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41.21 KB
- 文档页数:1
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2-11-22T15:01:11.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葛东泉乔先达付秀萍[导读] 探讨多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
葛东泉乔先达付秀萍(山东省平度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00)【摘要】目的探讨多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对112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采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进行成像。
结果 112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122个,5例多发2个)。
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
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
靶重建、CTA像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及立体旋转观察法等措施,对脑动脉瘤诊断很有帮助。
本方法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2009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16层螺旋CT行血管成像(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并经手术证实112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06例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H),动眼神经麻痹6例。
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男72例、女40例,年龄23—81岁,均采用16层螺旋 CT行头颅CTA检查。
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小剂量试验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行CTA检查。
CTA扫描线平行听眦线,从颅底向颅顶扫描。
在肘静脉建立通道,经压力注射器注入60~80 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9 ml/s。
延迟扫描时间为13~20 s。
扫描条件为螺距1.0,层厚1.25 mm,层间距0.625mm,120 kV,160 mAs,矩阵512×512,采集长度50~70mm。
颅内动脉瘤 cta 诊断标准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瘤颈和瘤体的明确显示,瘤颈的正常标准是。
2. 当患者瘤颈小于,或者瘤体显示不清时,被认定为疑似动脉瘤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参考CT或MR影像来确定诊断。
此外,动脉瘤的形态也会影响治疗方案。
均匀性生长的瘤体可以按照标准治疗,而偏心性生长的动脉瘤即使没有手术指征,如果出现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诊断标准。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姓名:孙玲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李松柏20040401中文摘要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2D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
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3D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
经常规DSA、3D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系统。
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一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Adventx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
2D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
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
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应用3D-CTA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总结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手术证实的105例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术后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术前3d-cta均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术中依据术前3d-cta结果均顺利地探查到动脉瘤,手术操作中所见与3d-cta影像基本吻合。
结论:3d-cta的应用可精确地描述动脉瘤的状态,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为详实的影像信息。
有助于动脉瘤早期治疗,尤其更适合于危重患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3d-cta【中图分类号】r7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92-02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人中50%~80%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其破裂后出血的死亡率达40%以上[1]。
很多病人还没有到达医院,或者已经到达医院,但由于不能快速诊断而死亡。
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血管造影术(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技术日益成熟,其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无创、检查便捷、价格低廉等优点,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面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价值。
1 临床资料2005年7月~20010年4月我们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05例,男60 例、女45例,年龄25 ~70 岁、平均45. 2岁。
多数患者以头痛、呕吐等症状为主,头颅ct平扫均表现sah。
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血管壁中的异常扩张部分,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快速地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旨在对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标准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结合血管造影原理,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显像图像,并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
通过对CTA图像的准确定量化和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判断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CTA的原理和应用、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标准及方法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标准的概述进行阐述,并说明本文的结构框架。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CTA技术原理,以及颅内动脉瘤CTA 诊断标准和方法的具体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标准的全面了解,包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CTA进行颅内动脉瘤检测与评估所需注意事项、技术参数和操作步骤等。
通过本文中对已有研究成果、标准制定与评估方法等内容的解释和整理,旨在促进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化,为医生在临床中更好地运用该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2. 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2.1 定义和分类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性病变。
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海绵窦瘤、感染性动脉瘤、粟粒样小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等。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真性动脉瘤,它是由于动脉壁发生结构异常导致部分或全部层次失去弹性而引起。
2.2 流行病学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大约为0.5%-7%,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
* 论著 *CTA与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对比陈书龙,,周艳岳明,,陈书龙焦阳,,岳明徐红梅,,焦阳徐红梅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1500摘要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检测(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测(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诊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比。
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CTA检测以及MRA检测。
最后收集并分析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动脉瘤不同位置、不同体积符合率数据。
结果 CTA检测的准确度高于MR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A检测准确度为98.33%(118/120)、特异度为98.33%(59/60)、灵敏度为98.33%(59/ 60);MRA检测准确度为84.17%(101/120)、特异度为85.00%(51/60)、灵敏度为83.33%(50/60);CTA检测针对动脉瘤不同位置符合率高于MR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测针对动脉瘤不同体积符合率高于MR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检测时,选择CTA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对临床诊断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数据,建议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予以借鉴。
