1。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A。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
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的是臭氧;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有关大气各主要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B.水汽的相变,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C.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
对流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层中。
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水汽的相变,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正确的是()A。
大气中氮含量不断减少B。
二氧化碳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C。
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增加D。
臭氧的含量增加氮、氧的含量减少,但是二氧化碳不会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会破坏臭氧层,使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4.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①温度和密度②质量和成分③大气运动状况④大气变化状况A.①③B.②④C。
①④D。
②③. 5.在大气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 000米,气温降低()A。
10 ℃B.6 ℃ C.1 ℃D。
0。
6 ℃100米降低0.6 ℃,则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 ℃。
6。
下列关于对流层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赤道地区最厚②两极地区最薄③厚度无季节变化④夏季厚度大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赤道地区最厚,两极地区最薄;对流层是空气对流运动的结果,对同一地区而言气温高对流层厚度大,气温低对流层厚度小,所以夏季厚度大。
7.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A。
对流层 B.平流层C。
高层大气 D.电离层汽和杂质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8.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存在于()A。
平流层B。
对流层C.高层大气D.中间层此大气层中存在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的温度升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