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25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上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近似数从结绳计数说起说课稿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目录第一课时《数一数》说课稿 (1)第二课时《认识更大的数》说课稿 (4)第三课时《人口普查》说课稿 (8)第四课时《国土面积》说课稿(一) (12)第四课时《国土面积》说课稿(二) (15)第五课时《近似数》说课稿 (16)第六课时《从结绳计数说起》说课稿 (20)第一课时《数一数》说课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
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大正方体【教法】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知识点大全,附练习题《认识更大的数》重点知识点一、数一数:通过数一数、拨一拨认识“十万”。
一个一个的数,十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的数,十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一千一千的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一万的数,十个一万是十万。
二、认识更大的数: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个位起四位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
2、十进制计数法。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
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三、人口普查这节主要学习的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读,然后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每级中间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不管的零不读。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国土面积1、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
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 多位数的改写。
改写的意义。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万”字;(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原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亿”字。
五.求近似数1.近似数是四舍五入省略“亿”或“万”尾数,写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前一位进一。
北师大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数一数数学第七册备课人: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读、写。
“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少,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
教学过程一、出示教具,让学生有所回忆。
1、出示小正体教具: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正方体教具。
2、师小结:以前我们学过,一排是10个,一层是10排,有100个,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有1000个。
二、数一数。
数一数(一)1、学生观察书本的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2、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个数,并说一说这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意义。
数一数(二)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数这个图形,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
3、然后和同桌交流,并集体交流其方法。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数一数,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5、拨一拨。
在用计数器拨的过程中,在万位拨到九时,再拨一万时,让学生说说接下来如何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三、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万以内的数,你们见过比万大的数吗?谁来举例说说。
四、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板书设计数一数个十百千万课题数一数数学第七册备课人: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一认识更大的数1 数一数1.经历数一数的过程,直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理解大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具体操作明确“万位”和“十万位”的位置关系,理解十万和计数单位“十万”意义上的区别,体会位置概念。
3.在认知活动中进一步发展数,培养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和想象力的能力。
重点: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难点:感知“万”和“十万”的大小。
★学点1 1.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时,再添一万,就是10个一万,即十万。
2.在拨珠数数的过程中,要遵循“满十进一”的原则。
哪一位上班有几个珠子,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如万位上有8个珠子,表示8个一万;十万位上有3个珠子,表示3个十万。
★学点2“十万”是和“万”相邻的较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万是十万。
★例题一个五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千位上的数字比百位上的数字大2,万位上的数字比千位上的数字大2。
这个数最大是多少?★分析这个数是五位数,且后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比前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依次少2,要想使这个数最大,最高位上的数字应该是9,后面数位上的数字依次减2,即97531。
★解答答:这个数是97531。
误区判断:一千一千的数,五十二万后面第三个数是五十五万。
()错误解答√正确解答×1.数一数,一共()个。
2.想一想,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个一万是()。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数第五位是()位,第()位是十万位。
3.数一数,填一填。
4.读一读,想一想,不同数位上的“8”分别代表什么?(1)个位上的“8”表示()个()。
(2)千位上的“8”表示()个()。
(3)万位上的“8”表示()个()。
(4)十万位上的“8”表示()个()。
5.数一数,写一写。
(1)一百一百地数:九万六千六百、()、()、()。
(2)一万一万地数:七万、()、()、()。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1课时数一数·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万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样就把学生的认数范围又一次进行了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自主数一数、拨数的过程使学生更加能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理解大数的意义。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数的过程,明确“万位”与“十万位”的位置关系,理解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意义上的区别。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填一填。
(1)万位上的“3”表示(),百位上的“3 ”表示(),个位上的“5 ”表示()。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万零三百一十,要数()次。
师:请三位同学来依次回答问题。
生1:3个一万,3个一百,5个一。
生2:是十。
生3:5次。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过的简单的计数单位,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更大的数。
(教师依次出示3张图片)师:观察一下数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进行讨论)师: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数!设计意图:紧扣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再进一步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数一数,认一认。
出示例1:让学生拿出方块模具,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十。
师: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生:是十。
师: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生:是一百。
师:一百个一百个地数,10个一百是多少呢?生:是一千。
师: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呢?生:是一万。
想一想: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呢?生:是十万。
师:“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数,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吧!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一万一万地拨,拨到万位上有9颗珠子)师:此时万位上再拨1颗珠子是多少万呢?生:是十万。
《数一数》说课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
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大正方体【教法】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
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
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
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
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
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2《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材解读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整体解读、典型课例分享、经典习题分享三个方面,对《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进行汇报。
认识更大的数,指的是认识万以上的自然数。
自然数,目前使用的计数系统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所谓“十进”是指10个低级计数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高级计数单位,因此有“满十进一.退一当十”之说。
所谓“位值”指同一个数字由其所处的位置决定其所表示的意义。
在位值思想下,用0-9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全部的自然数.因此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称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是整体上理解、体验“位值制”思想的绝好素材。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那么,在这一单元中,具体要认识什么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单元提出如下要求: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另外,课标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数概念的教学又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载体,为此,本单元的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本单元在学段、本领域的地位作用: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其中整数最为基础,而整数中又以认识自然数为主,因此,“自然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理解分数、小数以及数的运算的前提。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认识自然数的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一次总结性学习,是万以内数的延伸和扩展,其中数数、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进率、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等知识都是从万以内扩展而来,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万以内的数顺利地过渡到万以上数的认识。