关键词CT血管造影检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07.01Comparison of the Value of CTA and MRA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XU Hongmei, JIAO Yang, YUE Ming, CHEN Shulong, ZHOU Y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iuhe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5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Sixty 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of Liuhe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3, and 60 healthy medical checkups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ison. CTA test and MRA test were performed on all study subjects. Finally, the ac‐curacy,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compliance rate of aneurysm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volum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the CTA tes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RA tes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ith an accuracy of 98.33% (118/120), specificity of 98.33% (59/60), and sensitivity of 98.33% (59/60). MRA testing had an accuracy of 84.17% (101/120), specificity of 85.00% (51/60), and sensitivity of 83.33% (50/60). The CTA test had a higher compliance rate for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aneu‐rysm than the MRA tes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CTA test had a higher compliance rate for different vol‐umes of the aneurysm than the MRA tes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CT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rovide more abundant reference dat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which is recommend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actual clinical diagnosis.Key words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linical diagnosis;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收稿日期:2023-05-05;修回日期:2023-05-25基金项目:南京市六合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LHZC2021J16)。
三维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发布时间:2022-11-25T07:43:59.4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申海彬[导读]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申海彬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省泰州市 225500摘要: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间我院进行CTA和DSA检查的9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三维CTA、V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效果。
结果经DSA确诊48例,占率50.53%。
CTA确诊45例,占率47.37%。
对于不同部位检出率、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测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比较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三维CT血管造影和三维DSA诊断均显一定优势,但其三维CTA仅需要肘静脉穿刺,具有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等特点,能够对瘤体位置、瘤体径做出更好的判断,更值得推广且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效能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其可分为先天性动脉瘤和后天性动脉瘤两种[1]。
先天性呈囊状,后天性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其次为外伤性、感染性。
颅内动脉瘤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等,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血管痉挛[2]。
临床将直径〈3mm的称为颅内微小动脉瘤(VSA),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动脉穿刺完成检查,此种方式有创性、风险较大,三维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性临床操作更为安全[3]。
以上两种方式均具备VSA检查的准确性,同时可为临床医师诊断,以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基于此为验证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开展了此次研究,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2021年间我院95例进行三维技术检查患者。
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它是一种通过将含碘对比剂注入到血管中,然后进行连续的影像记录,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的检测方法。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以及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因此被视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除了DSA,CTA(CT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也可以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检测。
这两种检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能够提供颅内动脉瘤的初步诊断信息。
但是,由于CTA 和MRA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直径较小的动脉瘤或者位于特殊部位的动脉瘤,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
总的来说,DSA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常常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发表时间:2014-02-19T09:31:35.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郭华陈殿森
[导读]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郭华陈殿森(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TA诊断。
方法应用CTA检查技术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均行MPR、MIP、VR 后处理技术,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患者有33例,33例患者共有42个动脉瘤,其中7例见2个动脉瘤,1例见3个动脉瘤,25例分别见单个动脉瘤。
4例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
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指向及与监控血管分支、颅底骨质结构关节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应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且具备无创、简便、辐射剂量低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29-0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好发于颅底动脉分叉部,常伴管壁结构薄弱,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以上[1],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辐射剂量大,费用高。
CT血管造影(CTA)作为新的血管检查技术,以其无创、检查迅速、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并可弥补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所致的病变漏诊及动脉瘤周围的静脉血管结构,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37例患者颅内动脉的CTA显示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提高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行CTA检查,动脉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8岁。
临床主要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64排螺旋CT、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行头颅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370mgI优维显60-80 ml,4~5 ml/s,于12-14 s开始扫描,将所得大量容积数据导入后处理系统进行MPR、VR、MIP重建,观察分析重建图像。
2 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2个,1例为3个。
动脉瘤分布如下: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后动脉1个,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颅内段11个、基底动脉颅内段2个,椎动脉颅内段3个。
CTA检查阴性4例者中1例经DSA检查诊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
3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手术中发现2例患者漏诊,1例为CTA检查阴性者,另1例为CTA检查后交通动脉瘤漏诊。
瘤体形态多为半圆形、圆形,部分呈双峰状改变,大部分瘤颈较宽,部分呈蒂状改变。
较大者瘤颈宽约1cm瘤高约2.5cm,多数瘤颈在0.3-0.5瘤高在0.2-0.7。
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基本与DSA及手术相同。
34例患者平扫资料显示2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伴脑内血肿,余未见明显异常表现。
3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检出、早诊断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
从本组患者CTA检查结果与DSA及手术结果相对比,发现动脉瘤大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文献描述一致[2]。
因此CTA在筛选动脉瘤及大部分确认动脉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CTA检查无需动脉插管,对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及高龄患者、急诊患者更易接受,并且无创作性,扫描速度快,费用相对低,操作简便,重建图像质量高,可获取三维血管数据,对扫描数据进行多种重建技术,易于观察动脉、静脉、明确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立体感强,更有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
但CTA检查技术能否完全代替常规DSA检查,目前尚无定论[3-6],因CTA对外周末梢较细小的血管分支动脉瘤易漏诊,也可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痉挛导致CTA检查时动脉瘤显示不清。
本组中1例因脑出血后血管痉挛,粗细不均匀导致漏诊。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刘文亚,邢燕.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577.
[2]吕发金,谢鹏,罗天估,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3] 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等.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刊,2004,39:42—43.
[4] 陈伟建,杨运俊,王勇,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996.1001.
[5] Sakamoto S,Kiura Y,Shibukawa M,et al.Subtracted 3D CT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332—1337.
[6]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